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3 03:4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精选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是一本由[日] 上野千鹤子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一):无

  把女性束缚在家庭中,无偿培养、照顾市场所需的劳动力,而女性本身却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女性拥有子宫,子宫却不属于女性掌控,父权制的社会逼迫女性生下孩子,又剥夺了孩子潜在的生产价值,并用孩子进一步要挟女性付出养育劳动。女人,她只是生养了一个贬低自己的生物而已”。

  生育是“损己利人”的

  单身不是要拒绝男人、拒绝爱,而是要提倡一种充实、自主的生活。女性自身的独立,是为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地位所必备的武器。”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二):今年目前我看到的教材以外最好的书

  这本书偏学术,但是作者译者讲得很清楚,完全不用担心过于枯燥或者费解,全书从序就开始进入高潮,也让我算是正式入了门,前面三十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几乎可以说被颠覆,哇啊呜嘿的全部看完…

  女性被压榨和剥削不仅仅是男权制度在操作,背后还有看不到的资本力量在助推,就像左手右手拧毛巾一样,谁也脱不开干系。按照这个说法,那资本主义就是靠吞噬弱势者的利益不断壮大自己,它是这方面的行家啊!

  到底怎么才能真正慢慢让女权走向成熟,书里写得也很详细了,只能说任道重远,但是知道“敌对力量”就容易化解多了。

  要工作,要事业,要报酬…不要再被道德绑架,不要再随便牺牲…不说了,看书去了,一定要变强,坏人太多了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三):不管是不是女权,为人类社科做贡献的学者值得学习和敬佩

  

听过作者的演讲,说东亚女地位底下也不尽然,仍然有人发声,有人做研究,有前进的意向。人类的平等值得我们去奋斗终身。

最近大热的全职妈妈的讨论,男女在社会上的分工,等等。我希望在看到真相的同时,也能探索各式各样的解决对策。现行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使得男女双方成为社会劳动力,女性的地位是一直提高的。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四):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之下,女性崛起之路道阻且长

  

于我而言,是第一本女性主义启蒙书。以前从未了解过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所以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很新奇,像是在“扫盲”。读起来有点吃力,但是内容很丰富,所以还是觉得收获很多。果然,作为新传领域的小白,其进步潜力是巨大的。 对照着书中的内容,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坦然接受社会中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可能耳濡目染,有些准则会被固化于心,内化于形,不禁感慨,我好像一个彻头彻尾的“父权制下的女性”啊。 要注意的一点是,女性主义在践行过程中,不是追求刻意的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打压男性,而是希望平权,获得平等的机会,是社会中的每一个女性都可以追随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他者”期望的。

以下是摘记: “废除父权制不是通过改变每一个男性的态度、扭转每一个男性的意识而达到的。而是通过改变现实的物质基础,即制度与权力结构才能达成。” “所谓父权制下的女性,就是将父权制的女性意识形态的规范进行内在化的女性,她们认为照料孩子是母亲的职责所在。”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五):一本让我读的下去的社会学书籍,人的思想为什么那么多样,但又那么统一呢?

  这本书让我对资本主义跟父权制的关系有了一些了解,也让我看到了女权主义是怎样产生的。男女之间的差别原来是这么巨大的,而这些巨大的差别是人为产生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总是想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家庭劳动出现,难道单身就不用劳动么,而成为家庭了却会因为劳动而出现矛盾,难道是三个和尚没水喝呢? 教育,养老可以市场化,那为什么养育跟生育不能呢? 如果把人看做是一种劳动力工具,那家庭是什么,人需要家庭亲情这种东西么?家庭是劳动力的输出地方,可却又不是劳动力的培养地方,那为什么那么多家庭还总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好的劳动力出来呢?一个好的劳动力对家庭有什么帮助呢?如果说,一个人出生了,就送到育儿所去,老了就送到养老院去,成年了就送到市场去,那人的生老病死跟家庭有关系么? 男女之间组成家庭到底是为了什么,相爱么?生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满足父权制的需要,为家庭贡献劳动力么? 我读了这本书后,真的对这个社会很失望啊,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人要追求交换价值这种东西呢?社会领域真的如马克思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么?那是当然的,可是这一切社会关系是怎样的呢? 最后,读社会学的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时候我们可能知看到一个个个例,但是社会学能够通过个例发现群体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于我们自己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六):姗姗来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三十年后引进出版的这本书显得有点姗姗来迟。第一部分是立论:即说明隐身在家庭/市场后面的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双元结构。二者并不是上下级亦或从属的关系,他们独立发展又交汇,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二者达到历史平衡的时代。第二部分则是基于之前得到的理论框架,对“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家庭的革新”这两个主题展开梳理。

