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第二版)》是一本由《飞向太空》编委会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向太空(第二版)》读后感(一):边玩边学,把整个宇宙收入你的囊中!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夜晚来临的时候,总渴望仰望夜空,看到繁星点点。俗话说,天上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其实星星有多少颗,天文学家们早就数过了。在整个天空中,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星星一共有6000多颗,如果使用天文望远镜则可以看到更多更暗的星星。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宇宙对于太空总有各种好奇心,那些离我们遥远的,充满未知的东西,让我们又疑惑又神往,好想把整个宇宙收入囊中,去仔细探个究竟。只是现在身处城市楼宇间,可以看到繁星的机会并不太多,机会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创造机会,诸如去旅行,或者阅读甚至是看纪录片。
如果小朋友可以从小就可以在玩的时候获得天文方面的知识,拓展了视野,而不是抱着游戏和电视纯玩,那会有不同的成长体验。
《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多媒体版儿童太空百科全书。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领衔,众多天文学家和科普专家联合编撰的。内容详尽,包罗万象,全书分为“浩瀚的宇宙”“奇妙的星空”“太阳系掠影”“太阳、地球和月球”“眺望宇宙的眼睛”“飞向太空”“中国航天”七个部分,介绍了宇宙、星座、太阳系、地球和月球、空间望远镜、天文台、天文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中国航天等知识内容,还特别展现了中国航空航天史及发展历程。内容生动具体而有趣,内含110多个主题页,500多个知识点以及1000多副图片。
并且运用先进技术,扫一扫二维码即可看到生动视频内容,让少年儿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知识不再书本平面化,而是立体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仿佛触手可及,知识变得好玩,像是玩伴一样在你身边,这样的感觉真的蛮好。
请注意,这个黑洞可不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洞”而是牛顿力学里所预言的,在空间中存在的天体。
如何形成:濒临演化末期的恒星,如果质量足够大的话,当形体发生了超新星的爆发,剩余形体排斥后无无法抵挡相互挤压的力量就把中子星挤压成高密度的状况,最终形成我们看起来的黑洞。
黑洞的特点:按广义相对论,黑洞附近会有一种神秘现象—-时间变慢。尤其是离黑洞越近,在外面的人看来,时间聚会变得越慢。【二】银河系
夏天的时候,在野外没有遮拦的地方可以看到从南到北横亘天际的漂亮光带,就是银河系,有超过1000亿颗恒星,以及大量星云,星团,星际气体和尘埃。
银河系的尺度:像是巨大的圆盘,直径超过10万光年。核球的中心称为“银核”,四周是“银盘”,银盘外部延伸出更大的恒星较少的区域叫“银晕”
银河的英文为什么叫milky way?
西方人认为银河是天后喂养婴儿时流淌出的乳汁,也就是”牛奶之路“的意思。【三】太阳系
太阳和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的那些环绕太阳的天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质量占99.86%,除太阳外,还有八大行星和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可以排成一列吗?当太阳系中行星运行到太阳的同侧时,如果他们分布在扇形区域内,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就好像在一条直线上。最近一次发生”行星连珠“就是在2000年5月20日。这本书有趣的知识点还有很多,200多页彩页等着你细细去了解你的星辰大海,生动展示了宇宙的前世今生,有一种在场参与感,尤其适合好奇心满满的儿童,边玩边学到有趣的知识,让视野宽阔起来,让想象力更进阶。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不再只关注眼前看到的闪着微茫的星星,我们更关注和探究宇宙的深邃与奇妙。
《飞向太空(第二版)》读后感(二):除了教育,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留下星空
文/宝木笑
孩子的教育是件大事儿,如今看来也确实被当成很大的事儿来办了,孩子出生前要胎教,出生后即开始各种早教,小小班,正式幼儿园,幼小衔接,再到从小学至以后的各级教育,此外,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一并加持,生怕孩子输给别人。总之,我们已经在给孩子建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一面觉得力度仍然不够,一面却感到孩子并未像我们想象中成长。就像我们自己,虽然经历了全套流水线般的教育,虽然识得很多道理,却仍然感慨没有过好这一生。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仿佛我们留给孩子的仅仅就只是教育本身,中间总是仿佛缺少了点儿什么。而另一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有所成绩的人在说起自己儿时的教育时,反而对某本大人有意或无意中放在桌上的书印象极深,成为永远美好的回忆。同时,很多人也感慨当下网络文字发达,各种“讲道理”的“千字文”太多,反而自己还是牢牢记着小时候读过的某本小人书中的三观,直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西方教育不见得就比我们高明,但其有一个观点却很有道理,大致的意思是,我们留给孩子阅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
