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录》是一本由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上下册),页数:8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宗仁回忆录》精选点评:
●书中所载李宗仁从军校读书至侨居美国的种种往事,包括讨沈、北伐、反蒋、抗战等诸多事件。记录翔实,叙述流畅,讲述了许多名人轶事,对国民党统治情况的描述也比较客观。李宗仁对自身的纯朴品质尤为看重,对其评断力也极为得意,对蒋介石的私心自用、任人唯亲十分不满。作为口述史,真实性还有待检验。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风格基本是唐的嬉笑怒骂型了,李自己撰稿的只有唯一一章:“对蒋的沉痛教训”(是教训人的教训不是经验教训的教训
●有些内容半信半疑,但以他的视角说出来还挺有意思
●时代的另一个角度。 唐德刚最后关于编写背景,反而更能反应李宗仁。
●德公对蒋公评价之低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口述史虽颇主观,但却能让人“置身事中”来看历史事件,更具象地来感觉、想象历史人物。《李宗仁回忆录》是生动的,其情感的倾向性、记忆的选择性和视野的局限性,虽有可能带来与史实的偏离,但可以让人更了解讲述者本人,并以他的角度和经历去重新感受历史。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对谈者要用那些“置身事外”的史实作为框架,在大事件上“箍”掉讲述者过于主观的成分。经过这样的融合,一部好的口述史才有可能诞生。
●从排长干起,统一广西,列入国民党最高核心领导层。感叹有白崇禧和黄**(还是记不下来名字)这样的终身挚友,同甘共苦。北伐时因为蒋的权术手段,将三人分开。三人帅军独立完成长沙岳阳蒲圻汀泗咸宁,这时国民政府才动身配合北伐,蒋从孙大帅去世后,平步青云,逼走汪精卫,通过黄埔军校的人才储备,强化第一军,完成统领全军。北伐时,拆散三人,李宗仁一路通过个人榜样,让蒋用来平衡四军。南京局势刚稳定,蒋准备弄冯玉祥的第三军未果,反目弄李的第四军,李此时避难在香港,第四军被打垮,三人此时居然在广西梧州重新聚首。这本书看完,对近代史有完整认识。配合剑桥中国近代史,差不多就是全貌了。
●观民国几十载,能以一人之力,变全局者,前列必有李宗仁。 现代国人熟知李,皆从台儿庄大捷,我也是如此。读此书后,方才仔细了解李的一生是多么波澜起伏,从一名陆小的学生,到炒过“排骨”再到李总统,这样的传奇经历,鲜有耳闻。 李将军,升学之时以迟到十分钟,而被迫到第二年再考一次。命运的多变岂是人为可以计划的。万一将军在这一年的等待中,因故改变了想法,那试看现今中国如何?后来,在乱世中,在战火中,将军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书中牵涉很多民国的风云人物,如广西三杰,白崇禧,黄旭初,和李将军,还有那个独裁总统蒋介石,当然还有黄埔系的一群高级军官。我感觉根据此书,可以判断出,李宗仁是一个先进的民族解放者,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可以预判欧洲二战的爆发,和日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说再多都没用。这书读过的人竟然这么少,出乎意料,读的人估计多半是因为唐德刚,而不是李宗仁,然作为广西人,读来还是令人叹惋。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读史的人需要胸怀,否则,谈何读之。
●较之《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更喜欢此本。有些部分很有阅读快感。
《李宗仁回忆录》读后感(一):李宗仁
对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很多人都感兴趣。 我找到很多书来拼凑,从讲述大型战争的,到许多人的自传等等。 对比下来,这一本书算是比较齐全的。
看完书之后,特地去维基百科查阅相关人的档案,基本上和书中李宗仁讲述的对的上。
书中的描述,李宗仁确实是一个热血青年,有理想,有抱负。而对应的蒋介石,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却毫无理想抱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其实从许多的片段也能大概了解蒋介石的为人。
战争时期,给自己的嫡系部队配备最好的装备,让非嫡系的部队打头阵。
西安事变中,杨虎城,张学良,逼迫蒋介石抗日, 最后囚禁张学良一生。别的不说,可证明他本身绝非一个大度之人。
任由中统,军统的势大。 我专门看过戴笠传,军统的猖狂是确有耳闻的。证明在那个年代,蒋介石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机构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撤退到台湾后,台湾经历了一段白色恐怖,确实是由蒋介石一手操控。直到现在,台湾的各界人士,对于那段白色恐怖还耿耿于怀。
前几年网上有很多言论上,如果由蒋介石胜利,说不定中国又是另一番情况。 当我们抱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失去思考能力的时候,在任何时代,武力上的崩盘,就能从侧面证明内部早已腐化。
以前看某部电视剧,故事主线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策反李宗仁白崇禧成为共党,不用说,最终的目标肯定是成功的。 看了李宗仁的回忆录之后,想象真是可笑,李宗仁自始至终都没有支持过任何共产党,甚至是方案共产党的。何以会整个广西被策反呢?
