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Πλτων)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精选点评:
●文学色彩强
●1-5卷
●虽然没有一字一句地对比全篇,但阅读过程中能发现这个版本可能还是有一些问题。尤其在一些对话的衔接上,此版本的译法影响上下文的理解。
●洞穴之喻;灵魂的三个层次;克制。除了对城邦的思考,也体会到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且在这本哲学鼻祖作品中真的有读到一些熟悉的思想,比如关于对新生儿的管理,很像美丽新世界;关于模仿与本质,很像存在主义。这个译本也很专业,因为记录下的对话比较零散,译者/编者都通过注释告诉读者省略的是之前提到的哪一个段落;每段话都有编号,便于注释中提到相应的前文。最后还有对话内容索引,便于梳理和查找。但是毕竟自身积累有限,还是很难全面理解作者的意图。
●从没见过有一本书,能把善与恶讨论到这种地步
●下到洞里去吧
●【一生反复读系列】庆幸高中时接触到这本书,后悔本科时以为自己看懂,庆幸现在读懂了冰山一角。或者换句话说,庆幸自己终于能感受到些许苏格拉底作为哲人的至高人格和良苦用心。
●获益匪浅。待二刷。 书中的观点完美的解释了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和受教育的过程对人重要性——通过几何、算术、天文、辩证等可以教育出哲学家,而哲学家可以带领城邦走向繁荣,建立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国。
●影响人生的书no.1
●永远向前却不能到达的地方
《理想国》读后感(一):理想国,理想的城邦体制
如果理想的城邦尚未在自己的祖国得到实现的机会,一个人至少可以把目光转向他自身内部的城邦体制。
——苏格拉底
我想,公司也可以拿来试试。
此书读的十分辛苦!主体内容共分十卷,但纵观全书,前十分之一为译者前言,后十分之二为对话纲要、专有名词索引和内容索引。同时,通篇均有本页注释。
给人的感觉是超严谨!如果需要,可以研读一生的赶脚……读速较慢,书又厚,一本顶普通书三本不止。
夫人听我“抱怨”难读,也说此书不易读,都是国外学生读来用于写论文的
《理想国》读后感(二):理性主义的起点
柏拉图对灵魂的理性部分高度推崇,对感性部分极度贬斥。然而颇为有趣的是,从表面上看,他的论证严格依据逻辑,层层推进,细致而周全,但稍加品读,实际上破绽频出,感性而直观的论断随处可见。可以这么说,实际上柏拉图是在用充满激情的非理性精神前无古人地论述着理性的绝对光辉和永恒崇高。
看完本书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科学诞生在西方,而中国却没有。不免陷入想象。在2500年前东西方先哲在面对人生这个无解之谜时。柏拉图(苏格拉底)和孔子把双方分别引向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理性和感性。从而造成了今日东西文化如此巨大的差异。
不过,更让人产生的感触是。其实在当年分道扬镳之际,柏拉图和孔子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何其相似,差别远没有共性大。由此可知,东西方人类的价值目标本来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获取的方法上出现了不同的取舍。遥想当年,面对眼前那片荆棘密布的荒地,如何得以继续前行呢?柏拉图毫不犹豫拄起了一根拐杖朝西边走去,而孔子坚定地穿着一双草鞋迈向了东边。
《理想国》读后感(三):关于译本中几处翻译问题的记录
读《理想国》这种作品,最好参照多个不同译本来读,以免被译本误导。能读希腊文当然最佳,不能读的要看一下不同的英译。
以下内容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华夏出版社王扬译本中几处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的记录。之所以购入这个版本,是因为它是从希腊文直译,但阅读中也确实发现一些问题。写下这些问题也不是要说这个译本译得不好,毕竟每个译本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
我并没有进行大段落一字一句对照,以下只是一时零散的记录,之后可能再补充。当然,一些小问题可能并不影响对读者理解《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以下希腊文摘取自 Platonis Opera, ed. John Burn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3。王扬译本所使用的版本也是Burnet编辑版。线上资源可看:
https://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Plat.+Rep.&fromdoc=Perseus%3Atext%3A1999.01.0167
345e: σὺ δὲ τοὺς ἄρχοντας ἐν ταῖς πόλεσιν, τοὺς ὡς ἀληθῶς ἄρχοντας, ἑκόντας οἴει ἄρχειν;
μὰ Δί᾽ οὔκ, ἔφη, ἀλλ᾽ εὖ οἶδα.
