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非洲》是一部由Katrina Bartlam执导,戴维·阿滕伯勒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非洲》观后感(一):错过即过错-重返人类故乡
lt is amazing!非洲是个神奇的地方,看到了好望角、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刚果、撒哈拉沙漠等生存的许多动物,不禁令人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如银蚁在沙漠中的危险的十分钟、犀牛的濒临灭绝、家燕穿越撒哈拉沙漠……这一个个场景现在回想起仍然历历在目!
尤其是大象、狮子、金龟子等许多动物为了拥有交配权所做的努力!而反观现在的大龄剩男剩女不由得感叹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后退!
《BBC:非洲》观后感(二):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第一集:
1、长颈鹿 舌头50cm,打架绅士 战术;
2、食肉蟋蟀 ,恶心
3、星光摄像机,犀牛交流,
第六集
谈与当地人合作:
我带了科技,他们交给我认知环境的知识;that blending is amazing;
火山土种植;幕后花絮,看见那些保护海龟的人,很感动,真实有意义。还有大卫和犀牛,说的,我曾经近距离接触不少野生动物,当时我毕竟老了,没以前跑那么快了。感人~!
《BBC:非洲》观后感(三):人类可不可以不要再捕杀
太美了,太好看了。
看到雌性岩鹛鸟,衔泥筑巢,以安家栖身。
灵感启发,写了篇文章,竟然还得了第一名。
眯眼和我说,为什么国人都没有如此认真努力的拍摄动物世界呢?
也确实要感谢这些制作纪录片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夜晚的犀牛,真的很可爱也很温驯,好喜欢。
小海龟出生就要面对生死,让人心疼。
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如此多彩。
人类可不可以不要再捕杀,可不可以不要再破坏。
给动物安身的家,给动物最大的安全感。
《BBC:非洲》观后感(四):我去非洲“走”了一遭(未完待续)
C的纪录片部部都是精品,故事新奇,画面美,剪辑的非常好。
特别感动,小象在迁徙的途中奄奄一息的时候,母象望着前面的象群还是选择留下来陪伴它的孩子,它将看着它的孩子死去,眼角湿润。冠鹰喂食自己的雏鹰,冒险搭窝,捕食后给雏鹰喂食。源于伟大的母性。
而里面有个鲸头鹳,能力只能喂养一个孩子,于是我就看到了手足相残,母鲸头鹳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大孩子,水和食物都给一个孩子,另外一个弱小的,必然将面临死亡,因为在这个残酷社会环境下,强壮的更能保证自己物种的延续。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BBC:非洲》观后感(五):我去非洲“走”了一遭(未完待续)
C的纪录片部部都是精品,故事新奇,画面美,剪辑的非常好。
特别感动,小象在迁徙的途中奄奄一息的时候,母象望着前面的象群还是选择留下来陪伴它的孩子,它将看着它的孩子死去,眼角湿润。冠鹰喂食自己的雏鹰,冒险搭窝,捕食后给雏鹰喂食。源于伟大的母性。
而里面有个鲸头鹳,能力只能喂养一个孩子,于是我就看到了手足相残,母鲸头鹳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大孩子,水和食物都给一个孩子,另外一个弱小的,必然将面临死亡,因为在这个残酷社会环境下,强壮的更能保证自己物种的延续。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BBC:非洲》观后感(六):我们应该保留一些作为动物的天性
《非洲》应该说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整的自然景观纪录片,可能以前也看过类似的,但是印象不是很深刻。这一次,利用去考科目二的机会,我看完了除了第六集之外的全部的内容。看完之后,特别震撼。
《BBC:非洲》观后感(七):欢迎来到非洲