三十年过去,父权制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的节节败退,女性地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抬升,得益于作者在附论中提到的“女权主义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资本主义共进退的,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解放的终点。只要生育/抚养/看护这些“再生产劳动”仍就处在所有劳动之中最底层,男女平等就只能是初步的。以男性主动承担“再生产劳动”为例,只要男性同现在的母亲们一样处于生产/再生产分工之下,只会导致男性成为母亲而已。仅仅以功利性目的,对处在性统治与世代间统治的“再生产”进行改革,而不对其进行质的改变,就无法撼动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地位。这就必然引导出了在男女平等分担家务劳动之上更为重要的诉求:废除男性父权薪酬,支付给男女无差别的家庭生计费用。

这也是作者为何提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因为既要敌人既是父权制,也是资本主义。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七):你知道为啥叫这个书名么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豆瓣9.2。这是日本女权学者上野千鹤子非常理论化的著作。我虽然没读过她其他的书,但我觉得这本应该是凝结了她好多思想精华的一本。 一如之前我说,作者不但很了解经济原理,还基于经济学理论延伸和扩展了其范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疑问,即:经济学原理在哪摆着,但是按照这些原理来调控经济,为什么越调越差?很意外的,你可能能从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获得解答。 不过作者显然对完善经济学原理没有兴趣,她意在利用马克思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论述,引入市场外被由女性承担的劳动,是否存在更严重的剥削,而为女性争取权力。很有理论高度。 然后看到后面,这种理论的张力就很难再延伸了,说事容易,讲理也容易,上升到理论,可延展的边界就会异常坚固难以突破。全看下来,其实所谓的女权主义,好多乌合之众都只不患不均而患寡的埋怨,正经深入思考性别和社会运作模式的人,才会意识到女性的被压榨和制度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某种制度下,社会每个单位生存的意义就被固定了。那么这种固化的意义,就势必导致性别分工的不同。那么无论女性受到多么大的尊重,只要现存制度下生存的基本要义没改变,那么性别歧视就是不可能被根治的。所以上野千鹤子这本书的名字才叫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乍看上去,这俩东西和女权主义八竿子都打不着。 值得欣喜的是,共产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大牛们常用来撕资本主义的利器,因为放眼全球,能影响资本主义的理论,恐怕也只有共产主义了。这就是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八):笔记

  1. 结构:前半部分是理论分析,后半部分是实例分析(以日本为主,历史纵向+横向对比英美等欧洲发达国家),中间有一章上野千鹤子对批判的回应。

  2.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的理论,但未能涉及家庭再生产领域;弗洛伊德:将家庭视为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具有再生产性的社会制度。

  3. 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阶级支配和性支配都是解析近代产业社会女性受压迫的结构。是对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激进女性主义的扬弃。

  4. 市场仰赖外部自然环境和家庭的支撑,市场与家庭的分离是市场造成并强化。作者主要分析了家事劳动、子女养育与老人赡养、劳动力市场。

  5. 对女性就业率“M曲线”的分析:女性在照顾婴儿长大的过程中支付实物费用(情感、时间、劳力等)。孩子长大,教育成本上升,父亲的薪资上升曲线钝化,母亲无法的实物费用无法应付,因此女性再度加入劳动力市场,赚取孩子成长的货币费用。