这也就是说,教育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概念,除了教育,我们需要留给孩子更多。在“有没有用”成为某种标准的今天,如果我们现在说要给孩子进行天文学的启蒙,也许很多人会有一些异议,一是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天文学都是一门比较冷僻的学科,二是天文学好像对我们当下乃至未来的生活真的显得很“没有用”。所以,由欧阳自远教授和众多天文学家、科普专家联合编撰的这版儿童太空百科全书,显然带着更多的想法和期寄。在《飞向太空》中,他们向孩子们介绍宇宙、星座、太阳系、地球和月球、空间望远镜、天文台、天文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中国航天等知识,110多个主题页、500多个知识点、1000多幅图片,不可谓不尽心,所期待的却无非是向孩子们打开天文学的大门,引起孩子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如今孩子的兴趣班门类齐全,但有关天文学的相对较少,至多还是停留在借由各类望远镜做一些观察实验。在读《飞向太空》这本书的时候,笔者专门与一位做小学教师的朋友聊过这个话题,这位朋友坦言天文学启蒙确实存在这样的尴尬,最后这位朋友开玩笑说,钢琴可以考级,书法可以考级,天文学怎么考级。正因为这样的现实情况,《飞向太空》此书和整套儿童太空百科全书就显得确实有些用心良苦,基本上将目前的基础天文学知识一网打尽,甚至像引力波、多波段天文望远镜、红移、哈勃定律等都一并介绍。这当然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理解的能力,然而这套书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外,依然保留这些内容,无非是想要留给孩子们一套陪伴他们成长的天文书。
让人为之动容的是,《飞向太空》向孩子援引了康德的那句名言:“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人惊赞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甚至可以成为包括《飞向太空》在内的全套儿童太空百科全书的“书眼”,流露出这套书自身的“价值观”,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对当下教育进行重估和反思的切入点。在越演越烈的实用主义教育大潮下,我们已经在承受深深的错愕和失落,已经成长起来的我们深深感受到知识教育之外的短板和空白。前段时间引发极大争议并被禁的《巨婴国》其实正是描述了这个问题的后果,抛开武志红在写作该书过程中对度的把握等因素,单纯探讨其内容本身,确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实。“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虽然带着情绪,但仍然一针见血,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情况确实在当下普遍存在。
当然,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上面那些问题的解决,确实不是我们将天文学引入孩子的教育中就能解决。然而,学习和了解天文学,继而将天文学作为一生的兴趣之一,天文学对一个人的影响和背后的意义,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刘慈欣在《三体》之前有许多短篇都非常出色,印象中,其中有一篇叫做《中国太阳》,写的是一位来自中国西北最为干旱缺水的贫困地区的孩子,如何一步步长大成人,一步步走出大山,直到成为太空工人。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说的最后,这位已经光荣退休成为国内榜样的人最终选择了和飞船一起飞向太空深处,虽然这意味着他可能会在太空中孤独终老,但他义无反顾。因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孩子已经成长,在他一步步前行中,他的眼界不断地变高变广,最终他的眼光投向了整个宇宙。
《飞向太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想要通过一个百科全书系列的熏陶,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低头学习知识的同时,有一个抬头看天的意识和眼光。《飞向太空》告诉孩子们“仅仅在银河系中,就有超过1000亿颗恒星,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只是星系团中的一个星系,许多星系团共同组成了宇宙,地球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也告诉孩子们“太空探索带来的不仅是科学的新发现和提升人类生存发展的新技术突破,愈加飞向远方的太空深处,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也会愈加深厚”;还告诉孩子们“太空望远镜是飞翔的眼睛,帮我们一窥宇宙的奥秘,也是穿越时空的工具,让我们目睹亿万年前宇宙的过去”。
