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日战争》读后感(一):端正世人三观,请从端正历史教育开始
我认为,国家至少应该给“下一代”澄清这两点:
一、没有一个列强是中国真正的同盟。美国用钱买中国人的命,苏联在原子弹爆了以后便迫不及待进场抢钱圈地,英国人在中缅战场上恶心懦弱无耻的无以复加……雅尔塔会议足以说明一切。
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都为最后胜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面战场固然很惨烈,但是战术僵硬、拥兵自保、军纪废弛白白害死了太多太多忠勇的将士,遵令固守城池的部队永远都盼不来增援友军……在日本投降前,蒋介石也就剩下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和一个腐败透顶的政府,已经准备迁都西昌,美国对蒋介石失望至极,开始试图与共产党磋商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
我们的先辈用生命阻挡侵略者一步步向国土纵深推进,可是中国人民的抗战业绩和巨大牺牲,长期以来被世界严重忽视,西方舆论宣称是美国和苏联联合打败了日本,何其痛哉!
一寸山河一寸血,血沃山河祭国殇。
畸邻倭冢尸犹在,岂可失节媚东洋。
《抗日战争》读后感(二):苦难中前行
抗日战争,一共三卷,应该是王树增老师最近的作品。
八年,其实是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抹去的伤痛和屈辱的记忆。江山和生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不断遗失,至今中国百姓都无法在内心深处释怀,所以中日之间没有办法像欧洲和德国一样和解。
这套书比较完整记述了中国民政府军队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与日本侵略军的交战过程。引述大量史料,是普通读者能够看到的比较全面真实的抗日战争书籍。当然,观点是政治正确的,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再剥除一些教条观点,多些客观独立的思考,不影响本书的结论。和长征相比,本书少了一些煽情的故事和感情色彩太过浓重的语言,虽然还有一些回忆录中截取的个体故事,但整体看全书还是以记述战争历史为主。
关于那场战争本身的感受不必多言,只把个人的知识点稍作记录。
日本提出要发动战争时认为,不必在乎中国人指责这时侵略行为,因为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心悦诚服他国的入侵。
“执行发展国力之国策时,纵为对方所不满,亦不应踌躇不前。英人之印度政策,并不在于印度人之善意欢迎;法人在阿尔及利亚虽无人望,但亦不放弃其国策;而美国人在中美则被视为蛇蝎。……唯独吾人之执行对华对满政策,却片面恐惧中国之排日感情,实难理解。”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当时用蒋介石作了挡箭牌。老了之后自己说蒋先生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其实从后来蒋在战争中的策略看,虽然当时蒋未下不抵抗命令,但也未必主张当时即开战。
策划“一二八”事变的初衷,是各列强对日本的制约或制衡很碍事,需要“在上海搞出一些事来”将其注意力引开,以“使满洲容易独立”。事变使军队进驻掌控中国政治和经济命脉的长江流域,在成功地转移国际视线后,中国的东三省已在日本的绝对控制之下。
一二八事变使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毁。上海东方图书馆藏的宋版、元版古籍和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烧毁或抢劫。
自1933年3月5日起,发生在长城东段各口及其附近地区的作战,前后持续八十多天,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告终。
《塘沽协定》是一个严重出卖国家主权的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必须撤退到长城线以南,且以后不得超过该线前进。这等于规定了中国军队永远不能越过该线去收复热河省以及东三省的失地,也等于中方承认了日本占领热河省的事实以及长城线是满洲国的边界线。它还特别规定日本军队可以不受长城线的限制,这就等于未日本入侵中国华北颁发了一张特许证。
1936年,傅作义取得了百灵庙大捷。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回电“因日本侵略者现正着着逼我,不只是蚕食而已,而是实行其一举征服中国的政策。相信中枢已无忍让的余地。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日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中央和蒋先生纵有意拖延,日本侵略者也未必允许。此其一。如中央此次仍无心抗战,而欲采取投降一途,则不特全国军民不能同意,恐怕蒋先生的嫡系部队也将自行实行抗战。此其二。……今蒋先生既有发动抗战的决心,广西自当相应号召实行全省动员,参加抗日。希望刘、龙二公也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动员全省人力物力,用于中央,参加抗战。”
