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23 02:4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锦集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精选点评:

  ●老刘家的故事,家长里短的,一般般。

  ●没有浅薄的乐趣,却在厚重的阅读之后,将冠绝两千年历史的趣事展露人间,让你拥有深沉的快感。

  ●比楚汉争霸那本差远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历史都改这种调调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文景之治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但是如果只是学过中学历史的话,我们只知道孝文帝和孝景帝是伟大的皇帝,但是他们的另外一面你却永远不知道,那就是作为统治者丑陋的一面。

  ●讲述汉文景帝之间的故事。

  ●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者。

  ●更喜欢严谨的历史虽然读起来费时费脑力,而不是调侃轻松的

  ●多处含沙射影 看出来了 作者对当今社会那是相当的不满!

  ●作者过于偏激了,夹带私货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一):几句话点评《文景之治》

  一本值得推荐的历史小说,有一点创作成分,其实是作者根据历史资料推测,但是绝大多数内容是作者根据汉简与文献整合而来,就如书里面提及的,历史有一分就写一分;一如既往的精彩,特别是其鲜明的语言特色,诙谐,幽默,可读性强,让人爱不释手,有一气呵成一下子读完的欲望;虽然是历史内容,而且至今离我们已经有2000多年,但是作者与时俱进满满的普世价值观,纠正了许多我们已经形成的错误观点,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在与当下!

  看书顺序,在时间轴上应该是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楚汉之争》然后是这一本~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二):百家讲坛的无删减版,通俗读物里的正规军

  一直在微博里关注作者梁惠王,不过是喜欢看他给女儿猫猫写的流水账,俏皮从容,很有意思。从去年的言论事件导致他去国旅日开始,我才决定把他的历史小说找来看看。很多腰封荐书的时候会描述某某一口气读完这样,我大概是花3口气看完了这本《文景之治》。

  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深入浅出。深,是学理深。梁惠王毕竟是文学博士,涉猎的材料从出土古籍到汗牛充栋的史书不一而足,不光旁征博引,还讲究翻译的准确引申,比市面上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是有价值的多。浅,是逻辑浅。历史材料浩如烟海,从支离破碎到整合成完整的读物,全靠作者的挑挑拣拣拼拼凑凑。梁惠王大概是平时做论文做烦了,写这书的时候就放飞自我,旗帜鲜明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一路信马由缰,绝尘而去。书里面涉及的很多历史细节,往往经不起推敲,是他个人推测一厢情愿的想法;观点也是他固执坚持、毫不掩饰的,容易让人共鸣的同时也进入某种偏激。深入浅出,就这样把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扎根的过程描绘了出来。

  看完书,对文景两帝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识,不再是以前的简单标签:勤俭和勤奋。同时,对于汉朝历史的中央集权、诸侯分封、以法治国以及酷吏的危害,有了新的见解,为什么秦朝的郡县制引起了那么大的问题;为什么封建过度到中央集权,政治上出现那么多危机,汉朝又是怎么把秦朝的江山坐稳的等等,很多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让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很大的好奇心。

  在轻松的历史读物里,这本书是非常推荐的,值得一看。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三):评《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很好看的故事。历史就该是这个样子,无非是被故事填满的时间,何必弄的太高深。作者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做为一个大学时代理性加无趣的工科生,我才能可以安静下来去看历史,去了解过去的故事。文景之治的繁荣也许是值得史学家去研究的,但是,在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因为只有了解,才能带来思考,进而去追寻改变和进步。历史给每个人的反思都是不一样的,我更喜欢不带政治观点的展示型的历史故事,毕竟,我们不是机器,不需要简单的只有结果的程序。好,还是不好,我们应该有权力去自己评价。

  不看故事,可能我无法相信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太多的巧合,象极了电视剧,不过这也应了卡夫卡的一句话:“我们比较容易从生活中制造许多许多书,而从书里则引不出多少生活。”看来,写故事的人必然是经历故事的人。就好像我的一个朋友,桃花多的时候,下笔如有神,每每一篇博文出来都叫人暗暗叫好,现在,做为一名职业的成家好男人,难得更新博客了,即便更新,也不复那样的激情和冲动了。所以,上帝就是这样,给你点,再拿走点。他有了幸福的家庭,但是,失去了曾经的灵感,不过,也许他并不觉。

  书中的一个细节是我很难忘记的,说,皇帝们但凡想处理掉谁,正在辗转找欲加之罪时,就必然有小罪名自己送上门来,你说巧不巧?巧!当然巧啦!可是,连起来说,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做为现代人,我想,我只要记住这一点,生活就会灿烂很多。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四):以另类的笔法还原历史的真实

