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琐事》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11-21 07:3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琐事》经典影评1000字

  《生活琐事》是一部由克洛德·苏台执导,米歇尔·皮科利 / 罗密·施奈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琐事》精选点评:

  ●剪辑和音乐做的太有水平了。不断的情节闪回与推进 曲曲折折的零碎 一段未圆满有遗憾却不失浪漫的生活已经讲得水到渠成 后期电影里被津津乐道的许多手法Sautet已经玩转了 真是了不起啊

  ●#罗密·施耐德展#浓缩于一场车祸的生活琐事和过往云烟,气质文雅、感伤而忧愁,配乐很美,在那个告别的瞬间,你看见你们的婚礼,记得她的爱与失望,记得清晨的咖啡,还有曾偷偷在她的打字机上敲下的Je t'aime

  ●2019.09.19,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罗密施耐德真美!

  ●心理电影啊,结构非常厉害,一上来就设立了宿命感,而在这宿命的笼罩下,一切的“琐事”就不再简单了,所有的小事物都具备了危险性,米歇尔·皮科利的车则直接变成了一个令我们恐惧的角色。

  ●原来现在我们的电影都是在抄袭 而且还不是那么优秀 求那段钢琴

  ●2016-05-08 标签: 爱情 好像跟着死了一回。/回溯,意识流,无可挽救地在执念妄念中驶向终点。并无琐事之外的生活。

  ●出车祸的男人濒死时的记忆碎片,一幕幕片段不断闪回的手法现在看来也很新奇出色,由救护车笛声化成的管风笛配乐更是印象深刻。开场的Romy裸体镜头好像有不少人拍照,该骂

  ●中年大叔的家庭生活,与小女友甜蜜的日常,矛盾的爱情心理。不痛不痒,不为所动,疲惫又孤单。是的,很精彩的闪回--ps.看的生肉。

  ●剪辑棒,虚焦转场和声画分离彰显意识流动的非线性(草地鲜花接红衣野餐巧妙),随着视点镜头的淡出,事件与心理合拢为生活的trauma,可以看到飞来横祸是如何阻断与“重组”对生活的欲望,而叵测的命运又是如何潜行其中(开场男主俯卧在床的姿态),在中产阶级生活主题下,这大概算拍到极致了。又:特别喜欢开场倒放行驶镜头和定格出字幕。

  ●7#施耐德影展 能明白导演的意图,闪回的镜头处理也很棒,但有些过于平淡无奇,睡了一小会...

  《生活琐事》影评(一):Romy唱過的歌...

  亲爱的罗密,听到你的声音就会狠伤心,心疼你呀~~~

  明白感情的事情不能归罪于一个人,可我还是恨不得把那个老不死的臭男人千刀万剐了~~~

  对你的爱,让我变得没有理智了~~~

  这是罗密在电影《Les choses de la vie》(生活琐事)中演唱的主题歌~~~

  哦,亲,听着你的声音,心都快碎了~~~

  歌词是拷过来的,8过,这次是我手打的。

  La chanson d'Hélène 伊蓮之歌

  aroles: Dabadie. Musique: Sarde

  Romy Schneider et Michel Piccoli "Les choses de la vie".(1970)

  Ce soir nous sommes septembre 这是九月的夜晚

  et j'ai fermé ma chambre 我将房间关上

  Le soleil n'y entrera plus 阳光不再降临

  Tu ne m'aimes plus 你不再爱我了

  Là-haut un oiseau passe 天上一只燕子飞过

  comme une dédicace 像题下一行献词

  Dans le ciel 在天空里

  {Parlé:}

  Je t'aimais tant Hélène 我曾如此爱你,伊蓮

  Il faut se quitter 应该要放开了

  Les avions partiront sans nous 飞机将要出发,我们不在其上

  Je ne sais plus t'aimer Hélène 我不知要再如何爱你,伊蓮

  Avant dans la maison 以前,在屋子里

  j'aimais quand nous vivions 我喜欢我们的生活

  Comme dans un dessin d'enfant 就像孩子的图画一样无忧无虑

  Tu ne m'aimes plus 你不再爱我了

  Je regarde le soir 我看着夜

  tomber dans les miroirs 跌入镜里

  C'est ma vie 这就是我的生活

  {Parlé:}

  C'est mieux ainsi Hélène 这样比较好,伊蓮

  C'était l'amour sans amitié 这是一段不再有情谊的爱情

  Il va falloir changer de mémoire 应该要变更记忆

  Je ne t'écrirai plus Hélène 我不会再写信给你了,伊蓮

  L'histoire n'est plus à suivre 故事不再有续篇

  et j'ai fermé le livre 我合上书本

  Le soleil n'y entrera plus 阳光不再降临

  Tu ne m'aimes plus 你不再爱我了

  《生活琐事》影评(二):在《伊蓮之歌》中見張愛玲

  La Chanson d'Hélène(伊蓮之歌)是羅密·施奈德(9/23/1938 - 5/29/1982) 於1970年主演的法國片《生活瑣事》主題曲。同年,她與Michel Piccoli 登上法國電視節目現場獻唱。

