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耳光》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10-12 23: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耳光》经典影评1000字

  《耳光》是一部由安布哈雅·辛哈执导,塔丝·潘努 / Pavail Gulati / 拉特纳·帕塔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耳光》影评(一):耳光

  反家暴题材影片《耳光》于印度公映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塔丝·潘努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公众场合打了她一巴掌后,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 反家暴题材影片《耳光》于印度公映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塔丝·潘努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公众场合打了她一巴掌后,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

  《耳光》影评(二):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是自己赋予的

  [cp]昨晚看完印度电影《耳光》,结局是电影里的女性或多或少都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真好啊,我拍手叫绝。 我一开始看别人推荐的时候以为结局是没有离成婚,所谓的“圆满大结局”,然后就不打算看。 然后不是哦,印度女性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很低的,然而在一个离婚成功率只有1%的地方,一个对女性充满偏见的地方,最后还是离婚成功,并且是一个看起来不像理由的理由“一个耳光”,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存在方方面面,人们厌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习以为常的不公平被认为历来如此,从不反省。 女主出生于一个开明的家庭,嫁给了一个中上层男性,她的境遇尚且如此,依然遭到不公,并且男主周围所有人都认为这算什么。更何况那些更加贫穷的女性呢? 印度的编剧已经在电影里思考女性主义了,国内的编剧什么时候能学学!!不要在“和解”了!不要“圆满大结局”!和解你马呢![/cp]

  《耳光》影评(三):印度电影《耳光》观感,微量剧透,慎入!

  这几年印度电影异军突起,优质电影层出不穷,委实让天朝影视圈汗颜。单就这部《耳光》而言,就可圈可点。电影没有对印度男尊女卑的婚姻文化过度鞭挞,只是平缓的叙事,让每一个观众来做评判,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电影灯光音效剪辑配乐堪称一级水准,尤其是钢琴配乐对人物心理及剧情的推进起到了巨大作用,五星点赞。 回到这部电影,近年泛亚文化圈极度关注女性权利的作品,去年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就曾引起现象级的热议。而这部《耳光》仅仅是对家暴一次试水式的探讨,却依然能让人产生极大共鸣。首先声明笔者是一个坚定的女权拥护者,并墙裂谴责任何形式的家暴行为,家暴这玩意就如同偷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对待家暴所有女性朋友都应采取零容忍态度。电影里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夫妇,在丈夫工作出现不顺时当着所有来宾甩手就给了老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还是中产阶级家庭女子地位,印度底层家庭主妇的地位更可想而知)这一记耳光扇的女主脑瓜子嗡嗡的,也扇的印度全国妇女脑瓜子嗡嗡的。虽是一件家庭不理智的行为,却折射出整个国家女人尴尬的家庭地位。不幸不争是可悲的,好在女主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敢于挑战世俗默认的不公,这点颇值得敬佩。 只是,或许导演有意给印度中产阶级留点颜面,结尾处给了男主一次忏悔的表白,散发出一点可怜的人性光辉。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就写到这,各位可自行观影,浅斟慢酌。

  《耳光》影评(四):观念&婚姻

  “Orange Candy" 作为”Mcguffin“ 串联了5对伴侣的出场,随后主角夫妻进入主轴视角。故事情节也类似“造一面完璧的镜子,然后用一个锐物击碎,暴露问题”的方式展开。相比“82年生的金智英”来说,铺垫太过用力,冲突太过直白。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前者——“当你还没意识到问题发生时,问题已经发生了”的手法。相比直接炸裂,一层一层撕剥,更能让人不适、自省。

  观念——

  当然我不排除印度人由于教育、习俗等原因,大部分人已经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没办法看到这头“房间里的大象”。用尼采的话来说“一切高尚的道德均来自于一种胜利般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一开始就对【外在】、【他者】、【非我】加以否定。”简单来说,观念一旦成为多数,惯性的枷锁便形成了。

  婚姻——

  女律师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的——"所有婚姻都是一场交易,伴侣之间的契约,爱不是婚姻的法定要素"。诚然,婚姻很难成为爱情纯粹的最高公式。它更适合当做一场交易,去置换财富、虚荣、安全感、仪式感等等。没有婚姻这道”insurance“的结果将会是大部分纯粹的爱都遇到了保质期问题,要么另寻新欢,要么单边沉沦,这是不利于社会机器运转的,所以需要”道德“链条的控制。

  最后——

  我希望大家看问题的时候可以把性别忽略。所有的男权、女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学会正确估值,或许杂音就不会纷扰了。

