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29 03:0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锦集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是一本由[美国]托马斯•马伦 / Thomas Mulle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精选点评:

  ●内容没有名字吸引人

  ●感觉内心独白翻译的有点生硬。。。原版应该更精彩些

  ●翻译可以去使了……

  ●情节太过拖沓,高潮过于简单,比较失望。

  ●格雷厄姆承受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災難之前,人們都如何呢。

  ●不错吧。

  ●一个人的行为已经难以预测了,那一个团体里各个人的表现又会如何呢?

  ●这本书很好,翻译的很好,就是错别字有点多,译林的书不该这样啊。

  ●畅销书总是言过其实,翻译的也很一般,序言后记里却充斥着自我吹嘘。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一):每个人本来如此:没有善,也没有恶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朋友说起“末日小镇”几个字。觉得名字很特别,便开始找这本书。

  不料当时只有繁体的台版。

  在大难面前,或者在最小的机会面前,每个人其实都很正常。就像那个可恶的问题:老婆和妈妈同时落进水里,你救谁?(只救一个)

  但这类可恶的难题,其实每天都在身边发生。

  我知道,在士兵眼中,菲利浦就是一个像神一样的人,但神有时会是上帝,有时会是魔鬼。他们本来就在不断转换角色。

  翻译得还好,只是还好,但不够好。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二):为了拯救自己,他们甘愿让全世界下地狱

  摘自《齐鲁晚报》 作者:孟宪华

  一战之末,大流感席卷全球。一个为了躲避流感而把自己封锁起来的小镇,面对呼救的病人,是伸出援手,还是把他们挡在门 外?

  康芒威尔思位于美国西雅图东北方向的深山老林里,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就像世外桃源。小镇的创始人是查尔斯•沃西,他给工人建造房子,给他们提高薪水,还让他们享有参与镇务的权利。如果不是在康芒威尔思以外暴发了一场肆虐的西班牙流感,这个美好的乌托邦社会的平静生活就不会这么快被打破。

  最终菲力浦的怜悯之心让他做出了不同于格雷厄姆的决定。菲力浦想偷偷地把弗兰克掩藏起来,为他提供食物,第二天再偷偷地把他送走。然而他的计划因被人发现而失败,最后偏执的格雷厄姆将被疑为德国间谍的弗兰克杀死。弗兰克的死亡再次震撼了菲力浦,让他认识到:“自从隔离期开始以来,镇上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如何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把自己凌驾于所有外人之上,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凌驾于死者的痛苦之上。”

  西班牙流感最终还是没有放过已经采取封锁措施的小镇。人们首先把怨恨的目光投向了菲力浦,认为是他让弗兰克进入小镇才使小镇遭此浩劫。面对夺走无数人生命的流感和舆论的指责,菲力浦更是无所适从。难道流感在小镇的暴发真的是因为弗兰克吗?可是菲力浦和弗兰克在一起被隔离了两天,两个人却都安然无恙,这一切都让已成为众矢之的的菲力浦感到困惑。

  和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 一样,《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也是一部现代寓言。小说试图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在面临生死存亡时,一部分人人性中恶的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格雷厄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为了让家人远离传染力极强的大流感,他扣响了打死士兵的第一枪;他因为菲力浦让弗兰克进入小镇而敌视菲力浦;他甚至还残忍地手刃了被疑为德国间谍的弗兰克。从某种意义上说,格雷厄姆已经成为被恐惧控制的一个自私自利者,一个偏执狂。他把家园的安全置于最高利益之上,为了家园的安全,他可以把别人送进地狱。

  在道德上堕落的又何止是格雷厄姆一个人。在部分居民自愿义务站岗禁止外人进入小镇时,镇里的几个人却无视全体居民的安危跑到流感肆虐的外面村镇去喝酒、约会、嫖妓。出于对流感的恐惧,居民之间已变得非常冷漠。任何人只要一打喷嚏,别人马上就会后退三尺;咳嗽一声,别人纷纷关上窗户拉上窗帘;对于那些生病的人,除了镇上唯一的一位医生,没有人来安慰、照顾他们,很多病人已经离开人世多日,却无人知晓。在食物匮乏时,人们都变得凶残起来,梅茨格杂货店的窗户被人砸破,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被人拿走;社区农作物种植园的蔬菜也被洗劫一空。康芒威尔思从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小镇变成盗贼横行的地方。