“那些在城邦中施行统治的人,那些真正在统治的人,你认为,他们在自愿地施行统治?”
“宙斯在上,不,”他说,“这我清楚”。
此处是苏格拉底(前者)和忒拉绪马霍斯(后者,θρασύμαχος)的对话,这一句不能说译错,但是这个译法也不易理解。从中译文来看容易理解成:“不,(他们不是自愿地统治),我清楚这一点”。而实际上忒拉绪马霍斯的意思是“我不是认为,而是知道得很清楚”,即“οὔκ (οἴομαι), ἀλλ᾽ εὖ οἶδα”。
346a: καί, ὦ μακάριε, μὴ παρὰ δόξαν ἀποκρίνου, ἵνα τι καὶ περαίνωμεν.
“此外,幸福的人,可别回答得和你自己得想法相反,好让我们心中也有个底。”
μακάριε,是一个呼格(vocative)形式,ὦ μακάριε 在对话中出现,用来称呼对方时,意思类似于“我的朋友”。所以虽然主格形式 “μακάριος” 的意思是 “幸福的”,此处翻译成“幸福的人”却是不恰当的。(另外,个人认为,“好让我们心中也有个底”也不是很准确,原文更接近于“以便我们有一些结果”)
519d: ἔπειτ᾽, ἔφη, ἀδικήσομεν αὐτούς, καὶ ποιήσομεν χεῖρον ζῆν, δυνατὸν αὐτοῖς ὂν ἄμεινον;
“这样的话,”他说,“我们岂不得罪了他们,使他们过更差的生活,尽管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得罪”,翻译不准确。此处 ἀδικήσομεν(ἀδικέω)是“做错误的事”、“做不义的事”的意思。在接下去的520a,此译本也将οὐδ᾽ ἀδικήσομεν 译为“我们并不会得罪”。
520a:σκέψαι τοίνυν, εἶπον, ὦ Γλαύκων, ὅτι οὐδ᾽ ἀδικήσομεν τοὺς παρ᾽ ἡμῖν φιλοσόφους γιγνομένους, ἀλλὰ δίκαια πρὸς αὐτοὺς ἐροῦμεν, προσαναγκάζοντες τῶν ἄλλων ἐπιμελεῖσθαί τε καὶ φυλάττειν.
