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情记》是一部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克里夫·罗伯逊 / 詹妮薇芙·布卓 / 约翰·利特高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情记》精选点评:
●德帕尔玛真不愧为希胖第一铁粉,每一分钟仿佛都在告诉大家“我在致敬《迷魂记》哦”!虽然故事本质一点都不像,德帕尔玛要重口味得多了……
●Vertigo+Rebecca,大旋转在结尾。配乐作死。
●与其更像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还带着一点《蝴蝶梦》的影子。好的摄影要遇到一个好的导演才能发挥其功力,这电影的电影也是希胖十足,几乎每个镜头都很拍得很用心,被最后那个镜头都摇晕了。
●(5.1/10)非常的希区柯克非常的《迷魂记》,不过是超低配版的,故事情节十分狗血,可圈可点的是片子质感和慢到令人发指的节奏居然用悬疑的配乐烘托到恰到好处。地产商妻女被绑架,报警后绑匪一伙携带人质一起逃跑不料在被追捕过程中悉数落难。地产商在意大利期间无意见到一个与自己妻子十分相似的人,便对年轻女子展开了疯狂追求,就当婚期临近时年轻女子失踪,地产商看到绑架信决定弥补上次过失,没报警而是送去了赎金,谁知其朋友换掉了赎金,人财两空后的地产商精神恍惚。迷底揭晓后原来那个年轻女子居然是地产商的女儿,当年绑匪逃亡时并没有带走真正的地产商女儿,因利益原因而后被地产商朋友利用……
●总觉得德帕尔玛的选角都很有问题,而且故事扯蛋的问题也不止这一部了,致敬《迷魂记》也是嘴上说实际做不到,要知道除了“恋尸癖”情结外,希区柯克为故事所塑造的迷离梦幻感才是《迷魂记》真正的艺术价值啊。
●哎呀真是青涩啊真是狗血啊~不过气氛蛮古典的
●6.8/10 情节和结构上是迷魂记的变奏,但是男主人公的核心动机从欲望被替换成了创伤,迷魂记对人类心理无与伦比的洞察降格到了一个平凡的主题。相比于迷魂记的男性凝视,本片尽管有男性叙述者,却似乎是无视角/客观视角的。桑德拉闪回的那一段非常精彩,全片挥之不去的滥情配乐绝对是败笔。
●德德玛大叔的《迷魂记》,还有点《蝴蝶梦》跟《艳贼》,他不是希胖阁的儿子谁是。佛罗伦萨教堂里两层圣母像的用法简易又显得高阶,值得借鉴。
●"Michael lives in1959"为啥不是1958?都已经直白成这样了,墓碑戏赫曼的配乐死活不肯出眩晕主题最后两个音符,实在憋屈。。可惜第三幕有点吃不消
●这部和Sisters都是最近看的最有让人“陷”入电影之中感觉的片了。De Palma是发扬者,而不是纯粹的模仿、抄袭者,这点必须说清。
《迷情记》影评(一):比较完整的悬疑故事
1、帕尔玛的电影有着明显的个人印记,尤其是早期的作品,这部也不例外,不过相较他其他的作品,这部《迷情计》显得有点稍嫌温馨了,那种凌厉感稍弱。
2、对现代的观众而言,此片的悬疑设定毫无神秘感,虽然不能完全猜中结尾,但基本的疑点还是能很快想明白的。尤其是帕尔玛的御用演员约翰.利特高对观众已经起不到丝毫迷惑作用了,因为太熟悉的缘故,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是坏人。
3、女主角还是挺好看的,天生娃娃脸。
4、整体风格非常的像希区柯克。
5、完全不能接受影片大团圆式的结尾。美国电影这点儿最让人讨厌,不论影片的主基调是怎么样,结局一定要圆满。帕尔玛也未能免俗。
《迷情记》影评(二):《迷情记》--比迷魂记缺了魂