  《耳光》影评(五):印度电影总是喜欢“用力过猛”,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然后过分夸张。。。好像观众是傻子,非要牟足了劲来证明一个事情观众才明白。

  比如这个电影,为了说明印度女性家庭地位和家暴的问题。

  就使了劲的渲染男的有多坏,女的必须脱离男,结果才是的最好的。。。。

  感觉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意思,非要牟足了劲的说明一个道理?把观众当傻子。

  这样就显得很夸张

  而且这不是个案,印度电影普遍都有这种情况。

  ————————

  比如这个电影,为了说明印度女性家庭地位和家暴的问题。

  就使了劲的渲染男的有多坏,女的脱离男的以后有多好。。。

  这样就显得很夸张

  比如这个电影,为了说明印度女性家庭地位和家暴的问题。

  就使了劲的渲染男的有多坏,女的脱离男的以后有多好。。。

  这样就显得很夸张

  《耳光》影评(六):不仅仅是一个耳光

  

相当出色的女权电影,两个多小时,内容相当完整和丰富,丝毫不觉得冗长。仅仅是因为一个耳光么,是小题大做么,电影每过一分钟,你都会不禁赞同女主的做法真的一点没错。丈夫在和上司起争执的时候,那么多人来劝架,怎么能那么精准的一巴掌扇在妻子脸上,而不是别的劝架的男人脸上呢,显然丈夫潜意识就觉得打妻子,把妻子当出气筒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耳光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从耳光事件过后的每一个细节,你看到的是社会对女性不平等的要求,要求容忍,顾全丈夫的脸面,看到的是丈夫丝毫不觉得愧疚,所有貌似道歉的话也没有重点,反复强调自己是多么的不爽,不痛快,这些理由可以把自己打妻子耳光合理化么,那下次同样的情况出现了,妻子还应该把脸凑上去继续当出气筒罗,真神逻辑也是够醉人的,这些话恐怕才是最让妻子绝望的,丈夫从来不知道妻子要什么,期待着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妻子回娘家了,草草的买个首饰走个过场就想带妻子回家,理由主要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妻子不回家,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的面子往哪里搁,没有把妻子当成一个和自己相等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所有物或者是宠物,哄哄你你就该听我的话,这样的丈夫如果乖乖跟着回家了,接下来的日子可想而知,我施暴也没关系,反正妻子会原谅我的,社会也不会谴责我,反正是个男人都打老婆,打老婆天经地义嘛。。。

影片展示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妻子一早上拿报纸和牛奶,做茶,在阳台上照顾花草和邻居聊天,准备早饭,叫丈夫起床,送丈夫出门,递各种东西,钱包,咖啡等等,照顾的无微不至,这样的细节重复了三次,两次是打耳光之前,一次是打耳光之后,但是你能明显的看到妻子前后状态的明显对比,之前是满脸幸福和希望,神采奕奕的,之后是恍惚,无精打采。一个耳光让女主看清了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男人。丈夫觉得自己没有做错过,所以直接使用法律武器迫使妻子回家,妻子无奈之下在律师给出的三条路里选择了一条自己可以接受的,但是三条路都很糟糕。

所幸的是,电影最后还是圆满的结局,里面的男性大多数都反省了。就算是常年遭受家暴的女佣也勇敢的反抗了,看到她掌掴自己家暴又不工作的丈夫的时候真是大快人心。女主幸运的是有一个包容爱她理解他的家庭,尤其是父亲,从未质疑女儿的决定,就算是母亲认为女人就应该为家庭牺牲,忍耐,也没有强迫她回丈夫家。一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结局未见得比电影里能更好,很可能娘家看在女婿家有钱有势的份上,绑着女儿也会逼她回去。非常羡慕印度电影的取材和思路已经越来越宽,越来越有看头了。

  《耳光》影评(七):一个由巴掌引发的人生哲理,不仅仅只是家暴那么简单

  

一个由巴掌展开的家庭伦理电影,一个由巴掌引发的人生哲理。

很多人在观看了这部电影后,第一联想到的都是家暴,但,今天,我想说的却不是。

首先,大致概述一下本剧的内容。

阿穆她是个快乐的家庭主妇,在现如今等级制度依然非常严重的印度,算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女人了,注意,我这里特意强调了女性这个性别,为什么?自己可以百度。

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当然她认为自己的丈夫也同样爱着她,这就是本剧最讽刺的地方。

一日,丈夫因为争取到了去伦敦公司做高管的机会,一家人为此举办了趴体。

在聚会上,家庭美满,郎才女貌,事业成功的二人被人们簇拥,羡慕着。

可事情的截点就发生在一瞬间,丈夫接到一通电话,自己的位置被取代,气急败坏的他,当下就和上司争论了起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男人情商极低,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当众和老板争论,你不被取代,谁被???