  羅密最打動我的,不是留名影史的高貴典雅,而是疲憊而絕望,綿長而深邃的,婦人的哀愁。當她直視著攝影機,眼神影影綽綽,唱出那句不斷不斷重復的,「你不再愛我了」,神情哀痛平靜如深潭,眼尾悄然下墜,令觀者如墮深淵。整首歌結束後,她終於惶惶然望了一眼Michel的側臉,又默默然收回躲避的眼神。

  我望著她那雙只有為情所困,婦人之仁才會有的眼睛,彷彿自己也死過一次。

  當年無非1970年,生命中的一切殘酷明明還未向羅密展開。除了少女枕邊殘忍的黃玫瑰,是什麼將她原本天真的神情收割成了這樣呢。

  令人心緒難平的還有歌詞,竟很張愛玲。寫詞的Jean-Loup Dabadie是法國人,是否讀張,無從得知。 「我望著夜晚跌進鏡子里」,必然令許多人想起一夜縱情的白流蘇。

  而「在我們來這間房子以前,我喜歡那時的生活,像孩子的畫」,讓我想起「當時的彩色片還很壞,俗艷得像著色的風景明信片,青山上紅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藍的天,陽光下滿地樹影搖晃著,有好幾個小孩在松林中出沒,都是她的。之雍出現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裡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澀起來,兩人的手臂拉成一條直線,就在這時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來快樂了很久很久。」 《小團圓》結尾的這場夢,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裡最淒愴的夢境描寫之一。尤其那句「兩人的手臂拉成一條直線。」 即呼應前幾章中出現的「⋯微笑著拉著她的一隻手往床前走去,兩人的手臂拉成一條直線。」 這句在前文中至為瑣碎平淡的實寫,無人會料到原是埋藏至文末的草蛇灰線。二人在上海小公寓的房間牆壁上留下黯淡的燈影。而今歷經雨斷雲銷,戰爭炮火,遠渡重洋,早已人事俱非,無一留存。只留下九莉深藏在潛意識中的願望,滴水穿石般,在十年後滲入夢境中與她重逢。直至醒來後回味,竟是「快樂了很久很久」,而無半點怨懟。此等歡愉慘惻之思,讀來潸然難自禁。

  那是之雍逃亡前夜,九莉在黯淡的燈光里,瞥見他過去的女人。五六個,連頭一道全身裹進古希臘長袍,一個跟著一個,走在他們前面。此剪影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緩緩放映著古希臘出土陶器上的紋樣。又彷彿東方的宿命輪回,亦帶有西方的宗教儀式意味。緊接著與之雍發生的性,滑稽而訕訕,也因此顯得更加粗笨荒唐,令她不由得笑出淚來。話不投機半句多,何況情份匱乏的性。或許也因為是日大難,情意乾涸,九莉這晚與之雍交合,已經不再是過去器官疼痛的生理問題,而是意識到自己已然變作容器,在茫茫無依的冰冷海水中狼狽而徒勞地經受之雍的搗弄而浮沈。再無別的什麼了。九莉因此生出一霎的殺意。儘管天亮後,她還得放他離家逃難。

  講回《伊蓮之歌》,歌詞恰恰正是羅密黯然細述情緣走向終結前的幻象。屢有太陽、飛鳥、鏡子、孩子的畫等意象回憶美麗閃亮,卻無一不遭到Michel如宣告判詞般,沈痛而無情的切割。兩則文本一對照,給人雙重意義的美感與震動。

  這支《伊蓮之歌》於文本可嘆,於演繹更令人唏噓。我之所以那麼迷戀羅密臉上那深刻的,婦人的哀愁,恰恰是因為而今不懂,卻知道日後終究會懂。但最吸引我的,卻是人永遠想象不到生活可以如何窮凶極惡。或許也迎合了我迷戀悲哀的癖好。

  唱完這部電影主題曲的四年後,羅密結束了她的第一段婚姻;79年,前夫在公寓上吊自盡;81年,羅密唯一而年僅十四歲的兒子因意外身故;隔年82年5月29日,飽受喪子之痛的羅密因心力衰竭,在家中與世長辭。

  近年來不斷不斷地看這段演唱視頻,只想追問羅密,你的神情,為什麼透露你已然深深陷入絕望。是否你隱隱約約地察覺到前路會有什麼?如果你知道。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眾金釵抽花籤取樂,渾然不知正齊赴明日血淚之邀約。是夜人人歡喜熱鬧吃著寶玉的生日酒,誰承想,當晚權當圖一樂的籤文,竟全不作假。