希区柯克的痕迹在德帕尔玛的电影里实在是太过明显,以至于电影在故事上丝毫的不到惊喜,《姐妹情色》还有分镜头的美妙,《剃刀杀人》尚存香艳的情色镜头,但是这些模仿(致敬?不敢苟同)希胖的作品都不如他自己的《铁面无私》、《疤面煞星》来的好看。
故事线和《迷魂记》是很接近的。然而问题在于,电影温吞水一般慢悠悠的节奏丝毫没有紧张感,希胖的电影虽然放在今天看节奏也未见得很快,但至少悬念的揭晓是十分令人期待的。《迷情记》就跟《数字23》似的,买了一大段关子结果答案没有任何惊奇之处,着实是看得纠结。交响乐团的配乐旨在塑造的紧张感也并不如预期。
《迷魂记》的精华在于,即便是猜到结果,他的感情部分和亲情部分依然真挚动人,而在《迷情记》里,一切的动机和行为就看着无比虚假和杂乱无章。就如同片名一样,《迷情记》学了一些情,但没有学到魂。缺魂,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迷情记》影评(三):点评《迷情记》
布赖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1976年导演的电影,和他的代表作之一《魔女嘉丽》(Carrie)诞生于同一年。《迷情记》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但我觉得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布赖恩.德.帕尔玛以模仿希区柯克的拍片方式进行导演工作,这已经成了他公认的一个招牌方式。这部影片就是模仿自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迷魂记》(Vertigo,1958),但德.帕尔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是似乎忌惮的翻拍重现,而是借鉴改良。
本片的故事基于导演和著名编剧保罗.施埃德(Paul Schrader)的构思,施埃德再写成剧本。
【剧情】
故事开始于1959年,说的是一名房地产商人麦克尔.克兰在10周年结婚纪念日晚,妻子伊丽莎白和九岁的女儿被歹徒绑架。他要用50万美金赎回,因为通知了警方又按照警方建议的指示——用白纸代替钱致使在追捕罪犯的过程中妻女发生意外,车毁人亡。此后他感到十分内疚。十六年后,麦克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他初识伊丽莎白的教堂里遇到一个相貌非常酷似其妻的意大利年轻女子桑德拉,由此麦克尔对伊丽莎白的爱恋病态地转嫁到桑德拉身上,并打算同桑德拉结婚。然而一天早上,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桑德拉也遭到了绑架,麦克尔认为这是伊丽莎白给他的第二次机会,他无论如何也要救回桑德拉。他向好朋友自己公司的合伙人罗伯特.拉瑟尔借了50万赎回人质,然而后来他发现这50万美金又一次变成了白纸.....
【原因】
其实麦克的合伙人罗伯特.拉瑟尔就是当初帮贾案的幕后主使者,他当初想通过那笔赎金让麦克走投无路,好骗得他的地皮。但因为麦克报警并使用白纸代替赎金,使他这一计划没能得逞。而歹徒逃跑时只带着伊丽莎白,他们的女儿被拉瑟尔藏了起来并由一名歹徒带到了机场,拉瑟尔则在飞机场向九岁的小姑娘撒了个谎:“你的母亲死了,因为你的父亲没有交赎金,因此你妈妈被坏人杀了。赎金是我交的,我会保护你。而你的父亲也不要你了。”就这样,他换取了麦克女儿的信任小桑德拉的心中消失了,她现在想的就是要报复狠心的父亲。也就是16年后这个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女儿易名桑德拉和父亲相遇,这全是桑德拉和拉瑟尔的阴谋,他们利用绑架桑德拉来诱使麦克尔向拉瑟尔借50万,在中途这些钱就已经被拉瑟尔调了包又一次被换成了白纸,这样麦克尔就会因为骗钱而蹲大牢。拉瑟尔调包的目的是让桑德拉知道他父亲仍然是一个爱钱如命的人,让桑德拉对父亲彻底失去信心,而拉瑟尔也可以成功骗得麦克的地皮。
