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破晓》是一部由马塞尔·卡尔内执导,让·加本 / Jules Berry / 阿莱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色破晓》精选点评:
●不小心多看了法国电影……熟悉了它的叙事方式,也蛮有趣味的:)
●学究型电影,估计不是专门学电影的很少有人会去看,至少我是不知道什么“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片中数出让我想到M就是凶手,同样都是黑色气质浓郁,反应尖锐的现实问题,充满无数的隐喻和符号暗示。片中有好几处的灯光气氛都早的极好,楼梯那段更是经典,影史意义大过电影本身
●
●3.5星
●MarcelCarné当年就想在一个镜头内完成闪回了
●卡司是30年代的一群熟脸,故事不够有说服力,意境营造很好
●世影史:本片是公认的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是游移于平民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的悲剧,在无法正面直接涉及社会问题的年代,旁敲侧击地表达了对时代的愤懑情绪。影片中有弗朗索瓦回忆自己的爱情生活的场景,对人物的悲观心理描写很细腻传神,在当时较为罕见。本片属于影史经典之作。
●看了16mm胶片的画质差的可怕换了dvd又太亮失掉了黎明破晓的氛围 故事很法国 叙述技巧很传统的一次次叠化闪回 气氛压抑 没有明显的铺陈与发展 结构像戏剧 整体有浓郁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但不喜欢属于很“不好看”的电影
●3.5 闪回的transition看得有点晕。。对于一个每天闹钟响了就起来的普通人来说好多事情可能真的没有为什么,最后丢进窗的催泪弹也因此在按时响起的闹钟和提前到来的死亡面前显得那么无力。大概每一场这样的故事里可能都需要一个Clara这样冷静的人,越到后面真是越心疼Clara啊。
●补看Marcel Carné这部经典之作。全片插叙让叙事很零散,跳跃感强,从一些关键点逐步为观众梳理宿命悲剧之源。相当男性视角,太多之后黑色电影的影子了,尤其结尾极佳:徒劳地向已死去的人家中投放烟雾弹,生前已熟悉的毒气在屋中蔓延开来,闹钟孤独乍响……比起后来美国版的“二战创伤”,法国原版模糊了时空感,把重心更多放在阶级斗争上(反复强调工人生产环境的恶劣)。其实就是个渣女与处女情结男相爱的悲剧,Jean Gabin硬是把这种别扭角色演得像个悲剧英雄一样……508
《天色破晓》影评(一):电影学习札记
这部片子能让我看到很多大师后来的作品,比如说安东尼奥尼,比如说罗西卡,比如说希区柯克。
讲究的画面构图,讲究布光,讲究对整体风格情境的营造,是这一时期电影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人物,小人物怎样在一个大的错的环境下,被覆灭,这和今天当下中国的诸多矛盾能结合为一。个人在优秀,个人在努力,终归会因为社会环境的污浊而消亡掉。善意的温情,民众的质朴,敌不过这个官民相抗的社会,这个黄金时代冷兵器的社会。
真言,有些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不牢固,不紧紧是因为一两句假话,更是时代社会包括自我不够坦诚,真实,看似是“谎话”引起的血案,“谎话”推动剧情的发展,其实是对社会,人之间真诚真实的反思。
黑色主题的凝造,无论是从摄影,构图,剪辑,调度,演员表演风格,都营造出了很好的黑色电影风格。尤其是训狗师的表演,那种处于末世间晃晃的带有诡谲性的忧郁,让人觉得即可恨又可爱,通过人物就会反思整个社会的真实。
诗意的浪漫缺乏抒情。片子里有好多诗意的营造,比如说弗兰西卡的工厂,逆光摄影勾勒出剪影般的冷线条。弗兰西卡之死,瓦斯制造的雾气,楼下人群的肃穆。缺少一只耳朵的小熊,弗兰西卡对着镜子捂着一只耳朵。但是始终觉得,如果在诗意的时候在多那么一点抒情,在多那么一点渲染,在多那么一点梦幻的成分,片子营造的黑色与反黑色之间的色差比,就能让电影增色不少,这是我的个人风格的电影价值观所想的。
剧作加整体演员的原因,让这部电影整体感觉有点不温不火,失去了黑色电影风格化应该有的那种极致的美感。这也是欠缺点的地方。黑色的抒情加上黑色的极致,也许会够优秀吧。
《天色破晓》影评(二):FIFF9丨DAY9《天色破晓》: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奈
第9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天色破晓》,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绝望男子的自我封闭的评价了!子夜无人:
能看到人物的孤独和悲剧性,但实在味同嚼蜡。
果树:
即使以30年代的标准看,文本上也不太合格,全片最大的魅力来自于摄影。
法罗岛岛主:
