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9 02:0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摘抄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是一本由[英]唐纳德·萨松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0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精选点评:

  ●信手拈来 高;值得多读几遍

  ●政治课让看的,看后个人比较欣赏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或许这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篇幅太长,很多地方也是草草翻过。

  ●其实不难。

  ●哼粗劣的我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下册回来,主要看了英国工党、法共、意共,写书写到这个水平真是给跪都不多余。这套丛书里翻过几本国内人写的水平一般。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13951/。顺便凭印象整理个欧洲社会主义电影的影单。

  ●巨细无遗,精彩。此书社会主义指西欧民主社会主义/左翼政党,并非马恩初步设想的未来形态或苏俄集权共产主义(他恰恰严格区分共产与社会主义),是一种既首先照顾民族国家政治社群、利用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依附资本主义经济资源、立足于工业经济下阶级分野,又结合马恩学说对这种政治经济复合体进行抵制、修正和调节的政治力量,其困境也可想而知:现实调节与乌托邦未来的冲突、阶级阶层逐渐分化与导致政治策略的摇摆,马恩话语的逐渐腿色,社会变迁所带起的女性地位提高与工人阶级构成变化(此点上着墨甚多)、学生与知识阶层崛起,绿色运动、宗教复兴、地域情结等抢夺或冲击原有的人群基础(单一化的男性工人),资本全球化及相应的民族国家认同强化或重构对局限于各国的左翼政党挑战尤其大。作者终极态度较暧昧,似乎只希望西欧左翼尽力发展而已

  ●睡前读物,好书!

  ●很不错

  ●非常清晰

  ●西欧左翼政党(主要都是在议会中有过相当席位的大党,所以也包括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这些“极左”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激进程度其实相差无几)历史综述

  ●这本书量非常大,没有耐心一般看不下来,主要梳理了西欧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以及少数几个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例如意共与法共)的发展历程,对于这些政党的意识形态与政策,组织形态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我觉得这书如果写到今天,可以在“新修正主义”后面加一章:“中间道路的失败与激进左翼再度崛起”,可以将英国工党科尔宾一系,希腊激进左翼联盟,法国梅朗雄与他的“不屈法国”,德国左翼党以及西班牙的“我们能”为研究对象与范本。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一):这里来买吧,82元包快递,百分之百正版包质量,假一陪十

  这里来买吧,82价包快递,百分之百正版包质量

  优购淘宝店铺已加入淘宝消费者保障服务,放心购买,本店优惠价82包快递,3天送货上门。

  百分之百正版包质量,卖书时告知店主来自豆瓣还可优惠哈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二):好书和差距

  这本书读完以后,我脑子里浮现出两个词:“好”还有“差距”。“好”是用来评价这本书的。作者笔法细腻而不拖沓,作为比较史学的专家,结构框架掌握的非常完美,把资料和数据统一在了一个个历史专题里边,虽然庞杂,但是却又脉络清晰。而且作者虽然能让人明显感受到他的左翼倾向(“以欧洲左翼的眼光写的欧洲史”),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不公正、有偏袒。因为他没有沾染上苏联和我国史学界那种以论代史,以论定史的糟糕习气,而是以大量多方面的史料为基础通过详细的比较、分析、从各个角度做出了阐述。完全不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那样读起来让人觉得窝火儿。

  而“差距”,就是说我国的史学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人还是太少。从硬件的写作手法,到软件的指导思想,甚至于写作态度,都差的太多。前两个先不提,说道写作态度,《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泛滥,就不是什么好事儿。我不是反对通俗历史读物,但是如果大家的历史阅读品味就仅仅限于《明朝那些事儿》和阎崇年的百家讲坛,那么我觉得这是种悲剧。而迎合这种品味和市场的浮躁风气,粗制滥造,虚张声势的所谓历史作者,更让我鄙视——对,鄙视。郭敬明可以这么写,韩寒可以这么写,饶雪漫可以这么写,但是如果你自称为“写历下史的”,就不能像他们看齐,否则——情何以堪?这不是一个品味问题,而是一个历史人的操守问题。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三):如何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 火柴人

  一人要过河,自己发展出独特的体型、独特的步伐、独特的步速,却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所以不知道咋走,决定摸着石头过河。

  最初,他决定轻装前进,决定抛弃过多的辎重。此时,步伐虽然快了,重心却不稳。浪大了,由于辎重抛弃过多,重心轻了,摇摇欲坠。他害怕了。一匹红马出现在天空,上面坐着一位马神,说:注意稳定队伍,辎重不必丢,可以稳定重心,浪大不怕不怕啦,风大不怕不怕啦。

  他恍然大悟,从河中摸出了双赢模式,重新扩大辎重,稳定步伐,不怕风不怕浪了,浪大不怕不怕啦,风大不怕不怕啦。

  终于摸着石头,成功抵达对岸,实现了人类理想。

  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发现,要稳定队伍,还要阻止浪袭来,才能抵达对岸。一边过河一边摸石头,摸着摸着,就摸到了双赢模式,可以用福利(缩小贫富差距)稳定队伍,用福利化经济(人民购买力经济)抵御经济危机河浪。于是,一路摸向蔚蓝的天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火柴人写于2019年9月21日,值江汉入秋,油城水浓,摸石渡河,马神教导。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四):鉴往知来

  《财经》杂志里摘了作者的中文版序言。虽然我于政治和历史差不多一窍不通,但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还是很感兴趣。光是从这简短的序言里,已经能看出旁观者的观察可能深刻过所有的局内人。

  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里颇为详尽地探讨过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起源以及所代表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而萨松更直截了当的说“社会主义”可以有无限的概念。

  创造符号的人肯定想不到,会有无数的人把符号冠在自己头上,并由此牵扯出斗争、牺牲的故事。

  思想已经产生,就无法被消灭... ...

