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好的五月》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0-11-17 07:4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好的五月》经典影评集

  《美好的五月》是一部由克里斯·马克 / Pierre Lhomme执导,克里斯·马克 / 伊夫·蒙当 / 西蒙·西涅莱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的五月》精选点评:

  ●纪录片是电影的终极状态。由语言串起的社会掠影,没有比这更适合运用于对巴黎的描述。从词汇开始,展示人的现状和权利斗争,让维果、让鲁什、福柯等人文符号的身影,似乎就在镜头某处驻足。街采联想智利之战,节奏如风,又是典型的法国。献声的一对夫妇,一生遭遇与奋斗,与影片契合。

  ●论片尾曲的重要性

  ●无序的街道 加以镜头剧烈摇晃的呈现。人们在那里 感受五月里存在的一切。似乎 早已注定些什么 …猫 舞 音乐都是神笔~好看!

  ●诚实的生活状态记录,unexpectedly poignant and funny.

  ●猫咪那么配合,怎么调教的?

  ●太中意开场长焦掠取的全景们了

  ●比让·鲁什有趣。亮出片名时的俯拍,广场上三三两两的行人,配乐随之响起。采访卖衣服的中年男子发牢骚+1。

  ●21 DEC 2013 (5-)

  ●1962年,法国巴黎,一座城市美好的五月。其实,这个五月的巴黎并不平静,阿尔及利亚,罢工,审判,共产主义……6年之后,另一个五月,轰轰烈烈的五月,却似乎从这里开始埋下种子。伊夫·蒙当的旁白极富诗意,而克里斯·马克在诗意与艺术之外,也特别地亲民。

  ●历史懵逼了,我看片名以为是青春片,记错了……罪过……中途还睡着了……罪过……以后看电影一定要养好精神!

  《美好的五月》影评(一):1962年的5月

  翻了些资料,可能对了解chris marker在电影所描述的1962年的5月,巴黎以及法国的状况有所帮助。“这个5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也是电影里marker反复向采访者提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1962年的5月,巴黎笼罩在一种焦虑的气氛中。当时法国正处于持续8年之久的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末期,后者极度渴望脱离法国长达100年的殖民统治,争取独立。5月正是看到和平曙光的时期:双方的停战协议是3月19日签署的,不过正式的关于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公投是要到7月1日。暴力仍然在停战协议签署后和公投前这段时间持续,就单单在5月,每天都有10-50名阿尔及利亚人被极端的亲法恐怖份子杀害。

  这场阿尔及利亚漫长而痛苦的闹独立事件让法国陷入了严重的道德危机,另外执政者对待这场战争的优柔寡断也令法国政坛面临崩溃边缘。曝光出的法国军队在战争期间使用严刑拷打的手段也严重动摇了共和国的道德根基。

  抛开对外的危机不谈,法国国内那个时候也不安分。当然也不全是坏消息,经济已开始复苏,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治压力。1962年,法国终于可以甩掉二战造成的贫困包袱,而转变为一个“饥渴”的消费国。(想想这前面几年法国穷得连戛纳电影节也开不起来了。法国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要感谢美国的债务豁免,这当然是有条件的,包括之后美国电影涌入法国市场)。也可能是法国人穷怕了,所以在民众这里,普遍有一切向“钱”看的趋势。(电影中小贩的理想、小孩子的理想以及忙碌的交易所)。持续的罢工(电影中亦提及)和政局的动荡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不断下降。在电影里,chris marker也提出了当时另一个不安因素:在50年代,法国政府牵头兴起了自19世纪以来对巴黎最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方式相当激进。表面上改善公民的居住环境(chris marker也很客观,采访的对象的确住进了新居所改善了条件),整片整片的区域都被夷为平地,居民被迫动迁(当然也有巴不得的)。到了1962年,这种变化最终积聚造成了一种焦虑:旧的巴黎几乎消失了,但新的巴黎又在哪里呢?

  《美好的五月》影评(二):提问与回答

  每天说出听进,再说溜嘴不走心的人,也会有几句真言,细听端详,越想越不可捉摸。从别人的故事里听出时代的脉搏,宇宙在琐碎的语言之间跳动,像废墟里的猫。1962年的巴黎很像80年代的中国,动荡过后,世代流传的淳朴受到冲击,人、车、鸟在同一个时空穿梭,路径无序;旧屋厚重,羞愧地苦着脸,只有孩子露出容易满足的笑容。人扎堆站在马路上,好像生来就在那里,等待着那个五月。

  有人能够轻易就“解放天性”,有人永远紧绷,其实天性本善本恶,大相径庭,自己都不知道释放出来的真我是如何一幅模样,未见得都是撒泼打滚吧。Chris Marker的采访大都是正儿八经的,问题直接、不间断,回答者毫无隐瞒之意,音节突突突喷向天空。法语有一种优雅而滑稽的意味,镜头里的这些法国人也是(包括导演在内)——同时具备这两种品质,既滑稽,又优雅。1962年的移动镜头,走上街头去拍摄,现场随机收音,技术为表达方式提供更多可能性;噪音和无声都是人生的配乐,电影里的音乐是单独的表演,两次音乐响起,都配以黑屏,同时仿佛听到一个命令:倾听!

