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精选点评:
●很奇特。
●有点粗浅。钱与性,男与女。
●04/2013 KL 比想象的好看 晚上睡觉前看一节 往往因为想了解下一步发生了什么而晚睡 结尾太仓促 整个故事也比较夸张 但是写的好看 平静到都没有讽刺意味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2003年的冬天在胡钊明家邂逅,中考之后2005年的夏天借来读完后出去的,梁晓声的色情描写掺杂着90年代中期的社会面貌,夹叙夹议,情节惊险。
●冗余+啰嗦
●被最后惊悚到了……这在当年也是破天荒的一本书了吧。
●开始不错后面太烂
●读的过程中真的有点恐惧,作者笔下的社会是那么的露骨。令我疑惑的是书中最后姚纯刚入狱后到底是谁一直给他送包裹?他不是说没有亲戚了吗?难道是初中同学孙克?
●今天又从图书馆借了这本,无意间查看借阅记录才发现我2015年5月12号借过...于是想起来我是看完了的,但是具体情节却没印象了....大概那时候我还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吧。想来真是非常对不住读书耗费的时光。
●一本我再次翻看竟忘了自己看过的小说,晓声,对不住
《恐惧》读后感(一):恐惧
看了挺失望的,之前看过梁晓声《年轮》,也看过《七天》,后者比较荒诞,《恐惧》这本书里,情节也有些荒诞吧,但是赤裸裸的情节太多,语言冗长,有时候真的有看不下去的想法。或者是我没有读懂,实话说,不喜欢梁晓声的叙述方式。
《恐惧》读后感(二):一本会让人感到强烈不适的书
来这部书里找故事情节和赏心悦目的人注定会失望。这本书的故事几乎是从一开始便能注定了结局,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因此也能预知结局,所谓的故事只是作者用来展示思想的载体。更别谈什么赏心悦目,因为全书没有一颗可爱的灵魂,因为灵魂的丑陋,而让赏心悦目的外表也变得恶心起来。他像解剖尸体一样解剖人性,而且做得冷静冷酷,刀刀皆是精准到位,且一丝不苟。每拿出一个物件,还要停下来端详,解说,甚至放到显微镜下查看。整个过程会让人感到强烈的不适,因为人是你常见的人,甚至觉得那便是你自己,但显微镜下的真实,却不是你曾看到或想到过的,你知道那是真实的,但却觉得荒诞,甚至隐隐地恐惧。不要埋怨作者叙事的拖沓,因为没有大段的对白,旁白,独白,你看到的只是寻常,就如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导游解说,你去圆明园看到的断壁残垣不过是堆叠乱放是石头,你去云冈石窟看到的石佛,不过是大与小、坐着和站着的区别。就连看上去刻意而幼稚的象征,那个贯穿始终的左拉笔下的娜娜,也是解剖不可缺少的工具。人活着,不单单是柴米油盐和琴棋书画的,是有必要思考和研究些什么。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样完全地被金钱和色欲俘虏,而将亲情、爱情、友情抛诸脑后,直向一个毫无底线的深处堕落下去,我们都过着庸常的日子,也珍惜着身边的美好,但是当人群汇聚在一起,有时会产生一种共振和传染,如果因为一些诱因而产生共振的是人心底潜藏的虚伪、虚荣、嫉妒、放纵以及对于支撑这些东西实现的金钱的渴望,那人们会裹挟着往前走而渐渐偏离初心和目标,毕竟顺流而下是一种惯性,要比逆流而上容易得多。这个时代,我们是需要有人在我们旁边时不时地大喊几声,让我们在不适中清醒过来,让我们看到娜娜的雕像时想起这本书,想起娜娜们的下场而心生恐惧。就像我们站在悬崖边上而不自知,一旦有人让我们往深渊窥视一眼,恐惧会让我们心慌腿软。而对于深渊的恐惧,也可让我们活得更安全和长久。这是一本让人不适的书,但我因为作者夸大其词的偏激、刻意的恶意、冷酷的尖刻,因为他的功力和勇气,而对他心生敬意。
《恐惧》读后感(三):一次不太成功的“自然主义中国化”的尝试
这部小说是梁晓声创作生涯中不太愿意提及的作品。《恐惧》在90年代刚刚问世之时,就遭到了不少媒体和书评人的批判,以至于梁晓声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愿再版,后来在编入《梁晓声文集》时还做了巨大的删改,并在序言中强调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自然主义尝试”,而且考虑不太周全。
不论是从作品的写作方式还是以《娜娜》一书作为本书的重要线索来看,梁晓声对于自然主义的模仿大致还停留在表象的阶段,记录了大量人类行为的事实,但冷静客观的分析还不够(并且很多分析也算不上冷静,依旧有不少道德评价)。这也是这部作品既没有受到读者的拥趸,也不曾被学界重视的原因吧。不过我到不觉得它没有研究意义,梁晓声在创作和删改中的心路历程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不过这项研究肯定会涉及很多自然主义的文学理论,其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发生和影响等超越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
“钱和色,真是一对儿孪生姐妹,比赛着放荡。”《恐惧》中有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本书再明显不过的主题。金钱和性是让人们道德沦丧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在《泯灭》中突出的是金钱的作用,那么《恐惧》的重心就放在了性上。姚纯刚、曹菂、王相中,“兔子脸”曲姓女人以及她的姐妹们,以及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物在“性”的问题上丑陋至极,所作所为不堪入目。包括曹菂的父亲,虽然没有明显的作风问题,但是他对女儿的教导内容也令人发指。本书对现实的揭露力度之大,确实是当代作品中少见的。而且,让人们感到沮丧的是,《恐惧》里那些匪夷所思的性描写,只是前几年“海天盛筵”的简化版而已。