当时,咱们的女主角阿穆想把气愤的丈夫从上司身边拉走,却遭到丈夫反手一个耳光。

你看看,这个渣男,生老板的气为什么不打老板?典型的欺软怕硬,所以,我说,男人们吵架,你去凑什么热闹,你不被打,谁被打??好吧,开个玩笑,就算不是作为妻子,作为旁观者都应该上前去阻止,以免事情越发变态化。奇怪的是,当时除了这位可怜的妻子,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放下手中的酒杯。

被打了后的阿穆躲在屋里偷偷哭泣,这时,婆婆出现了,看之前的两人相亲相爱的赶脚,本人还以为她是来安慰我们可怜的女主角的,想多了,我还是高估了婆媳关系。是的,她的婆婆是来责怪的:外面还有客人,你怎么能躲在这里哭????

我的天啦,代入感有点强的我都想立马离婚了。

此时故事已经发展到高潮后半部分了,同时,贯穿于整个故事的还有另外两位女性,一个是阿穆家的保姆,常年忍受着丈夫的家暴,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另一个是阿穆请的女律师,明明有着非常显著的成绩,却被丈夫冷嘲热讽的说是靠男方家庭的关系,甚至还出现婚内强奸。

这就是她们自认为的爱。

第一个幡然醒悟的阿穆勇敢站了出来,向自己的丈夫提出了离婚。

离婚过程当然很曲折,所有的人不理解,不就一个巴掌么,至于么?

虽然最后两人最后离婚了,但至始至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所有人都默认了这种歧视和不平等,

是不是有点可笑?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如果今天你无视别人的巴掌,那迟早有一天,这巴掌将会响在你的脸上。

  《耳光》影评(八):印度1%离婚率的背后,上演着多少悲剧?

  

在我看来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事,但放在离婚率只有1%的国家里,太多男人对打老婆这件事觉着毫无歉意,一个耳光不仅仅是一个耳光,还是家暴、尊严和幸福。

电影开篇女生就问道:“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我们已经订婚了,将来肯定要结婚,可我们现在就很好,你爱我,我爱你,我们在一起很高兴,为什么要在故事里平添波折,为什么呢?”所有人都愿意把时光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候,就像阿穆丽塔,就像埃利奥,但离幸福越近离痛苦也就越近,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影里祖父在女儿结婚当天,对女婿说的一句话,不是“如果你敢欺负我女儿,你就完了”而是“如果她以后做了什么错事,原谅她吧”;老婆被当众打了一耳光,婆婆进屋来不是安慰的话语,而是:“走吧,外面还有客人,他们会怎么想”;大男子主义的贫穷男子在家心情不好,吃饭吃着吃着又打了老婆一巴掌,老婆开口问道:“你为什么打我?”男人回道:“为什么?我打你需要理由吗?”这三个人正好代表三个阶级,中产阶级、富人和穷人,而这三人的态度也正是印度社会的一个缩影,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恐惧,为何老婆会沦落到这个地步?但往下看我明白了,这不只是老公和父亲的原因,这还是母亲和婆婆的原因。

穷人老婆说:“我丈夫昨晚又打我了,我没跑,一旦他给我吃闭门羹,我将何去何从?”

女主妈妈说:“我从没想过会有今天,我们的女儿要离婚,我们哪里做错了吗?女人就该学会忍耐来维系家庭,她得压抑自己的感受”

女主妈妈的妈妈说:“我母亲告诉我家庭最重要,她的母亲教育她家庭是重中之重”

律师女生说:“阿穆丽塔,这不寻常,仅仅一个耳光就要离婚,人们会觉着不合理“

女主婆婆说:“你就算不为他着想,你也应该为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孩子不应该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长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你看就连所有女性都这么对女儿说,她们教育女性要隐忍、要付出、要顾大局,她们觉着老公开心了,孩子开心了,自己也就开心了,但她们忘了,如果自己不高兴,就没法替别人高兴。

所有人都觉着一个耳光不是什么大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个耳光背后藏着多少含义,它暗示着男性对女性的家庭付出习以为常,暗示着男生对女生的不尊重,暗示着家庭生活中男性就应该占据主导,有一次就会有下一次,有下一次就会有更严重的下一次,所以阿穆丽塔才会坚决选择离婚,因为这一个耳光不仅打掉了她的自尊,也打掉了她的爱意。

