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兰基先生的罪行》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7 23:46: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兰基先生的罪行》观后感摘抄

  《兰基先生的罪行》是一部由让·雷诺阿执导,René Lefèvre / Jules Berry / 弗洛雷勒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基先生的罪行》精选点评:

  ●影片有现实主义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与大环境,有一定的深度。镜头、剪辑和画面很出色,手法运用的很好

  ●活泼泼的人儿,幽默讽刺的主题,转场很出色,剥落的画面@林肯中心 和心倩 NYFF回顾展

  ●故事结构跟《Toni》非常类似,JR选的本子同质化有点严重啊。作为革命老区的法国当然要把工人阶级的正面形象放上荧幕,但这种表现方式又和前苏联煽动情绪的propaganda大字报风格有所不同,而是更琐碎化、生活化。热闹嘈杂的烟火气和将一切冲突演绎成滑稽喜剧也算法国电影的特征了吧。尾声部分跟随男主角运动的摇镜在当时蛮有新意,算唯一亮点。

  ●雷诺阿最无聊沉闷的电影之一!电影看下来完全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无法忍受这么老套的情节!

  ●现实主义巨作,左倾严重,反抗资本家的剥削,远走高飞,结局甚好。

  ●世影史:让·雷诺阿导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之所以受到影评界的推崇,关键在于将普通工人的正面形象搬上银幕,一反其时法国影坛崇尚资产阶级浮华生活的做法,所以社会意义大于表现技巧。今天看来,故事框架和情节多少有些老套沉闷,但其积极进步的主题意识在影史依然不可磨灭。

  ●老师在本片前加映了大力水手,真是不能更应景了笑cry。犯罪一场长镜头场面调度惊呆。Estelle是默片Menilmontant里的女主,表演依旧动人。

  ●不谈政治,片中也包含普世的审美价值。结尾大楼前的调度实在漂亮,最后一个镜头竟然有一丝苦命鸳鸯仗剑(并没有)远走江湖的侠气。

  ●结尾枪杀长镜头很惊艳

  ●“Arizona Jim !!!”

  《兰基先生的罪行》观后感(一):支点在哪里

  很好的片子,过程很流畅,头悬疑的好,情节串联的顺,只是仍旧是老问题,中心思想在哪里,支点在哪里,到最后的结局,衡量通片,是否头重脚轻了些,是否散淡自然的过分了些

  喜欢黑白片的色调,也喜欢完全散淡的东西,但只是,不是这一种。

  《兰基先生的罪行》观后感(二):典型的法国特色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不禁在想,大概只有法国人自己才真正懂得欣赏“法国电影”。

  诚然,这是一部好电影。典型的“诗意现实主义”,看似松散的叙事结构,隐含着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可是,对于绝大多数非法国观众而言,故事的结构是在是过于“松散”了,让我们这些习惯于在电影中寻找“中心思想”的外国观众看得多少有些不耐。

  但如果你以此作为问题去问一个法国人,这个法国人很有可能会说:“电影就该是这样生活化!”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的话,不是有句老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吗?就像看一部好莱坞电影,你总是不得不接受那种让人看到已经感到厌烦的个人英雄主义吗?所以,就让我们以对待好莱坞电影的宽容,来同样对待法国电影吧!

  再顺便说一句,导演Jean Renoir似乎是尽量使用了自然光来拍摄这部电影,影片的画面被拍摄的很美。如果我们真有定力静下心来欣赏的话(也是典型的法国特色)。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贪婪的资本家Batala 被普通的,受压迫的劳动者Lange 出于义愤之下,结果了性命。然后,它通过其他的普通的劳动者的帮助,摆脱了警察的追捕,奔向了自由的新世界。(导演似乎没有明说是哪里,反正是“好地方”,【笑】)

  我曾经在我的影评里写过,法国的许多文化人有着强烈的左派情结(当然包括电影人),这部电影又一次强有力的证明了我的这一论点。

  《兰基先生的罪行》观后感(三):《朗治先生的罪行》被贪婪吞噬的男人

  题记:

