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君主》是一部由斯图尔特·库柏执导,Brian Stirner / Davyd Harries / Nicholas Ball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君主》精选点评:
●如此优雅细腻的战争纪录片。我不愿意把它看成剧情片,只是从一个人的角度记录诺曼底登陆,甚至每个幻觉都记录下来
●自己瞎鸡毛拍一点,再剪点纪录片,得,就成一部电影了。太无聊了,可能是我看过的最无聊的战争片。
●"bye Mum" "Goodluck Son"
●剪辑极有个性!纪实与意识流镜头的交响与优秀的配乐一起让影片不止如诗,更如一首圣歌!
●史料画面太珍贵,那些飞机轰炸丶狙击火车的画面像极了第一视角的游戏,惊险又刺激,但一想到这都是真实纪录,又感到震撼且残酷
●有爱,并且这个导演很聪明……
●还真是金熊奖啊 好枯燥啊 80分钟四天四次才看完 估计最近实在太累太困了 最亮的在结尾那段幻想 刚行进到那里估计就要那么拍 果不其然~
●【B+】很怪异的一部战争电影,其结构怪异到让人无法准确定义。结构上,全片被非常刻意明显的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大视角的战争与个人的自我独白。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大视角的战争部分几乎全部都是由真实的历史纪录影像所组成的,而且除了结尾部分几乎没有加入任何“角色”的出场。这就让本片几乎成为了一部纪录片性质的历史臆想剧,但主角部分的配乐、剪辑与意识流却又让“电影”保持其主导地位。而结尾细想之后,才恍然大悟。这部电影,以及主角,和他的死亡所真正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牺牲普遍性。他们是为了胜利而捐献身躯的壮士,是为了国家奋勇而出的英雄,但同时也是伤亡记录上的一串数字,担架上一个破损的躯壳。在子弹击中的那一刹那,他们所有的记忆、经历与价值都会化为一个无聊的名字,和官方口中必要的牺牲,仅此而已。
●高潮还没来,主角啪嗒死了,影片结束。非常之牛
●D-day之英国乡村青年新兵版,拉练了没多久被扔到了去往前线的路上,还未踏上正式的战场——朱诺海滩——就迷迷糊糊的被爆头成炮灰.可见当时有多缺老兵.电影+纪实(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的资料片),洗练稳重,比美版The Longest Day的主旋律好看.
《大君主》观后感(一):希望不要有战争
英军士兵托马斯.贝道斯很倒霉,老是犯错误被发现,上司让他填遗嘱表格,他说干什么用呢?上司反问:你说干什么用呢?最后登陆前预见了自己的死亡,结尾处挺惨烈的,年轻的生命变成了一具具尸体
《大君主》观后感(二):以小见大,一个士兵的Romance
主角一开始就预感到宿命般的战死,以小见大,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感受整个庞大的作战计划,画面和叙事充满诗意,处处有着大与小的对比,飞机象征国家机器和死神,古代遗迹,还有与世隔绝情况下男主角抛弃原来的其他关系,只有女主角在他的幻想里则象守护他的天使化身。
既是一个士兵的罗曼史,也是庞大计划的缩影。里面大量的装备描写也适合当作纪录片看
《大君主》观后感(三):《就这么---结束了》
二战英伦,小城中产之子托马斯.贝道斯!受命赴军营,艰苦训练,终成合格现役士兵!
时值诺曼底登陆前期,军队在岛国四处转悠(火车、汽车载着士兵前进再前进,配的歌曲真有意思,也很好听!)。
最后他们终于从一个驻地前往港口,登上运输舰,一夜航行终于看见硝烟笼罩的诺曼底岸线;转移至登陆艇,前进前进。
舱门打开,冲~~~嗖!一颗子弹击中主人公托马斯.贝道斯的额头!
他over了!对了,他完了,故事呢?主人公都完了,还有什么故事啊!
这就是本片,就这么---结束了!
请问,难道真实的战士,不是很多就这么结束了吗?
英雄?洞穿数孔仍击毙顽敌的,那都是主旋律或者美国大兵!
本片摄制与1975年,胶片还是黑白的!
因为采用了大量真实纪录片耨和到故事中,从而使得影片真实感及场面感非常恢宏!
片中还开了本人的眼界,那些奇怪、有效的登陆装备,扫雷、破障装备,我之前都未见过!
在故事叙述上,导演采用了倒序手法,但同时混搭插叙、夹议、意识流、闪回等等,在21世纪看来都是大导演采用的手法!
其实,无论您采用什么手法,或者故弄玄虚地将故事拆解地七零八落,似乎充满了学院派和达达主义味道,最后
~~~嗖!一颗子弹击中额头!《就这么---结束了》
对了,本片由斯图尔特·库珀 ,获得那时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之后更是被很多导演作为二战参考作品来借鉴!
因此,我甚至在本片中看见某些苏联80年代影片的影子!尤其是主人公独立放送心情的背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