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一本由钱钟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城》精选点评:
●说实话,我没看懂
●年纪未到看懂这部书的时候吧 而且也不怎么喜欢 _(:з」∠)_
●高中看不下去的书,现在看着津津有味。。。。orz
●初中看的,书搞丢了
●与其说围城是讲婚姻的,不如说他是讲婚恋的。
●又看了一遍 常读常新 汪太太对辛楣说不要对一个女人说另一个女人的好 其实对男人也是一样啊
●高中时不懂其中趣味,看来读不懂的好书得过些时日再读才能读出来。看到最后,想来赵辛楣那时说的“我可怜,汪太太可怜,你可怜,孙小姐也可怜,大家都可怜”着实深刻。
●高中第一次读就被震住了,后来大学每年回家都翻一遍,道明叔的电视剧也看了几遍,钱老人物刻画得太传神了,语言幽默刻薄,看着很带劲
●140921
●人文关怀hhh
《围城》读后感(一):方糖
Mr方和唐小姐的爱情是这本书里最像爱情的爱情了。 这种爱情就像咖啡的伴侣方糖,在生活的苦涩中调剂的甜蜜蜜,溶于生活后消失,却使这苦涩变的没那么难以忍受。 “那种情感,追想起来也可怕,把人扰乱得做事吃饭睡觉都没有心思,一刻都不饶人,简直就是神经病,真要不得,不过,生这病有它的快乐,有时宁可再生一次病。” 这是后来方对唐的追思里的。 其实方先生一直很清楚自己是不爱孙柔嘉的。但是他后来也想到,婚姻并无需爱情。 我不知道婚姻需不需要爱情,毕竟没经历便少了些话语权。 苏小姐之于赵也是唐小姐之于方吧,生这病有它的快乐,一辈子不生这病也是蛮悲哀的。蛮羡慕的,虚长这十九年,不曾有此相思苦,喜欢人时不够真切,放下也不那么辛苦。
《围城》读后感(二):围城读后随笔
初读船上情景,暗自拿自己和苏小姐比较,在面对喜欢的男人沉迷她人美色时,是否和她有相同的刻薄行为言语。
回到上海,方鸿渐爱上唐晓芙却难以拒绝苏小姐时,又在探究是否自己也有唐晓芙的率性可爱。
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反倒对赵辛楣好感渐生,这人在追求苏小姐的时候,虽然爱吃醋,倒也是真心爱她。后来在路途中,和方鸿渐以及李梅亭等人一比较,才发现此人不小气,又较为通情达理,虽身处世俗,却脱然之外。
而另一方面,方鸿渐的遭遇倒和自己有些相同之处。自以为是却又屡遭变故,好要面子却反被他人瞧不起,满心以为能成个教授,最后却连续任的聘书也没得到。在外留学多年,却连学位证书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工作一份不如一份,空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却没有脚踏实地的勇气和态度。孙小姐虽然在婚后说了他很多不好的话,但有些时候却针针见血。
当然,孙小姐也难逃钱老的讨伐。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孙小姐还是一个羞涩腼腆惹人心疼的姑娘,从踏入婚姻这座围城之后,家庭矛盾,夫妻不和,让一位小姐迅速长成一位妇女。我不能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妇女有妇女的可爱成熟,我未结婚,很难说自己不会变成和孙小姐一样的妇女。所以我还是闭嘴吧。
此外,钱老的语言真真是犀利,单是塌鼻子那段,把我笑个半天。想象起来,实在是太形象了。这样的人,这样了解男人和女人的作家。可惜没有多写几部长篇小说。戏剧化成分有,但一定多是来自生活当中吧。想想看,人心不都是这样丑陋的嘛。只是有些人还是愿意向善罢了。
《围城》读后感(三):围城:逃脱心灵围困,飞入自由之所
在《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之后,钱钟书“锱铢积累”两年写成的《围城》只在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发行了第一版,后因种种原因长期无法与读者见面。80年代以后,才由作者重新修订,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
作为中国现代知识界最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的钱钟书,毕生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后世的人们谈起这本书,都会用“困在城内的人想出去,身处城外的人想进来。”来形容“婚姻”这座围城。
“婚姻”是座围城,这话一点不假,但用来概括钱钟书的《围城》却有失偏颇。