看完本书,我忽然想到一个词:原罪。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公司,甚至一个人,在早期实力积累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原罪存在。例如美国的崛起,夹杂着对黑人的压迫。 而中国共产党也是如此,在那个年代,在早期实力积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原罪存在,这不能否认。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共产党相比那个时候的国民党,还是有一些追求的。
以上。
《李宗仁回忆录》读后感(二):理论也并不是百无一用
近21个小时才翻完,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枭雄,现在难有人讲起,倒感觉有些落寞,书中整体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前半部分是生动活泼,到了后半部分就隐约感觉有些过于前后矛盾,作为一篇自述,自然有些自我美化,或者因记忆不清而有所错误、自我矛盾之处,这样看来也是有趣,因为身居国民党核心要职,对些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书中对蒋介石真是毫不客气,看罢此书就觉得蒋介石就是用黑社会的方法治国,奇怪的是这种方法倒是出奇的好用,一直蒋介石几次下野,竟然大家还是唯蒋马首是瞻,这个就有意思了。如果说是要反蒋,自然就该在刚开始大家都倒蒋的时候倒蒋,在能够担起责任的时候去担起责任,然而在大家倒蒋的时候力挺,在后期却一步步倒蒋,从军政完全服从蒋来看,李代总统还是差些火候的,蒋介石以政府名器做酬庸也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本来全国就是军阀割据,不如此也是难一统,真是李宗仁那套大义估计也是难,到后来果然李宗仁上位,结果大义是寸步难行啊。
总的感觉来看,毛周的视野更加宽广,蒋李精于权术,在理论与视野上似乎有些不足,这样看来文人也似乎没用那么不堪,理论也并不是百无一用。而李宗仁在总结失败的结果时,感觉更多集中于指摘蒋,蒋李困难重重,毛周的难处难道比他们少吗?再看解放后的三十年,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是魔幻到无法想象,大家嘴里都是喊着人民啊人民,仿佛是人民的代言人,实际上都不过是政治手段罢了,有些手段高级一些,有些手段低级一些,很多人内心真的为人民也实在被裹挟在政治中逐渐变质。
在结论中李宗仁讲到:
“不过近世科学昌明,工业化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准与教育程度都在日渐提高之中。到人类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之后,其要求自由的呼声必随之高涨。极权主义的不能持久,民主政治的日益普遍,实为必然的趋势。而资本主义经济蜕变的趋向社会化,英美近代历史中亦昭然若揭。以故今后极权政治的国家与民主政治的国家的同时蜕变而殊途同归,亦为必然的结果。为调剂二者的优劣,我国孙中山先生首已阐明此义。二次大战后英国工党亦试行其制。两者功效虽均未大著,然就近年来世界政治制度演变的推测,民主社会主义终必大行于世界,盖可断言。”
这个观点在60年代提出,还是很有意思啊。
《李宗仁回忆录》读后感(三):李宗仁黑蒋介石的一百零一种方式
开篇就是一篇李敖的推荐。李敖称李宗仁晚年以两件“武器”发挥了“恨别鸟惊心”的作用:一件是回归大陆,把他的“剩余价值”别有所赠;一件是藏诸名山,把他的《李宗仁回忆录》完成出版。这之后还跟了一句“一生最好的收尾,令人拍案叫绝”的评价。看完全书,我也算是多少明白了李敖这句“拍案叫绝”的评价意欲何为,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反蒋这件事情上,李宗仁和李敖大概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达到灵魂伴侣的高度。
这本书从李宗仁年幼求学写起,到其从美回大陆前结束,包含信息太多,下面只摘李宗仁在各章节里对蒋介石的直接或间接评价记录,和“李白”比起来,李宗仁蒋介石这种互虐一生的CP明明更带感啊!