【结局】
麦克在拉瑟尔面前搞清楚整个事件是拉瑟尔和桑德拉策划的之后(但并不知道桑德拉是其女儿),麦克刺死了拉瑟尔,并拿着小手枪赶到机场准备杀掉桑德拉。其实桑德拉在飞行途中感觉对不起父亲割腕自杀,但幸好经过及时抢救。飞机遇到风暴被迫返回起点,机场中,两人冰释前嫌,拥抱在一起。
【分析】
1.电影开场出片头演职人员字幕时,可以看到一些麦克和伊丽莎白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交待了他们相识相爱的经历。而且后来麦克和桑德拉在一起时,也出现在了同样的地点。比如:麦克跟踪桑德拉,背景就是他当初和伊丽莎白合照中的桥;他还约桑德拉在当年和伊丽莎白第一次吃饭的餐厅吃饭,为桑德拉在当年为伊丽莎白拍照的同一地点拍照……这样更表达了麦克对伊丽莎白病态迷恋对桑德拉的转嫁。
2.影片一开始结婚十周年庆典那段镜头交代地干净利落:麦克和伊丽莎白跳舞,然后旁边一个酒侍端着一盘酒走到镜头前,跟着他一转身从腰间露出一把枪,再接着他给拉瑟尔倒酒。再接着拉瑟尔喝酒然后发表感言,介绍他和麦克的关系以及这场结婚十周年庆典(银幕左边是夫妇的远景,右边是拉瑟尔的近景,这也是导演惯用的间接性银幕分割)。还有,这一个长镜头下来的。
3.麦克在为妻女建墓碑时,导演用了一个360度旋转环绕镜头,当镜头旋转到一半时来了一个蒙太奇转接镜头继续旋转,字幕出现1975年,然后镜头旋转到一个头上略有白发的麦克面前。这个机位不变的蒙太奇转换不仔细看基本上看不出来剪辑之处,就是那辆推土车那里剪辑的。这种手法在导演后来的《蛇眼》(Snake Eyes,1998)中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4.桑德拉在麦克大宅中注视着伊丽莎白画像时,导演运用了一个对比镜头突出二人惊人的相似:画像的全貌,桑德拉的头部特写,画像的头部特写,桑德拉的眼部特写,画像的眼部特写。这是德.帕尔玛对希区柯克《迷魂记》明显的模仿。
5.当桑德拉打开被锁着的伊丽莎白的卧室大门时,导演再次运用了一个360度旋转镜头,当镜头块转回门口时,镜头在桑德拉读伊丽莎白日记时停下并拉近镜头。这样既对房间内部的环境进行了交代,也减少了演员太过多余的肢体动作。这种手法在导演日后的《凶线》(Blow Out,1981)中得到了更具有力度的发挥。
6.影片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有地方意在表明桑德拉是伊丽莎白女儿的关系,就是在她到伊丽莎白墓碑时,她将脸靠在墓碑上,脸上流露出一种女儿思念母亲的神态。
7.梦在布赖恩.德.帕尔玛的电影中再次出现:他的《魔女嘉丽》、《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蛇蝎美女》(Femme Fatale,2002)中都有描述。麦克尔在桑德拉被绑架前作了一个梦,这时候也正是他们俩即将结婚的时候,梦里他和桑德拉在教堂举行了婚礼,然后伊丽莎白对麦克说:“我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伊丽莎白,我来是给你第二次证明你爱我的机会。”当麦克醒来时,他脑中一直浮现着这些话,然后他推开桑德拉的房门,发现了和16年前一模一样的勒索字条。让人感觉触目惊心,是噩梦还是现实?
