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温柔之歌》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22 06:3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温柔之歌》观后感摘抄

  《温柔之歌》是一部由露西·波尔图执导,嘉莲·维雅 / 莱拉·贝蒂 / 安托万·赖纳茨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之歌》观后感(一):温柔的刀刃,藏在仙女的面庞之下

  

如果不是原著党,你可能会被电影名和封面“欺骗”,以为这是一曲柔和的小清新。殊不知藏在温柔背后的是锋利的刀刃和举起刀刃的“仙女”保姆,他们才是影片的主角。而当你放大电影的海报,你会看到海报上主角脸上斑驳的裂痕,这才是这部影片的真实所在。

电影没有遵循原著小说的倒叙写作,但依然很好地保留了小说中令人毛骨悚然的诡异感。这种诡异感是你在《闪灵》中能捕捉到的,但《温柔之歌》里把这种恐惧放入了现实之中,它可能在你的床底,在你的门外,它可能就在平时与你温柔相待的人身上。除了恐惧,还有不合常理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荒诞,让人浑身不适,每每回想起电影的片段,都让人觉得背脊发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为的“接受者”是女性、孩童、婴儿,女性更有共情能力,更愿意为异常行为解释并接受它,而孩童虽然能感知到异常,但却无法分辨明确分别这些行为是否是“社会异常”行为,当观众以这样的视觉去看眼前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似乎也失去了判断力,在一点一点地被控制,等回过头来才发现经历过的一切是多么荒诞无理,回想怎么一步步走到结局,似乎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影片中没有细说露易丝的人生背景,让人不断生疑为何她会有如此的行为,这让人物单薄了许多,对剧情也没有足够地支撑,或许还是以倒叙的方式来演绎,整个剧情会顺利通畅一些。

  《温柔之歌》观后感(二):我稱她為夫人 我將她稱為,夫人

  像與時間有關。又與尊重相聯。一種完成式,一種將來的時間。前邊,是基于她做過的,對的,錯的,都算。后邊這個,是有了某種肯定,等于她從一開始那就不得出錯,然后一切過程進行的萬無一失,而后才可獲頒這么高的榮譽。

  那我們從頭來看,她做的事,對的多,照顧小孩子,倆個,皮的大,乖的尚襁褓,尿布、廢紙片、顏料、塑膠玩具、圓球、鋼彈、彈簧、項鏈,亂飛;飯食撂四人餐桌按點,大人衣物逐箱,擱放。錯的,有?鉆床底,讓大姑娘找,后者滿屋繞,驚恐、猜忌、疑惑,姑娘與她在床下四目相對。怕浪費食物,過期一兩天讓大的小的吃過;陪姑娘玩過家家,聲情并茂尿到小兒坐便器,讓她倒掉說不買不買。

  她還有對的地方么?有別人、別的保姆做不到的——抹個鬼臉青,裝作女巫,吼嚇一屋數十小兒圍屋柱轉寰,目的一個,讓大姑娘生日開心。

  人都有明白糊涂,她做的對事錯事加一堆,成為她這個真人,然后她還是眾人口里在官方表述中不得不成為的夫人。將她稱為,夫人。就不同了。她什么也不能有一丁點錯、失誤。假設她住的很窮,今天有墻明天飄搖,她根本沒有遠嫁女兒,她先生的存在令人生疑。那你都不能在大姑娘玩躲貓貓時讓她多擔擱時間,多怕一忽兒。你不被允許累了煩悶的時候臉上嚴肅起來……因為這樣的結果以后,你不能得到高貴的稱謂下蒼白的給予。為了倆個即簡單又包含一切人生的單詞——夫人。

  沒錯,我與原作者原電影相悖而來。我同情她,理解她,當前提是——她手刃大姑娘小兒子,她親自了結自己。她缺愛,是,你大可說冀愛不必走侈路,況如此之烈!既然結局是大錯,擺那兒了,你就不能從頭轉,來從她的來路再往回看,那樣萬物皆可自圓。她就該被譴、被罵,一無是處、萬劫不復。但她渴愛的那段時間,她仍在做對的事,是不是從那個時間點,如果有人發現她圓滿后的欠缺,她會改變,不望極度占有。但是她的占有陰影有那么大么,我總感覺在男主那么強烈的后續態度中,與她替他做他的事后得到的片刻輕松來比,是那樣虛弱。說不通,像她從未做過那些真實存在的事。他眼光的轉變沒有一個公正的說辭,我可以說,也只能說,這僅僅是某個階級對下一層階級的任意踐踏與猜測。