——第二十章 亲赴广州,促成北伐
那时白崇禧时常往来粤桂间,对蒋校长和黄埔军校的革命作风颇多好评,更增加我们对蒋氏的钦佩。
这是1926年5月11日,我和蒋先生第一次的会面。我对他的印象是“严肃”、“劲气内敛”和“狠”。其后我在广州珠江的颐养园和白崇禧聊天,白氏问我对蒋先生的印象。我说:“古人有话说,叫作‘共患难易,共安乐难’,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白氏对我这评语也有同感。
——第二十一章 北伐前夕的革命阵容
总理逝世后,独树一帜的“西山会议派”固不消说,在广州中央方面,汪、蒋等各为私利的明争暗斗,也不足以表率群伦。当时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的蒋介石先生,纵横捭阖,予智自雄的作风也很欠正派。
——第二十二章 向长沙前进 北伐的序幕战
唐生智见事有可为,乃于6月2日我军大捷之后,正式宣布就革命军第八军军长之职。又三日后,中央才正式公布蒋中正为北伐军总司令,宣布出师北伐。换句话说,便是我们自行入湘作战的部队已取得决定性的初期胜利之后,中央诸公才决意北伐。
——第二十三章 长沙会议
他们(北伐期间,二、三、四、六各军的高级军官)同时又抱怨将总司令治军无法度,遇事不论军法而好市私恩。
蒋总司令的坐马受此一惊,忽然大嘶一声,前蹄高举,立即向校场中心狂奔。大约蒋总司令平素不习骑马,故勒缰不住,瞬息之间便失掉重心,只见手足朝天,顿时翻鞍坠地。
总司令被拖了两仗远,便和马脱离,卧在地上。我们都连忙下马,将他扶起,问其受伤没有。但见总司令惊魂未定,气喘吁吁。一身哔叽军服上沾满了污泥,帽脱靴落,白手套上也全是泥土,狼狈不堪。(此段描写形象生动,画面感极强,算是报了后面被蒋介石坑,穿一身军便服入职副总统的仇。)
——第二十五章 武昌之围
蒋先生的个性极强,遇事往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蒋先生总喜欢遇事蛮干,一味执拗,不顾现实。武昌第三次攻城之举,把他个性的弱点暴露无遗。蒋先生这种个性可说是他个人成功的因素,也可说是国事糟乱的种子。嗣后他亲自指挥南昌攻城失败,与武昌之败如出一辙。
——第二十九章 胜利声中的政治暗礁
就军事方面来说,最难克服的一项困难,便是蒋总司令身上无可补救的缺点。蒋氏的个性,可说是偏私狭隘,刚愎黠傲,猜忌嫉妒,无不具备。
蒋氏最多只可说是偏将之才,位居主帅之尊,其智能、德行、涵养俱不逮远甚。
——第三十五章 总司令下野,宁汉息兵
总司令是一个极端顽固偏私而嫉妒贤能的人,他对任何文武干部,尤其是统兵将领,都时时防范,连何应钦这种四平八稳的人,他都不能放心。总而言之,蒋氏一生,只能一味制造奴才,而不敢培植人才。
唯汪氏究系书生,手腕的运用尚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人处世,也尚有妇人之仁。蒋则不然,渠生性阴狠,久染上海十里洋场黑社会中的恶习,遇事只顾目的,不择手段。
——第四十一章 善后会议与东北易帜
此章里,李宗仁又黑了一把蒋介石的学历,略长,故不摘录。
——第四十三章 所为“武汉事变”之因果
蒋先生拿共产党问题来恐吓要挟党内外的人,甚至西方友邦的心迹,实不辩自明。中国古语所为“养寇自重”,正是蒋先生的作风。
——第四十七章 沈阳事变后广西之新面貌
蒋氏下野前,特手令将在沪被捕的邓演达枪毙以泄愤。于此也可见蒋氏残忍的本性。蒋氏每次下野总要杀一二要员以泄其胸中的积愤。
——第五十章 “七七事变”与上海、南京保卫战
但是在用兵上说,有计划的撤退和无计划的溃败,则相去远甚。可惜蒋公不明此道,而好逞匹夫之勇,怎能不糟?溯自北伐以来,凡蒋先生亲自指挥各战役,如武昌之围、南昌之围、徐州之溃退,以及后来“剿共”战争中,东北和淮海的全军覆没,均如出一辙,实堪浩叹!