人不能为情所困,谈恋爱要有这样的觉悟——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过度沉痛只是自我毁灭,感动不了变心的人。
我略知她一二:
琐碎而不浪漫,冗长而无聚焦,唯一引人注目的是让·迦本忧郁的眼神,仿佛被黑白的光影涂抹上了一层夜空中最大密度的蓝色,虽然这种文艺的氛围现在已经少见多怪,但是放在当时的语境下依然透露出纯真而纯粹的情调。
kc512:
诗意写实主义,影像大于叙事,被警方围困的男主角在屋内行走、自言自语,在外面烽烟四起下却陷入内在记忆回朔所带来的平静,十分浪漫。然而故事想做到底层人物浪漫幻想的破灭,如女主角的明信片梦、男主角的爱情梦,某程度上还是思想自我封闭的自作自受,社会并没有辜负故事中的任何人。
#FIFF9#DAY9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天色破晓》影评(三):导演说
艺术家的目光从上流社会转向下层民众,注视社会矛盾和世俗万象,窥见工人、农夫、贫民、逃犯、流浪汉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新的视野激发新的灵感,造就新的风格,成全新的流派——诗意现实主义。新流派的始作俑者比埃尔·什纳勒于1933年将法国文学中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家马赛尔·埃梅的小说《无名街》搬上银幕,借鉴文学的新审美情趣,突破20世纪30年代以前电影的陈规戒律,拓展现实题材,又力求融入诗意,从而开创了一代新风。
诗意现实主义独领风骚数十年,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渐已衰落的法国电影注入活力,成为30年代法国电影的主流。新流派的主将是让·雷诺阿、雅克·费德尔、于利恩·杜维威埃和马赛尔·卡尔内。
马赛尔·卡尔内“创造了法国电影登峰造极的作品——《雾码头》”,次年,又“奉献了一部更加辉煌的《天色破晓》”。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上述评论似嫌过誉,但是,这部影片确实是公认的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卡尔内的影片是关于孤独的悲剧……既忠实于环境的真实,又为环境注入诗意。卡尔内与德国表现主义派迥然相异,他不是通过形式和影像的变形表现景物,而是开掘景物的内在诗意,充分呈现出它与剧情的潜在对应性,从而体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观念。”安德烈·巴赞如是说。这番话是认识影片总体风格的有益提示。
《天色破晓》是双重意义的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作品的经典悲剧结构。影片为主人公选择了死亡,让他在破晓时分倒在血泊中,从而解脱了痛苦的人生。为了使人物的悲剧归宿令人信服、合乎情理,影片着意渲染了步步进逼的外界力量,通过四段现在时场景依次表现了警察包围旅舍、爬上楼顶、开枪射击、击碎门窗和冲向小屋的情节,预示了厄运临头、杀人者难逃法网的结局。然而,现实场景和回忆段落表明主人公的自杀绝非出于畏罪心理,郁结而沉重的苦闷心态才是令其选择死亡的最终动机。悲剧人格主体验孤独,孑然一身,独处空谷,外界的冷漠导致内心的空寂和压抑——“独处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弗朗索瓦偶遇弗朗索瓦兹之后,似乎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希望,憧憬和心上人比翼双飞,摆脱孤独。但是,现实无情,天真的女友竟然被龌龊的艺人勾引,甚至委身于这个卑鄙小人。现实击碎了美梦,追求善美的弗朗索瓦陷入痛苦、孤独的缠绕中,而且越陷越深。虽然他劝说过弗朗索瓦兹回心转意,揭穿了瓦朗丹的谎言,却没有夺回自己渴求的爱,没有抹去内心的愤懑。因此,面对前来纠缠的情敌,他忍无可忍,在难以抑制的冲动中犯下了杀人罪。困于斗室后,他只能逃逸在回忆中,咀嚼生与死的意味,被动无力地哀叹生之艰难。抑郁的情态和厌世的情绪在他的胸中郁结成化解不开的块垒,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死亡。他的自戕并无传统悲剧人格的崇高内容,不足以发散浪漫主义的悲壮光彩,亦非在劫难逃时鲁莽轻生的举动,而是因陷入不可主宰的命运的罗网而万念俱灰时做出的无可奈何的存在主义式的选择,是违迕社会的无声抗议。这是游移于平民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的悲剧。在无法正面直接涉及社会问题的年代,影片以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了时代的愤懑情绪。
