《爱丽丝和市长》是一部由尼古拉斯·帕里泽执导,法布莱斯·鲁奇尼 / 阿娜伊斯·德穆斯蒂埃 / 诺拉·哈姆扎维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丝和市长》精选点评:
●果断想到了工作中碰到的一些人。说到底搞政治也和做其他工作一样,只不过搞政治的更需要没脸没皮、豁的出去和做出更多牺牲,当然回报也更多,包括走上权力的顶峰。不晓得Gerard Collomb看了之后会咋想。
●也不是不好,就是门槛比较高,需要对法国政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60/100。切入点其实选取的不错,以一个独特的角度逐渐描摹出法国市政厅内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进而延续到对于人生的些许思考。但是影片内容实在过于空洞无味,大段大段的政治和哲学内容让人昏昏欲睡,这些陌生的概念也没有很好地支撑起影片后半段关于人性思索的深层内容。至于表演上也只能说是麻麻的,这个凯撒影后真的可以算半个水后了,再加上导演双周单元最大奖,让人深刻感觉到这样的电影或许正中了法兰西人的下怀,而对于我们这些既不了解法国政治内幕也不想借此探讨人生的人来说实在是毫无意思。
●看懂一半一半.....
●如果说《七月物语》的联系是情节与结构的,《爱丽丝和市长》则完全从另一面——建立基于简单人物关系的情境,与侯麦产生联系。人物间交流直接高效,是舞台剧式的,也正如市长这一核心人物总是过度坦率(也即是简单直接高效的)地交代自己的困境,对所有他所在的情境都起到了气氛调和的作用。
●法国辅佐官
●女主很Frenchi,但总体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总之这是个相当无聊的政治文学故事,三星最多了,还是看在男演员的份上。感觉是老年档影片,电影院里面坐满了grand-père, grand-mère
●要对政治流程很熟悉才不会懵逼吧,总体是有深入剖析的意图,但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情节又分散又有点莫名其妙,有些遗憾
●3.5
●21 NOV 2019 (4-) Anaïs Demoustier例加半粒,望住銀幕餓極不禁懷緬起取價公道的里昂好西,bouchon萬歲。
《爱丽丝和市长》观后感(一):这部电影就是流水账
这电影太简单,只剩下生活的流程。如果电影为了理念、为了哲学思考,那就离电影太远了。电影不是绘画,也不是哲学,电影更像文学。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都被导演放弃了,比如市长和女哲学家在生活中的无奈背后的原因,比如这两个人物的刻画,这些不仅能够让电影更好看,也能让电影更深刻。没有了文学的追求,这部电影就成了流水账。。
《爱丽丝和市长》观后感(二):知识提升了人的知慧,知慧产生力量
《爱丽丝和市长》是市长与幕僚的一段工作交往,是法国政府运行的一个集中表现,是政治家矛盾、孤困状态的一个具体写照,也是政治与文化、与哲学的一个碰撞。西方都是这种小政府,市长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权力,但从城市发展战略到具体繁琐的小事都要管。投身政治的抱负、左派的民众情怀,可能已经被繁杂的政府事务、政坛上所面临的道德丧失,折磨得相当悲凉和疲劳。 做为左派市长,他仍怀有革新与进步的爱好。脑子里思想性的东西在工作中被掏空,想从知识文化特别是哲学层面上加以补充,于是雇了位文学和哲学背景强的年青女幕僚。这也是老少配的一出戏,女幕僚每天提供的笔记,还真激发了老政治家的工作激情。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提升了人的智慧,智慧产生力量。 政坛从某种程度上挺染缸的,进步只存在于从A点到B点的过程之中,但政坛中更多的是重重矛盾和艰险,利用与被利用,甚至是背离。难怪电影里那位从事老印刷产业的认为,政府工作很容易变得愚蠢和平庸,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生涯,没有其它东西。政治太讲求斗争,太讲求交易与妥协了,其实人生哲学远不止这些。从哲学上看,这位市长确实面对着一面似乎难以跨越的墙。高处不胜寒,也不胜空虚和无聊,所以从电影结局看,市长的决定表明他有敬畏感,懂得人生中的以退为进。
《爱丽丝和市长》观后感(三):愛麗絲和市長(Alice et le maire,2019)