事实上,《围城》所探讨的,早已超越了“婚姻”的狭窄命题,推演至更广大的人生命题。
杨绛先生在为《围城》作后记时,谈到小说是“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尽管如此,但“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应该具备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阶层中概括提炼出小说的概貌,最后凝结升华为可贵的艺术作品。纵观世界文学史,托尔斯泰、福克纳、海明威、狄更斯......他们的作品无不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然,从真正的作家,成长为优秀的作家,要走过漫长的路途。“虚构”也是必备的一项能力。因为艺术不仅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唯此,作品才能成为代代流传的经典。
爱情的曲折与琐碎
会写爱情的作家很多,但把爱情写的有声有色、可感可触的作家却是凤毛麟角。似乎女性作家在刻画女性心理方面比男性作家更胜一筹。张爱玲笔下的爱情荒疏多于斑斓、冷峻多于热烈,一本《金锁记》,看的人凉意森然,仿佛读者真的被她拽着,掉进一个“看不到光的所在”;三毛笔端的爱情(《梦里花落知多少》),流淌着细腻的浪漫,让人只能羡慕着、哽咽着读完;简嫃营造的爱情世界(《我为你洒下月光》),也是在纯然纯粹中透着古朴的遗风,让人顿生怀恋之意。大洋彼岸的女性作家在刻画女性心理这方面又比国内女作家更得心应手。美国当代女作家安.泰勒的家庭三部曲(《呼吸课》《思家小馆的晚餐》《意外的旅客》)可谓言尽情感的琐碎与浪漫;而加拿大诺奖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婚恋小说(《逃离》)更以另一种保有距离的方式“远观”爱情。在“爱情”这若有似无的纱幔之下,红男绿女往往看不真切。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她不具备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她嫁给丈夫,丈夫就是她的世界;而对于另外一些女人,她具备和男性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甚至在人情世故方面比男性还要熟稔,在她看来,丈夫也只不过是她琐碎生活中的“调剂品”,可有可无。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先后经历了四位女人:苏小姐、鲍小姐、唐小姐、孙小姐。小说中着力描绘的是方鸿渐与苏文纨和孙柔嘉的情感纠葛。如果说苏文纨是得不到的娇艳欲滴的红玫瑰,那么孙柔嘉就是平淡日子里的黄水仙。论学问,孙柔嘉比不过苏文纨;论人情世故,孙柔嘉更是不及苏文纨。苏文纨的一面是时尚、摩登、紧跟潮流;另一面是尖刻、自私、唯利是图。当苏文纨在重庆遇见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时候,方鸿渐想到:“苏的大檐帽衬的孙的小阳伞落伍了一个时代”“苏提着帽子的样子像是希腊女神提着盾牌”。时髦的外表却给人颐指气使之感,主人公深有感触,而读者读到这里也感同身受。苏文纨具备与男人一争天下的气概,而且也具备熟稔圆滑的人际交往能力,相比之下,孙柔嘉正像她的名字那样,“柔顺可嘉”:作为大学英文老师的孙柔嘉,课上被男学生欺负,回家后委屈的哭鼻子;与方鸿渐每每拌嘴之后又破涕为笑;结婚之后,不去看婆婆,而是回到了娘家......种种生活的细节,都反映出孙柔嘉的不谙世事。苏文纨和孙柔嘉,其实本性都是不坏的女人,大概生活环境、背景、阅历的不同,才造成参差对照的人生性格。其实,无论是苏小姐、鲍小姐、唐小姐还是孙小姐,都代表了方鸿渐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
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写