  6. 上野千鹤子与马克思主义之女性主义的联结。

  从英美马克思主义之女性主义者处获益,又与日本学者切磋讨论。

  80年代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将Feminism and Materialism (Kuhn & Wolpe, 1978)翻译到日本。1986年3月-1988年1月连载《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其可能性与局限》。“连载之时,我在没有观众的运动场中孤独地与自己竞赛。”在此期间被不同的学者引用或批判,1990年对原稿或重写或补充,其后出版。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九):你很难想象一个女人因为爱能付出什么又付出多少

  

你很难想象一个女人因为爱能付出什么又付出多少,她可以无偿做多少劳动,多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多么符合这个社会对伟大女性的期待。她却把所做的一切看作微不足道的小事,仿佛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平常事。 她从小可能被家人寄养,不被喜欢也没有被爱,也可能被当作童工呼来唤去,即使自己已经退休,也无怨无悔像原来一样被原生家庭绑架。会无怨无悔地照顾本该长大的弟弟,本该负责的弟媳的孩子,会为她的衣食住行成绩着急,比她的父母还亲力亲为,还要上心。家里家外的事情全是她一个人负担,得不到一句感谢也任劳任怨。 即使是这样忙碌,还不忘发光发热,出于对这个社会的爱,做志愿劳动工作,得到的报酬不过是父母看病容易些,以及一餐饭,饭券也几乎都给了家人。 这就是我知道的中国女性,你一句都说不出,说一句感谢她都会觉得受不起,她做了这么多,却认为自己没必要获得任何额外的高看和尊重,她始终是卑微的,处处担忧别人说她做得不够好。

我只希望这样的中国女性,以后可以不被骂,她的家人可以猛然醒悟到她的不容易。即使是这样,都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她没有要公平合理的报酬,她这样的人还要被额外辱骂。是她这样的不要报酬的人让世界上的女性工资太低,它们说,根本不想想,她所做的被排除到市场之外到底是因还是果。 无数光鲜社畜的终极理想不过是男女都可以被平等地剥削,而市场已经给出了合理的价格。 但就是这样不被定价的,低价的她们,在这世上生老病死,在为这世界不崩塌做最后的承托。世界从未在物质层面鼓励她们的存在,她们是人间的隐形天使,却被世人利用加嘲弄。 叹息。 毁灭吧,赶紧。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十):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压迫女性的共谋

  

放到“国家-社会-市场”的框架下,本书的切入点是劳动力市场与家庭的劳动力再生产。资本再生产依赖于劳动力再生产,而劳动力再生产发生于市场的外部:家庭。家庭内部的父权制统治,体现在家务劳动通过“爱”“母性”的粉饰,由家庭主妇无偿地承担,家务劳动的价值被贬低,男性则占有“妻子的劳动”(洗衣做饭等家务)与“母亲的劳动”(孩子的生育、养育)。

即使离开家庭进入劳动力市场,女性也并不能摆脱父权制的统治。性别分工式的“近代家庭”,正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按照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配而逐渐形成的。第八章开始,作者按时间顺序考察了(不同地区中):19世纪劳动市场驱逐“女人和孩子”,形成性别分工的小家庭;20世纪初因男性参战,性别分工体制瓦解,战后女性得以进入职场,但仍面临“工作还是家庭”二选一;战后至6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雇佣工作人口超过自营业者,男性“全民工薪族化”,而女性普遍成为家庭主妇。家电的出现令妻子不需要24小时从事家务,但为了购买家电女性需要外出赚钱。即使家电减轻家务负担,女性还是需要承担孩子的养育、教育职责。雇佣劳动、家务、育儿的三重负担令大量已婚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被边缘化,体现在更加不稳定的工作岗位,更低的薪酬,以及更低的职业天花板。

资本主义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受益者,与父权制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在尾声中,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劳动”“生产”等概念“用男性字典中的概念描述女性经验是否恰当”的质疑。

如果不抠细节的话很好读懂。总之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两性关系读物(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