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之味》是一部由许肇任执导,贺一航 / 柯淑勤 / 蔡君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酸甜之味》精选点评:
●真的很好看!! 家庭的喜怒哀樂貼近生活又充滿感觸與感動,不灑狗血的劇情發展,演員們真的超棒~ 自然到就真的覺得他們是一家人這樣,可愛又熱鬧的一家人,又愛又氣的一家人
●小情小调的家庭剧,透有着温情与理解。
●溫暖平常的家庭戲。
●大哥 第一集就怀孕这么狗血的事就先藏藏不行吗
●家里人的老二是始终过不去得一个坎啊。
●最近发现张书豪今年拍的另外一部剧,看完之后感觉心里暖暖的,爸爸的啰嗦、可爱,妈妈的坚强,小恩的刀子嘴豆腐心,小齐的负责,小刚的温柔——平淡的生活中却又处处波澜,每一处场景都像是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缩影,酸甜苦辣,历练到位。每个角色都让人很喜欢,演技也无可挑剔,希望期待更多好的作品!
●“多希望我是你的学生 这样就能看见你的笑 可惜你是我妈”
●剧本好,演员演技棒!导演也特别好!喜欢!!
●为啥老让我哭啊
●
《酸甜之味》影评(一):酸甜之味
先前看了天黑请闭眼,关注了张书豪,便看了这部剧。剧情没有多么起伏跌宕,但是在平淡之中却有共鸣。虽说是独生家庭,但有一个和潘爸很像的老爸,总是拌嘴,总是不服,总是强调孝与传统,总是被说得不如别的孩子,到头来还是爱的,只是那么隐晦。一个家的故事总是平淡多于奇崛的,反而更加欲罢不能。???
《酸甜之味》影评(二):2017最喜欢的台剧目前没有之一
我只想为这部剧以及张书豪同学没能在本届金钟大放光彩给个五星以表安慰 剧是好剧 细火熬出了一种精致感 很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 感谢十五个礼拜以来的陪伴
剧中宝如最后几集对于十年爱情出现裂痕时的观点很有共鸣 哭戏到位 小齐哥其实看似不愿为家里付出其实他最有担当 全员演技在线 朴实平淡而不失温度 编剧功劳太大 把每一个角色的人物性格都描绘得很立体 其中不乏亲情线让人感动 爱情线让人回味 两代人的故事仿佛让人看到请回答1988的某些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林予晞我是觉得还有更多表演空间的 但限于这个角色好像只能发挥到这里了 阿丹其实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女生 所以她才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比他小的小刚 因为她喜欢他的孩子气 她想要那种两个人自在的氛围 即使很多时候 她必须站在一个大人的立场来面对一个“屁孩”男朋友 当然为人父之后的小刚可以说责任感开始上线了 这应该就是家 能给他带来的转变吧 当小刚面对家庭和事业的选择时 也看得出来 一个顾家的男人 对此做出的权衡
壮壮因为本剧入围金钟新人 有点意外 也很意外结局编剧竟然给了他一个暗恋小齐哥的设定 也算是圆满了他的感情戏?人高马大的又和小刚铁哥们玩得那么好应该很难让人想到他会是gay吧
小齐哥和宝如的爱情线其实刻画地很自然 一般我都懒得看这种家庭剧里面会有谈情说爱的部分 但偏偏我对于这一对很是着迷 尤其是大学那段回忆 太精彩了 拍成一部剧我都愿意看 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片段很搞笑却没有玛丽苏老梗 这样的大学时代真是让人十分向往
柯淑勤可以称得上是老戏骨了 这次出演潘妈也体现出她炉火纯青的演技 片中最喜欢的片段就是她跟几个学生站在对立面 反思自己最后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超过了 但没想到最后她竟然退休了 还是有点失望的 因为其实很想看看编剧对于这个棘手的事情要怎么圆 毕竟老师确实教育学生的方式有点古板了 处在乱哄哄的课堂也没能很好地管理 然后还对男同学动了手 以至于被抓到弱点 但是她的出发点又不坏 所以该不该拉下脸给学生道歉呢 这时候潘爸出场了 他的处理简直无语 在警局无厘头地乱闹一通反而没帮上忙 虽然是好意 但总让人觉得他……太弱了 至少编剧得让他对女同学说一点有分量的话来传达编剧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吧 可惜也没有 难怪最后道馆也收了啊 本想着你应该开导潘妈的 可你又劝她退休 让她以离开的方式来解决 这是作为一个热爱讲台的老师希望的吗 潘妈应该是很要强的 如果她肯听主任的话道歉她也不至于拿退休来终结此事 但她竟然向潘爸妥协了……这时候同学们“良心发现”了送上礼物会不会有点莫名其妙啊 或者说懂事得太唐突了吧