  現在,一切都是已完成。人,沒了。對人的感覺、評判,都已經被鑒定。但我還想稱她為,夫人。因為,我在看,她在完成這一系列繁文縟節式的顧看中,始終是有辱負重。如果沒有最后那個賬單,誰會知她的背后,這么黑暗。但她始終在包裹,有整潔、有序、麻利、周到,在每個有尿、有哭聲、有粘濕、有……任何令人有如觸電的日常的角落,她都使之變得一如既往,去整潔、去體面、去完滿。

  其實她想要的,是多待在兒童身邊一會兒是一會兒……

  《温柔之歌》观后感(三):剥离恶之为恶的动态溯源,徒留碎片化感官

  2016年莱拉·斯利马尼(Leila Slimani)的《温柔之歌》斩获法语文学最高荣誉龚古尔奖,数年之后,这宗让人不寒而栗的“仙女保姆杀人案”被改编为电影,口碑却直线下跌。

  豆瓣评分6.4,IMDB评分仅5.9,烂番茄新鲜度更是惨不忍睹、只有29%。

  堪称“一流小说惨变三流电影”的翻车案例。

  影片保留了保姆温和体面外表之下触目惊心的异化变态特质,却将原作对于深层矛盾的探讨片面化、肤浅化、感官化。

  对于故事叙事线索的调整、核心细节的变更,让看过原著的人颇为失望。

  当然,对于没阅读过小说不了解故事的人而言,影片虽然节奏上有拖沓无力之嫌、主旨上有碎片化之失,但依旧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故事本身细思极恐的质感。

一,日常式恐怖的利弊双重效应。

  《温柔之歌》中数次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桥段,镜头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惊魂恐怖画面,其中没有魑魅魍魉没有变异物种暴力侵袭,但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感、恰恰来自这份“日常感”。

  第一点,优势:自然环绕的浸入感。

  影片中保姆上线时几乎完美,温柔细心专业,对两个孩子负责又体贴,做家务井井有条、勤勤恳恳,但很快她的异样感就在诸多细节中渗透出。

  小女孩没喝完酸奶,保姆勒令她用手指舔完;女主人凌晨洗完澡,发现她幽灵一样提前来上工、满脸骄傲矜持站在玄关处。

  两个小孩发现保姆不见了,急急忙忙找来找去找不到,镜头一转,她趴在床底阴森森一笑。

  她非常享受孩子大哭大闹的交集感,享受自己主宰的控制感。

  这一笑堪称噩梦,惊悚指数不输任何鬼怪妖魅。

  诸多日常生活里平平无奇的普通场景,却组合出了叫人头皮发麻的恐怖感。

  所谓恐怖片通常是设定先行,依靠怪力乱神等因素、提前划定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情境次元,画面音效镜头都自带“恐怖”标签;而《温柔之歌》中的恐怖是另一种,深藏在看似日常的甚至温馨的有烟火气的生活细节之后,活生生阐释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这种日常感其实更能激起恐惧反应,因为影片没有语境上的特殊情况切割,不需要苦心营造浸入感、就能自然而然将观众就代入情境中。

  第二点,劣势:零散温吞的节奏弱项。

  电影更改了小说的叙述时间线,采取揭开“仙女保姆”假面的方式进行讲述。

  终极一击放在影片结局处,将核心矛盾结局后置、这样的处理当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电影中数次勾出“她可能有问题”,又反复回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温吞水叙述节奏里。

  让人很困惑:这当真是仙女保姆杀人案吗?抑或是要讲家庭主妇事业家庭不能兼顾的痛苦?还是要反转发生意外?

  进度条过半,依旧叫人一头雾水:故事被改编成“洗白保姆”了吗?接下来会是保姆疏忽孩子发生意外、妈妈和保姆一起上演虐心找娃记吗?