宋哲元倔强暴烈。将五千俘虏全部砍头。1929年,日本与国民政府签订协议推出济南,协议规定济南将由负责山东防务的西北军接收,但是蒋介石通知日方济南必须由中央军接收。这一事件导致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矛盾公开化。冯玉祥宣布反蒋,随即爆发的蒋冯大战,以冯玉祥部败退告终。接着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再度反蒋,蒋冯大战持续5个月,冯玉祥部再度败退。宋哲元一战再战,实力尽失,西北军残剩不对被张学良收拢改变未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被委任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在长城坚守喜峰口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名声大噪。宋哲元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绝不会投降日本人。但眼下他确实存在着利用日本人在华北的存在遏制蒋介石的中央军北上的想法,且受冯玉祥影响,宋哲元还要处理好与共产党的关系。
副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当场阵亡。总指挥赵登禹手持大刀督战,阵亡沙场。
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十九军于长城抗战时得到全国民众的一致赞扬,现在则是纷至沓来的责难。宋哲元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处分,蒋介石为他承担了责任。同时勉励已经撤到保定的第二十九军将领。宋哲元还是辞去了第二十九军军长职务。
蒋介石“绝无局部解决之可能”的表态,令日本人试图以协定的方式让平津乃至华北像此时的东三省一样脱离中国中央政府,再以傀儡“自治”的形式实现日本的占领与控制,从而达成“通过外交谈判根本转变局势”的目的,成为泡影。中国政府之强硬令日本内阁感到震惊。
无论是宝山一个小县城的战斗,还是朱德彭德怀代表八路军发表的抗日通电,亦或是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国共两方部队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抗争的精神,都让读者激动落泪。
战争开始的1937年,中日两国的 主要经济指标是:工业生产总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亿6千万美元;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铜产量,日本87000吨,中国700吨;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3100吨。
日本向中国的宣战书令人愤怒:依靠帝国和中华民国的提携合作,确保亚洲安定,以求得共荣,乃日夜不能忘怀之事。中华民国不理解帝国之真意,肆意制造事端,以至有今日之事变。朕对此深为遗憾。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挥忠勇,只为促使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切望帝国臣民配合今日之时局,忠诚奉公,同心协力,达所期待之目的。
平绥线作战的指挥问题,仗还没打已成一笔糊涂账。蒋介石对地方军阀不信任,又要给面子,有时直接越级指挥,各种混乱,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地方军阀的心里,日本人的威胁很远,蒋介石中央军的威胁近在眼前。
南口之战,由于战场指挥不统一,各部队难以协同作战,官兵武器装备以及作战素质有严重欠缺等因素,面对强大的日军,中国军队没有长期固守的任何可能。因此以一场血战显示中国人的不屈与无畏,称之为一场胜利并不言过其实。汤恩伯的部队表现英勇。
华北战事,中国军队的数十万守军,一个月内狂退数百里,致使华北大片国土沦落敌手。除了武器装备差等因素外,中国军队指挥能力之低,战略战术水平之劣,各部队协同作战意识之乏,令人悚然!刘峙没有受到军法的任何处分,反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一战区副总司令,负责督练后方部队,致使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第一军军长胡宗南表现出惊人的坚定,即使部队的伤亡数字不断报来,他依旧对必须坚守和必须反击毫不动摇,大有将第一军全都打光也不退却半步的架势。从来不叫苦也不要求增援。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举国大搬迁。无数的中国人,在炮弹和子弹的弹雨下,把每台机器、每个螺丝钉都拆卸下来,装在木箱子里,然后喊着号子搬出厂房。在通往中国内地的大江小河上,马达轰鸣的货轮河无数条摇橹的木船拥挤在一起,承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精血,缓慢但却是异常顽强地向着中国的腹地而去——中国人的这一壮举,令整个世界震惊。不要说正在前线拼死冲杀的官兵,仅凭这蚂蚁负重一般依旧坚持前行的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生存韧力、忍辱负重和绝不屈服,在抗战的初期就宣示出这样一种前景,无论战争还要打多久,无论这片土地被战争蹂躏到什么程度,只要整个民族的意志坚强不屈,他们的敌人企图使这个民族屈服的可能性即为零。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野心,为保存国家的经济实力,掩护国家进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的世间。同时淞沪会战也暴露出中国军队在战役策划、指挥、调度上的弱点,以及军队在作战素质、后勤供给与相互协调上的缺陷,特别使会战最后阶段的溃退,表明中国军队距离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差距甚大,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的对日作战未来将更加残酷和艰苦。
中国陆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阵亡的第一位军长,殉国时年仅三十九岁。