《围城》这部小说,主人公是方鸿渐,其实钱钟书用方鸿渐这个人物概括了一批具有这样“被动”性格的知识分子。从开始方鸿渐被动的接受父母给安排的妻子(未曾谋面,只在照片上见过,后来这位妻子去世);直到妻子去世,他只得依靠着老丈人的资助去国外留学;他不想得到什么学位,却被逼无奈造了一个假学位回家乡充数;他怀着对苏文纨的复杂情感,继而遇到了温婉的唐晓芙,本想跟唐小姐比翼双飞,却因为误会分手;到了三闾大学,因为学历造假受到当时大学里外文系主任的排挤;害怕爱上孙柔嘉,却最后糊里糊涂的答应了与孙柔嘉结婚......读到方鸿渐学历造假的过程,我们会觉得他太会投机取巧;读到方鸿渐与苏文纨的相处过程,我们会觉得他太迂腐呆板;读到方鸿渐在酒桌上与人的针锋相对,我们又会觉得他深具知识分子的内在气质。经典的书籍就是这样,就像一个魔方,会变幻出各种不同的侧面,然而最后又会归为一体。总体来说,钱钟书在《围城》中着力塑造的方鸿渐,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着多种精神侧面的知识分子形象。面对爱情,他时退时进,躲躲闪闪;面对学问,他时而得过且过,时而又悉心钻研;面对事业,他抱残守缺又随遇而安;面对人生,他以冷眼旁观,用嘲讽幽默之心态来回应荒诞的人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具典范意义的知识分子形象。
语言及其他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的语言风格。比喻之丰富、讽刺之尖刻、意象之灵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无出其右者。小说并未设置很曲折的情节,篇章之间的连接也并不紧密,大部分是一些碎片化的叙述连缀而成。尽管如此,《围城》依旧展现出其引人入胜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作者本人数十年的丰富生活阅历、来自于坚持如一的对学问的孜孜以求、以及对荒诞人生的通达之态度。
正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的最后一句所说:“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在老式座钟的时间循环中,人类日复一日的与围困作着殊死搏斗,向往着终有一天,能逃脱生命的囚笼,飞入永恒的自由之所。
《围城》读后感(四):不扯别的,我就谈谈内容
《围城》是钱钟书老先生所著,流传最广的作品,历史对钱评价颇高,谈到幽默想必大家都会听到钱钟书之名。《围城》就展示了钱钟书的幽默与鞭辟入里,见多识广的他运用起类比也如信手拈来,类比之余传达的是更深层次的哲理与讽刺。
通篇围绕主人公方鸿渐,从船上与苏鲍两位小姐,到上海与赵苏唐(酥糖是作者跟我们开的玩笑),然后一行五位去内地,再到三闾大学所见的是是非非,最后回到上海与孙成亲后的家庭恩怨,每一章节都是精彩的一出。书中常常出现女人的明争暗斗,以及势利小人的表里不一,应了那句“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但难说钱老先生是否对女人有偏见...女人、婚姻、社交中的故弄玄虚,若让我在高中年纪去读,想必也会读着疲累;高考那会儿我还是写着千篇一律的议论文,论据用到烂,真要谈谈生活,也是难成文章,毕竟接触的人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大家还很单纯,除了父母、同学,再也没有可取材之人。
鲍小姐,拿了未婚夫的钱出洋留学,回国船上引诱方,方也主动上钩,最后船到岸鲍甩方而去,方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像鲍小姐这样开放的女性,对男人的吸引的确很大,往往她给你点暗示,你就主动扑上去;但是,经历过了才知道,热爱暴露感情的人很不可靠,她们只是为了排解寂寞,动了真感情就输了。饮食男女,欺骗感情的戏码不要太多,两人度过一段枯燥的时间,发泄心中的欲火,也非不可,但是最终那个经不起诱惑而上钩的人往往更加受伤罢。当然借着书中的描写,女方在这方面好好更有赢面一点,她们是天生的政治家。而方为了掩盖伤痛把情感转向了苏小姐。
这中间,有个细节,方作为作者的讽刺对象,却同时得到两个大小姐的关注,中间有个原因就是他和其他中国学生不同,他买的是二等票,仿佛他好像高人一等(其实后面我们知道,苏小姐家境远在方之上),可见人都是很势利的,大家都爱高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苏小姐,高冷女神,交往广泛,有裙下之臣赵辛楣甘当几十年的备胎,身边一些诗人大家往来不绝,却对方产生了感情,可能出自之前方在船上她和鲍小姐之间选择了后者的不甘心。书中说的“苏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千金大小姐喜欢的就是这种被追捧的感觉罢。女人天生擅长激将,看着两男人为其斗争,满足她的虚荣。甚至备胎被呼来唤去,充其量就是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身价。最后苏小姐嫁给了曹,使赵也伤透了心。一旦你处于被动状态后就永远无法挽回,甚至败给那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人就是这么贱。在香港那一出,苏小姐变得世俗刻薄,又一再利用赵,而对鸿渐夫妇的话句句带刺,此时她内心已经彻底成为已婚中年妇女,应了当初鸿渐想的娶了她日子也不会好过。
