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讲演录》是一本由余纪元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讲演录》精选点评:
●国人治西学的典范著作,思辨才是王道!
●哲学不是那么好看懂的
●脉络比较清晰,口语化较为容易接受。不错的入门书。
●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即总会不断发现文本论证的瑕疵之处,本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古希腊哲学研究所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没有办法厘清哲学文本中的种种问题。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导论性著作,大致上勾画出《理想国》一书的论证框架,只是在细节问题处理上难免有不能详尽之处。
●哲人王悖论、实践正义和理论正义,这些是我在读理想国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帮助梳理和理解理想国
●帮我梳理了许多粗读原著时晕晕乎乎的地方
●从本科读到现在,永远都是来不及看原著的时候迅速过一遍。这次再看后面几卷讲解的时候居然对哲学王和洞穴的看法有了很多不同,包括民主的不满。
●深入浅出,还附带讲了形式论和理念论,值得一读
●理想国看了几页,没看懂,只能来找助手了。看完对理想国大概有点体会。这是一碗好鸡汤,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憋屈和郁郁,我已经被治愈了。
《《理想国》讲演录》读后感(一):学问的方法
如何做学术?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范例,这些年国内社科学界极为浮躁将很多东西视为权威直接拜服引用,而无真正自己之观点,使得中国今年竟无自己的政治理论资源,源枯流节。看本书,作者展示了相关专家研究柏拉图的方式,说到底很简单,我们要理解柏拉图,而非将其视为权威滥加引用为自己证成。这个论述,此处反驳,逻辑有漏洞,前提不清楚,观点之间跳跃而无阐释,反观其文,平等视之,深加探究。就是不懂就要问,对任何一个细节追根溯源。这也许就是学问和创见的真正来源。
《《理想国》讲演录》读后感(二):记录
“柏拉图的《理想国》研究的是人如何生活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解成俩个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是否幸福。”
“人应该如何生活是《理想国》讨论的主要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问题所牵引,而不是跟着学科界限走。他在个人与城邦之间,在一个话题与另一个话题间十分巧妙地往返转换。”
1.哲学读法,“主要人物的思想”
2.文学读法,“对话中所有理论都是原材料”
苏格拉底问题
“柏拉图早期对话中思想,是苏格拉底思想。”
“柏拉图当然受苏格拉底影响,但很难相信会有一个阶段,他只记录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真正苏格拉底思想,《申辩篇》
第二讲
“如果正义是他人的利益,那我为什么要正义?”
“一旦道德,正义或公正廉明成了一种工具性,手段性的东西,它们就只有工具性的价值。”
“强权即正义吗?”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眼中,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达不到正面结果的。”
“人们之所以行正义,不是因为把它当作一件好事,而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道德本身是不吸引人的,人们之所以遵守道德主要仍是因为道德的结果。”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现代民主制的敌人。”
“凡是人类拥有的恶,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无不具有。”
“自由本身即是目的,不需要真理来说明。”
“柏拉图提出男女平等。”
“人们真正关心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某种东西属于所有的人,那么结果就是它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在柏拉图的城邦中,统治者没有特权,甚至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柏拉图的城邦不是极端专制主义,而是权威主义或家长制的。”
“柏拉图将灵魂划为三个部分,欲望,理性,激情。”
“什么是存在”“在现在,在过去,始终被问起却又始终令人困惑的问题。”
洞穴生活。
真正的哲学家没有统治欲望。
《《理想国》讲演录》读后感(三):《理想国》中的欲望和中介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总想写点文字向作者致敬,可又为柏拉图的博大精深而不敢动笔,现在因与友邻的约定,了却一桩心愿。
众所周知,柏拉图将灵魂三分为欲望、激情和理性。本书作者在书中第五讲认为,对欲望、激情和理性都可以从欲望的角度来看,“广义的欲望是灵魂的三个部分中每个部分都有的”(p135)理性的欲望是求知欲、爱智慧,激情的欲望是逐名、荣誉,最低的欲望是物欲、肉欲等。
最有争议也许是激情的那部分,作者甚至怀疑亚里士多德对其持异议(p141)。在柏拉图那里提到激情最多的对应是愤怒,但是我们知道激情肯定不只是愤怒,作者说:“激情部分在以后的哲学家那里逐渐演变成各种意义上的情感。”(p145)仔细考察激情会发现,“激情涉及自我意识。”“因为激情部分依赖于主体关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信念。”(p144)
