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乐狂》是一部由张越佳执导,纪录片 / 音乐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为乐狂》精选点评:
●非常棒了!!!CCTV9
●国内较少音乐类纪录片,这部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无论影像还音乐本身都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和品位,全篇看下来就像流淌的岁月的河。
●音乐很美妙 也很纯粹 看过纪录片后增加了一个愿望:希望明年能在国家大剧院听一次交响乐演奏
●少年时代曾学习了五年的小提琴,深知乐器习得之艰苦,所以更加佩服这些音乐家们。在一个行业长久的专注、坚持使得他们呈现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状态,他们每一位都是闪着光的天使,都在为最后的完美呈现努力,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非常好。
●记录频道、国产纪录片在进步 还需深度
●艺术之美
●形形色色的古典音乐人。有音乐,也有人生百态。标题不太准,“狂”并不是每个单元的共性,我看到的是“乐”,一种近乎理想化的认定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完美世界,到片尾《欢乐颂》得到极致升华。其中一两句间或的提及,可能只有从很小就开始学乐器的人才听得出背后的容量。《欢乐颂》真好听,做得既有生机又有感动,超级棒了。
●看了好几遍
●发现总导演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导演,百度了一下,拍过很多我看过的纪录片,最早的一部好像是《昆曲600年》,还有很多,都很好看。
●就是很好听
《我为乐狂》观后感(一):音乐家舞台之外的故事
很平时温和的白描手法。看到音乐家在舞台之外的生活,也感受到她们的坚守,执着与对艺术的不断探索与思考。
很喜欢的一个着眼点是每个音乐家都与他们的爱好相连,酿酒,火车,舞蹈,摇滚。这些与音乐或有关或疏远的爱好让原本高高在上的音乐家变成了身边的朋友,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讲音乐赋予他们的思考融入到爱好,又从爱好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音乐表现力的过程,让他们的人生更丰富,也让每个在自己工作岗位中探索的人,看到了熟悉的自己。
希望有更多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出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样看似遥远但又小众的人群~
《我为乐狂》观后感(二):我也愿狂
古典音乐很小众,但是也很大众,谁家没有个琴童呢?看完后,重新审视对古典音乐学习的态度,深受启发。此类型纪录片为数不多,珍贵。在古典乐发展的历程中,有文献价值。在这个小众的世界里,看到了奋斗,看到了青春,看到了努力,看到了彷徨。不学音乐不会真正懂这个世界,美妙音乐的背后,精湛技巧的背后,时间、金钱、甚至过程的痛苦,选择的彷徨,坚持的磨练,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音乐最高境界就是音乐,与其说每一个音乐人技巧的修炼不如说是他们心灵的修炼。交响乐是群体性的,它是合作的艺术,是配合战。但这些演奏者却是个性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新生代的音乐人,他们今天仍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这个嘈杂的社会里静静沉淀。音乐,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又把这份人生里的精彩传递给我们。这世界有这样的古典乐,真好。
《我为乐狂》观后感(三):Grow Your Perception
我可能不会像《不能结婚的男人》其中的男主角那样一回家就煎上一块牛排躺在按摩椅上化半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去欣赏交响乐甚至记下某些乐章的一长串英文名字,但我很理解那些能够真正陶醉于古典音乐的那些人,我觉得这像品酒和烹饪一样都是须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成本,才能享受到的一种乐趣。 这部纪录片走到了一批年轻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员身边,讲述他们为音乐沉醉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把视角放到了他们离开音乐厅下班之后的个人生活。让我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这些青年都有一些很“了不起”的业余嗜好,比如说品味精酿啤酒,滴滤式咖啡,跳爵士舞还有制作美食等等。我觉得人要是一旦打开某种感官的大门,他们对于生活的敏感度就会提升,他们对于自己钟爱的事物的体验是不计成本的。这种“陶醉”的回报也是惊人的,比起普通上班族,他们过的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这些“高阶活动”让他们演奏(不管是室内音乐或是酒馆里的即兴演奏)更上了一个档次,并且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作为旁人的我只能望洋兴叹。 不过虽然大多数人无法体验演奏音乐的乐趣,还是可以利用嗜好来提升自己的感知力拓展自己的人生体验,拥有这些发达的知觉系统后,人的生活在社交和工作层面也会有较高的创造力,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会有改变。 我想这也许就是“不疯魔,不成佛”的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