孙小姐,一开始隐藏很深,善于布局,让方最终爱上自己,和范小姐亲昵的场景展现了女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女人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感情,在三闾大学期间,方有赵,而孙必须赶紧找个男人依靠,她也经常有意无意地来找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人其实比男人更需要建立恋情,男同胞面对单身女性不要过分放低身价。
范小姐是小说中最令人厌恶的角色,她爱搬弄是非,最大的问题是她还长的不漂亮,所以当她设计让人爱上她的时候反而让人作呕。这种人生活中很多,很讨厌,这提醒我自己: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
其实还有很多小人物也很恶心,比如方家两位奶奶,明枪暗箭,各种算计,最后归结到这是封建大家庭留下的遗毒,为了社会进步,现在要鼓励女性出去找事做,不要把工夫花在这种无用的家庭争斗中。
韩主任,表面忠厚,但是处处撒谎,本领就是撒谎还有底气,学历造假,老婆国籍造假,这种蒙混过关的人社会上很多吧,只是还没有被拆穿而已。
总之,除讽刺无毛两足动物外,钱老先生还借方之口道出许多政治污秽。政治家们把一样东西反复讲多了,最后连自己都信了,这就是洗脑。而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收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了印刷品的当。不要觉得我们现在活的很自由,我们微博、微信上看到的都是政治家让我们看到的,我们的价值取向也是经过他们引导的,随便一舆论造势,大有随波逐流的人追随,这方面可以看看《乌合之众》。
领导叮嘱手下干事,从来不给实质性的好处,就像赶驴时在驴眼前挂个胡萝卜,你一直能看到好处,但你永远得不到,等你达到了目的,赏不赏你奖励还得看领导心情。所以只有切实得到的才是真的,空头画大饼都是骗骗人的。
婚姻和爱情还是有本质区别。爱情是两个人的,婚姻就牵扯到家庭了,所以门当户对不无道理,家庭观念不一样的两家难免会造成婚姻生活的不美满。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好像有气没地方出,最后都只好撒在另一半身上。两个人能够平平淡淡过日子就已经很好了,当然现在社会进步多了,知识分子脱离了老家在大城市发展,也不受封建家庭的束缚,小两口过自己的日子,就少了不少牵绊。所以有点思想还是自己在外发展吧,摆脱父母,逃离乡下大家庭。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家族子嗣的减少,封建大家庭也逐渐减少,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干涉也越来越少,这方面会往越来越开明的方向发展。
最后谈谈方鸿渐这人,文中有了概括——并不讨厌,但也无一可用。相比书中大部分令人生厌的人来说,方至少是进步的。况且,方身上有知识分子的情怀,口才不错,也得到了姑娘们的欢心。但是这种知识分子缺点血气,不能办成大事,关键时刻总得靠人帮忙,而在夫妻小事上又自尊心特强,大男子主义,最后落得个吃软饭,被孙家、陆家压着的下场。想想古时候揭竿起义,无不是农民闹的,反倒“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这个社会对于读书人总是不好不坏,读书人受的都是主流价值,靠着统治阶级赏饭吃,改变对他并没有好处。扯多了,反思一下,就是不能光读书,也要多实践,老先生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工作也好,婚姻也罢,就像围城,引用书里的一句话,“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像选导师,活儿多的嫌干活累;项目少的嫌学不到本事。每个处境都有其难处,能做的就是找办法过好当下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