影片把过去的事件纳入严格的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体,遵守了经典悲剧的“三一律”格局。在卡尔内的全部作品中,这是“最纯正、最严格和最完美的悲剧”(让·米特里语)。纵然回忆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属于过去时态的倒叙,构成另一条情节线索,似乎突破了时空的统一;但是,三组回忆情节通过悠长的化入化出手段(现在时场景的过渡完全采用短促的化入化出)与四个现在时段落相衔,不仅保持了内在的契机,而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它们不是主观意念的涌现,而是一系列具体事件的严格客观化展示和人生经历在记忆中的再现,经典叙述结构始终主宰和制约故事流程:弗朗索瓦的住室,傍晚6点至次日清晨6点,从情敌被杀到主人公自杀。当然,电影毕竟为悲剧创造了更加挥洒自如的空间,马赛尔·卡尔内也无意拘泥于室内剧的戒律,影片的间歇式回忆结构在20世纪30年代亦属创新。
运用景物营造氛围这一诗意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荒凉郊区的广场、又陡又窄的小楼和局促逼仄的居室,既是逼真的“社会写实”,又是“主人公孤寂心境的写照”(乔治·萨杜尔语),并且服从剧情的需要:警车和人群赶到广场围住小楼,警察只能沿这座孤楼的阶梯冲上顶层。出现在场景中的物件,不仅是强调环境真实感的摆设,几乎每个物件都担负着一定的功能。譬如,弗朗索瓦叼着的香烟用于表示看时间的流逝,一包香烟被完全抽尽的时刻就预示着死亡已然临头。又如,“嘀嘀嗒嗒”的闹钟犹如冷眼旁观者,仿佛仍在提醒饮弹身亡的主人公:“天色已经破晓”。再如,勾起回忆的相片、手镯和小礼物——玩具狗熊。为延缓时间的剧情需要,挡住屋门不让警察立刻冲进来的大衣柜,不仅是剧情元素,还具有象征意义:主人公堵死了一切生路。影片中还有不少说明主人公性格、情趣和爱好的细节:墙上的运动照片、衣柜上的水壶、自行车、脚蹬和轮胎、新领带、足球。放在桌上的手枪则是推动情节的关键实物。景物被巧妙地织入故事链中,或直接参与情节,或表现人物心理,或与情境相呼应发散出象征性涵义,真是“一木一草总关情”。难怪米特里赞扬这部影片在形式上堪称20世纪30年代法国电影之最。
20世纪30年代末,有声电影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对声音和音乐的运用更加自觉。作曲家莫里斯·若贝尔为这部影片创造了第一流的电影音乐。他的观念是:影片音乐不应跟着剧情亦步亦趋,不应成为伴随婚礼场面的结婚进行曲或陪衬爱情场景的温情脉脉的小提琴旋律;相反,音乐应当发挥特有的戏剧性作用,成为心理活动或剧情的补充。《天色破晓》的音乐是实践这种电影音乐观念的成功尝试。仅以两例说明作曲家的匠心独运。音乐作为修辞手段出现在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转化段落时,萦绕耳畔的音符铿锵有力,时断时续,音色别具一格,短笛吹出的情感色彩强烈的主题巧妙地结合由低音乐器和打击乐器表现的压抑性戏剧主题,时分时合,恍若时间的推移。双簧管主题清脆高亢富于旋律,定音鼓主题重浊低沉构成节奏。从过去时到现在时,或从现在时到过去时的过渡中,音乐元素的参与强化了心理感受的物理环境,为与回忆相适应的情节转变做了心理准备。假如仅用化入化出的光学手段表现时间的逆转,恐怕未必能有这样的效果。
接近尾声时的一场戏是音乐融入情节的典型范例:弗朗索瓦心事重重地站在镜前,抄起一把椅子砸过去,玻璃粉碎,音乐骤停,似乎愤怒的举动舒缓了压在主人公心头的郁结,似乎镜子就是主人公的记忆,虽然镜子只是象征物。片刻寂静之后,定音鼓的低沉主题再次响起,渐渐弥漫戏剧空间,随后,双簧管的主题有力地汇入这股声浪中,引出对弗朗索瓦兹的回忆……借助超常的化出化入的视觉手段和若贝尔的音乐伴奏,卡尔内解决了剧情各部分的时间差别问题。
没有让·迦本的出色表演,恐拍影片也不会如此成功。让·迦本(1896~1976)驰骋银幕50年,为世界电影史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20世纪30年代,他主演的影片直接触及了社会现实,博得广大观众的爱戴。他的表演纯朴真挚,无论是扮演巴黎郊区的无产者、心地善良扬善惩恶的“杀人犯”,还是堕入情网的“嘎小伙”,他都能把受命运摆布的低微小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银幕上。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赞叹道:“天才,奇迹!形形色色的情感在他的眼神里一一显露出来,灼然可见,诚挚动人!”从他的湛蓝色的眼睛里可以看到人物心理的万千变化:在《雾码头》中,这对清澈明亮的蓝眼睛仿佛在召唤情人逃遁异乡;在《天色破晓》中,他的目光又变得咄咄逼人。让·迦本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工人形象——弗朗索瓦,也创造了永垂影史的“迦本神话”。
影片《天色破晓》的一个明显败笔是:为了追求诗意而硬塞入对话中文绉绉的语句。从一个普通工人言谈中能听到“你美丽得像棵树”这类形容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