最后说一点技巧问题。文中人物不多,在全书进行过60%的时候,加入了主人公姚纯刚的老同学,拥有上亿身家的孙克。他后来还成为导致姚纯刚家破人亡的间接因素,并强行扯出一段“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这段经历不仅出现的比较突兀,而且对推动故事进程帮助不大,完全可以通过更符合“商品时代”的其他途径来表现孙克的心理。那么这一段知青要素的突然出现只能说梁晓声大概率是源于“惯性”才写出这一段的,读过多部作品,感觉梁晓声在驾驭其他题材时,确实不如知青题材那么得心应手。
《恐惧》读后感(四):转载自天涯
梁晓声《恐惧》读后让人“恐惧”
就许多男人而言,他们的人生观的主体乃所谓他们的事业。
就许多女人而言,她们的人生观的主体乃所谓她们的爱情。
男人也重视爱情,但为爱情而牺牲事业之时,常犹豫不决甚至牢骚满腹。
女人也重视事业,但为事业而牺牲爱情之时,常郁郁寡欢甚至痛不欲生。
男人和女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即自古以来就有着根本不同的文化背景。
整整一个下午,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梁晓声的《恐惧》。我的一个反映就是残酷。他把这个世界的人们的心态剖析地太赤裸了,似乎我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承受不住了。不幸地是我读懂了全书,给我的震撼是顿捶胸口的那一击。
扭曲的人生,贪婪的欲望,被现实压扁的命运,被互憎甚至于仇杀血染的世事。而一切都有[又]是现实,在某种成份上客观存在着的,没有幻想,而逼真的写实。所以这种令我颤栗。冷,整个身子都有发冷。那看似登峰造极的荒诞,却恰恰是现代人文雅面具后的自私与贪婪。太淋漓尽致地刻画反而使一些虚伪到骨子里的人很不屑,他们在逃避,逃避着这个话题,这种心态。可偏偏他们内心深处又存在着这种心态,无论他们多么倔强,但他们始终无法摆脱这种阴影的存在,他们又不敢承认它,没有勇气去面对它。
“……中国人的判断人的观念倏忽地变得空前地单纯和简易了。仿佛的,在一切女人眼里,男人只剩下两类---有钱的或没钱的,可能成为大款的和永远也没指望成为大款的。也仿佛的,在一切男人眼里女人同样只剩下两类---漂亮的有姿色的或不漂亮的毫无姿色可言的,经过化妆,经过美容可能变得漂亮变得有姿色的,或美容术和化妆术也不可救药的。于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从形式上看,似乎变得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了,而从内容上分析,似乎正在变得干瘪,正在变得抽象,似乎最终将抽象为两个基本方面---金钱和美色……女人经由男人最终经由金钱获得她们面对时代的心理安全感。男人经由女人最终经由色情实践他们面对时代的占有欲。”
这世间最庸俗的东西,恰恰是人所必需的---财和色。高雅,脱俗,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做后盾,是行不通的。试想,你看到一个衣衫褴缕,蓬头垢面的女人,即使她骨子里再清高,你也能觉察到吗?
其实,我这个人是不看重金钱的人,在中学校园里,每天不必为衣食住行而担忧,真的还没到渴望金钱的年龄。但我却不得不承认我喜欢钱,喜欢物欲的世界。而另一方面,我也得承认自己需要的是精神,精神领域的享受比物质世界舒服。尽管我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读这本书时,起初还不觉得什么,渐渐地,似一束强光慢慢照进一个黑暗而肮脏的角落,现代人性中的丑恶和堕落不能不承认这个社会的美好,和人类品质中的高尚,而我们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个社会的残酷和人类品质中的卑微。无论我们怎样被教化,但其劣根和兽性也同时存在。更何况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之所以还可以庆幸的是,我仍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梁晓声以一个夸张的悲剧作为尾声,我认为正是从侧面反映了拜金主义和性靡烂的精神上的死亡和无助。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约而同地空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思想意识却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故事情节简单,荒诞不稽,人和人之间充斥着物欲和性欲。这里你看不到亲情,看不到友情,也看不到爱情。似乎到了一个”动物世界”,戏剧化的是结尾那个包裹,也许“小妹”是唯一的一个尚有感情的动物,梁晓声犀利的笔尖一点点剖开虚伪的面具,把现实批判地一无是处。这部作品读后,给人的是碰撞,冲击,反思,它告诉人们不要这样,但字里行间并没有透出应该怎样。所以青少年不宜读此书,幼稚单纯,没有体味到生活艰辛,世界本不公平,人性最底层的那小部分丑陋便没有浮出。许多人对《恐惧》评价甚低,我想大抵有三个原因(一)没有勇气直面自己内心的弱点。(二)没有读懂在金钱和色情后面的人性。(三)人生态度过于积极向上,本人也无太大挫折。认为晓声夸大,故意扭曲人性。然而不管如何,这部长篇小说还是颇能反映梁晓声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力透纸背。但读他的书前,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奋斗观,不然灵魂颤抖之后,空虚的更空虚,迷茫的更迷茫,只是多了一点点恐惧。我认为这就是这部书欠缺的地方。它不能正确地导航,只能无情地批判,而新生代作家能达到这个层次却也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