看完了非洲,BBC果然是最优秀、最敬业的团队之一,四年的拍摄,摄制组总共吞下6500片抗疟疾药,35℃高温在热带雨林中每天行走半程马拉松的距离连续3周寻找拍摄对象,在世界最热的撒哈拉沙漠中正午坚持数周拍摄银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才有了这部作品的呈现,片中,你会为无数个镜头深深震撼,大自然鬼斧神工罕见的风景之美,生物之美,动物的萌,力量之美,美的无法言表。非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荒野之地,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动物,但它并不是动物的天堂,动物的生存环境异常残酷并且更加残酷,持续干旱,高温,缺乏食物,生存空间减少,偷猎者众多,动物为了生存,要使出浑身解数。你会惊诧并深深敬佩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希望我们在许多许多年后还能看到它们并且它们能与人类共存,而不是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看了它在豆瓣的评分,是我没见过的9.8分。的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精品。
《BBC:非洲》观后感(八):敬畏生命
前几天的新闻,澳大利亚山火肆虐,很多小动物死于非命,它们在森林浓烟里绝望的挣扎,乱跑,最后死去。还有一些得救的,伤痕累累,失去了家园,也没了至亲伙伴。
当时我就想着,这到底是物竞天择,是弱肉强食,还是理所应当却又十分残酷的现实。结论是,现实都是残酷的,鲜血淋淋或许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有一只小象因为饥饿,已经不能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它跪下了,它努力着向前,但是有心无力。然后它死去了。
我想,比起它的死亡。它的母亲,被留下的那一个至亲,或许更加难受吧。她只能放弃这个孩子,放弃比她生命更重要的宝宝,跟上大部队,继续向前。
比起离开,留下的似乎要经历更多更多。
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敬畏优胜劣汰,人类,动物,植物,我们要敬畏它们的平衡。才能永恒,长久,繁荣不息,向前。
《BBC:非洲》观后感(九):这系列超棒
剪辑造就故事,BBC的纪录片都爱讲故事,也很能讲,加上超棒的配乐。
(喜欢后面有拍摄团队故事,拍摄任务真的很艰难,导演也是强)拍摄者真的用生命去热爱,并没有我想象那样有太多人有太多镜头装备。很佩服拍摄者,但也希望他们的行为不会影响到生物。
好多动物奇观,很多经典场面都出自这,感觉非洲干湿季造就的迁徙好壮观,也觉得它们为生存好努力。那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呢。
很多动物生存靠运气(海龟出生);一大群不同种动物一起捕食生存会让我觉得奇妙,哪怕他们是生态竞争。
第二集的蜥蜴在狮子边捕蝇,真是好想法好视角好摄影设备
第三集小黑猩猩学习的样子超萌的(后面剪嘴鸥小东西学习捕食也好有意思),蛙也很有意思,世界真美妙
第五集的撒哈拉沙漠,没想到高温这么可怕,连最强的银蚁都只能觅食10分钟
最后一集讲危机和保护。黑犀牛、狮子、山地大猩猩、大象、狒狒、海龟(温度影响性别)
大自然真的好奇妙~
《BBC:非洲》观后感(十):自然类纪录片也能讲故事?
我们现在总习惯说,纪录片尽管记录真实,但也要讲故事。“讲故事”几乎已经成了所有纪录片从业者的口头禅,但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故事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是人文类纪录片的专属,自然类纪录片是否也能够实现讲故事呢?当然可以,这部纪录片《非洲》就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典范。
当我们摒弃成见,放低身段,以平视甚至仰视的姿态去观察万物生灵,就会发现——植物有呼吸,甚至可以实现自身的迁移;动物有情感,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它们也一样经历着。残酷而充满变数的自然环境是它们的舞台,每一天都上演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戏码。自然界的一切都遵循着地球运转的规律,来巧妙地给自己寻得安身庇护之所。
在月光下聚会的犀牛、为争夺地盘和资源而拼尽全力战斗的长颈鹿、使尽全身解数求偶的青蛙、大象们的漫漫迁徙路……这些,全都是故事。当它们一一呈现在眼前,我只觉惊艳又惊叹——自然万物的世界如此丰盛又灵动,谁说它们没有故事?它们的故事,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只需放下傲慢,坦诚相见,便可一窥这奇妙世界。
五星力荐《非洲》,这部作品绝对是同类纪录片中的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