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一部由吴晓波执导,吴晓波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精选点评:
●"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济变革,大而言之就是一个'均'字。'均'分两个东西,第一个叫'均权',就是权力该怎么分配,中央和地方权力怎么来分配,政府和民间权力怎么来分配;第二个叫'均贫富'。" 讲课的概括性和逻辑性都很好,把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很凝练地总结出来了,尤其是最后两讲让我对建国后的经济变革有所更多的了解。如果说有什么槽点的话,吴总念错别字是什么原因,,,还有一些个人价值判断比较极端,鄙人实不敢苟同。
●很精彩的一本书
●对中国经济史的很多独特见解,让人眼前一亮
●很不错,有借鉴意义
●虽未深入,足够了解。
●越了解历史,越觉得自己渺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制。
●
●不够全面,管中窥豹,却意义深刻,我们是否能跳出中国的历史周期律?新一轮的改革开始了
●吴晓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但是对当今的贡献可能比专业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要多。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影评(一):历史的循环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从过去可以照到现在乃至未来。之前大概看了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原来现在的经济变革和之前的历史如此相像,仿佛是翻版。之后听了罗辑思维介绍此书,又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国的政治早在建国初黄炎培曾提出如何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仿佛中国的历史犹如一个圈,经历着巡回往复。而中国的经济,作为历史的组成部分,也在这个规律中交替。政治的大一统,中央与地方。一放就活,一抓就死,死了就乱,乱了再放……如此循环往替!恰如节目的名称一样中国的窄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左岸是发展,右岸是稳定,历史的长河惊涛拍岸,左右激荡,始终未曾脱离原有的河道!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影评(二):笔记
作者概括经济发展史的两个角度很有意思:1.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四大集团力量相互博弈,渐渐演变成三大模式。2.中央集权制度下四大基本制度——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郡县制)、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儒学讲究君臣父子秩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科举)以及与之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营垄断)
财政、货币、土地这三个方面短期内不会有问题,中长期看都存在隐患。
民营企业四大困境:1.楚河汉街,国企垄断能源等行业,民企始终处于中下游产业。2.政府和民间没有对等的契约关系。3.权贵资本的横行。权力、资源、土地。4.在国有资本、权贵资本的挤压下,民营资本渐渐从实体撤出,转移至奢侈品、消费行业。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影评(三):感想摘要
商鞅变法。经济上是大倒退,农业上,军事上确是很有益,所谓虎狼之国。万物多面性。均贫富。
国有企业这个名词不是突然哪天蹦出来的,也是慢慢演化过来的,从制作专供皇宫贵族使用的器皿,到面向市场流通,这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资源权,定价权,销售权,生产权,国家不同时期分别控制主要资源的这些权利
突然感到了诗人的伟大,很多诗既针砭时弊又朗朗上口,这样的文化熏陶真的不能少——记白居易讽地方盐铁
发展与稳定,中央与地方,富人与穷人
制度的贪婪造成人的贪婪。
武装贩盐——利润使然,就像现在开采石油,贩毒
有人说宋最弱,也有人说宋是历代盛之最。比如打仗,老是输,但他算的可能是另一笔账,给游牧这么多钱,打了仗养兵花更多钱,不如给钱息事宁人……
兵在藩镇,地方势力大,容易造反;中央控制兵权,要养兵。
历史当时也不知道怎么评价王安石,后来也不知道,都不知道写在忠臣传还是佞臣传里。自从梁启超写王安石传为他洗白,才被大家纷纷学习。而所谓洗白,也指数因为其思想与当时需要的理念相符而已。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
好人也可能办错事——陈云说自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赶走外资,计划经济,批判投机倒把,到底对不对?
发现了大庆油田以后,毛主席觉得自己又不需要世界了,居然又萌发了闭关锁国的思想,现在听起来这是多么可怕。
国有企业老总没有因为行贿被抓的,只有受贿被抓的——反正也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