8.片中第二场绑架交赎金,可以视为和第一次交赎金的对比。麦克将这次交易看成是伊丽莎白给他的第二次机会,他想通过这次可以重新救回伊丽莎白也是桑德拉。因此这一次他显得特别急迫,镜头也显得干练,和第一次他通知警方所刻意表现的漫步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当导演交待出桑德拉就是麦克的亲生女儿时又重现了16年前警方堵截绑架者的情景,这里并没有让小姑娘形象以女儿的身份出现,而是让女主角珍妮维芙.褒祖德(Geneviève Bujold)既扮演了母亲又扮演了小女儿。这样让观众对桑德拉是麦克女儿而感到确信不疑。
后面有一组戏,这一方法再次得到了展现:当拉瑟尔给桑德拉准备好钱让她去罗马时,导演运用双关手法,既交待了1959年歹徒带着小桑德(还是珍妮维芙.褒祖德扮演)去机场的场景又交替介绍着现在拉瑟尔和桑德拉在机场的情景,一举两得。导演在之前的《奇胎怪案》(Sisters,1973)中就曾运用过这一手法。
10.机场,麦克得知桑德拉和拉瑟尔骗了他,拿着枪找桑德拉寻仇。此时桑德拉刚割腕儿获救被候车大厅的人推着推车出来,镜头在麦克和桑德拉之间切换,两人在一个场景中重逢,但隔着很远。麦克尔拿衣服挡住枪并对着桑德拉朝他走来,桑德拉耶从轮椅上站起来奔向麦克,镜头放慢,无声,仅靠音乐支撑。谁道不知道两人会怎么样,是开枪打死他还是怎么样?这组慢镜头给了观众一个猜测的机会。随着桑德拉一口:“爸爸”,然后抱住了麦克,不知所措的麦克也抱住了桑德拉。导演再次运用其惯用的顺时针的旋转镜头,一圈两圈三圈……同样是慢镜头,让观众紧紧地凝视着这父女二人。这一点明显是在借鉴希区柯克《迷魂记》中男女主角接吻时的拍摄手法。麦克从茫然的表情一直到了电影出现“剧终“字样时才露出了笑容。我们可以明白,这一笑这一拥抱已经化解了这16年来的爱恨情仇,而面前这对男女是爱情还是亲情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迷情记》较之以《迷魂记》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表现男人对失去所爱女人的迷恋程度。两片都是男主角将失去的且所爱的女人灵魂转嫁到另一个酷似她的女人身上。而麦克尔把桑德拉当成伊丽莎白要和她结婚也表现了一种男人要将女人完全融入自己脑中的固执思想。德.帕尔玛进一步将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进行了一次升华,片中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迷恋程度可能不及《迷魂记》的程度,但过程要长得多,细节之处也描绘的更加细腻。而且《迷魂记》中两个女人其实是一个女人,而《迷情记》中则是两个女人,而且这个真实的女人还是男主角的女儿,只是男主角不知道罢了,这显得比《迷魂记》要复杂且有野心得多。
影片中还有一个希区柯克影片中常有的主题:童年心理创伤。桑德拉并不是心理疾病的那种创伤,而是拉瑟尔叔叔对小时候的她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致使她一直都留下了“父亲视金钱比妻女更重要“这一擦抹不去的思想。直到他和麦克在这段交往时间中才逐渐认识到父亲的爱并为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内疚。最后她以一种赎罪的心情和父亲拥抱。
本片的配乐人是希区柯克的御用配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如《迷魂记》(Vertigo,1958)、《西北偏北》(Northern By Northwest,1959)、《惊魂记》(Psycho,1960)都是出自他之手。这是他和布赖恩.德.帕尔玛的第二次合作。
女主角伊丽莎白和桑德拉的扮演者珍妮维芙.褒祖德的演技很精彩,她的处女作早在1954年就以龙套身份演出了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经典名作《法国康康舞》(French Cancan,1954),1966年出演了阿伦.雷奈(Alain Resnais)的《战争终了》(La Guerre est finie),1967年路易.马勒(Louis Malle)的《贼中贼》(Le Voleur)。1969年赴英国和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主演了其成名作《安妮三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1974年参加灾难大片《大地震》(Earthquake)的演出;1976年主演《迷情记》,1978年主演迈克尔.克里奇顿(Michael Crichton)的《昏迷》(Coma);1988年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孽扣》(Dead Ringers);1989年的电视电影《婚姻如纸》(Noces de papier, Le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