亲情的部分主要是靠大女儿回归家庭理解潘妈和小齐认识到对于家一直离不开的那种责任感来完成 其中潘妈也作为女儿的身份 理解了外婆 而小齐也在一次次的矛盾中 尝遍了酸甜苦辣 终于明白不是因为自己是还没有搬出去住老二所以才要扛起这个家 而是因为他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至于片中那个所谓小三童晓媛 其实我觉得演技也没有很差吧 但是小齐对她的关心确实让人觉得很超过啊 跟对闹矛盾的宝如比起来 即使小齐可能真的只是当她是朋友是妹妹 但总会奇怪 朋友真的是这么当的吗 令人误会也在所难免吧 更何况女友身处异地 关系又紧张 这种时候的暧昧不清不太合适吧 而且很多时候会觉得 她其实对小齐也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想法的 不然说再见的时候也不会哭得那么伤心 她享受着小齐的照顾和体贴但因为知道小齐心里只有宝如所以有自知之明不敢戳破会害怕失去 但当她说出那句“你这样真的让人很难不心动诶”又会转念想想可能只是因为身处绝境被拉了一把然后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家人并当成陪伴 也许是我世俗的眼光?单纯因为他俩相处的时间多举止亲密无间就认定肯定有一腿 看来我观念真的和潘爸潘妈一样老旧啊[自嘲]
剧中那几个活宝同事和秃头店长很逗乐 常常作为轻松一刻出场 也推进了剧情 以及频繁出现的“嘴巴是用来吃饭的”经典停战金句 还有剧中穿插很多台语 虽然听不懂但真的挺搞笑的 比如我学到了一句“加塞啊” 和记得有一集在烧肉店里一个女客人:老板人身攻击 不要吃了啦 “奥客”
最后 台剧真的很烦 网路版为什么也老是停下来插播OST 关键还会倒放一会会 照顾上厕所的同学??搞得我几乎看过的剧无一例外地对OST爱屋及乌 本来对这个女歌手根本不感冒的 甚至对她的造型有一点点偏见 但这歌一直唱啊唱啊 没办法我还是下载了 最后一集她还在剧中客串酒吧驻唱了 严重怀疑唱片公司的那点小心思 让我这种颜控对她也印象改观了
《酸甜之味》影评(三):什么是家,我总算了解了
1
以前觉得恋家的人是不是有毛病啊,因为就算你20岁了,爸妈还是要把你当屁孩来管教:衣服乱放被念,赖在床上被念,不吃早餐被念,出去嗨太晚被念,关在房间里做事被念,连发个呆都要被念....长大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开始无法接受被无限干预的生活,父母好像突然变成了局外人,每一次的插手都让人无比想逃离。
蒋勋说,处理不当的母爱也会是一种暴力。什么时候家人给的爱,变得好沉重,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这一秒你还在信誓旦旦不care老爸老妈怎么想,下一秒就人格分裂,开始惶恐达不到他们的期待。高中的时候,幻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城市,最后却还是听从家人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大学毕业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北边的城市开拓新生活,最后蛮搞笑的,搞砸了改变的机会,只好按长辈的意思来过日子。革命闹不成,自己的平庸倒是看得一清二楚。
但在家里的这些日子,好像想清楚了一些事。过了最热血的年龄,在一个最近的距离,反而比以前年少轻狂的时候要清醒。“家”有一种魔力,磨平你的棱角,抑制你不谙世事的冲动,给你带来平静。离家也好,在家也罢,你只要知道,就算你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衰到不能再衰,赌钱赌到只剩下半条命,闯荡江湖被杀了个回马枪,都ok的,因为有个地方永远会为你驻留,注意哦,不是朋友,也不是恋人,是家啊!