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你们会长大,会生活在现实的琐事当中,你们会因为学业、工作、家庭、亲人、朋友、同事等各种人情世故产生烦恼,陷入仿佛无穷无尽的困扰和疲惫当中,但请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属于一个叫做地球的行星,而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这其实与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中所提到的“宇宙学视角”异曲同工,他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这样解释天文学对于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学习宇宙知识,你因此而达到另一个境界,受到启迪并得到力量,这种力量在于,当你仰望天空,你不再认为我在地上,星星在天上,你会明白我们是宇宙的参与者,这几乎是一种精神上的认知。我们参与宇宙的活动:陨石飞来撞击地球,太阳能从太阳来到地球又回到太空,地球上的一些成分曾经来自宇宙的其它地方,它们之间的联系让我感到充实,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自我发现:避免把自己看得过高。”
有多少争执来自自以为是,有多少烦恼源自目光短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实际上与《飞向太空》及整套丛书都在试图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因为眼界的局限所带来的人生的局限。在《飞向太空》、《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等一系列天文学科普读物的背后,其实彰显着一种含带着深深人文关怀的教育观,如果一定要对其进行某种定义,那就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外,其实还应该有一种教育叫做心育。这是关于人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而引发自身生命反思的教育,我们以往总将认识世界止步于认识自然,而将认识自我消弭于认识社会,这必然让人们注定遇到开解自我心结的瓶颈。父母和社会教给孩子很多如何与人交往、感受自然的“法门”,但自然和社会作为客体本身就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在哲学逻辑上就是一种必然的局限,所以懂得很多道理,也许会管用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最终还是被人拿来感慨“过不好这一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成功学”、“励志课”、“鸡汤教”、“干货派”泛滥的今天,虽然天文学显得很“没用”,却反而是解决每个人内心终极问题的灯塔。《飞向太空》实际上在教育学层面是一种对现行教育观念的无声的重审:“成功”事实上成为了当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制度和教育规划的价值追求,而这是不正确的。为了获得“成功”,我们极力把自己和孩子同无关“成功”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把我们头脑中影响“成功”的元素清除掉,让自己逐渐学会为了“成功”而忍耐,逐渐学会把一切生命活动同“成功”无缝衔接起来。然而,这显然不但扭曲了成功的真实内涵,而且阻碍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权利。除了教育,我们其实还可以给孩子留下星空,我们的古人早已在冥冥之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线索,在他们启蒙的时候,不但要孩子们读“人之初,性本善”,还要学会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旅行者1号”拍摄的照片《飞向太空》一书在介绍航天器的时候,提到“飞得最远的航天器”——那是美国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目前它已经飞离地球约200亿公里。这不由让笔者想起美国那位仿佛神一般存在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这位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宇宙学家、科幻巨匠曾拿着“旅行者1号” 即将飞出太阳系时的照片做过的一次演讲。当时“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60亿公里,它回头向地球方向拍摄了60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好可以看到地球(一个小亮点)。这里节选萨根演讲的部分内容与诸君共享共勉,让我们的思绪短暂地“飞向太空”: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地球是这个浩瀚宇宙剧院里的一个小小舞台。想想从那些将领和帝王们挥洒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只为了让他们成为了这一点上一小部分的短暂主宰。想想栖身在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着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的另外一个角落里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他们有多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了对方?他们的敌意有多强烈?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END—
《飞向太空(第二版)》读后感(三):想象,让人类飞向太空
