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恒的园丁》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29 03:07: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恒的园丁》是一本由(英)约翰·勒卡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的园丁》精选点评:

  ●翻译的过于生硬。【长春市图书馆藏号:I561.45684】

  ●电影

  ●如果说贾斯丁在电影版里不过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讲诉者,在书里,他是不可或缺的爱人,通过他的感动,读者才有感动的可能。翻译依然纠结,但是比荣誉学生好些。

  ●不知道为什么 结局看了好几遍 无限悲伤的同时 却感觉格外振奋

  ●假装我现在才看过

  ●勒卡雷的小说永远不是那么酣畅。略显啰嗦,头重脚轻,感觉内地版的翻译都一般。

  ●可能是今年的最后一本勒卡雷。情节人物写法都非常喜欢。介绍也很切中要点:为所爱之人,你能走多远?//虽然同一个译者,但比《荣誉学生》好读太多了…

  ●原著很好,翻译很一般。。。不,是非常非常的一般。。

  ●真实的笔触,冷冽的现实。以及冰山一角的后记,都是满满的勒卡雷风格。

  ●翻译真的太烂了

  《永恒的园丁》读后感(一):正义必胜吗?

  作为现代惊险小说的杰出作家,勒卡雷的笔端流淌出的总是一如严肃文学一样的严谨与思考

  即使在他最有名的斯迈利系列中,也总浮现着一种灰色的情绪:这里,没有胜利者。这是不是勒卡雷对世界的看法,我不知道。不过,总使我想起一本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

  贾斯丁,似乎就是英语“正义”的变形词。然而,他最终还是倒在妻子被害的现场。正义胜利了吗?

  记得罗宾·科克写过医院题材的作品《昏迷》,叙写揭露医院偷取病人器官的故事。勒卡雷在这本《永恒的园丁》中则叙写出制药界的无良、政府的纵容、金钱的魔力

  就是这些,正在把我们领到何方?

  毒药毒粮毒油毒……

  这个世界真的真的会好吗?

  《永恒的园丁》读后感(二):啃得好苦

  148

  “他的说谎方式与伍德罗截然不同。”

  149

  “一味追求企业利益会毁灭全世界,特别是新兴国家。西方的资金以投资作为掩护,破坏了当地的环境,培养出盗贼统治的国家。……从相同的论点来看,对第三世界的救济也是一种换了说法的剥削。受益的是提供资金赚取利息的国家、收取大笔贿赂的非洲当地政客和官员,以及西方的承包商和军火供应商,这些人赚走了很多钱。受害者是街上最底层的人,是被连根拔起的人,是穷人和非常贫穷的人,另外也包括没有未来的儿童。”

  It's true.

  150

  “贾斯丁一秒钟也不迟疑。这一连串危险的问话方式,重新启动了他的外交技巧。”

  151

  “……贾斯丁只知道顽强抵抗,躲藏在优雅的外交礼仪下。这场战役,他已经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操练,一面还祈祷希望不必亲自上阵。”

  301

  “……对于一个人道主义者而言,上帝可以拿来当做不人道的借口;人道主义是下辈子的事,获利就要趁现在。”

  不错的反讥,更好奇原英文是如何陈述的。

  303

  “犹大没有杀任何人,犹大只是背叛而已。“

  Wow~ What an excuse!

  第七章之前的内容以铺垫为主,翻译的语气,尤其部分对话内容带有莫名的黏腻感,难以适应。第六章开始情节推动升温,第八章中贾斯丁的个人辩护部分可圈可点,使得贾斯丁这一位中年并有多年外交工作经历的人物立体丰满,整个章节平实但很精彩,内心戏交代到位。

  电影中贾斯丁的情节被大量删减,人物性格特征完整性及存在感被削弱,只剩下“懦弱”好丈夫唯一属性。为凸显爱情主线及特莎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特有的坚韧,影片中特莎的戏份被大量增加,人物性格同被强化。雷切尔会因该角色夺获最佳女配角奖,毫不意外。贾斯丁却因剧情改编沦变为烘托特莎的陪衬、爱情主线的傀儡,却是相当遗憾。