  Chris狂热地爱猫,甚至专门拍过一部《巴黎墙上的猫》,1962年的五月,他用猫的表情来回答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问题——绝妙的点子!因为无从回答。现场采访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几乎每张嘴都在说,沉默的呼哧呼哧喘气,但没人能真的解答什么,这些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在五月集结为一部电影。绝望和希望总是并肩,站在哪一边都是徒劳,尾声的镜头快速穿梭在巴黎市内,写出这样的旁白真令人钦佩:“只要贫穷还存在,就没有富足;只要悲伤还存在,就没有快乐;只要监狱还存在,就没有自由。”

  孩童时坐在飞驰的公共汽车上希望它永远不要停的心情,今天又悄悄占据了我。

  《美好的五月》影评(三):《美好的五月》:只要监狱存在就没有自由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400.html

  这是巴黎1962年的5月:太阳照耀了185小时,比平时少了40小时;平均气温为华氏53°;50吨蔬菜被运送进来;3.6吨水果和1.25吨土豆、2.1万吨肉类、44吨牛奶被消耗;84亿旧法币被存进国家银行;降雨量43毫米,灰尘600吨;雪铁龙制造了2.6万辆车;迎来了3762名新生儿,为2036人哀悼,参加1055次婚礼……

  这是一个直观但苍白的“数字巴黎”,但一切都在消耗都在发生都在变化,“但是对于巴黎的5065名囚犯来说,5月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变化中的不变——当克里斯·马克在播报数字巴黎的时候,镜头是从白天延伸夜晚有从夜晚过渡到白天的凯旋门,匆匆的行人和车辆组成了一个活动的巴黎,而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五月的监狱:六方形,铁窗口和屋顶上的十字架,它们是静态的,在凯旋门,人流和车流以及白天黑夜的交替中,对比的世界里指向另一个巴黎。

  5065名囚犯在监狱里,在牢房里,在封闭而不变的生活里,或者他们也感受到了185小时的光照、53°的平均气温、43毫米的降雨量,或者他们也和800万巴黎人一起消耗掉了水果牛奶和食物,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巴黎仿佛是隔阂的。但是,当克里斯·马克将最后一个镜头给了独具特色的六方形监狱,世界并不是被分离的,变与不变都是巴黎的一部分,都是五月的一天,“我们的命运总是相连的。”于是,“只要贫穷还存在,就没有富足;只要悲伤还存在,就没有快乐;只要监狱还存在,就没有自由。”

  5065名囚犯在监狱里,并不代表着所有巴黎人都没有自由,克里斯·马克相关连的命运所指涉的是生存,生活和生命,是巴黎五月应该迎来的美好,是消除封闭世界面对的自由,“真理也许不是目的地,但也许在路上。”在路上意味着没有到达目的地,但是它来了,向着巴黎而来,走过五月而来,要成为未来而来。一种期许,一种希望,在最后的抒情中似乎变得乐观,“我们见到了自由人,这才是电影的最大意义。”

  真理在路上,没有监狱而迎来自由,命运相连在一起,克里斯·马克似乎就喊出了巴黎的宣言,似乎就要看见一个“美好的五月”。从第一部《埃菲尔铁塔的祈祷》到第二部《方托马斯的回归》,从巴黎人的生活观到政治观,克里斯·马克像是以现象为切入口,将镜头对准五月的巴黎,越来越沉重地谈论巴黎的今天和明天,对于他来说,这种意图甚至是一种倒置的运用:先谈巴黎目前的困境,巴黎人的困惑,然后再让巴黎人说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就是在“方托马斯的回归”之后探讨巴黎问题,然后让所有巴黎人在埃菲尔铁塔下祈祷。为什么要倒置过来?难道真正美好的五月只是一种祈祷一种奢望,在存在监狱的巴黎,这一切这不过是一种天方夜谭?