夏日傍晚,最美的当属天边那一抹灿烂的晚霞,像是给傍晚的天空画上了漂亮的一抹水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我家难得安静如小王子的小胖子脑洞大开,说上一些似是而非的闲话。经常为那多变的云朵形状更像什么而较真地讨论上半天。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老公与女儿已经入睡,小胖子爬到我床上来靠着我的脑袋悄悄问:“妈妈,你睡着了吗?”我回答他:“还没有呢。你怎么还没睡着?”他反问我:“你也没睡呀?”我告诉他:“我在赏月呢。”小床紧挨着窗户,窗外正是那黑黑的夜空,夜空里那一轮尚未盈满的月亮正安静地挂在那儿。窗下是我和小胖子脑袋挨着脑袋,窗外月洒满院。 “妈妈,月亮刚才还在左边一点点,怎么现在好像往右边一点了?” “妈妈,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 “妈妈,月亮上的那只兔子是怎么上去的?它也会飞吗?” “妈妈,月球离我们有多远啊?” …… 也许,所有的探索都是这样一个很偶然的状况下,从一个个问号开始的吧。对于科学的探索,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祖宗说“天圆地方”,这个理念延续了很多很多年。天似穹庐”又是多么美妙的遐想。而孩子的认知,也从开始的“我从哪里来?”转向“地球从哪里来?”“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他们的眼睛已经从自己的身上,转向周边,渐渐好奇起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是什么样。 还记得一年级时小胖子学习了《给刘洋阿姨的信》,回来迫不及待想告诉我关于天宫一号的故事,他很想要一件刘洋阿姨在天宫里穿的那一套衣服。 科技,源于最初那看似荒诞不经的猜想。有猜想,有探知,才有了这样惊艳又专业的“中国儿童视听百科”之《飞向太空》。书本采用多主题页、多知识点、多图片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神秘太空的美妙与神奇。对于宇宙的敬重与好奇,是世界性的壳体。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的自然课,听老师讲大熊星座、讲星体时,时间都仿佛慢下了,好奇大熊星座是什么样的,好奇地球在太空里的样子。而如今的科技发展,当初的那些浮想联翩,已经在视听科技的融入下跃然眼前,当初的天马行空更具体化、更准确化,孩子对待科学的理解也更真切起来。也许此刻的他们依然有数不清的问号想去探知,相信有了这部书,他们对太空的向往更真切了! 想起曾经听过的一堂关于科学绘本的分享课,老师说过一句话:“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花心思让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科学也是需要想象的。”那么,就让《飞向太空》成为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本好书吧! PS:看到星空璀璨的图片,再一次真切体会到人类的渺小,我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也许,连微尘都谈不上~
《飞向太空(第二版)》读后感(四):飞向太空,给孩子一个天文梦
小我就是个天文迷,只可惜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能够找到的书少之又少。记得那时候上小学,开设一门叫《自然》的课程,正文前往往会有几张彩页,其中就印着一张星空图,十分简陋,但每次我都看得很仔细,并且常常试图在那时还能辨认星星的夜空里找到对应。
那时候我想,要是有本讲地更清楚的书就好啦。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要给他买一些我小时候想看但没看到的书,正巧就有了这本《飞向太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最初看简介时,就觉得这本书应该差不了,等拿到手拆封以后,觉得选对了——原来知识也如此可口。
以前的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总让人感觉十分枯燥,但我心里清楚,物理知识本不是这样的。物理,自然科学的王冠,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原来是这样样子的。而这其中,最最吸引我的就是天文学!所以这本《飞向太空》,首先我是自己要看的。
也是时代发展使然,这本书无论从印刷质量还是图文设计上,与过去《自然》课本上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精美异常。拿到书,我最先翻到了星空图这一张,简直惊艳到我了,图片清晰明了,文字解释也是简洁有趣,搭配古今中外的各种传说,太适合给孩子看了。
这本书采取了由远而近的讲述方式,从整个宇宙星空,到太阳系,到地球,再到人们观测宇宙用的望远镜和天文台等。另外还详细介绍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各种行动,包括了国外的和中国的。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有用图文掠影形式详解的太阳系的八个行星及冥王星外行星、彗星等;图文详解的日食和月食形成过程,并且配了未来几十年内的观测时间。书中还特别引入了多媒体的方式,我用手机扫了一下,是一些科教片的片段,在有wifi的情况下十分流畅。
天文学自古是帝王之术,仰望星空,人类总会有所敬畏。当然了,这本书本身不是给成人看的,所以部分内容方面略微浅显。但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天文学都是深奥的,很多浅显的知识都并不知道。比如“恒星是怎样诞生的”——万物有始有终,你想过太阳的生命过程吗?