  论爱情

  该书的宣传多围绕爱情,想必是受其改变电影的影响。书中对于情感的渲染并不多,甚至很难找寻到两人相处时爱的表现的蛛丝马迹,就连特莎坚持走“正常程序”的意愿也不是因为贾斯丁,但整部作品并非毫无爱迹可循。与其说贾斯丁对妻子的爱引导其走上了一条完成妻子未完成的伟大人道主义事业,并因爱结束生命尾随而去的终途。倒不如说是因事件的不寻常,贾斯丁在追寻妻子死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更加懂得并更深地爱上了妻子,并经由事态的推动、对内幕认识的多重冲击下选择了离去。

  特莎死前,贾斯丁对特莎的爱更多存在于年长丈夫对娇妻的包容和忍耐层面。影片特莎求婚时的那句"Then, learn me."无疑是电影改编的点睛之笔,贾斯丁正是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了特莎,真正懂得了特莎,并全然爱上了特莎。

  个人倾向并建议各位读英文原版。中文啃得很辛苦,因一些翻译无法对人物和故事情节充分理解,思绪也会经常跳脱出情节。虽然全英会有单词压力,但对人物和情节可以了解得更加到位。同时,从中文版中也很难发现约翰·勒卡雷作品的影子,无法评价。

  《永恒的园丁》读后感(三):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的题目来自爱德华.萨义德的一篇文章,之所以借用到此处,是因为文章所讨论的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故事脉络。约翰.勒卡雷因为间谍小说而风靡世界,英国最佳格林曾经评价勒卡雷第三部小说《柏林谍影》时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间谍小说。”这是我们看勒卡雷的第一本书,或许不是他最著名或故事最精彩的,但我对自己选择看到的这一本小说感到庆幸。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个间谍故事,而是一个犯罪小说在普通不过的题材:一个男人因为妻子被杀,而奋力调查,希望查出凶手,也是在调查过程中渐渐地了解到妻子为何被杀。而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我,是勒卡雷在用这个故事揭露一些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很严重但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西方世界在非洲的作为。一家大型制药厂研制出一种能够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并开始在非洲使用,但一个外交官的妻子和一个世界组织的医生却发现这些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他们一步步调查这件事情时,阻力渐渐浮现,且越来越强大,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丈夫对此一无所知,妻子的被杀让他开始跟随妻子留下的痕迹走上相同的道路,开始一步步地接近那个导致妻子被谋杀的巨大秘密中心。

  故事里,外交官的妻子叫特莎,是位律师,思想激进而赋予强烈的正义感,对于西方政府在非洲的所作所为严厉批评和指责。这样一个性格的女人在进入非洲之后,当她发现西方的制药厂在隐瞒药物问题之后,必然会对此穷追不舍。她是那些理想主义的化身,通过她之口,勒卡雷让她指出西方国家的伪善和资本家为追求利润而不顾非洲人的死活,并且还与一些腐败严重,暴政横行的非洲国家政府合谋,通过贿赂让劣质的,会害死人的药物进入非洲。“我们过的就是这种伪善的生活——整个非洲大陆躺在我们门口奄奄一息,我们却或站或跪地端着银盘喝咖啡,而外面走没多远的地方就有儿童饿着肚子,有人病重死亡,更有心术不正的政客骗到选票然后害国家破产。”而这也是整部书中最值得注意的部分。