——第五十八章 汉中行营期中对战后局势的预测
蒋先生事事以其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做他的参谋长,必须要事事请示而后行,断不可自作主张。
——第五十九章 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
蒋先生为巩固其独裁政权,竟不择手段豢养特务,鱼肉人民。知识分子偶有批评蒋先生的,则遭迫害。其属下文武官员也每因私怨而被借端枪毙,几因受疑忌而遭毒手。其他暴政,罄竹难书。
整个战略之外,抗战时我方指挥系统的毛病亦多。最重大的一个缺点便是蒋先生越级亲自指挥。蒋先生既不长于将兵,亦不长于将将。但他却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直接以电话指挥前方作战。
——第六十三章 民主的高潮与逆流——当选副总统始末
他所喜欢的常是“国人皆曰可杀”的人。其人声名愈狼藉,愈得蒋先生的欢心,因为他愈不敢脱离蒋先生的左右,而蒋先生也愈可向其市私恩。
此章还有就职副总统,服装被坑事件,两个大男人因为服装耍心机,简直了。
——第七十二章 纽约就医和华府做客
当时美国舆论界以及美国民主党政府对蒋已感绝望。“蒋介石”三字,成为中国政府贪污、无能、独裁、专制的代名词。蒋介石政权早为中国人民所唾弃。
蒋先生统兵、治政的本领均极端低能,但其使权谋、用诈术则天下第一。
蒋之所以能每策皆售,固然是他的本事,同时也是国民党内开明分子的力量太小。稍有改革举动,蒋先生渗透、离间、威胁、利诱各种笃姬一时俱来,必将其连根拔除而后已。
《李宗仁回忆录》读后感(四):文字可人,细节动人,赞!!
1、和知鹰二与何益之。鹰二是日本四大特务机关中“兰”组的头目,何益之是夏文运的化名。因“夏”字与“何”字在日语中发音相似,故有此名。李宗仁觉得何为人正派,遂拉拢刺探日本军事情报,长期潜伏于和知鹰二身边作卧底。李觉察日人之间对侵华、反苏两项抉择实持有不同意见。纵使少壮军人之间,意见也相去甚远。南进、北进两派格格不入,陆军与海军也势成水火。鹰二便是不赞成侵华而力主反苏的重要分子。他认为日本侵华是最大的错误,苏联才是真正的敌人。
2、韩复榘糟了。韩氏与中央素有隔阂,对最后胜利也无信心,自始至终想保存实力。第五战区防御战中,李严令韩循津浦线后撤,设险防守。无奈韩不听命令,向鲁西撤退,以致我方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1月中旬,统帅部忽传出命令,要一、五两战区师长以上军官暂离阵地,齐集归德,举行委员长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我心知这是专为惩治韩复榘而召集的……报告毕,委员长宣布散会。当与会人员纷纷离去时,刘峙忽然起立大呼:“韩总司令请慢走,委员长有话要同你讲!”韩复榘闻言留下。离会人议论纷纷,齐说:“韩复榘糟了,韩复榘糟了!”当散会后,我走在最后,只见会场内留有委员长的便衣卫士四五人。刘峙指着卫士对韩复榘说:“韩总司令,你可以跟他们去。”韩脸上顿时发青,低着头,蹒跚地随卫士去了。同日下午,委员长召集谈话会,出席者仅四人。蒋说:“韩复榘这次不听命令,擅自行动,我要严办他!”程潜说:“韩应该严办!这种将领不办,我们的仗还能打下去吗?”白崇禧和我未发一言。我回徐州后不久,即闻韩已被枪决于武昌。虽未经军法审判,然此事确使抗战阵营中精神为之一振。
3、汤恩伯借头。汤恩伯的最大缺点,还是他的治军无法度。汤军借口防谍,凡所驻扎的村落,除老弱妇孺外,所有成年男子一概迫令离村往别处寄宿。壮年人既去,则妇女、财产便一任驻军支配了。河南人民有话说:“宁愿敌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后来石专员又告诉我一个他目击的事,当地有一位老举人,八十多,求见汤。言谈之间,对汤以前抗日的英名表示怀疑。汤奈何他不得,只好说:“请批评,请批评!”这老人便毫无隐讳地将汤军如何驱逐人民的事实和盘托出。汤连说:“我不相信,我不相信!”立刻约石专员一同去各村巡查,见了实情,便叫来三位连长,问他们当地老百姓都去哪了。三位连长说防谍赶跑了。结果这三个连长被枪毙了。