  “献给幸福的人们”是电影的题辞,从一开始,关于幸福就成为克里斯·马克想要阐述的一个主题词,“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吗?”巴黎,是浪漫之都,是国际化城市,当镜头下的女人缓缓走向塔尖的高处,她所看见的巴黎正是克里斯·马克所俯瞰的城市,他们在行走,影子在行走,阳光下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巴黎是800万人的巴黎,巴黎也是800个影子的巴黎,所以在俯瞰的世界里,克里斯·马克几乎以反讽的口吻问道:“是什么使得巴黎在五月变得如此美好?”

  1962年5月的巴黎真的如此美好吗?凌晨5点的城市醒来,广播里传出最新的新闻,人们上街工作,街道开始热闹起来,证券交易所里热闹非凡,一对情侣畅想着美好生活,新的住宅高楼正在规划,幸福生活似乎从安置在自己想要的那个小区开始。的确,巴黎人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期待,方知街上摆服装摊的男人说:“工作就是为了忘掉工作。”喜欢杀人电影和历史电影的他每天忙碌工作,就是为了赚到足够的钱,“政治对我来说就是要活得好。”幕费塔街的伯格纳特已经计划好了买电视机,他肯定了这个城市的改造行动,也对自家搬迁有了一种目标:“我想要搬到温馨友好的街道去。”广播里正在播出新建设的居民区将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种花的女人已经失业了,但是从她微笑的脸上依然能读出乐观的心态,“我爱花。”她说,尽管现在的塑料花比不上真花哪那样鲜艳;孚月广场正在进行诗歌大会,一个男人高声说着:“我们寻找美,就像诗歌寻找诗意。”而在证券交易市场,两个未成年人关注股价变化,“有钱就好,我喜欢权力。”一个说;女人一家终于有了安置房,过不了几天,她和丈夫、8个孩子和一个收养的“侄女”将搬进大的房子,即使一张大床还有睡4个孩子,她也已经很高兴了,“感觉像是新婚不久。”明天将要迎来21岁生日的女孩紧紧拉着男朋友的手,在镜头前总是微笑,即使10天后男人要去阿尔及利亚,但是他们仍然相信美好的爱情不会因为时空隔离而冲淡,他们畅想幸福会一直持续着……

  这是巴黎人的生活,这是巴黎人的一天,这是巴黎人的五月,关于财富,关于物质,关于住房,关于爱情,在“埃菲尔铁塔的祈祷”中,一个充满期待的明天正徐徐展开。但是这些普通巴黎人真实的一天,是不是都有美好的畅想,都有幸福的期许?“黄昏是否还有猫头鹰在叫?”克里斯·马克像是在问他们,也在问自己,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它携带的是理性,是反思,甚至是“对反思的反思”,而在克里斯·马克的镜头下,一个女人的确抚摸着猫头鹰的头,那只猫头鹰带着满足的表情,“鸽子是肮脏和邪恶的,猫头鹰才漂亮,快乐而深沉。”再次说到猫头鹰,是在诗歌大会上,漂亮的女人手上抱着一只白鸽,却木然地看着她——男人像是在朗诵一首诗,白鸽和猫头鹰的对比,仿佛变成了感性和理性、现象和内质的区别,所以,从埃菲尔铁塔之上俯瞰巴黎,就是为了让密涅瓦的猫头鹰开始起飞,开始对这个城市进行反思。

  卖衣服的男人为什么抱怨工作太忙,为什么不关心真正的政治?伯格纳特为什么不愿搬迁离开这里?证券交易所面前的两个小孩为什么对权力有着那么大的欲望?被安置的妇人怎么会有8个孩子,还收养了一个“侄女”?相信未来幸福会持续的女孩难道不害怕自己的男友去了阿尔及利亚却永不返回?其实“真实电影”里的巴黎人生活,只是一种现象,克里斯·马克需要从这些日常生活入手,审视巴黎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方托马斯的回归》似乎一下子就把巴黎推向了一个悬疑的世界。“1962年5月,方托马斯似乎从他的墓穴中出来,将他巨大的阴影投射到了巴黎。”

  《方托马斯》是巴黎尽人皆知的一个虚构形象,他是Marcel Allain和Pierre Souvestre两人在1911年-1913年撰写的惊险小说,32部小说展现的舞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黎。在小说里,被塑造的方托马斯是犯罪天才、恐怖的代言人、恶魔的使者,他领导着一个庞大的犯罪集团,在战前歌舞升平的巴黎,以他那近乎不可思议的头脑,制造着一件件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手段高超狡诈,每次均玩弄警方于股掌之中。而当1962年5月的巴黎出现了这一道阴影,方托马斯到底是谁?第一部分的最后被采访者是一对情侣,男人10天后将去阿尔及利亚,这是克里斯·马克故意设置好的情节,第一部分结束,就像是男人的消失,他在走向战场的那一刻让世界从第一部跳到了第二部,从日常生活跳到了政治博弈,从埃菲尔铁塔下的祈祷跳到了方托马斯的阴影——关键词:阿尔及利亚。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殖民主义?战争?权力?种族主义?还是社会革命?