  在一部分居民没能坚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另一部分居民经受住了考验。从流感暴发开始,镇上唯一的医生贝恩斯一直坚持从早到晚给每一位病人进行检查,给病人家属一些安慰。美国保护联合会对小镇进行大搜捕以后,查尔斯一家冒着染病的危险,对镇上每家每户的病情、食物贮备、遭逮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决定把家里数量不多的食物分给那些得重病的人。这些行为体现出了人性善良的另一面,让人感觉到丝丝暖意。《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深刻而严肃的地方在于它真实地展示了不同人在面临生存危机时所显露出的不同人性。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三):1918大流感

  摘自《城市快报》作者:张 玥

  甲流,是眼下全球的头号热议话题。很多人因此联想起1918年的那场全球性流感。那一次,病毒因为在西班牙造成800万人死亡,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但实际上,在当年年初它就已经肆虐于美国的军营中,并最终遍布美国。

  此次流感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甚至超过了还在进行的一战造成的伤亡。它在美国的杀伤力尤其强大,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很多大城市一片死寂。而在一些偏远的小镇,人们采取了封锁措施,和外界完全隔绝,以防病毒入侵,但多数仍没有逃脱厄运。

  2006年,一部以这类小镇为主题的小说在美国问世。《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成为当年美国各大畅销图书排行榜的常客。作者托马斯•马伦也借此书一举成名。

  由于历史的焦点一向集中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1918年大流感一直被忽视。在马伦之前,几乎从未有小说触及这一话题,纪实作品也少之又少。因此,该书的出版备受重视,很快荣获美国的“库珀奖最佳历史小说奖”,电影版权也被好莱坞买走,由《拯救大兵瑞恩》的编剧执笔改编。

  1918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一场大流感却开始肆虐全球,染病者几乎无法幸免于死亡,而且其状惨不忍睹。

  在美国西北部深山里有个伐木小镇,居民们在恐慌之下决定封锁对外的道路,派人员武装戒备,让全镇孤立在森林之中,以求自保。

  作家们是不是有孤岛情结?我想是的。从《鲁滨逊漂流记》,到《基督山伯爵》中的伊夫堡监狱,再到戈尔丁《蝇王》中的小岛,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总是被置于无法逃脱的荒境之中。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与世隔绝的氛围,才能激发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逼迫他们显现自己的生存本能。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再次展现了这个情结。在这部小说里,“孤岛”是抽象的,小镇并没有真的被大海阻断,而是在陆地上被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在很多这样的故事里,人性是向恶的,且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得愈发不可控制,从而制造出一幕幕悲剧。

  大流感的高死亡率和迅疾的传播速度,让整个国家都处于恐惧之中。人的神经犹如注满水的气球,鼓囊囊地应对着外部世界,敏感地捕捉每一个试图入侵这尚未暴发疾病之地的企图。格雷厄姆的一声枪响,杀死了一个存在感染可能的外来者,犹如凄厉响起的警报,在提醒人们身体安全的同时,也将道德逼迫到困境之中。

  小镇必须面临一系列选择:是要人道主义还是生命?是让亟待帮助的人进入小镇,还是看着他们在寒冷中死去?是竭力救助已受感染者,还是将他们禁闭起来?

  小说中将这段历史还原出来,小镇人物也未能摆脱联合会的骚扰。当人们不得不面对流感的风险时,以自由、博爱名义进行的恐怖活动,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双重压力。流感病毒造成的呼吸困难,恐怕都不及国家暴力造成的窒息感那样强烈。

  当一个国家的全部精力被战争消耗殆尽时,当它怀疑并伤害自己的子民时,你怎能指望流感能够得到有效的抑止?小镇选择闭关自守,出于无奈,出于没有任何依靠与希望的自保。这是一片真正的孤岛,你无法指望有一个能帮助鲁滨逊的星期五,有一笔能帮助爱德蒙•唐泰斯的宝藏。在流感与怀疑不自行停止复制病毒之前,无论小镇与外界怎样隔绝,地狱的景象最多只是迟滞它的到来,却不会停止脚步。也许在目睹过小镇的一片死寂之后,你会相当庆幸自己生存在一个没有世界大战、而且是由全球合力抗击病毒的时代。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四):地球上的最后小镇对人性的考验