  原作中尖锐、深邃的矛盾感,电影中都被钝化。

  如果说优秀的故事是多条矛盾线索、螺旋式上升、最后交错出终极爆发点,这部电影中的节奏则像是多条线螺旋式分散,忽高忽低忽远忽近。

二,深层问题碎片化,结构问题感官化。

  小说中很多情节在影版中都被省略,比如保姆深陷债务中、走投无路找楼下邻居太太借钱,比如她曾经带着自己八岁的女儿一同工作照顾孩子,比如女主人当全职主妇时渴望回归职场、在超市养成了偷偷拿一件东西的坏习惯,这些细节像是故事重要的血肉枝蔓,被砍之后缺失感、割裂感很严重。

  或许这是体量的限制,二百多页的小说被改编成一百分钟的电影,压缩和舍弃不可避免。

  或许这是编导团队能力的欠缺,无法在有限空间内高密度呈现原作精髓。

  对比之下,小说中是详细的过程,有来有去拆解人如何被异化成变态,而影版中似乎只有片面的零星的状态式结果“你看!那个变态好吓人”!

  (在小女孩的玩具马桶中小解,非常变态)

  影版的的确确也拍了这位保姆完美的表象之下让人毛骨悚然的真实状态和背后的隐约成因,但这些因素的呈现都有些一言难尽。

  第一点问题是碎片化。

  漫长的悲剧一生,被节略为几个零星的镜头。

  影片中没有了对恶之为恶的源头追溯求解,仅剩对恶的直观呈现。

  第二点问题是感官化。

  《温柔之歌》这样的悲剧题材,探讨的是犀利又复杂的非感官层面的问题,贫寒生活没有保障、收入差异导致心态崩盘、孤独寂寞之下对他人的身体产生觊觎之情,盘根错节解释“普通人怎么变成恶魔”。

  但电影中的重点似乎从深挖社会性的悲剧问题,转向了以刺激性的画面来呈现“完美保姆其实很变态”。

  比如保姆在小屋里暴走发疯的一场戏,镜头纤毫毕现拍出了爬行海生动物蠕动的恶心细节、黏糊质感,但这依旧是“变态疯”的单一状态呈现,而不是“为何变态为何疯”的动态完整溯源。

  或许你会认为电影是视听艺术,强调感官刺激无可厚非,但请注意“强化感官效果”和“仅仅流于感官表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并非只能流于感官、并非不便表达深刻议题,同样是类似的保姆一家人话题,斩获数项大奖、风头无两的《寄生虫》,成功在商业片的流畅节奏里嵌入了让人细思极恐的形而上的问题。

  但《温柔之歌》没拍出来这份思维、观念层面的恐惧感,或者说完成的深度远远不够。

  第三点问题是回避重心的偏移。

  书中第一句话劈头盖脑写“婴儿死了”,具有非常强烈的直观冲击力。

  电影的开端则是平平无奇的日常画面,关于命案的呈现也非常委婉,镜头中有足够多的缓冲和留白。

  不直接拍摄惨相的血腥画面,保护观众、避免过度贩恶的初衷当然值得赞许,但电影似乎并非仅仅规避了死亡场面、而是含混处理了“是否死亡”的结局。

  电影最后只拍了成人身量的尸体被运出,拍了家中血迹,但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孩子是否死了”,导致有观众觉得“只看见大人尸体,小朋友应该没事”。

  《温柔之歌》小说的核心就是保姆杀人案,影版这份保护观众的恻隐之心似乎用错了地方。

  悲剧固然非常残忍,但“更改悲剧结局”未必就是值得嘉奖的办法,林黛玉香消玉殒多残忍、但如果将大结局改成她和贾宝玉幸福生活在一起,那么故事的批判深度、苍凉基色都会打骨折。

  归根结底,《温柔之歌》属于对优秀小说作品的减分式改编,这类作品对于“非原著党”依旧有吸引力。

  纵使削弱了原作的力度,故事本身依旧有冲击力;但真正好的改编,应该是强强联合,而不应该是“纵使影版拖后腿、效果也依旧很值得讨论”。

舒心结语

  比恶魔在人间更恐怖的是恶魔在身边,比恶魔在身边更恐怖的,是恶魔在身边却长着一副像天使的模样。

  纵使是斩获法语文学桂冠的小说,也无力解决贫富差异、结构矛盾、人性扭曲等多重因素造就的悲剧,但至少小说溯源梳理了“恶魔是如何形成的”。

  影版流于表面“看,恶魔在身边!吓死了!”

  惊恐是本能的第一反应,但剥离感性情绪之后的理性思考,无异于舍本逐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温柔之歌》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