  在方托马斯从墓穴中钻出来的这个五月之前,1962年2月8日,在巴黎发生了一次大事件:警察向反对殖民的游行者开枪,8人倒下而死亡。“塑性炸弹”成了法语新名词,它等同于德语的“暴动”,而这个同源词几乎就和德国法西斯联系在一起:“此地长眠着E·勒马尔尚,1962年2月8日死于反法西斯战争。”人们举着蜡烛,出现在葬礼仪式上,8个生命在和平的巴黎倒下。当3个月过去,“这个5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克里斯·马克面对摄像机前面的巴黎人,这样问道。5月的巴黎是糟糕的天气和运气,5月的巴黎土豆涨价,工人罢工,5月的巴黎是“法国内战迫在眉睫”,5月的巴黎“勿谈国事”——对于巴黎人来说,政治变成一个具有恐怖意味的符号,像方托马斯的阴影,在那场冲突、那次葬礼中变成了投射在他们身上难以逃脱的恐惧。

  有人说:“我们正变得民主,也许。”有人说:“不卷入政治是幸福的。”有人说:“独裁可以忍受,但需要一个睿智的独裁者。”即使有人拒绝克里斯·马克的采访,把扛摄像机的人都看成是“政府的马屁精”,但是这也只是生活在巴黎的巴黎人的观点,而那些从异国他乡来到巴黎,甚至遭受过战争和屈辱的人,又如何回答“这个5月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一个从从非洲来的黑人说从小祖母就告诉他不要去法国,因为他们曾经统治过我们,但是他还是偷偷来了,“他们打败了我们,这是我的第一印象;我现在打不过他们,这是我的第二印象。”他对克里斯·马克这样说,“但是我来到发过之后,发现这里的白人都是平凡的人。”他接着说,也许这可以称为对巴黎的“第三印象”,从第一、第二印象隐含着反殖民思想的反抗情绪,到第三印象的平等,或许也是巴黎真正需要宽容的地方,而这个黑人还喜欢巴黎,他认为这里的文明程度更高,科技更发达,生活更好。

  和他有着不同感受的是另一个年轻人,从阿尔及利亚来,因为有着一身的技能,他在巴黎找到了工作,但是因为抢走了另一个巴黎人的饭碗,他只好去找第二份工作,但是更惨的是,他因为言辞有抱怨被人告密,喝醉了酒的警察闯进了他居住的工棚,将他带走最后还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在他讲述遭遇的时候,克里斯·马克却让画面播放了阴暗潮湿狭窄的工棚过道,几个孩子正在过道上。这个年轻人遭遇了不公,甚至遭受了种族主义的戕害,所以他既不想回到在没有亲人的故乡,也对自己的未来不报希望,他不相信政治,没有宗教信仰,当然更不相信来世,对于他来说,巴黎意味着孤独,意味着偏狭,但是作为可能的未来巴黎人,他用充满温情的口气说:“人与人不是生来就应该相互憎恨的。”

  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做法,甚至法西斯主义的镇压,使得巴黎的方托马斯变成了另一种象征,就像电影里逐渐转型的形象,他变成了一个惩恶扬善的正义英雄,在巴黎的5月,在反对战争、反对独裁,反对殖民的呼声中,成了讽刺政府与公共媒体的一面镜子——在“真实电影”的采访过程中,总是出现猫,一只躺在那里的猫,一只张开大嘴的猫,一只安静的猫,当猫在克里斯·马克的镜头下出现,它以一种温情方式给电影带来了超越人类利益的启示,加上黄昏的猫头鹰已经起飞,5月的巴黎在反思、批评和言说中开始面向明天。

  所以从现象到内质,从生活到政治,从埃菲尔铁塔的祈祷到方托马斯的回归,克里斯·马克所构筑的影像5月并非是一种倒置,它在最后打开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已经把巴黎赤裸裸展现出来,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真理走在路上,是为了让命运彼此相连,当然,最后也是为了让巴黎5月的每一天都在变化中迎来新生,没有贫穷,没有绝望,没有监狱——“巴黎在五月变得如此美好。”是原因,也是最后的结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好的五月》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