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逻辑》是一本由王沪宁(主编) / 林尚立(副主编) / 孙关宏(副主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的逻辑》精选点评:
●体系性很强,讲得很清楚。但啰嗦。
●一直在看其它书的过程中穿插着看这本书。直到这段时间才集中精力把它看完。不禁佩服本书的编著者们,相当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基本达到了整个论述体系的逻辑自洽。虽然时过境迁,有一些论述已经过时,但是,不影响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值得一看。
●一些基本原理的梳理,25年前的书。
●希望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加以概括和凝结是必要的,只是这种合著最大的毛病就是前后重复或者前后重要概念不一致的理解。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可以更加灵动。且,想再读一遍第五卷毛选,是六年级时候在邯郸小河街10块钱买的
●这样的理论家挂帅意识形态,想必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会焕然一新吧
●翻译体,读不下去。似攒作。
●20180604开始读,目标是把框架搞清楚。 最有价值的是马恩列的具体观点以及辩论,能够引导后续的阅读。特别是对国家政权,革命,策略和宣传的部分,当初的辩论对手已经占据了上风。反过来又在证明政权的重要性。 作为教科书不免调和折中处,为了体系完整重复较多,实在枯燥。 对民族问题解释比较牵强,强行归入阶级矛盾之下,并且很明显受到西欧经验的局限,强调民族自立权,随后又立刻要求以“大局为重”。
●越来越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
●任重道远!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一):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即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出现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人类思想成就的继承发展,包括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关于劳动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劳动分工和生产法则的研究)、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于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二):笔记
政治关系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经济地位的变化,会产生改变政治地位的诉求。
政治关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政治关系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
人是社会性动物,体现在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为了进行生产活动,必然要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
农村公社制度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最好的政治外壳。
一切阶级斗争,慢慢都会演变成为政治斗争,其区别不在于范围和激烈程度,而在于主体意识。
剥削制度的产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剥削制度之所以被批判,并不是因为他残忍,而是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超越了剥削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限度,成了历史的障碍资本主义被批判也是因为它成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阻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不匹配时,生产关系才会被批判。
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决定国家。国家是统治阶级将统治过程合法化、永久化的工具。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政权也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国家权力始终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当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处于一无所有的地位时,他们在政治上也是无法获得自由的
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军队、警察、法庭都是维持组织政权的工具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三):读的很畅快!
马列毛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学,渐渐都忘差不多了,重拾此书,文中大量引用马列文献,厚厚一本,却比当年学生时期理解的透彻。书太厚,看过即忘,遂用铅笔标注,遇到觉得精彩的地方,或拍照或摘抄吧。书的内容读完了大概率会忘掉,但阅读时的畅快感觉还是很享受的。
序言部分的基本原理:
1、政治是经济集中的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 5、政治权力是阶级的权力; 6、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 7、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8、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 9、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10、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12、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13、革命是历史火车头; 14、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 15、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政治的逻辑》读后感(四):初读《政治的逻辑》: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政治立场
“”猪年读8本系列“的第8篇书评。这本书跟沙哈拉沙漠一样,都非常干,知识密度太大了。600多面,感觉面面都是要划重点,至少还得在花个半个月来好好读一下,所以今天只能是初读了。后面再补充修改并且给出思维导图。
这是一本政治学的书,是近三十年前,一帮中国政治学的中坚学者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学原理进行梳理的一次尝试。在这本书中,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原理体系。当时编书的人,像王沪宁、林尚立老师现在都是大佬了,而这本书中的内容也是广为人所接受,所熟知。
这本书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原理体系,一共包含15条基本原理:1、政治是经济集中的表现; 2、政治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5、政治权力是阶级的权力;6、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7、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8、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9、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10、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2、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13、革命史历史的火车头;14、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 15、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除了考研那会认真背过一阵子,其他时间还真的没有主动学习过。按照惯例,中国的大学是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的(马原),也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前叫毛邓三),这都是公共课,必修。然而,根据我有限的经历,大家都不是很重视这个课,挺多人水水就过去了。实话实话,我当时也不是很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现在想来,跟当时的认识不到位也有关系。
人的青年是一个叛逆的时期,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反权威,所以很多革命或社会运动是从青年,尤其从大学生开始的。加之我们刚上大学那会,刚好是各种“公知”活跃的时候,所以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反而对西方民主那一套有些兴趣,觉得很神奇。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后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了解不深,还浮于表面。但是随着后来学习的加深,我个人是有一个转向的,对我们的制度和道路越发具有信心。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对民主的看法,这一点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民主高于政治民主”这一观点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原理认为: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政治民主只是实现了政治解放,及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使人类摆脱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来的“人的从属关系”、获得了政治领域内的自由。但是这种解放还不是人类解放,公民获得的是只是表面上的权利,政治民主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市民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服的经济利益服务,因而还不是彻底的民主,彻底的民主是社会民主,实现人的发展和解放。
(政治)民主是为了保护人的权利,但是事实上,却常常需要面对“要面包还是要民主”的一个诡异的局面。西方的民主核心是一人一票的选举和多党政治,是利益的多元表达。但是这种民主推广到外面的时候却是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之外有很多实现普选和多党政治的国家,但是却没有几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成功地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政治民主是一件好事,但是却不是一种政治的最终目的,政治的目的,我现在越发认为,应该是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政府能够给人民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一个适当威权的政府是必要的。西方式的民主对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其实帮助并不是很大。如果不能促进人的发展,政治上的民主根本就维持不了,就会崩溃,反而会导致人权进一步受到侵害。
写得太水了,自己都看不下去。在过年之前要返工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