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政vs大萧条》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9 03:0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政vs大萧条》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政vs大萧条》是一本由阿米蒂•什莱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政vs大萧条》精选点评:

  ●用讲人物故事的方式证明了罗斯福新政的荒诞可笑,副标题的“被遗忘的人”指当A看到一件对他来说是错误的事情,发现X正在受其煎熬时,A就与B谈论这件事,接着A和B提议通过一项法律来纠正这种错误,以帮助X。“他们的法律总是提议A、B和C能为X做什么。但C是谁呢?C就是被遗忘的人,是花了钱的人,是从没有被考虑过的人。”在作者看来,这个C可以是万千被税收榨取现金的小工商业主,也可以是万众瞩目的大人物,比如历经三位总统的财长安德鲁•梅隆、公用事业公司大王塞缪尔•英萨尔、落败罗斯福的竞争者威尔基、风靡一时的邪教领袖迪万神父…无论声名显赫还是无名小卒,这些C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付出代价,同时也被彻底遗忘,还将仍然被要求“响应政治号召去献爱心,使政治家们的灵魂得到慰籍”。这就是里根说新政基础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本所在

  ●很具体的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想法,事件,细节,挺有趣的

  ●把基本脉络说清楚了,但是人物涉及大多,重点不够清晰,看起来容易走神……

  ●罗斯福以乌托邦理想、荒诞的谎言体系支撑其施政方针,用经济管制、福利国家、空洞的许诺,以及一系列法案、扩张联邦政府权力的手段来推行”新政“… 这样的后果,不言而喻。

  ●阳光下无新鲜事,阅读中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被遗忘的人,只是个概念,随着需要而被偷换扭转。有趣的是无论何时,危机来临时,政客总是装作把脸扭向社会底层,试图以财富为界,标识阶级,挑起阶级的战争。没人关心,被遗忘的人的真正含义。原本以为这是本关于凯恩斯和哈耶克不同经济主张的书,但看到的是披着主张外衣的伎俩。 换个角度来看,大萧条时期的新政仍是民众的选择,即使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内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没有回到股市暴跌前的水平。困境前,民众在寻求稳定和权威。理性,数据,甚至事实并不重要。人们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所以“通过花费足够的现金和制定足够的法律,他至少可以给人一种复苏的印象”,虽然新政的一系列政策可能在事实上加剧了萧条,but who cares...

  ●对新政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读论文也通了很多。

  ●看不懂写的东西,翻译太烂 or 本来就烂?

  ●历史何曾相似。

  ●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阅读收获有限

  ●忽悠的罗斯福,忽悠的新政。

  《新政vs大萧条》读后感(一):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本书值得慢慢读、细细读、认真想。

  一个历史学家写的书,比很多经济学家写的精彩的多。

  她不纠结于那个经济学派别,

  不纠结于讨论谁是谁非,

  不执着于得出结论,

  她只讲事实。

  最精彩的一章,

  就是那个鹰与鸡的战争。

  它能够告诉你:

  天下乌鸦真的一般黑。

  《新政vs大萧条》读后感(二):没有新政就没有大萧条

  1-作者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再次梳理告诉我们:引发大萧条的起因,股市崩溃只是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乃是政府干预。因此我们不妨说:没有新政就没有大萧条。

  2-我们无法从道德层面质疑罗斯福新政的动机,但无法否认的是,罗斯福打击大企业的一个重要理由正是道德。

  3-我们需要反思政府干预在经济复苏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更要反思的是:为何当经济一出现波动就会有如此多的声音呼吁或期待政府干预?