1、愛麗絲和市長(Alice et le maire,2019)的片頭,作為年輕哲學教授的愛麗絲從高樓層的住家,一路往下走,一路往下走,走進了新的工作環境——里昂市府。這一意象表徵了政治哲學與理論必須落實和實踐,兩端不可偏廢。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巳!」 子曰:「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愛麗絲的出現,是回應了在龐大官僚體系中,被瑣碎工作細節與嚴絲合縫行程表榨乾,而成為行屍,處於慣性盲動狀態的市長,所發出為政三十年的求救訊號。這名知天命之年的老市長請求一位有活力的哲學教授來活絡他的思惟,賦與他生之契機,也給這個城市,這個國家,這個從路易十四以來的西方文化中心一個更新與再生的機會。
3、天命是:一、來自自我的限制。二、來自時代的限制。三、來自宇宙、人生的限制。故事中的市長所處階段如此。因此,故事開頭要求他謙遜,故事的結尾他終於能全身而退,並且沒有公開留下一句話,他能知命,也就能自由,進而能邁入耳順身心內外合一的狀態,最後從心所欲不踰矩了。
4、這電影讓我想到義大利的祕書長萬萬歲(Viva la libertà,2013)和黑澤明的生之欲(生きる ,1952)。然而,讀過論語的為政篇後,再看愛麗絲和市長,尤其感到中國傳統政治所追求的和諧與共榮,仍是西方力所有未逮的。
《爱丽丝和市长》观后感(四):当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答案。
让人看不腻的风景和浪漫的剧情永远是法国电影里的标配,而不断推陈出新的主题,挖掘生活的灵感与哲思是我喜欢法国电影的另一个方面。电影发展历史过百年,大概所有人间常见的主题和角色都被挖掘完了吧。看这个电影简介时眼前一亮,或许这个电影不一般。
现代人做事情目标感越来越强烈,追求进步,追求前进,而这个电影大概是一个极度理想化的场景下的哲思吧。爱丽丝的出现是为了让市长重新思考、找到未来的方向与意义,这是一个相对来说目标感不那么强烈的职位,首先就会面对无数的质疑。这让我想到,哲思和文化在中国不受到重视一般,因为哲思和文化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具象化的内容。就像陈嘉映老师的观点,当代人已经越来越无法理解抽象的东西了。
买书要收费,那么买思想呢?电子书付费的进程都已经步履艰难,只要用心找找,盗版而免费的电子书随处可见,其实就更难谈论为思想买单这个方面了。当下的知识付费,也更多是偏向于实用主义的知识,或者是为经验付费,是为最基础的知识等级,有的甚至只是为稀缺的信息买单。像剧中人吐槽政客“他们都不看书、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在乎事业和职位…“
所以爱丽丝的出现,的确是充满危机的,或许现实中根本不会设置这样一个“没有意义”的职位。这样剧情框架设定就有意思,我们可以在一段架空的设计里去严肃探讨这个事情。就像影片中的讨论组那样,讨论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本片的剧情设计很简单,讲述的是爱丽丝和市长在政治与哲学的碰撞中擦出的火花。当主角深入到市长的工作日常中时,你也能和爱丽丝一样,感受到市长的焦虑、迷惘、纠结、内疚、喜悦等各种情绪的流动。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我们往往能够轻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流,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是否要接受的时候。随着剧情深入,我们和市长一起,体会到许哲学不能给你答案,但哲学会让你思考这个道理。虽然电影涉及了许多哲学观点和著作,但是不影响观影,反而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也能从爱丽丝的角度跳出来观察自己的人生。
剧情中的人物都有非常鲜明的特别,左派、右派、特殊团体代表、有特殊政见的意见领袖、对政府不屑一顾的人等等,他们出现或者离开给电影主题带来了许多不同角度的观点。
一直都很喜欢法国电影里每个角色都能谈政治聊哲学,每个场景都浑然天成地适合来一场深刻的思想交流,饭桌上、树下、小酒馆里,不需要刻意去参与和布置的场景,哲学是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毛细血管中。
或许我们也应该多和哲学对谈,找找人生的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