虽然电影里男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选择签署离婚协议,打算重新开始追求女主,但生活可不是电影,1%离婚率的背后又上演着多少悲剧。

韩国拍出了《82年生金智英》,印度拍出了《耳光》,而离婚率逐渐高升的中国,何时才能拍出一部聚焦女性的电影?

ps:电影真长,上一部看完这么长的印度电影还是《厕所革命》

  《耳光》影评(九):印度电影耳光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

  

印度导演安布哈雅·辛哈是勇敢的,《耳光》故事很简单,以维克拉姆在派对上打妻子阿姆一耳光为分界点,分成节奏鲜明的前后两段。打耳光前表现婚后的甜蜜轻松生活,打耳光后强调阿姆心态的变化的,失望又忧伤。《耳光》尽量避免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痛斥印度父权制度下,丈夫有随意打妻子的习惯,一方面又要避免讨论两性关系中,是否因为一点冲突就要离婚。在传达价值观上,聚焦婚后男性暴力侵害妇女的行为的对与错。

阿姆是一个家庭主妇,和维克拉姆结婚后,愉快的当起家庭主妇。维克拉姆在一家知名公司工作,正在为去伦敦工作的机会努力。阿姆全力围绕着维克拉姆转,并细心照料她高血糖的婆婆。以为最终能去伦敦工作的维克拉姆,在庆祝派对上得知,他不能当伦敦那边的主管。和财务官起了冲突的维克拉姆,失手打了阿姆一耳光。

他不能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阿姆,开始跟维克拉姆离婚,而在印度女性主动提起的诉讼,成功离婚非常难。在印度,家庭暴力(尤其在农村地区)是非常普遍的事实,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丈夫打妻子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

导演安布哈雅·辛哈探讨了印度妇女如何在婚后界定自己的位置,揭露了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如何藏匿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阿姆的婆婆觉得一巴掌,没有什么大不了。阿姆的妈妈则认为女人应该学会忍耐。而丈夫维克拉姆则认为他自己只是一时气愤,并没有意识到他潜意识中对女性的蔑视。

阿姆所有的努力都在向世人说明,为什么这一巴掌不可接受,所有妇女都是父权制度的无助的受害者,为什么就没有人敢站出去说不。不得不说阿姆有个很开明的爸爸,就像他说的,做对的事情不总是以快乐结尾,终于离婚的阿姆学会了开车,经常挨打的保姆开始反击自己的丈夫,而被闲言说依靠自己的公公才做的好的女律师,则是开了自己的律所。众人营造的虚伪社会,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小口。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小众电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公众号:凉心评

(文中图片来源《耳光》,侵删。)

  《耳光》影评(十):被一记耳光打醒的女性意识

  

这部电影在印度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豆瓣上也拿到了7.5分的不错成绩。

编剧以一记看似寻常的耳光,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女性自我意识。

01

阿穆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美丽女孩,大学毕业后经父母介绍,嫁给了出身富裕家庭的维克拉姆。

婚后为了全心全意地照顾家庭,她便顺应趋势,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

在外人眼中,她和丈夫维克拉姆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对方长相帅气,在一家大公司担任要职,性格温和,与她相处和睦;婆媳关系融洽,家里还为不会做饭的她专门请了女佣。

阿穆很爱维克拉姆,并相信他也很爱她,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完美。

直到有一天,幸福的生活因为一记耳光被打碎了。

这天,维克拉姆的公司通知他即将升职去伦敦担任主管,一家人都很开心,特地举办一场派对来庆祝。

派对上,杯觥交错,宾客云集,大家尽情地狂欢,阿穆作为女主人也兴奋地跳起了舞蹈,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然而派对进行到一半时,维克拉姆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得知自己即将到手的高管职位被一个白人取代了,想去伦敦就只能在其手下干活,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他一下子变得怒不可遏,当场就和上司吵了起来。

听到争吵声的阿穆闻声赶来劝架,只想把暴怒的丈夫拉走以免生出事端,而盛怒之下的维克拉姆却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抬手扇了她一个耳光 !