4、酱油滴水与日本侵华之分析。日本即以侵华为国策,田中义一认为征服中国为征服世界的阶梯。但是日本究系岛国,民族眼光短视,胸襟狭隘,政治、军事领袖皆有志大才疏之弊,徒有成吉思汗的野心,而无成吉思汗的才能和魄力。因而它们侵华的方式,是蚕食不是鲸吞。既以作了侵略者,又没有勇气承认对华战事为“侵略”,却硬说是“事变”,而且这些“事变”的制造,又是毫无计划的盲目行动。例如沈阳“事变”是土肥原、板垣等少数中下级军官搞起来的。关东军司令官 本庄繁事 事前竟不知道,事后关东军司令部和日本政府只有追随少壮派军人之后,为其越轨行为作辩护。此实非文明国家应有的现象,然日人行之,不以为怪。
侵华战事即已发动,而日人又没有气魄来大举称兵。等到中国民愤达到最高潮,以致卢沟桥“事变”无法收场,大规模用兵势在必行之时,日本又不愿倾全国之兵来犯。只是在华北、华东用少数兵力与中国作战,到兵力不敷时,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战。这种“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中国地广人密,日军一个师团、一个师团地开进中国,正如把酱油滴进水中,直至把一瓶酱油滴完,为水吸收于无形而后已。日本人便是这样一滴滴的,滴进了六、七十个师团在中国大陆,但是还是泥腿深陷,坐以待毙。
所以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多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卢沟桥事变战事发动前夕,日本边动员全国,首批派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吸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上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既无异于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占领中国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有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等待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虏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
日本的基本政略既已铸成大错,而其小规模局部战略运用错误亦复如出一辙。卢沟桥事变后彼方乘我方政府不备,不宣而战,瞬息既击破我华北的驻军。如果乘胜跟踪穷追,紧迫武汉、南京,截断长江运输,则京、沪不攻自破。日军有此天与的良机而不取,竟将其主力军投入四面丛山峻岭的山西,以致旷日持久,作茧自缚。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前锋勉强一度进至黄河北岸,然而南望风陵渡,面对汹汹巨浪,何能飞渡??
其后虽把主力军抽出,南下围攻徐州,西进攻占开封,企图席卷豫、皖产粮区域,却又被黄河决堤泛滥所阻。逼不得已,乃转循长江西侵。因两岸地形复杂,进展缓慢。到占领武汉,已成强弩之末,形成僵持局面。中国历史上元、清两代入关,系由北方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自可事半功倍。日本恃有海军支援,违背传统战略有利条件,改由海道溯江西上作仰攻。兵力又不敷分配,其失败固可预卜。
日本之所以在战争初期不这样做的道理,一则。或许由于无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以及气魄雄伟的战略家,它们相信我们不会长期抵抗,南京、武汉失守后便要投降了。再则,是它们本国之内可能有擎肘之处,军阀未能随心所欲。关于此点,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们当可提出详尽的答案。但是,日本既然不能放手来侵略,则又何必搞此无结果的侵略呢?
6、抗战前,革次汤恩伯自河南叶县乘轮船往界首视察,启碇时,船身碰及囤船,稍为震动,此亦常事。不意汤竟大发雷霆,饬该船公司经理前来责询,在大骂奸商之后,竟拔出手枪将该经理当场击毙。一时传遍遐迩,叹为怪事。我向汤的总参议沈克求证。沈克叹息说,他那时以为汤总司令不过装模作样,持枪恐吓而已,谁知他竟认真开枪,轰然一声,对方已应声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