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1 01:4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人格心理学》是一本由郑雪著作,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心理学》精选点评:

  ●国内比较全面的一本人格。

  ●-3-

  ●如果不是因为秒读计划我应该不会把这本看完,基本上就是流水账,稍微涨了点姿势

  ●开篇中国传统文化那部分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扯。华南师大教科院的心理老师编书有个通病,知识点罗列得相当好相当齐全,偏偏看不到一点个人的见解。

  ●挺好。思路很清晰。就是感觉太抽象了,需要强化。

  ●我无语

  ●教材。经典。

  ●乱七八糟的感觉

  ●写得太严谨,很催眠

  ●我的教材正在学习中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一):比较有趣的一本好教科书

  因为是以各个流派为线索来介绍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对各个流派的心理学一般理论和背景都有较详细的介绍。虽然是专业的心理学教材,但是有很多例证,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楚,一般人都能读懂。郑雪本人对各个流派的态度在这本书里都有流露,有点感情色彩,所以不像一般教材那么枯燥,挺有意思。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二):教材不解释

  教材,算是很好的一本了,郑雪老师也是国内人格心理学的著名人物之一了,阅读难度适中,尤其的最好的积极心理学的介绍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吧,人格心理学也许听着很高深专业的样子,其实人格心理学还有一个名字,叫个性心理学,很多女生爱做的心理测样,性格测验都是属于人格心理学的,对心理,教育,人力有需求的都值得一看。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三):怎么说呢?似乎在2-3分间。这是本超长篇的文献综述。

  当时学校用的这本教材,对不起,之前已经看完了万千心理系列翻译的那一本。

  结果看这本书的生活,总是有惊喜啊。这书确实给出了一些相对较新的资料,比如主观幸福感等等。但是似乎有的例子和老外那本“不谋而合”啊,您再想个例子能累死吗?好吧,也许是个人偏见。这是表象嘛,忽略。错字,偶尔的,必须的,也可以忽略。

  相对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这本其实已经是很像教材了。

  这是本超长篇的文献综述。作者个人的意见,很遗憾没在我这猪脑子里留下什么痕迹。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四):感觉寻求倾向

  如果我再标题党一点,我会把题目拟为《除了流动,人生无事可干》。想了想还是决定取个实质点的名字吧。感觉寻求倾向毕竟是这里讨论的核心。这个词汇专业了些,但并不难理解。大家都是人,是人就要找感觉。

  先表扬一下此书的作者。中国人写的专业教材鲜见精品,阅读效果取决于读者水准而非作者水准。此书大概是我见过的语言最为流畅的一本了,读来还颇有些趣味呢。

  感觉寻求倾向研究理论位于第五章第三节第二部分。老师未把此理论划入考试范围。唉没办法,老师就是不太有眼光的。如果把《人格心理学》当故事书翻阅,会发现这是个强大的理论,可以解决世上绝大多数感情问题。

  人们缺少环境变化或刺激时,就得去寻找感觉刺激和经验变化,这种需求被称为感觉寻求倾向。

  不同的人对于感觉刺激的反应存在先天差异。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易感到无聊。他们对无聊非常敏感,有高度的感觉需求。高度感觉寻求者想要达到“感觉良好”的水平,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他们对强刺激会持续反应,缺乏先天的保护机制。此机制我们可理解为“满足”。

  研究又表明,越高级的哺乳动物,其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越强烈。那么,假设人类一直在进化,若有一天世界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变化和刺激时,他们将感到巨大的失落感。

  以此理论观之,花心一族的行为完全无可厚非。世上存在专一的感情吗?这一点本来就值得怀疑。若是人生自古有情痴,不是花痴就是白痴。人生苦短,单一的对象有其自身局限性,无法贡献一整个宇宙的美妙。爱情的意义有赖于想象,创造和光合作用。如果一加一的捆绑得到的仍等于两个一,爱情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好的感情或许是从一个人眼里看到全世界,绝非被一个人遮挡掉整个世界。对于他人,我们最好试图去做一扇窗,而不是一堵墙。一个人代替不了全世界,要有自知之明,要虚怀若谷,要在未知的事物前保持谦卑与尊重。

  感觉寻求倾向是悲观主义的。初读完这两张纸,人的心情就像当年读罢金刚经似的无望。顿感世界空空荡荡,仿佛生命用不着开始就可以结束了。国家大事婚姻大事,哲学艺术经济政治,不过都是一串串的电流信号。直白或隐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找感觉,找体验。寻觅,得到,厌倦,离开,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无法离开。人生如河,除了流动之外,无事可干。可能最后会被一些槛堵住,但那不是你选择的。意识肯定是流动的,否则也不会诞生意识流这号词。没有情义,只有刺激。没有停留,只有经过。没有满意,只有妥协。没有坚定,只有制度。

  作为一个走马观花者,许多时刻我拥有浮光掠影的快乐,然而其本质却是悲观与虚无。一切令人倦怠。可是厌倦本身是这么不高明。如果有一天,我厌倦了厌倦本身,厌倦了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我***该怎么办呢?

  那是浮云这也是浮云,那就好好生活吧。放下屠刀,放下锋芒与棱角。做一个完整而老实的人,让心低到尘埃里去。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五):自省

  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后来的岁月中,新生儿完全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对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一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一周岁以后,儿童想要知道是谁使他们与外界联系起来?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大多数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自主性”的意识。他们感到有能力,是独立的,他们有了强烈的个人操控感,有自主感的人自信能够在障碍之海顺利航行,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然而,和阿德勒不赞成溺爱孩子一样,埃里克森发现,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他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于他人。

  (3)主动性对内疚

  随着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交往,他们面临着进入社会生活的挑战。儿童必须学会怎样与其他人一起玩、一起做事,怎样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儿童通过寻找游戏玩伴以及参与其他的社会性活动,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他们学习怎样设定一个目标,通过说服来处理挑战;他们发展了企图心和目的感。不能很好地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内疚感和退缩性,他们可能缺乏目的感,并在社会交往或其他场合很少表现出主动性来。

  (4)勤奋对自卑

  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都会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发现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了竞争——为学习成绩、为得到大家的欢迎、为引起老师的注意、为体育比赛中的胜利等。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聪明和能力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今后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铺平了道路,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感情,对今后的创造与生活都期望不高。正是在这个时期,在青春躁动到来之前的少年时期,我们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也可能形成了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很快地,我们到达了青少年阶段,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当亲密关系的发展成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时候,青少年就步入了埃里克森模式中的下一个阶段:发展亲密关系。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是对另一人的爱的承诺,但也可能有别的结局,例如两人一起分享亲密感而不结婚,也可能很不幸,与人结了婚却没有亲密感。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他们可能经历了很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甚至回避需要情感承诺。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面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7)繁衍对停滞

  进入中年,人们开始关心下一代。父母们发现,他们通过对孩子的教育,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没有子女的成年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也会感到这种生活的丰富。例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志愿去帮助青年团体,或者照料兄弟姐妹的孩子,没有形成这种繁衍感的成年人会陷入一种停滞感当中,它表现为一种空虚感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我们都看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生活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遗憾的是,还有些父母,他们从教育孩子中很少获得快乐,而是充满了厌烦,对生活感到不满。在孩子发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潜力,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可悲的。

  (8)自我整合对失望

  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但埃里克森认为,老年人还有一种危机要克服。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达到一种自我整合,要么产生失望感。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写到:“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是将它作为必然的、不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不能形成这种良好整合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他们认识到现在时间是太少了,年轻人拥有的选择和机会,他们都没有了,一生已经过去,他们希望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生活一遍,这样的人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