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国人》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话中国人》精选点评:
●十分的有趣
●白话的幽默,又鞭辟入里
●1.把芜杂的文化现象整合分类再以相对稳定的核心“集体观念”统合起来实属不易 2.有些观点比如“无功无私”还是比较新颖 3.中国人的土味辩证法天下第一 4.我看完了还是小屁孩 5.文化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它进步与否你喜欢与否都得先了解先适应再加以改变吧
●通过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解释联系古代历史以及现实生活实际,说明了中国人的亲疏观念,人情观念,和说闲话的心理。生动有趣又形象。
●随笔式学术著作,有意思,讲中国文化(9个方面);中国人的群体意识;衣食、情面、单位家庭、婚姻友情、闲话;两千年的无性无爱之婚姻,恐怖。
●易老师对中国人看得还是很透的~~
●读此书有种在村头大树下席地而坐,聆听老者杂谈的感觉。虽说“杂谈”,内容却并不杂,逻辑性极强,直白而深奥,又不乏连连共鸣。我读的是02年修订版,也许如今的“闲话”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又有了一番新的景象。不自觉想起“段友出征,寸草不生”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完美再现~~~
●讲的都是大白话 通俗易懂 有些文言文举例到位
●中国人真有意思,被易老讲的生动到位的很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一):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可能是近期看的最有厚度的一本书了。 1你大爷还真是你大爷。虽然之前也看过他的《品三国》视频和另一本书《品人录》,但是对他的印象改观一定是这一本书,浩浩荡荡300多页的小字,中国人的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了。 2 你大爷还很年轻。与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还不太一样,这本书里你大爷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像他自己在书最后说的:给严肃的学术著作以闲书的形式。读这本书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心一笑的感觉确实是它给我的惊喜。 3 看完了,真香,正好双十一,又买了他的三本书,唉,我的双十一,结束喽...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二):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本书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群体意识。
比如说,中国人饮食讲究共食,共食就是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才像是过节,朋友聚会、生意洽谈也基本都在饭桌上进行。共食是血亲之间的纽带,而不是亲人却在一起吃饭,大家便仿佛拥有了共同的血缘,自然拉进了人际关系。再比如,衣服即依附,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服装脱离了最初的御寒、遮羞等基本功能,就越来越成为文化课题。着特定服装,即是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归顺。整齐划一的服装更是能让我们成为紧密团结的集体。
在群体意识强烈的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只有在关系中、在群体中才有价值,独立则毫无价值。这个价值在中文语境中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在群体中有地位,有价值;没面子,就是失去了地位和价值。所以,中国人没有普世价值,没有绝对原则,众人的对错便是对错,大家的好恶即是好恶。所幸大家多半时是对的,好的,只是一旦错起来就大错特错,恶起来就穷凶极恶。从古至今,众人犯错、作恶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东西方皆有过奉群体为圭臬的阶段。西方由于私产概念的确立而明确了界限,有了个人的自由。中国则由于过于早熟和强大的专制体制抑制了权利的产生,没有权利的个人就走不出群体的桎梏。本书没有对群体意识的由来进行探讨,只是将其作为论述的前提。对于群体的产生,《群居的艺术》一书有非常详尽和精彩的论述。
易先生文字流畅,清新有趣,而且很能「扯」。这个扯不是胡扯、扯淡之扯,而是攀扯之扯。易先生对词语的字面和文化内涵的攀附、拉扯,虽不乏牵强之处,但多数居然头头是道,妙趣横生。这便是「闲话」二字的本意了。不过,闲话也常常并不闲,而是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尖锐辛辣,甚至不时隐隐有风雷之声。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三):家是什么?中国人的家又是什么?
一、家与国
1、家庭本位
家单位家庭是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和常规的单位,西方则可以分割为个人。个人的身份、地位、价值、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和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家国一体
家天下国也是家,整个中国看作是个大家庭。意味着,一是指公共财产为家族所私有,二是指国家体制以家庭为单位。
二、差异与等级
1、内外与亲疏家庭以父为统序,父为内,母为外,所以其亲戚就有了表与里之别。姑舅姨的子女为表兄弟姐妹,叔伯的子女为堂兄妹。地缘的远近和血缘的远近,进则亲,则感情深、权利大、义务重,远则相反。
3、夷夏与官民以国为参考单位,对外对应的东西南北有夷戎蛮狄,对敌人则内有匪外有鬼子(异族),官方的明处的敌人叫匪,暗处的叫贼(个体),群体则为寇。
三、泛论理
1、血统与血缘重血缘,所以提高社会等级的最好方式是攀龙附凤。
2、家伦理把处理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观念放之四海而皆准,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和个人的立人之本。例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父和妻柔、姑慈妇听”用之于国“君令臣恭”。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都是以家伦理的观念为基础。所谓孝顺,孝是尊敬,顺则是听话。
3、泛论理把一切问题都上升到道德伦理问题(政治、法律、教育、科学、宗教、艺术、经济),形成一种“伦理中心论”。解决的办法是“正本清源“,一是将道德和法区分,犯法不一定道德败坏,守法不见得道德高尚。二是政治与道德区分,政治是一种立场,道德是一种品质。立场表现为态度,品质表现为行为。态度好不等于行为佳,立场对不等于品质优,站敌对立场的人不一定品质恶劣,同一阵营的也可能相互开枪。三是,把一般道德和特殊职业道德区分。做人做官都一样,要科学、民主、清廉,先做到科学在考虑民主,最后才是清廉。
四、官本位
1、探源家本位是以家单位为基础,家天下为模式,家伦理为机制,社会制度的建立基础是家庭,但社会价值的计算标准却不是家庭,而是官位、官职、官衔。
2、官与级官就意味着等级制度。
3、告别官本位所谓公务员,是执行公务的人员,公务是公众委托执行的,应该以公众的利益和意志为本位,而不是自己的官衔为本质。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四):《闲话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