“请这么考虑”,我说,“格劳孔,我们并不会得罪这些在我们中充当卫士的人。相反,我们对他们要求得很合理,当我们逼迫他们一方面照顾好其余得人,一方面守护城邦。”
1)这里将 δίκαια 译为 “合理”,有可能不准确。一般理解为“正义”。(这一部分的翻译有可能和译者自己的理解有关系)
2)τοὺς παρ᾽ ἡμῖν φιλοσόφους γιγνομένους,应为“从我们中成长出来的哲学家”(the philosophers who arise among us)。译为“这些在我们中充当卫士的人”不符合原文,也不符合上下逻辑:卫士自然要守护城邦,这个关系没有说明的必要。
《理想国》读后感(四):读书札记 《理想国》
于是他下到洞穴,把真相说与众人。
——《理想国》
01
作者/书目介绍
本书作者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公元前427年诞生于雅典(也有说是阿基纳),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柏拉图这一名字据说来自他少年时期的绰号。父亲阿里斯同,母亲佩里克提奥涅,两人都出生于贵族家庭,育有三子一女。柏拉图的两个哥哥: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也常出现于他的作品中,尤其贯穿《理想国》始终。柏拉图幼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给皮里拉姆佩斯,他和前妻有两子,德摩斯和安提普丰,年龄大概与柏拉图两个哥哥相仿。柏拉图和四个哥哥都从学于苏格拉底。
由于出生贵族家庭,家境富裕,柏拉图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尤其在文字、音乐和体育方面。他一生著述颇丰,并在雅典城外的Akademy创办了自己的学院——柏拉图学院,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早期的柏拉图一心想从政,但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的变动和苏格拉底之死后,他放弃了从政,从此全心寻求知识,直到逝世(80岁)。
柏拉图大多数书中的主角、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我们也不得不提。苏格拉底出生于约公元前470年,在普通的雅典手工业者家庭长大。长大后,苏格拉底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手工业,而是立志研究哲学和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擅长通过推理的方法和人辩论,他把自己看作“助产士”,用“启发式问答法”把潜藏于对方灵魂里的真知激发出来。苏格拉底的一生,并未留下任何著作,关于他的言论或经历,大都是他的学生整理及创作出来的。这一点,和中国的孔子颇为相似。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指控侮辱雅典神、腐蚀青年思想而被处死刑,尽管他有逃亡的机会,但他毅然拒绝,最后饮鸩而亡,享年70岁。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三贤”。
《理想国》是柏拉图关于理想的城邦体制的对话录,其中涉及对正义、教育、本性、灵魂等的探讨,内容丰富,充满思辨,并且多次提到毕达哥拉斯和荷马,著名的“洞穴隐喻”也是出自于此。
02
内容概括:关于正义/男女问题/妇女儿童/城邦治理者等问题
《理想国》的开头,苏格拉底被珀勒马科斯邀请到家里,在场的除了他以外,还有苏格拉底的老朋友克法洛斯(属于雅典的外邦富豪阶层)、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等人。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谈论一阵后,逐渐过渡到了对“正义”的讨论上。
珀勒马科斯认为:正义是把欠每人的东西还给每人。苏格拉底提出反驳:如果那个人索要东西时,头脑不正常了呢?难道这样也是正义吗?
珀勒马科斯:正义就是做对朋友有利,对敌人有害的事。并对真正的和表面的朋友和敌人进行区分。苏格拉底经过一系列反问和辩论后提出:伤人是非正义者干的事,而正义并不伤害任何人。
不等他们讨论完,希腊演说家、智术师派思想家忒拉绪马霍斯就迫不及待地对苏格拉底进行反驳,他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这个说法苏格拉底显然也不满意。于是他追问道:强者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此时他做的事情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反而是危害了自己的利益。
忒拉绪马霍斯紧接着提出:统治者在犯错误的那一刻并非能被称为统治者,作为“专业统治者”,他们并不会犯错。
于是,苏格拉底对专业艺术进行区分,提出专业艺术都为服务对象谋利益。
忒拉绪马霍斯继而提出:非正义为人提供最高等的幸福、丰富的财务、最大的权势。
经过一系列论证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正义给人更大的利益。纯粹的非正义,不管和他人合作还是单干,都不可能将事情办成。只有依靠正义这一独特的美德,灵魂才能成功地办事,才能幸福。
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紧接着要求苏格拉底对正义的本质作进一步阐述。他们提出了一般人对正义的看法:正义使人吃苦,非正义给人带来更多利益。于是人们被引诱去过非正义的生活。苏格拉底提出,我们可以在城邦中观察正义。城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无法依靠个体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