  看那些作家个个勤奋、卖力,还不是生活在底层

  ――――台词

  [img]http://frenchfilms.topcities.com/1936_Le_crime_de_Monsieur_Lange.jpg[/img]

  朗治是巴尔塔开的小印刷厂的文员,他在业余时间写作印第安题材的是通俗漫画作品和小说,有天老板告诉他有人要出版他的小说,这让他欣喜若狂,这是却发生意外,老板因为诈骗案件而携款潜逃遭遇车祸,生死未卜,印刷厂群龙无首,乱成一团,于是,有些文化的朗治被大家推选为管事的,印刷厂成为了合营企业,在他和的员工的努力下,工厂的运作出现了转机,大家也获得了效益,朗治的漫画系列经过改良成为了畅销书,正当他们欢庆成功的时候,大难不死的老板巴尔塔回来了,他表示要收回印刷厂并且要取得先前的全部盈利,朗格十分气恼和他理论,可是,巴尔塔态度强硬还告诉朗格连他的女友也属于他,这激怒了朗格,朗格开枪击毙了这个蛮不讲理的家伙,在众人的帮助下,带着女友远走高飞……

  这部电影从法国电影史而言是一个分水岭,左翼知识分子将关注的视野从中产阶级的客厅移向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是经济法国当年从经济繁荣到衰颓期穷人的梦想,是他们向往新的分配形式的呼唤,反映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至于它的犯罪主题是可以被忽视的,这是法国无产阶级济贫思想在银幕上的艺术再现。三十年代的影像就像印象派的绘画,柔光让女明星更加楚楚动人,导演更是刻意安排了朗治先生的出场,凌乱不堪的屋子到之后井井有条管理工厂形成对照,他从一个言情小说家到工人的代言人的转变体现了是转形时期法国知识分子对于产业阶层的期望和寄予的希望。在知识分子的塑造上这部影片是十分积极的,从躲在象牙塔里自我满足到投入生活的洪流,朗格的转变也代表了法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主动的介入,特别是最后他为了保住爱情和印刷合作社选择了暴力的形式,从最终他和女友成功出逃来看,导演是欣赏这种精神的,它代表了一个阶级的自我抉择,他们不再软弱。

  雷诺阿是诗意主义的代表,所以在在摄影手法和场面调度上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印刷厂老板巴尔塔在密谋的时候导演用逆光表现了他的企图,导演作为画家的儿子在布光上非常精致、细腻,整部影片无论是车站还是街道柔和的光感流露着油画的质感,镜头间的组接通过划变和帘入的手法迅速转化场景,叙事上决不拖泥带水。

  车站的站台在影片里再度出现,站台是他电影里重要的元素代表着逝去和人的忧伤,站台昏暗的灯火和蒸汽机车的雾气为营造气氛起到了决定作用。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的特点就是如此,他们注重于某个场景情绪的调子以及灯影光效的运用,以这种方法外化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忧郁的歌声或者音乐,这种主观化氛围的改造造就出一个宿命和凄惶的世界,应合着整个30年代的无产阶级命运。不过,在这部影片的基调是乐观地,甚至是诗意的,所以,电影里惩罚了资本家的朗治和他的女友才有了光明的结局,特别是合作社的和时代精神密切联系,不过在电影史家萨杜尔的评述里对于此片有着过分的拔高,这大概和他的无产阶级立场有关。

  【附录:影片资料】

  《朗治先生的罪行Le Crime de Monsieur Lange》法国1935

  法语单声道1:0

  字幕: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片长:75分钟

  格式:

  银幕比例:全屏:4:3

  导演:让·雷诺阿(Jean Renoir)

  演员:雷纳·勒菲佛尔(René Lefèvre)、弗罗莱(Florelle)、朱利斯·贝里(Jules Berry)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5.5

  2006年1月10日 星期二 上午02时28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约稿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兰基先生的罪行》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