顿时所有人都愣住了,阿穆也被打懵了,站在那里像一个小丑,气氛顿时变得无比尴尬。

时间仿佛凝固了,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来安慰,似乎在大家看来,妻子被丈夫打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受了委屈的阿穆躲到房间里哭泣,这时婆婆走过来,本以为她会好心安慰一番,结果却指责阿穆:快点出来,外面还有好多客人,别人会怎么想。

从那以后,阿穆的脸上就再也不见了笑容,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元气,原本活泼开朗的姑娘成了一朵枯萎的花。

而维克拉姆和婆婆却完全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大家一致认为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应该赶紧翻篇。

可是,这件所谓的“小事”,可以就这样翻篇吗?

02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一直很高。

外人眼中舒适安逸的婚姻生活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为了扮演好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阿穆放弃了曾经的舞蹈家梦想,一头扎进了琐碎的家务活中。

每天凌晨起床取牛奶和报纸,浇花,煮茶,为丈夫准备早餐和工作资料,还要给婆婆测量血糖,一件都不能少。

担心丈夫没空吃早餐对身体不好,她可以手捧早餐一直追到门外。

而丈夫维克拉姆简直就是一个巨婴:网断了要喊妻子修理;

打印机出了故障也要喊妻子来处理。

仿佛离开了阿穆,他的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了。而他也认为阿穆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从未表达过感激。

“耳光事件”之后,他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妻子闷闷不乐,直男思维只知道带她去餐厅吃饭,给她送礼物。

好不容易聊到正题,他的话听起来却只有吐槽和抱怨,丝毫没有顾及妻子的感受。

很明显,他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自始至终保持着大男子主义的态度,没有一句真诚的道歉。

而其他人也觉得阿穆有些小题大做,不仅亲生母亲劝她要学会忍耐,就连接手她离婚诉求的女律师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了一个耳光就要闹离婚?!

在阿穆看来,这一记耳光,是家暴的开端。

而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这次忍耐了,很可能就会有下次。

耳光确实不算大事,但真正令她失望的,是丈夫和周围人的态度。

周围的人都在劝她,忍一忍就过去了,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

就连自己的娘家人也一致认为不应该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为此已经订婚了的阿穆的弟弟和准弟媳还闹得不太愉快。

阿穆的母亲年轻时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放弃了心爱的歌唱事业,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被她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女人就是要为家庭而活着。

而阿穆真正想要的,不是礼物也不是伦敦的生活,而是来自丈夫的尊重。

03

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印度一定榜上有名。

这个国家的家暴极其普遍,每天都会发生不少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而离婚率却只有1%。

在印度,不仅童婚现象屡见不鲜,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很低,很多女性没有收入来源,必须依附于男人,这也是她们不被丈夫尊重的原因。

《耳光》一片中刻画了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

除了来自中产阶级的阿穆,还有她家的女佣和她聘请的女律师。

女佣来自社会底层,虽然每天辛苦工作养家,却因为生不出孩子,经常遭遇丈夫的拳打脚踢。

被打之后女佣偶尔会质问丈夫为什么打她,而丈夫会气势汹汹地回答:打你还需要理由吗?

在家暴的男人看来,打老婆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根本不需要理由。

而女律师外表光鲜靓丽,实则也有难言之隐。即使她作为女权律师能力出众,却一直被丈夫讥讽是靠着公公的地位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无论她在外面打赢了多么难的官司,回到家总会被强势的丈夫要求做个小女人。

这种普遍存在于亚洲地区的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不仅印度有,其他国家也有。

去年大热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也是因为照顾家庭而当了全职主妇。当她因女儿哭闹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时,旁人却嘲讽她是带不好孩子的妈妈。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相敬如宾”,意思是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敬爱,像对待宾客一样。

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夫妻相处时需要礼貌客气,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尊重才是维护幸福婚姻的秘诀。

每个女孩婚前都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少女,婚后为了所谓的爱情和家庭,才会甘愿洗手作羹汤。

片中阿穆坚决要离婚,是因为丈夫的这一耳光彻底打掉了她对丈夫和这个家的爱。

如果她接受了这个耳光,就意味着接受了耳光背后的不公平。

那么就意味着曾经美丽骄傲的舞蹈家,将沦为一个可以随意被打骂的女人。

如果不能让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意识到这一点,那这场婚姻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所以她明白反抗家暴的意义,在于当它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必须坚决遏制,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底线,并捍卫自己的尊严。

对于已婚者来说,家,是幸福的港湾,而不是施暴的场所。

而对于女性来说,为爱可以牺牲一切,但这种牺牲必须被尊重,必须是为值得的人。

爱你时,我可以为你赴汤蹈火;不爱你了,我也可以潇洒地走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耳光》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