  当我手不释卷一气呵成读完史兄的《文景之治》时,心中暗想,作者写作时定也是文不加点倚马立就的。读得顺的文章,写得肯定也顺;读时有趣的文章,写时肯定也是妙趣横生。呵呵,没有见过有人能把历史叙述得如此活色生香,诙谐幽默的,史杰鹏真是一个龙虫并雕的高手。

  先来一段引文吧,记叙的是彭越被刘邦流放到蜀郡途中路遇吕后的那段史实:

  女菩萨到了,两辆车相会的时候,彭越当即眼泪汪汪地向吕后诉冤,说自己这个梁王也不想当了,只是希望组织能够放他回到故乡昌邑县当一个普通平民,工作安排不安排都不要紧,城市户口解决不解决也不要紧,医疗保险更不敢奢望,他四肢齐全,老而弥健,完全可以干点老本行,比如打鱼卖钱混碗饭吃,绝不仗着革命经历倚老卖老,向当地政府要这要那。需要说明一下,彭越参加革命前在家乡的巨野泽中就干着打鱼杀家的买卖,如今天下太平了,解甲归田了,重新回乡经营渔业,为政府贡献余热,为国家GDP的增长略尽绵薄,也属顺理成章。

  像这样借今写古的文字在文章中俯首皆是,有鲁迅《故事新编》的韵味,有点调侃,有点讽喻,半是揶揄,半是感慨,总之,味道好极了,和《汉书》一样,是可以用来下酒的。除了这些让人捧腹的文字以外,还有一些《围城》式的隽思妙语,比如“他需要的就是找一个借口,而借口这东西永远都像忠实的奴仆,是招之即来的”“但是他也走漏了风声,也许风声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用来走漏的”等等,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却让人心里一亮,怪不得前人总说读史使人睿智,不过,也有可能只有睿智的人才能从历史的细节中领悟出人性的哲理。

  但是不要误会作者在“讲史”在“演义”,如《三国演义》般的“七实三虚”,事实上,这本书正如作者所说的“有一分史实,才肯说一分话”,是完完全全的信史。如今“戏说”“秘史”席卷书店银屏,里面汉朝的人念唐诗吟宋词,老百姓也穿丝绸锦缎,甚至还披发左衽,简直不忍睹,就好像一个长得奇形怪状的人,你仔细看他,是对他的一种惩罚。看史杰鹏的书完全没有这种顾虑,越细细品味,越能感受到历史真实的气息。

  当然,作者在书中也并不是一味的调侃。凡是自律的历史读物,作者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史杰鹏当然也不例外,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废书而叹”的文字,有分析,有探究,有感慨。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并不随便作道德的评议,而是对之进行技术性的分析,从经济、军事、制度、文化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中国历史学家的传统就是以“褒贬”为己任,认为天地间的事迹都可以用同一道德的尺度衡量,但是正如黄仁宇所说的“道德是真理的最后环节,人世间最高的权威,一经提出,就再无商讨斟酌的余地,故事只好就此结束”,所以,历史观中的技术因素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史杰鹏尤其注重制度对历史的影响,比如他把秦以来的“君主专制”和先秦的“封建制度”严格地区分开来。他认为君主专制重中央集权,追求“大一统”;而封建制度重地方分权,皇帝受到诸侯王势力的掣肘,不能为所欲为,个人也因此不需要直接赤裸裸地面对专制朝廷的挤压,从而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间。文帝景帝表面上好黄老之术,讲究清静无为,实际上却大力提拔任用文法吏,直到武帝朝产生了名震天下的“酷吏”(其实景帝时就有郅都这样的“恶人”),这种“外老内法”“外儒内法”的行政方式的产生实际上是源出于皇帝对君主集权的追求,而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惩贪官”“杀污吏”等的道德满足。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得“废书而叹”:制度啊制度,制度问题不解决,其他东西就不要谈了。

  其实,作者对历史技术性分析的爱好在小说中就表现出来了。《婴齐传》中专门有一部分是来讲“盐铁争利”的,书中桑弘羊舌战群儒,非常精彩,我是很爱看这些所谓的“闲笔”的。现在,在《文景之治》中,我爱的闲笔升格成了“主笔”,怎不教我喜出望外!这本书我看了两遍,先是狼吞虎咽,再是细嚼慢咽,因为原料和烹调均属上乘,所以像我这样消化能力不咋的的人也摄取了许多的营养,诸君看了,收获肯定比我大得多。用有些另类的笔法来叙述历史的真实,写法轻松而内容严肃,这样的作品我想喜欢的人肯定很多。历史小说小说让史杰鹏的才气纵横驰骋,历史读物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深邃的思想。期待着史杰鹏的新作,最好是一本文化类的散文集,呵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