  爾後薄命司眾佳人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

  「早安,女孩子。」

  《生活琐事》影评(三):闪回的艺术

  最近在尝试改变文风,但结果似乎事与愿违,最终连自己也不满意,想想李安尝试120帧,这种改变得顶下多大的压力,也许大部分人连自己那关都过不去。

  而《生活琐事》的男主,似乎也是力图改变与弥补,最终迎来了一个荒诞的宿命式结局。

闪回

  影片《生活琐事》讲述了一个在妻子和情人间徘徊的中年男人(虽然影片没有详细表述是否已经离婚),但这样一部讲述爱情的电影,却没有通过生活化的开篇,反而一开场就是一场惨烈的意外。

  然后胶卷开始倒带,车祸的一个个瞬间被定格在银幕上,随着破碎的车辆开始复原,我们来到了午夜的街道,车辆在大雨中行驶,时间不断倒退,最终定格在一所高级公寓前。

  远景镜头仿佛我们的眼睛一样注视着高层公寓,那种窥探式的渴望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这种浓重的悬疑色彩则一直伴随着整部电影,让这个看似平淡的爱情故事有了希区柯克式的观影感受。

  在进入正常的时间叙事之后,导演数次通过“闪前”的手法打断当前故事的进程,这种手法是利用主人公与观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把主人公未知的命运交代给观众,随着主人公一步步逼近已知的未来,从而制造一种紧张感与宿命感。这种宿命感不断强化着故事的悬念,男主离危险越来越近,而他却浑然不知。

  导演一方面通过闪前的手法强化宿命感和悬念,另一方面又通过闪回的回忆手法交代过去的信息。

  当男主回到以前的老房子,过去的回忆一点点闪回,闪回的片段甚至没有情节,那些陌生的人物就这样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接着回忆就戛然而止。

  导演不断通过闪回和闪前制造的悬念不断包围着男主和观众,最终在车祸中把节奏推向高潮。

  而导演对这种节奏的把握在车祸发生之后更是显得如火纯清,他继续通过打断当前的故事,巧妙地控制着观众的情绪。

  在那场惨烈的意外发生后,导演通过男主的画外音吐槽着他能感知的一切,这种喜剧化的氛围缓和了前半段紧逼的悬疑。而与此同时,他与爱人的矛盾也已经化解,这个做出最终决定的男人,似乎可以回到爱人的身边。

  那些先前插入式的闪回在交代前文人物关系的同时,又变成了另一种制造悬念的工具——通过梦境的表现来暗示主角的生存状态。

  梦境中主观视角与第三人称的不断变化,拉拢和疏远着观众。

  梦境中婚礼,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环顾了在座的宾客,身边的情人,对面的妻子和另一半,以前的老友,儿子和女友,但随着目光的转动,他看见了救助他的警察,司机,医生,随着镜头移动逐渐缓慢,镜头逐渐拉近,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惊讶的表情,最终看到他自己的车时,终于被拉回了现实。

  导演不断通过男主濒死前的梦境来完成他的心愿,无论是和情人完成一场婚礼(也是他此行的目的)还是和他答应的儿子与前妻最后一次度假。

  而在这些梦境的背后,他又被一次次拉回现实,梦境的中断,是全片一直以来的状态。

中断

  闪回,意味着故事的中断。

  这种中断不止体现在电影的叙事上,还体现在故事的主题上。

  第一个剧情内的中断,便是男主设计的房子与开发商所宣传的大相径庭,而导致整个工程进度中断。

  这个中断导致了突尼斯计划的搁浅,当男主失去一个工作的强大推力之后,陪着爱人去突尼斯三年则变成了一个待选项。

  而这场车祸真正中断的是一个彷徨的中年人试图重组破碎生活的希望。他的难以抉择,也正来源于各种社会的期待。

  男主大部分时间都是寡言少语,可以说是社会对一个中年人的刻板印象。成熟,表示着情感的隐藏,得体,表示着符合社会标准。

  男主唯一一次丢掉成年人包袱,是在车祸之后,濒死边缘的他开始对周边可感知的一切进行吐槽,他唯一挂念的就只有那封原本想寄给情人的分手信,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抛弃一切目光和束缚,与她一起生活。

  但车祸中断了这一切,也中断了一个成年人试图摆脱社会束缚的企图。

  在故事的最后,男主记挂的这封信最终辗转到了妻子手上,妻子看完这封信,并没有交给赶来的情人,而是撕毁了这封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妻子并没有撕碎情人的爱意,在男主的生命中断的同时,却让情人的梦延续了下去。

  最终男主最不愿意让人看到的信,却通过这种方式让双方都得到了救赎,他生命的中断,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最好的结局。

宿命

  最终的结局,与开篇不断强调的宿命感不谋而合。

  如此多的中断,最终却让妻子和情人的爱意都延续了下去,虽然男主的死令人悲伤,但却达到了另一个两全的结局,而这个结局,是男主无论如何选择都不可能完成的。

  导演通过这种荒诞的宿命感替中年人完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对改变的渴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琐事》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