  4-幸运的是当罗斯福雄心勃勃对经济进行干预时,有一批看似保守反动的大法官没有迎风起舞,而是以独立姿态进行制衡。这或许是美国没有走向德国和苏联体制的原因之一。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模范框架,这是任何批评者都抹杀不了的新政的光辉。后人学新政往往却只学如何把政府之手伸进私人腰包,而弱化社会保障这茬事。

  《新政vs大萧条》读后感(三):#2018·阅读记#100《新政VS大萧条》

  本书 4星推荐阅读⭐⭐⭐⭐ 各个企业都在等待罗斯福的任职到期, 紧紧握住自己的现金并等待将来再投资。 然而罗斯福的报复方式是引入一种新的税收——未分配利润税, 以此种方法将现金从企业的手里抠出来。 ——《新政VS大萧条》 提到罗斯福总统,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推行新政, 将美国经济从1929大萧条的泥潭拔出, 并创造了二战后的辉煌。 作者阿米蒂•什莱斯是美国知名记者, 书中清晰而细致的史料, 揭示一系列被遗忘的历史事实, 也颠覆了我对新政和大萧条的传统印象。 罗斯福是个很具个人魅力的人, 但他并不是经济救星, 所谓新政并没有对经济向好起到什么太大效果。 正如罗斯福自己说的:只要行动,让民众看到我们在行动,这样就够了! So,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完美的政客。 罗斯福开启了集权民主政治的开端, 在美国近现代历史上, 留下了深刻印记。 阅读完这本书, 带给我完全不同的看历史的角度和认知。 #彤读书·札记#

  《新政vs大萧条》读后感(四):富于启示的“新政”闹剧

  时光如水。生命需要时间的沉淀,方能显露其夺目的璀璨光芒… 无人是孤岛,然而,言人人殊的环境,还是令人气闷!惟有阅读、写作一途,可以稍减内心的pain… 最近在读阿米蒂·什莱斯《新政vs大萧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本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此之前,我想略谈一下“自私”(selfishness)的理解。看到有人说Ayn Rand 的《自私的德性》是“哗众取宠的典范”,心下怅然… 想不到“自私”这一语词在某国的境遇,竟是如此不堪。selfishness,中文译作“自私”并非最合适的译法。自私,在某国人(顺民)眼中,特别是受洗脑程度深的人看来,其中的涵义带有moral rules眼光审视(逡巡)人性的道德家(道学家)意味,是带有明显贬义的…

  而Ayn Rand认为,“价值”是一个人行动所要保持的东西,“价值”这一概念预设了两个答案:对谁有价值和为何有价值。个体价值是个体私域追求的价值范畴,而所谓自我实现、个人成就、自我满足都是其表征,只有灵魂的底色和个人志趣、个体行动的追寻历程方是真正的个体价值。个体私域的stated value,是个体的追寻,其灵魂的完整性与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这些,不能用”自私“、”悭吝“来形容,而应有自觉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内蕴,这也是个体自由的哲学基石。

  在1935年5月,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美利坚的司法獨立捍卫了宪法,裁定“国家复兴工业法案”违宪... 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宪法与司法獨立的优势,在经济下行的危难时刻,即在自上而下的developmental dictatorship“新政”面前,仍然可以屹立不倒... 富兰克林·D·罗斯福即使想持续全面推进“新政”,也不得不暂时服从最高法院的裁定,另想招数应对... 这便是三權分立制度对滥用公权力的总统的制衡,也是在紧急时刻控制总统逾份权力的极佳制度体系...

  在阿米蒂·什莱斯《新政vs大萧条》记述了罗斯福的荒谬施政的笑话:“一天早上,罗斯福告诉他的智囊团,他在考虑将黄金价格提高21美分。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呢?他的属下们问。罗斯福说:'这是个幸运数字,因为它是7的三倍。'摩根索后来写道:'如果有人知道我们是如何将幸运数字组合在一起,来制定黄金价格的,我想他们一定会吓一跳的。' “这就是罗斯福的“智商”真相…

