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 佩塔尔·瓦查诺夫执导,玛吉塔·戈施瓦 / 伊万·博尔内夫 / 伊凡·萨沃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训》精选点评:
●罗马尼亚风格,聚焦二字再好不过。像达内又不很像达内,达内的真实里面还饱含了生活的力量,一种呼之欲出的希望。紧凑,意外-窘迫-绝望-咬牙-反击。连环倒霉设计虽然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但几个地方真令人心头一震(去投诉发现对方是同伙、赶在最后时间去银行存钱)。一种反复把人物蹂躏、撕碎、踩在脚下
●1.影片非常达内兄弟,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故事内容,乃至塑造的角色形象和营造的戏剧冲突,但是给女主角所设置的困境显得非常刻意,容易导致观众对于整个故事的不信任;2.饱满的女性形象,强烈的困境营造,以至于我不知道影片是为了控诉社会,还是为了表现女主角的蠢。我一直觉得,如果女主角不蠢,也不至于落入如此田地。
●论一个人是如何被渐渐逼迫得失去道德标准的。
●同样沿用代入感超强的跟拍,但恰恰和《两天一夜》形成对比,主角都被逼到绝境,《两天一夜》里工人阶级的桑德拉选择低声下气地求职,尊严地离开,这部电影里的教师则是高傲地求人,无道德地犯罪,片尾无力胜有力,作为一位老师,她深谙已经失去了曾经以为有权审判别人的道德高点。★★★☆
●致郁
●三星半
●很喜欢这种能引起人思考人生的电影
●女教师想给偷钱的学生一个教训,结果给了自己一个教训,认清了自己的嘴脸:她走到抢劫一步,完全是一己私欲而非生活所迫。法律在她的价值观、她的尊严、她的个人好恶面前,狗屁不如。非常厌恶这类人,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处处审判他人,却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缺乏破旧立新的勇气却怨天尤人。
●“达内兄弟”致敬? 聪明的导演,架构巧妙,却忘记了好电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点可惜·
●复杂的教训
《教训》观后感(一):现实主义
《The lesson》:一部优秀的电影,带着现实主义的尖刻。电影结构完整,故事叙述清晰。最为出彩的是女主的刻画很饱满,虽然不认可女主最后的作为,但是正是这种选择带来了强有力的批判,讽刺着现实。在女主奔跑时的晃动镜头是和走路时的跟拍很好地作用于人物的塑造。看完这电影不得不感叹电影故事性的重要性,纵然不用刻意的电影手法,这部电影依旧很精彩。女主角倒霉透了,特别是到银行缴钱的那段很能感同身受。电影最后的一幕给人留白又深化了整部电影!在安静的日子里看到这么一部好电影,真的很开心。
《教训》观后感(二):平静的镜头下,逼仄的人生
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看的,观众不多,大家都喜欢追所谓大片名片,我却偏爱这种不知名的片子。
喜欢,全片无配乐,大量手持跟拍镜头,平静的镜头下,现实真实得难以逃脱。女主角表演出色,除了跟父亲冲突时和结尾处,面部几乎平静如水,但情绪心境让人感同身受。
电影节译名《为人师表》有些偏离。女主角納迪虽然念法律出身,但因母亲去世,跟父亲关系不和,在小城里当英语教师,丈夫不知道什么职业,但显然属于无能那类。夫妻俩有个可爱的女儿,但平静生活的背后是经济的压迫。影片以娜迪发现班里有学生偷窃并试图抓住开头,以此为副线,伴随着她被房屋贷款逼得殚精竭虑最后走投无路的主线。结尾是一个看似有解实则不知未来的境况。个人十分喜欢这类静静带人入戏的风格,不喜欢的人会睡着吧?
《教训》观后感(三):《教训》的教训
老师精心地在面值10元的纸币做上标记,期盼窃贼的上钩,却不想一通电话把她“拉”至银行,于是匆忙中忘却了诱贼之事。但很快,观众与角色一同发现,那张纸币早已不翼而飞。也许,观众通过前面反复铺垫的“诱贼”伏笔,比我们这位倒霉的角色更早预测到了这点。
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让女主陷于困境的叙事策略,让一开始的课堂寻贼显得过于精巧,待全片观完再回看这一设计,显得更像刻意为之:无非是想在女主陷于绝境时再助上“一臂之力”。
女主角所扮演的角色自然地将她的生活分为两部分:教师(教书育人)和妻子(相夫教子)。而影片的叙事动机便是探索她如何解决可能丢掉房子这一艰巨困境,这样看来,这两个看来分裂的部分有了连接之处:窃贼的故伎重演导致了汇款的不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方案是“喊捉贼”的人民教师成为抢银行的劫匪。片名“The Lesson”由此点出,只是用了反讽之意。
将镜头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低层角色(往往是女性和小孩,因为他们比男性更为弱势),让他们陷入生活的困境,在抉择中反射心理动机,方式是通过手持镜头跟踪他们行动,从而反映出社会问题。这是达内兄弟一以贯之的叙事手法开辟出来的影像空间。在这一情景下,《教训》显得太刻意、也太平庸。
正如上文所探讨的,《教训》的主导动机是我们倒霉的女主角必须保住房子。导演对此所加的筹码是不断地令其陷入困境:拿不到稿费(放弃)、向父亲借钱(失败)、借贷、汇款不够(掏许愿池硬币)、被贷方威胁(抢银行)。从而反映出人物的道德困境:作为抓贼的为人师表最后成了窃贼,而这一切无非是保加利亚现实社会运作逻辑的必然结果。一部非常明显的达内式电影。
《教训》的叙事是如此无力,以至于我们都快觉得被导演设计意图给惹烦了,而最后加之于整部电影的思考也欠缺在达内兄弟电影所具有的深度。这是《教训》带来的教训:一部达内兄弟式电影看似好拍,实则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