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互联网》是一部由孙孟君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一等,互联网》精选点评:
●一年多了,第二集啥时候出来啊?
●很喜欢,有深度, 何明峰(为了还钱去西部当老师,为了给女朋友付分手费而开始贷款,不知道有没有考上研究生“考研和司法考试我至少得通过一个,我才有去改变我命运的机会”),小吉(休学当工程师,倒卖东西,为了享受生活开始贷款,他女朋友可好了,“我总有一天会赚到钱的,我到时候会很好对她的”“因为我在明年一年,我想攒够回去上学的学费、生活费,还有给自己去留学留足够的钱”) 最有争议的我感觉是小吉的最后的言论在我之前同意,半年之后有点不同意
●看完了,一时有点语塞。我的成长跟他们差不多,所幸在厦门和上海有足够多的收入可能来支持自己。但是生活啊,何尝不是负重前行,希望常看常新吧,不要迷失。
●资本没有立场,但是背后的人性就五彩斑斓了。两个案例在脱离苦海的方法上没有不同,债务违约有触及,点到为止。现实是残酷的……当然真要涉及片子是不可能走到大众面前。 说一下开源节流,鲜有人两者同时兼备。能做到的不会在这个圈子里混。 再进一步亮明一个观点,你的债务在他人手中是资产。 开局都是一张资产负债表,赌上信用的游戏,请认真点
●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就是因为少见。对于校园贷,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自控力的。
●期待下一集
●第一次建条目,然后被抢了
●值得关注,素人的纪实片,真诚真实
●毫不夸张地说,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明白什么叫做欲望,并且学会控制人本身的这种欲望。直到今天仍然觉得自己不会太过物欲,比起物质,内心的平和更使我感到满足。而自己哥哥曾经或者说至今仍在这种贷款中生存挣扎,痛恨是痛恨的,可是毫无用处。最可怕的是血缘这种东西,把本来与我相去甚远的事情强行扯到了一起,我接受,是因为我无法挣扎。
●不知所云
《等一等,互联网》观后感(一):有失偏颇的第一集
第一集,第二个人物的亲爸在ICU,自己还想着不能降低以前的生活标准,然后借校园贷,这特么是极度自私了。在ICU门口看了一星期就要着急回学校,居然跟在ICU里的爸爸说我撑不住了,没钱了,你爸是能马上起来跟你银行卡是怎么着?!真不是校园贷毁了他,是本身的道德底线太低了,纵使没有校园贷还有别的途径让自己沉沦。
可能摄制组是想表现出这一代的青年人自私和虚荣,但是这样的个例实属罕见,B站上这期的弹幕大部分也都是义愤填膺。所以选取的人物有失偏颇,大众并不能被个体代替。也并不是自己亲人病危,还能坦然的回学校想着要养狗!
《等一等,互联网》观后感(二):第一期相当失望
这个纪录片,我觉得做的并不优秀。内容做的很模糊,两个人借了校园贷,在还,为啥借呢?为了欲望。所以校园贷就是大学生为了虚荣心所以弄垮自己的一个东西。
当然,里面还讲了两个人对这玩意儿的看法,之类之类的。我觉得这个做的太片面了,现在只要上网接触过相关负面新闻的人都知道校园贷带来的恶果和一些选择校园贷的学生选择的原因。和他们说的一样,无非是欲壑难平。这样做纪录片感觉和我为了完成毛概老师交待的作业做的vlog差不多,我也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下自己,啊,当年为了一些虚荣心啊做了这样的事啊现在还款好难啊但我还在努力啊……有什么区别呢?
校园贷的创始人呢?校园贷公司的工作人员呢?那些因为校园贷家破人亡的家属呢?还不上校园贷造成的后续问题呢?有没有联系上什么后续跟进?有没有官司可以科普一下?有没有不是为了欲望但也走错路的人?真正校园贷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没讲清楚,就拿两个愿意出面的当事者随便拍拍就完事了?真的是特别失望。
《等一等,互联网》观后感(三):真的是欲壑难平么?
看了第一期,《30岁之前,我的人生属于校园贷》,不说拍的怎么样吧,说说校园贷,纪录片中的那些人应该是较早一批接触校园贷及陷入校园贷的人,现在2019年了,3年已过但校园贷还寄生在他们身上,沾上校园贷之后想要剔除,除非扒皮抽筋不可,纪录片中那些人在行差踏错后,还能悬崖勒马,迷途知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甩掉校园贷,这还算是情况好的,有许多已经付出了生命,真是恶魔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号了价码。 纪录片中看似说的很对,没有人逼你去校园贷,可总该有个动力吧,那是动力什么让你去校园贷的呢?应该是原罪欲望,那么是谁让他们有这些欲望和价值观的呢?家庭和社会环境;纪录片中在广州的小伙,接受不了物质的落差,而去选择校园贷,乌鲁木齐的小伙,没见过花花世界,而选择校园贷;两个人都选择了校园贷,这和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校园贷是这些人利用了监管漏洞,法律可以继续完善弥补漏洞,可法律没法监管欲望,家庭,社会环境,校园贷暴露的不是大学生有多么欲壑难平,而是暴露了社会的问题,社会上阴邪的价值观在教唆,歪曲大学生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原生家庭的努力了,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选择校园贷,那他们为什么没有落入陷阱呢?是否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