家跟梦想并不是两个抵触的概念,当然二者的关系,也需要用智慧来平衡。
2
春节真的很适合看那种合家欢、温暖戳人的剧集;当然开工日也需要适时地被治愈下,才有力气前行啊!譬如xiaoxiongdi最近在follow的这部台剧《酸甜之味》,公视出品保证了它的质量,不狗血也不滥情,点到为止的暖意如同北纬40度的阳光,温柔又舒服。
它主打“家”的概念,开篇和结尾的女声旁白给出了关于家的几种解读,剥去说教的外壳,透露出的是最朴素的情感,可能老套,但绝对都是能引发共鸣的真谛。
故事围绕潘家展开,潘爸思想保守,固守着一些让年轻时代很抓狂的观念,不过他也会做出可爱的妥协,虽然很跳tone,但就像现实中死要面子的父亲啊,给他一个台阶,心里舒服了,就把你当宝贝哄;
潘妈是气质型美女,教书几十年,备受学生爱戴。她是家里的润滑剂,父子的关系很dry没关系,潘妈出马,各自的态度就软一半了。退休后的她很无聊,开始学习烹饪,疯狂烤制各类小糕点,乐在其中之余,面对空荡荡的家里,偶尔也会跟老公抱怨孩子离家打拼剩下两个老人太寂寞。
再来就是三个小孩以及他们各自的伴侣/恋人。
先说第一对,也是我最爱的一对,潘志齐和女友罗宝如。小齐在房仲公司上班,业绩排全公司第一,被同僚叫“大哥”,是同事中的开心果,本有去上海发展的机会,但因为顾虑到爸妈,再加上老弟不合时宜的“闯祸”,一直很懂事的他默默放弃。
小齐和宝如是十年的男女朋友,感情稳定得像婴儿的心跳,他们的相处模式没有太多的浪漫,反倒有种老夫老妻的步调感。宝如不是那种娇气的女孩,她善良,开朗,很会开导人,但轮到自己,却又独自咀嚼悲伤和压力,换句话说就是爱逞强,刚好小齐也是这种性格,所以两人表面上打打闹闹,看起来很ok,其实很多问题彼此都埋在心里,不开口挑破,就像一个很久不感冒的人,一旦感冒,严重程度必定超过常人,他们的问题在某天爆发,没有和好的余地,直接跳到分手的步骤。
第二对,潘志刚和女友/老婆阿丹,这对很有意思,姐弟恋,小刚小阿丹七岁,还是在读美术系学生,阿丹一家和潘家是世交,从小就被潘家开玩笑认作准媳妇。不过玩笑归玩笑,真的发生了,好像哪里都错得离谱。潘爸觉得女生大男生这么多岁不符合伦理道德,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气得想跳起来:拜托,这什么跟什么嘛!爱情关年龄三小阿?都什么年代了,男女都平权了,同志都可以结婚了,异性恋结个婚还要看生肖,看年龄,看八字,你以为在配优良种啊?
可是现实就这样啊,一点也不好笑,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家人的事,你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想法都在同条线上,一定是有的超前,有的落后,你有你的道理,我也有我的坚持,中间道路怎么个平衡法就很重要了。小刚年纪轻,很冲动,一开始闹离家出走,阿丹说你怎么那么不成熟,这样让我怎么敢嫁给你,可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更多的是一种叫“绝对”的东西,没有中间地带可言,小刚用暴动的方式向家人宣告对恋爱和结婚的绝对主导权,而阿丹,就像一首绵软的诗歌,她的成熟不来自讨人厌的世故,而是对家人的理解和包容。
是啊,一意孤行的爱情(只要是真心的爱)我无条件送上掌声,但少了家人的支持,难免落寞,至少要努力下啊,老爸老妈也在学习新观念,也在融入这个他们搞不太懂的新世界;父母不是敌人,宣战伤感情,拥抱下不亏的,说的是想法的拥抱(不是身体,你想到哪里去了喂)
最后一对,是大女儿潘智恩和老公徐岳(扮演者竟然是张震的哥哥张翰,可是风格完全是另一款,anyway,也是xiaoxiongdi的菜),小恩很小就被送到国外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对台湾的家和家人感情很薄,春节回家过年,眷恋故土的老公想要多呆几天都要被她一个眼神杀死。
徐岳公司裁员,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让他打算就一直呆在台湾重新找工作,小恩跟他谈不拢,一气之下一人回到了美国。其实小恩的态度也好理解,毕竟常年不在父母身边,跟他们存在着情感真空,搬回来住,状态一下子切换到每天见面,难免会紧张和不适,人才不是随遇而安的动物,相反,我们在舒适区呆久了,就不爱挪窝,哪怕再小的改变都代表着未知的危险。
结婚后的生活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障碍和难题:猜忌对方是不是旧爱重燃,恋上女同学;想要个小孩,却总是事与愿违,努力造爱,天公偏不作美;小孩出生,谁来带又成了争论焦点;孩子长大了,担心他爱上坏人,或是被人骗,好不容易有了结婚的对象,却又开始患得患失纠结小孩会不会幸福;老了退休了,家里剩下老伴,音乐不敢放太大声,怕有回音提醒自己人生已走到后半程....