  当西方国家打着人道主义旗帜进入落后而苦难重重的非洲进行援助的时候,一些问题也在其中衍生。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的小说《绕颈之物》向我们展示了非洲国家的落后、混乱、战争、暴政与痛苦,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距离遥远的西方世界来说,他们对此其实并不了解,更多的是一种漠然,是冷漠。在勒卡雷的这个故事里,我们同样能看到这样的情况。“非洲小白鼠”,制药公司把依旧存在问题的药物直接使用在非洲人身上,观察副作用在他们身上的反映,由那些因药而死的妇女和儿童寻找药物的问题。随着西方税收政策的改变,慈善事业的减税或免税使得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打起了这个主意,而非洲变成了他们抛弃那些垃圾的最好地方。在整个非洲,代表着文明民主的西方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们和各国本身就问题重重的政府打交道,却总是对那些平民的困苦和遭受政府的迫害视而不见。而当其他人对此质问的时候,他们则给出,自己无权利批评其他国家而转过脸。但特莎质问“为什么非要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才能对那个国家评头论足? ”

  爱德华.萨义德曾一次次地尝试着告诉他的西方读者,他们对于遥远的第三世界从来就不了解。他们粗鲁地进来,宣传自己的理念和政治形势,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留下无数恶性问题给那些原本就残破不堪的国家,最终使得他们向着更糟糕的方向走去。故事中,大制药厂和英国政府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他们在制药厂之后支持着它。而政府官员隐藏了特莎对于药物有毒的报告,并把她看作是最大的威胁。故事中,作者始终没说明是哪些人雇了那些杀人杀害了特莎并折磨了医生,但是我们都知道,凶手远远并非一两个人,在他们身后,是复杂而庞大的关系网,无论是制药公司还是政府部门,都不可避免的被牵涉其中。所谓的民主政府成了凶手的帮凶。

  资本家为了赚钱和获得最大利润,他们打着慈善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旗子,在非洲洒下邪恶的种子。无论是故事中的KVH还是那些提供给军阀的西方军火商,他们都在为了赚钱而把一个国家的无辜百姓丢进水深火热之中,“美国香烟公司为了让儿童上瘾,在香烟里加料”。即使自诩为善良的宗教亦不例外,“罗马天主教为了反对第三世界节育,在尼亚由体育馆燃烧保险套抗议”。而与此的另一方面,勒卡雷在故事中多次提到非洲国家政府本身的腐败和暴政。他们搜刮扣留人道援助,中饱私囊,而留下其人民挨饿或被疾病折磨死去。在故事中,肯尼亚的总统莫伊是个凶狠而独裁的君主,他不喜欢非政府组织,手下警察肆意横行,对有异议的人民抓捕并施以酷刑。阿迪契在小说《美国大使馆》中,提及政府毫无忌惮地暗杀了在报纸上批评他们的人民。

  特莎和医生或许从一开始就已经发现,他们所对抗的并不是简单的机构或组织,而是庞大的联合势力。在这里面的任何一方力量都能轻而易举地置他们于死地,最终也正是如此。但即使如此,特莎和医生依旧四处访问和寻找证据,写出报告交给英国部门,希望政府能组织这样的事情。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他们所对抗的力量之一。特莎的朋友告诉她的丈夫贾斯汀,为什么她把报告交给政府部门而不是直接在媒体上发表。特莎告诉她,因为她希望通过这个体制本身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在外面。但事实最终证明她是错的。而或许也正是特莎所心怀的这一点希望而导致她最终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贾斯丁独自一人走遍多个国家,追寻着妻子留下的线索一路走下去的时候,他意识到“对抗他们一大堆人的只有你,他们赢得一点也不令人惊讶”。他和特莎与医生都只不过是这巨大的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对抗整个机器,能赢的概率自始至终都是渺茫的。而这时我们或许就会意识到,对于那些自诩为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国家,或许并非如此。在面对遥远而事不关己的非洲时,在有人威胁到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和非洲那些残暴的政府没有任何区别。或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始终披着一面伪善的外套。就如莎士比亚在《查理三世》中所说的那样“外表上装作圣徒,暗地里却是魔鬼心肠”。

  2014 11. 15 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恒的园丁》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