我不禁想起在我小时候曾读过的一本科普读物,书名叫《有趣的物理》,32开薄薄的一本,一个问题点一个问题点的串起来,并没有什么配图,如今看起来枯燥无味,当时却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甚至翻了好多遍。同样的知识,到了今天,配上如此精美的图片,当然是更可口了。现在的孩子们也真是幸福啊。
我粗略地翻看了一遍,书中的知识点差不多适合五六年级到初中的孩子,年龄太小的可能会理解的不到位,毕竟很多的物理学知识还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我家孩子还小,不过先备下,放在家里,让他知道有一本天文学的书,有了疑问可以“查书去!”这本《飞向太空》,或许也会成为我孩子记忆中的《有趣的物理》吧。
最后再次推荐一下这本《飞向太空》。如果你是个理性派,家有小孩,强烈推荐收藏这本书;如果你要给亲朋好友的孩子选礼物,这本书更是合适不过——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书籍资料——
《飞向太空》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定价: 158.00元
ISBN: 9787520201810
《飞向太空(第二版)》读后感(五):新颖的天文探索学习方式
你我都曾体验过指着夜空去点数那眨着眼睛的银色星星,从老人们的嘴里听着来自月宫的传奇故事,不厌其烦地询问者天空的那边会是什么模样,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月亮又为什么会变化形状……那遥远的夜空永远藏着数不尽的秘密和神奇。
儿时读过的许多科普,大多是来自外国的图片资料和文字翻译,导致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内容都是西方特色的,虽然科学内容没有半点差错,却总觉得千篇一律的描述中差了点什么。《飞向太空》倒是很与众不同,这本书有着国内习惯的排版表现方式,与初高中地理的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及排列极为吻合,在大纲的基础上,采用视频、图画、扩展知识点等方式,将静态的书变得生动有趣,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在涉及到星座方面,从客观层面分出东方传统的星座划分体系、西方十二星座,又以四季变化对观测星座的视角讲述了不同季节天空中星座的变化。这对于小读者们适应教科书的内容,乃至扩展知识都是不错的依据。
更为令人自豪的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介绍,不只是美国宇航员加加林的故事,更多的还有我国伟大的宇航员们的名字,而这些历史性的记载,都将是每位小读者心血澎湃的力量。
尤记当年读书时,对于地理书中的知识充满好奇,而课后的扩展知识阅读则更是必不可少,也许是因为那一部分的内容特别,或者更加有趣,又或者更贴近日常生活,使得至今的岁月里,还好偶尔用到曾经学习到的扩展知识。可当时的那么丁点扩展又怎会满足得了孩子的好奇和探索欲,因而总是烦着老师问这问那,胆子大的学生干脆直接课堂举手提问,为此老师被问倒而恼羞成怒的情况不在少数,而那个经常如此提问的学生也免不了多被请出课堂几次。
《飞向太空》刚刚好迎合了教科书内容的补充作用,将许多要在高中讲到的内容,甚至高中也不会主要提及的内容加入到专题中来。以特别的方式让小读者们提前满足下对夜空外世界的好奇心。
相比之下,这本书有几大亮点。
其一,时间比较新,收录了2017年航天领域的历史。科普读物贵在科学严谨,更贵在新,需要跟进科技发展的脚步,将前沿的信息传达到小读者的眼中,的确难得。
其二,更加符合中国特色。不再是我们之前读的纯国外翻译版,而是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天文科普读物。记载着中国的航空发展,以及更多与教科书相契合的内容,提前了解地理学科的内容。
其三,形式新颖,将传统科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本书配套开发了相应的APP,与其让孩子们玩手机游戏,不然让孩子们爱上探索《飞向太空》中各位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太空视听盛宴。各大星球的故事收录成集,日食月食的三维模型完美地演绎了其形成过程,太空的世界尽在眼前。
你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么?在《飞向太空》中你会看到,光在一种特殊情况下会发生弯曲,这简直是宇宙间最强大的能量场了。更多的趣味问题尽在书中,等待着与读者互动中被一一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