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酱》是一部由陈以文执导,蔡信弘 / 徐淑媛 / 高明骏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果酱》精选点评:
●谁想拍电影?
●陈以文的处女作,寻了很久,今天终于看到了
●故事的主线还是比较有好感,一辆车把三个不同阶层又有一定代表性的台湾人串联在一起,最后一段比较不知所云
●挺不错的环形电影,必须要再看一遍,因为第一遍好不认真哪边上网边看滴
●果酱
●主要是受不了几个演员讲台词像背课文。弃。
●100%看过,100%不记得
●看出门道了吗?
●里面有杨德昌,看片时杨德昌已经死了!!好怀念~~~
●
《果酱》观后感(一):難忘的滋味
一台白色轎車駛出三條敘事線,台灣少見的多條敘事線佳作(近年滿意的只有《流浪神狗人》)。酸酸甜甜的魯莽青澀彷彿初戀,捕捉黑社會階級/關注上班族的私情/年輕男女的純愛,不免想及楊德昌的作品(楊導也有客串本片)。
情慾戲豪不忸怩,演員表現出色(尤推金士傑),劇情發展流暢,構思巧妙,結局美好動人。喜歡這部用心並有趣的小品,遠比相似題材的《一頁台北》精彩深刻。
《果酱》观后感(二):多段式的无力
台湾影片《果酱》,因为是和《走火枪》一起载来的,所以连着一道说了。如果说“走火枪”这个道具紧扣影片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那么“果酱”在影片里显得不太经意,或者说你会奇怪它为什么用这个名字。看到结尾你会明白,其实它的来意和电影《独自等待》是同一句话: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当然结局对于主角小凯和佳佳而言,它还是温暖得有些过分。佳佳的长相就注定是被人当哥们的疯丫头,直到看见小凯和雪姨的举动,便开始改变形象,但是影片对两人的感情却没有足够的铺垫,有所暗示但细心品来却发觉缺了点什么。
同样的在影片最后致谢字幕上有着更长的一串名字,杨德昌到赖声川以及表演工作坊,杨德昌也不忘在影片露了把脸,知道还有他参演的在《冬冬的假期》演冬冬的爸爸,IMDB查到个马伟豪的《初恋无限Touch》,却忘了是否看过,而即便看过那会对杨德昌也没任何印象。
影片里的其他角色也值得一提,高明骏出演的黑道大哥,在几年后林正盛的《爱你爱我》中他再次触电——也许现在提起一个多年前的偶像歌手已经没有太多吸引力。小配角有扮演杀手的唐从圣,给镜头的时候没反应过来,一说话就再熟悉不过了,1996年杨德昌《麻将》里的红鱼,娱乐节目《全民大闷锅》里的李熬大师。另外导演陈以文自己现身这样的就不说了。
作为一部多段式环状结构的影片(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果酱》并没有严格遵照环状叙述规则,也没能划成一个圆。作为连结前三部分内容的是一辆白色车子,有此引出不同主角。影片在最后一部分却跳出了前面内容,多出了太多温暖因此显得无力。虽有最后的温暖,但实在是比较做作,佳佳的人物形象还是比较单薄,而小凯的感情也有些漂浮不定。
形式上的讨巧并没有转化为剧情上的趣味,即遍说陈以文之后在电影的可观性和趣味性又下了很多功夫。《果酱》以台北多元翻覆的文化为背景,穿杂着迷茫的年轻人、中产阶层的三角恋、黑道人物的挣扎,由此预示着众多可能。例如小凯和佳佳的作案、小凯和柯小姐的相遇、小凯和华哥的相识、华哥的意外死亡以及及最后拍电影的皆大欢喜。小凯始终出现在故事中,由此慢慢从一个无所事事的混混变得有所追求,只是这般追求依然来得有些虚无,当然这是要比偷车作案来得好。
《果酱》给我印象最深的自然不是华哥大谈往事以及黑白彩色,而是饭桌上的忌讳,架大炮和报菜名的苛刻要求,真正让影片富有小趣味的还是类似细节的力量,而不是冲突的制造和巧合。金士杰的夸张表演,虽然游离于主线之外,却比说教般的抒情来得自然。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深刻也不够犀利,它更像是一团棉絮,吸水能力超强。在《果酱》之后,陈以文还有《想死趁现在》以及受人欢迎的作品《运转手之恋》。
《果酱》观后感(三):《果酱》
《果酱》怎么能说的不是果酱呢?就象《麻将》其实就是说的麻将一样,《果酱》说的就是果酱!
它不说的果酱说的什么?
看看佳佳去了小凯的屋子的时候,她拿着什么?可不就是果酱吗?
看看明哥从国外给女朋友带回了什么?可不就是果酱吗?
佳佳拿着果酱走向她的希望,以为从此小凯便可发现她的女性风情,然而没有。明哥为女友带来一罐一罐的果酱,以为可以将爱情永留,然而没有!该来的总要来,该去的总要去。《果酱》只不过说的是果酱,《麻将》说的不过是麻将,就算关了风与月,也不过是说了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最不喜欢将一个事物用“它代表着……他象征着……”之类的语句来说明,我觉得,若将它这样具像化,它就失去了他原来的意义。可是,这里我还是想说,《果酱》里的果酱,自然有它自己的独特含义。就好像《麻将》里的麻将,杨德昌用了“麻将”这样一个象征,象征了人生的尔虞我诈之欺骗永存性。那么,这里的“果酱”,在我看来象征了爱情的甜蜜附属性。但是,导演陈以文却只是说,“果酱”是他对作品的感觉——甜甜酸酸,不油腻而又多色彩,糅合了不同的调子(嬉笑怒骂、嘲讽、浪漫而又有点悲情),台北成了一个多元碎片中的跃动背景,充满可能和双向性。
在我看来,我的说法也许有些牵强,但,这确实也是《果酱》里,陈以文想要说明的东西。
该片是由杨德昌监制,自然是脱不了杨德昌的影子。《独立时代》、《麻将》等影片的痕迹无处不在,多重复杂的人物关系,便是杨德昌的特点。另外,影片还采用了昆汀·塔伦提诺《低俗小说》的多线索叙述方式,从多个故事开端出发。不会有某一个特别的镜头或者片断让人念念不忘,它只是用整体的故事,用娓娓道来的叙述将情绪慢慢渗入观者的心里。台北现代人的心态,往往都会被杨德昌挖掘的格外深刻。只是可惜,陈以文比杨德昌柔和太多,在他的故事里,在他的叙述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是远远压过了冷酷。
作为新锐导演的一员,陈以文的这部《果酱》还是以清新温和见长,在回缓之间给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留了很大的余地。就像阿明死了之后,小凯问阿明的女朋友:“你们是怎么认识的?”阿明的女朋友站在那里,沉默了半晌,然后掉转头离开。他不把人逼到死胡同,不让人把话说尽,把情都掏干。便那样温文的讲述了现代台北不同人群的生活,包括那一对为了拍电影做出种种手段来的夫妻。他让他们都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很好的结果。
他不够残忍,也许这便是他不同于杨德昌的地方,也或许便是他弱于杨德昌的地方。而且在整体某些细节,及情感的处理上,陈以文稍嫌粗糙了些。比如阿明与佳佳的感情处理便显得不够圆滑。而我最喜欢的便是的阿明对小凯讲述自己从看不见颜色到看得见颜色时候,他们背后的台北天空。
暮色沉沉……于是心里便苍凉了下来。
这部片子中,由高明骏扮演阿明,而若是够细心,观众可以看到字幕后打出来的“宾客甲——杨德昌”。回过头去看看,绝对不能错过杨德昌少有的出场表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