山西抗战,是中国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官兵牺牲最多、战绩也最显著的会战。傅作义英勇。
山西会战后,南京必失。国民政府未投降,而是迁都重庆,显示了抗战决心。
韩复榘被枪毙。因其不战而退,济南沦陷,大半山东失。韩复榘事件,无疑是蒋介石对那些畏缩避战的高级将领的一次严重警告,国难当头,不尽抗战守土之责的军人,军法面前绝无宽待。
川军步行出山,到山西战场后无人收留,最后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殉国。抗战期间,川军一直表现异常英勇。滕县保卫战,未能突围的滕县守军,没有一人放下武器,也没有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滕县作战,为中国军队于徐州战场的布防赢得一百多小时。
徐州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大撤退,从军事上讲是一次成功的行动。数十万大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脱离战场,不但破坏了日军与中国军队决战的计划,还使国家军队的主力得以保存,这也符合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
战场上为了阻击敌人而不得不采取决堤方式。从花园口决堤处涌出的河水与赵口涌出的河水汇成了滔天浊浪。日军攻击郑州的计划中止了。花园口决堤,使豫皖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市约六千万民众受灾,两千余万百姓流离失所,中国军队的将领们心绪复杂,决堤使当地百姓遭遇灭顶之灾。花园口决堤,破坏了日军企图南北两路夹击武汉的战略,基本上使南北两路日军仍旧处于隔绝状态,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徐州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后,中国战场上的有一次大会战。会战历时四个多月,双方均投入数十万兵力。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没能实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和挫伤中国抗战意志的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再一次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彰显了不惜一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指战员绝大多数未见过汽车,无法想象汽车是什么样子,知道要打汽车后,官兵们都有点紧张。部队事先进行了关于汽车知识的教育,教给战士们如何打驾驶员,如何打油箱和轮胎。徐向前在官兵中威信极高。
神头岭和响堂铺两场伏击战,都是八路军主力部队所为,可以说是动用了八路军的优势实力。两场战斗中都有八路军战士使用红缨枪的记录。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日军作战,还要打胜仗,八路军官兵需要付出怎样的勇气和牺牲?这才是令阎锡山的将领们真正惊愕的原因。“八路军抗战意志坚定,机动力大。……”
八路军连续作战,屡屡得手,这令阎锡山十分惊愕。“我军对此种方法,人无不知,及其他种种袭击方法,亦无人不尽知。然何以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奇效,我军则反是?”——八路军屡屡打胜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巧所致,而是聚精会神。事前无不竭尽全力筹划制敌之策,实施侦察战斗之术,临时置全军聚精会神统一集结于主歼敌战方面,其他一切皆可不顾,故不动则已,动则胜。
八路军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余剩下来的及从新招编过的;新四军的红军根本就没有到过西北,他们是红军西行长征的时候,留下来担任后卫及收容流散的部队,仍保留着它原来的存在,分散在豫、鄂、皖、粤、闵=浙、赣七省老根据地,由项英负责担任七省游击队总指挥。
新四军结尾红军主力长征时所流落于后方者……红军之未被政府军所消灭,此点并不可奇;最可奇者,即红军之根据地及其组织,始终能保持不坠耳……项英所部红军之得以保持至今,亦由于当地人民之支持。盖于彼等未政府军重重包围粮食断绝时,一地之农民,往往以食物接济之。
叶挺不是张国焘,新四军也不是张国焘手下的四方面军
《抗日战争》读后感(四):读《抗日战争》卷一
一、《抗日战争》读后感(五):第一卷:惨烈!
全书读完,心情沉重,总结起来,局面可以用“惨烈”概括。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包括胜仗台儿庄战役,整建制整建制的消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中国人的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绝对不做亡国奴的心理底线,不仅值得我们这些现在活着的中国人学习、敬仰和纪念,更为中国人走进新时代、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逐步争取到大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抗战第一年虽然牺牲巨大,但确实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一年,也是证明我们勇气的一年,虽败犹荣,牺牲也值得。试想,如果消极抵抗,如果想忍辱偷安,现在会是怎样的局面?让我们记住那些巨大的伤亡数字,记住那些战争中牺牲的英勇将领和士兵,他们的英魂光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