这一家人就像现代家庭的一个缩影,很多桥段都跟我们的生活完美重叠,有轰烈的时候,但更多的是波澜不惊,连那些苦涩的失恋、吵架、分离都平静得好像只有当事人能够体会到那个当下的心灵波动。不管是你的生活处于勃起还状态抑或不举,时间都在流淌,人潮涌动,来来往往,而家以及你背后的家人,是变化里唯一的不变,走进这个中转站,也许不会扭转你糟糕的生活,但喘息下总会好一点。
3
《酸甜之味》很平淡,但我发现,现在真的超爱这种朴实而安静的东西。以前,什么都追求大的形式或强烈的感觉,觉得电影一定要有足够震撼的收尾或漂亮的开场,直到看了一部叫做《爱情来了》的90年代老片,瞬间开窍,开始懂得为什么侯孝贤要在电影用那么多看不清楚脸庞的长镜头,因为这就是生活啊,看清了全貌,却又忽略了细节;抓住了细节,却又丧失了格局。
缓慢的镜头语言像不像人的一生?截取一个片段来看似乎满是欢呼声,但拉长了,也不过如此,抽离了杂音,孤独才是内核。
尤其是到了社会,更是感受到了变本加厉的孤独感,你说城市那么大,几百万的人口,几十万户的灯火,但下班坐在公车上,走在马路上,还是会飘过一丝伤感,这伤感不是说跟一群人在一起就能够消解的,基本上它是无解的。是,一个人不代表悲伤,一个人可以自由得很讲究,今天轩尼诗配八点档,明天麻辣烫配烟,大后天去冰场浪,大大后天约朋友谈心事,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中。
但就算你有一个很懂你的恋人或是百分百进入你的世界的老友,你还是会孤独,会悲伤,这就像基因一样,一辈子逃脱不掉。
还好有家,这个超越所有偶然和必然的存在,让你漂泊的灵魂和身躯有得倚靠。孤独依旧,悲伤依旧,但家,就像阿司匹林,一定程度上缓解你的焦虑,给你支撑和动力。
追梦的人总是觉得家是最大的障碍,我以前也这样想,觉得家人根本不懂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世界,太老派,太不思进取;可是你要这样看哦,没有家人的阻拦,可能根本不会激起你的斗志,像我这么懒的人,大概会早早放弃吧。后来发现,即使你真的不管不顾硬冲过去,家人也会黯然神伤地闪一边,默默为你打气。
家人干什么用的,就是用来挺对方的啊!
这大概是我为什么这么fall in《酸甜之味》的缘由,它描绘了生活的不安和躁动,下雨天和艳阳天交替进行着,日子一天天过,好运的,扯爆的,雀跃的,沮丧的,无用的,无论如何,接受就好,没有灰色,绮丽总是寂寞的。
还使你想要好好保护家人,不要让他们受伤(虽然有时候真的难以忍受呐),有个比喻是这样说的:家是港湾,也是臂膀。陈词滥调对不对,但绝对真理。当我们会飞了,父母也老了,生命以两种速度齐头并进,像极了荒谬的平行时空。我们也要学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替他们抵御一切冷酷和不友善,以水为矛,以石为盾。
用这么大人的口吻来表达对一部电视剧的喜爱,终于还是长大了呢。
.各位可以去follow我的电影公众号电影共和国:filmpubllic
如果你们爱我的文字的话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