由此,他们便从单纯对“正义”的概念,过渡到了“城邦”,以及正义在城邦中的作用。对城邦建立需要的人和劳动分工进行描述,提出了“健康的城邦”和“奢华的城邦”。所谓健康的城邦指的是产生于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每个人从事自己擅长的、单一的劳动的城邦,城邦中的公民各司其职,没有过多的欲望。而奢华的城邦产生于渴望过奢华生活的需求,于是城邦中不得不需要更多人和工种来完成这些需求物的生产和制作。在苏格拉底看来,奢华的城邦并非好的城邦状态,因为“城邦的大小必须有限度,只发展到合适的规模就好”,一旦超出限度,就难以为继。
有了城邦以后,也需要卫士来守护城邦稳定和有序发展。城邦中的卫士经过音乐、体育等教育后,需要具备四种品质: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
讨论到此,苏格拉底终于提出他的结论: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可被公认为是正义。对于城邦来说,正义是城邦和灵魂中的和谐。
讨论了正义后,男人和女人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苏格拉底打破以往女人地位不如男人的传统,大胆提出:在保卫城邦的事业上,女人和男人具有相同的本性,唯一区别就是前者体力弱些,后者强一些。所以相同的事业应该被分配给相同的本性,无论男女。城邦中的男性卫士和女性卫士必须共同从事一切事务,在原则上男女平等。
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又引出了妇女儿童公有制,公婚以及共同抚养儿童的看法。期望通过血缘关系将大家的情感维系在一起,同甘共苦。而这一提法在如今也受到了诸多争议。
关于城邦统治者,苏格拉底认为,哲人是本质最完美的统治者。
在此之后,柏拉图的一个伟大的概念“理念”喷薄而出。有人将“理念”译为“相”“理式”,也有人说,这正是中国常谈到的“道”。于是,理念和实际存在物就被明显区别开了:一个是可被思维的东西,一个是可被看见的东西。
在卷七中,柏拉图终于以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我们今天熟知的“洞喻”理论: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批囚徒,大家被锁链束缚,每天只能看到火把投射到墙上的影子,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某一天,当其中一个囚徒摆脱锁链到外边的世界后,意识到从前的世界是狭小的、不真实的影像世界。于是他下到洞穴把真相告知众人,但是并没有人相信他。甚至其他囚徒还会绑架他或者杀死他。
“洞喻”理论对后来的政治和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认为,在本书中,柏拉图是借该故事来比喻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剧,从而说明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
书中的后边部分,苏格拉底和在场的年轻人又针对四种城邦体制(荣誉制,寡头体制,民主体制和僭主体制)、人的三种类型(热爱智慧型,热爱胜利型,热爱利益型)、三种艺术(应用艺术、制造艺术和模仿艺术)进行了讨论,又对诗歌艺术及《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提出了批评,认为荷马“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没有创立城邦的经验,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没有发明创造,他的后代也是如此”。因为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三种东西:理念、实物和实物的艺术模仿品。这三者的真实性不断减弱,其中理念即本质,实物即匠人创造出来的,而荷马则是制造了模仿物,这其实离实物本质已相差甚远了。
03
总结/思考
看完《理想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理想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这里,“国”并非指现在我们认为的“国家”,而是当时的“城邦”。书中的苏格拉底坚持认为“我们建立这座城邦,目的并非在于使某一社会阶层享受特殊的幸福,而是在于使整个城邦享受最大的幸福”。可见,苏格拉底的理想城邦旨在为全城邦的公民造福,没有特权,有的是正义、公平和智慧。
书中的几个主角在讨论时,多次提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对柏拉图本人以及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家认为“数字是万物的本质,从宇宙世界到灵魂,其和谐的程度,或精神本质,可以通过特定的数字关系来展示。”对“数”的赞美和热爱也体现在古希腊的建筑中,比如神庙中圆柱的数量、高度和直径等都严格符合数学关系。
《理想国》出版至今,对哲学和其他人文学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而且也因为它的问题意识、思辨逻辑,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说,《理想国》是一座思想的宝库,每次翻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真的是“常读常新”。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观澜读书(scuguanlan),请勿任何形式的转载。
观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