  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后来谈到了罗斯福,说他具备“二流的智商,一流的气质”。罗斯福以乌托邦理想、荒诞的谎言体系支撑其施政方针,用经济管制、福利国家、空洞的许诺,以及一系列法案、扩张联邦政府权力的手段来推行”新政“… 这样的后果,不言而喻。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失业率1931年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 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尽管在某个阶段就业机会增加了,但对于整体经济而言,没有好转的迹象… 对于普通美国民众而言,他们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持有已到手的东西”,还是不合情理的期待“未来不确定的繁荣”。

  罗斯福新政以“取消一切特权”、“工业复兴”、“反托拉斯”、“反不正当竞争”、“提供社会保障”等slogan相号召,自私、资本、大企业、富人成了贬义词,这无疑是荒谬的逻辑。而这种逻辑在如今的某国,很多在治国层面,仍是显露无疑的...

  罗斯福是liar,他的所谓“新政”亦是不折不扣的骗局... 正如書中所言:罗斯福从来没有说过他将如何兑现在匹兹堡作出的承诺,把“现在联邦政府项目的开支削减25%”... 20世纪30年代的高失业率、犯罪率,固然是美国大萧条所致,但其实内在诱因是罗斯福新政。在罗斯福智囊团经济政策顾问中,黑兹利特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训练,其余三人都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罗斯福政府在1933-1945年间,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不仅对美国经济、民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对政府扩权、政府行为模式引发的效应,至今仍影响着美国。

  罗斯福试图主导重组联邦政府(扩權),后为国会否决而被迫作罢。罗斯福政府通过并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案》(1933年6月)实质上损坏了美国工商业,该法案因1935年谢克特案最终被最高法院裁定违宪,终于废除。正如记者弗兰克·肯特说:“未经仔细考虑就匆忙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案》,政府又大张旗鼓地予以推广,强加于公民头上,最后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农业调整法案》(1933年5月)空中楼阁式的农业方案,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对雇佣农耕地进行休耕,肉类、奶油、糖、亚麻等进行了程度不同的限制生产,大量的小麦、马铃薯、牛奶及牲畜被下令销毁,小麦、棉花等农产品后来不得不依靠进口,严重阻滞了农业发展...

  罗斯福总统通过《紧急银行法》(1933年3月),设立房主贷款公司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同时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大大打击了美国金融银行业。张庭宾先生在《罗斯福剥夺了美国经济的核心契约》一文中写道,”国际金融寡头借罗斯福总统之手悍然撕毁了美国人民最核心的平等经济契约,剥夺了美国人民持有货币黄金、以美元兑换黄金的自由与人权… 胡佛总统的回忆录对罗斯福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抨击。胡佛声称:放弃金本位,将通向'法西斯主义、中央集权经济和计划经济' "。

  德国实验心理学先驱威廉·冯特在他的《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一书中写道:“意识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场,其中分布着观念要素,场的一个区域处于“注意”的中心,那里的观念能够清楚地被感知,而处于中心区域之外的要素只能让人模糊地感到其存在,即不能辨认。”感觉有点像迈克尔·博兰尼所说的“焦点觉知”,也许他的认知观念学说受冯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也不无可能... 人的头脑中的意识场域,就是如此,集中“注意”的中心会相对清晰... 如果足够专注於某種事物(譬如money),則会对周遭的現实境况視若无睹...

  对于富兰克林·D·罗斯福而言,这种焦点觉知,就是陷溺于他的经济计划迷梦和自我感动的内在驱动力。而这些,也是他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与斯大林媾和,同丘吉尔、斯大林一起签订了荒谬的《雅尔塔协定》的心理动机。雅尔塔体系最终导致了杜鲁门日后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使中华民国的大陆地区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

  言尽于此。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说曾鼓舞了我,特别是“免于恐惧的自由”更是国人梦寐以求的… 然而,历史事实和脉络,不会欺骗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逝去时光的点滴,在历史长河罅隙中透出的人文微光,仍是人们清晰明辨、细致爬梳事实真相的细节之基石。愿人们从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得出自己独立清醒的判断与领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政vs大萧条》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