  作者:孔保尔

  我对陈忠实说,美国的评论家认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以百年前的流感事件为素材,填补了这段美国文学发展史上连海明威、福克纳和费兹杰拉德都不曾处理过的一段空白,让这个多年来沉默不语的故事发出了声音。陈忠实眼睛一瞪:“这与海明威和福克纳有什么关系?作家选材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的,海明威、福克纳、费兹杰拉德三个人,一个是写人性和人的命运的,一个是写家族故事的,一个是写爱情的,谁规定海明威、福克纳、费兹杰拉德必须写流感?”我说,嗯,你说得对。当然对了,我国的非典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年了,不是也没有人将这个事件写成小说吗?可见,小说是历史的。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是托马斯•马伦的处女作,于2006年一经出版即获本年度“库柏奖”优秀历史小说和《芝加哥论坛报》最佳图书奖两个大奖,至今已经被译成了28国文字,其法文版在法国上市第一个月就销售出9万本。于是,这位197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罗得岛、毕业于俄亥俄州著名的奥柏林学院的后生再也不为人打工,而是静下心来专门从事写作,第二本小说也将于2010年2月在兰登出版公司出版。据好莱坞记者鲍里斯•基特透露,去年获奥斯卡提名编剧罗伯特•罗戴特已经被好莱坞梦工厂任命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的编剧。

  托马斯•马伦曾经在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历史研究机构和出版社打工,爱好读书、听音乐、旅游和看电影。写这本书是他在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的一个传染病例子,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完全靠想象写成了这部风靡全球的历史小说,这就对中国作家的靠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写小说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冲撞和挑战。陕西作协副主席、小说家冯积岐认为,欧美作家的想象思维比我们中国人发达。我看并不见得,关键是西方人敢想,敢于想象。为什么他们敢想,一个是西方人文化程度普遍高于我们,几乎人人每天都在读书,另一个就是人家的稿费相当高,出一本书从此就可以不出去工作了,坐在家里继续想,继续写。如果我们的稿费每千字在200元的话,那我也不用去上班了。如果我们的稿费比千字200元再高一倍的话,你看中国作家的想象力比美国人差不差?我说这话有点离题了,但作家们肯定会为我的话叫好,肯定会支持我的观点的。一本好小说为人类带来的精神享受是无穷的,为社会提供的启迪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出版之前,今年才35岁的托马斯•马伦并不是个作家,他甚至连一个短篇都没有发表过,但美国出版巨头兰登出版公司和哈伯出版公司竞相出版这本书,而且一版再版,可读者仍然是一书难求。台湾的中文版卖到300新台币一本,印度要卖到676卢比一本。该书的写作手法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而是沿用了过去老套的蒙太奇写作手法,那么,这本书为什么能形成风靡全球的大好局面?主要是它的故事震撼人心。

  流感来时,美国社会不知所措,报纸只报喜不报忧,政府不允许媒体说真话。

  但是,在一个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社会里,善良与邪恶总是对立存在的。马伦塑造的康芒威尔思镇的创始人查尔斯和小镇上唯一的医学权威贝恩斯医生这两个人物,树立了一个大公无私、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光辉形象和典范,使人深受感动。这两个人物与查尔斯“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老婆丽贝卡和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格雷厄姆的自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查尔斯和贝恩斯并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具有人们颇为遗憾的一面。当他们在仓库楼问清了第二个士兵的来历后,由于害怕他携带流感病菌传染给他们,便把他锁在了仓库楼不让他走,给格雷厄姆制造了杀死他的机会,据说很多外国读者看了这个情节的描写,对查尔斯和贝恩斯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之所以形成一书难求的局面,正像我的几个国外朋友说的那样:这和作家将流感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发展经过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了解了流感的真相,得到了预防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全镇一半人都染上了流感,57岁的贝恩斯医生也不知道这次的流感是怎么回事,处于无奈的状况,但他尽职尽责,每天挨家挨户去给病人做检查。流感病人最大的症状就是咳嗽、发烧、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甚至喷着血雾。而这位老医生每天被病人咳嗽时喷出的东西弄得满脸血污,染病的人太多了,他每天出完诊回到家里已是后半夜时间,他的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他疲累不堪地躺在冰冷的床上,想起死去的老伴,悲从心起,加上对病人日益增多的焦虑,使他禁不住每天夜里拿起酒瓶借酒浇愁,不知不觉床头边摆满了空酒瓶。令人奇怪的是,众多流感病人每天都将病菌传染给他,他却没有受到感染。除了一身疲惫,依然健康无虞。这个现象至今医学界都没有做出定论,但无形之中人们得到了一个启示。这就是该书在全世界受到读者青睐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有许多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以及读者能够从中受到教益的结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