  以下摘自www.caijing.com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财经》杂志 [2008-02-18]

  预测社会主义是否有发展前途,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做法。如果真的可以预测的话,那些精明聪慧、见闻广博的人早就根据奇特的规律性去探究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因为它的准确含义能够被无穷无尽地重新界定和重新修改,因而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个概念不能被无限地使用——至少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期内是这样。它能够存在下去的惟一条件,是因为有一些重要政治力量经常把自己同这个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然“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可被用于指代任何一种对资本主义进行管理的政治形式,那么,社会主义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不断地使一些人为之恐惧,使另一些人为之欣慰,它也经常地死去,又会经常地复活。它永远是人们辩论和争论的中心话题。

  ……社会主义近期在选举上的成功,可被看作是大多数选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现在有必要保留某种同新形式的资本主义进行重新谈判的力量。当前的资本主义变得更加专制,更加自信,更加有力,更加全球化。这样选民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共识,即把这样的重新谈判任务委托给那种对“不受限制的市场”之意识形态一直存有质疑(如果不是敌视的话)的政治力量。

  那些现在还称自己为“社会主义者”的人面临的难题是,虽然他们还需要资本主义及其创造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资本主义却不需要他们了。资本主义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经济上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组织,或是通过对一些边缘化群体仅提供最低保障的方式(比如美国),或是通过在市民社会组织中(诸如大企业、家庭和社会团体)发展福利行为的方式(比如日本)。这些可供选择的模式,特别是美国模式,利用每一次危机重新崛起的能力大大增强,因而具有胜出的美好前景。这样的预期由于以下事实又得到了加强,即社会主义的领导人及其支持者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同“社会主义”的范畴联系起来。

  这样的不情愿反映出两点:一是“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已塞满了泛滥的多样含义;二是社会主义者在创造自己的主导概念方面表现得缺乏能力。他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对手为社会主义界定的“主导”概念,即把社会主义贬损为他们所声称的反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反个人主义和教条主义,以及鼓励无效率和压制创造性,等等。在欧洲近期的大多数选举中,社会主义政党回避谈及“社会主义”一词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如果一种意识形态的追随者在认同它的时候备感局促和尴尬的话,那么它的存在也就不可能长久。■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英)唐纳德·萨松著,姜辉等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本文选自作者撰写的“中文版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五):《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读书报告

  唐纳德·萨松,英国著名的学者,比较欧洲史研究专家,著有《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面向左翼:冷战后的欧洲社会主义》等史学著作。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一经面世,便被《纽约时报》高度赞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一本书”。世界知名评论杂志和史学学者均对其好评连连,成为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唐纳德.萨松将本世纪西方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九四五年之前的扩张时期,欧洲各国范围内左翼社会主义分子进行了多方努力以寻求执政可能改变社会意识形态;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石油危机的巩固时期,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发展,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社会主义进入困难时期,在此期间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第三阶段:东欧剧变引发的社会主义危机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逐渐结束,然而社会主义并没有迎来第二个春天,社会主义俄国的解体将社会主义的推入了黑暗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积累足够多的社会财富,人民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后,资本主义会自然的过度到社会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中,苏联和中国经过革命的洗礼,直接由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而如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工业大国却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苏联解体后,中国将面对着难堪的境遇,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道路到底是怎样的。俄国最初的社会主义发展相对顺利,但最终无法避免解体倒退的恶果,显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唐纳德.萨松在书中谴责资本主义兽性未改,同时也批评了左翼知识分子过于软弱无能。社会主义为工人争取了福利制度和工作机会、人身平等等权力,是民权和民主的拥护者,但是,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后,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能够取消资本主义,也没有将资本主义社会引导向经济计划的轨道上,自由经济模式下,政府会建立且维持一个能够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框架,以便为资本主义服务,为了避免导致失业和低增长,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在市场主导下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颇不平坦,文化革命、改革开放、新世纪变革……中国的社会主义从公有制经济慢慢摸索,逐渐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成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唐纳德.萨松笔下的社会主义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当时所思所想的纯粹的社会主义道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借鉴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发展思想,大大的丰富了其内涵。二十一世纪风起云涌,中国正处在变革最激烈的时期,内外涌现出许多的问题,向内看,政府公信力和清廉度、执政能力等受到多方质疑,民众日益增长的求权意识与国家发展的速度相差甚远,向外看,大国之间竞争越加激烈,经济、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越来越频繁。唐纳德.萨松在《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中研究了欧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萨松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计划早已宣告失败,但是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核心内涵仍然是值得借鉴和保留的,社会主义对于人性的善意的褒扬、对于社会秩序公平的支持、对于道德秩序的推崇,都是左翼人士始终坚称和辩护的理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争论,始终是当代社会至关重要的论题,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在哪些方面优于资本主义,他们又有哪些共同之处,资本主义的腐朽为何会局部出现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之中,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意味着公平正义,但是当下的中国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并发展良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道路预示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前方未有坦途,我们只能在前进中探索,在未知中求取社会主义的真理,奉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勇往直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