于是,引出了我所说的“中介”,中介是指人内心的对外界的想象。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意见(信念)与知识。对此作者在本书中有详尽的论述,见p173-179、p199-203等。他说,“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和形式世界。知识的对象是形式,意见或信念的对象是可感事物。柏拉图在知识的对象和信念的对象之间的截然二分给他自己造成了很多困难。知识蕴涵真理,而信念则不然。仅有信念的人不能把握形式,好比梦中人。”
形式的原词是idea,又译理念、形相。对应的是真理。我们知道柏拉图通常被认为是直接实在论者,认为人自身能认识真理。为此,伯林称柏拉图的拥趸施特劳斯有一双“魔眼”。实际上可以这样来看,分几类人,其中有能直接认识真理的人,生而知之者,有后天努力达到知的人,有不更新观念的人。柏拉图也是这样分的,三分的灵魂对应了三种人,理性对应城邦的统治者,激情对应城邦的护卫者,欲望对应城邦的劳工阶层。
可以发现信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纽带,起到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形成了主体-信念-客体这样的过程。信念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不同的人的信念的变化是不同的,有的人的信念固化,有的不断考订原有的信念并形成新的信念。这形成了柏拉图的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差异。差异的本质也许是否愿意思考,不思考的欲望受世俗影响大,心目中发财的欲望占主流。愿意思考的心中不是没有发财欲,只是发财不再是他主要的欲望,他的惯性是克服习俗不断探寻自然和真实。
洞喻是可以很好地说明信念与客体的关系。启蒙(enlightenment)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灵魂中有光”,就是使洞穴中的人能转过身去看见火光,而只看影子,甚至使他们中的极少数人能走出洞穴看见阳光。在柏拉图那里,只有少数哲人能看见阳光,少数人才拥有知识。他们是经过努力达到的。他们不是天生具有可以直视太阳的眼睛,而是在走出洞穴的过程中适应了阳光,而讹传他们有凝视太阳的魔眼。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形相说使他自己认同哲学王,认为有天赋异禀的超人,而后来他弱化或放弃了这种观点,尽管后世一直抓住他的这种形而上学不放,名之为柏拉图主义。其实许多非确定性知识都不过是量的积累形成的默会知识,被不解的人神化了。所以,从面对客观的态度而言,其实统治者阶层是欲望最强的阶层,而劳力者阶层止步于低级欲望和永不稀缺的动物本能。
对某些人而言,从欲望到信念再到知识和信仰是一个不断的探寻之旅。对某些人而言,执着的信念等同于他们的生命。
《《理想国》讲演录》读后感(四):理想的《理想国》入门书
以前数次想通读《理想国》全书一通,却每每因译文的冗长寡味而半途而废。前两天在省图偶然发现此书,竟然不费力的一口气读完,终于对洋洋十大卷的《理想国》一书有了个比较全面的印象。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柏拉图此书的写作目的。显然,柏拉图对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是不满的,他心中的理想政治,是贤人统治,也就是他所讲的哲学王统治。这与中国古代公羊学讲孔子素王有点类似。不过中国古代主张的有德者为王,主德是仁,柏拉图主张的则是智慧,而且是形而上的智慧,更接近于道家所讲的得道。不过道家得道主要是靠非理性的悟,柏拉图主张的则是理性的训练和培养。
不管怎样,此书首先是一本政治哲学书,讨论个人正义或善则是作为引子与衍生。这从书名上也能看出来。
柏拉图在哲学上主张理念论,在政治上又主张哲学王,那么,按照他哲学家的习惯,他自然要为他所主张的理想政治形式找寻一个高大上的形而上基础。这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正义”。
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义者宜也,就是合适的行为与观点。那什么叫合适呢?首先当然是合乎宇宙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但如果这规律不太清楚,那就得合乎社会和集体大多数的利益了。如果害群利己,那肯定就是不义了。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作为一个群体,它也要考虑其行为是否符合天道,是否有利于全人类以及城邦内全体公民利益的问题。如果是的,就是正义的或善的。
但是柏拉图并不就此止步,他不只是回答“什么是正义”?而是还要追问”如何才能实现正义”。这样就进入对于城邦的结构分析,发现只有统治者,护卫者与劳动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城邦才能良性运转,达到最佳的状态,而这也就是正义或善了。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个国家,领导充满理性,军队勇敢,民众勤劳忠诚,如古代的秦国或近代的日本,但它们发动侵略战争,屠杀无辜,它们是正义的吗?
这里的关键,其实就是对哲学王的理解了。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的智慧可并非一般日常理性,那是看透了万物本质的最高智慧。具备此种最高智慧的人,自然就会知天道,顺天道,自然就会泛爱众生,又怎么会有侵略和残害他国他人的念头呢? 你能想象老子当了教主回去逆天害人吗?
要实现柏拉图的理想国,表面上看,只要广大群众心甘情愿服从一个圣君明主就可以了。这种服从虽然不容易实现,但历史上还是有的,比如对于中世纪教皇,舆论操控后的权威崇拜等。但是,真正的聪明睿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 神 一样的哲学王,人类历史上迄今一个也没有出现过。没有了合格的哲学王,城邦或国家的正义就自然无从谈起了。
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只能在有神的人群中实现。在没有神的,素质不高的芸芸众生中间,要实现群体的正义或善,只能是科学的协作利益的调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