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谈》是一本由张竞生 著 / 张培忠 辑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漫谈》精选点评:
●重复了一些篇章,可以更省净些。张是个悲剧的先锋,无论国度还是时代,都错了。
●十年情场一章太牛逼了,中法友谊万岁。
●张竞生这个人,比卢梭还卢梭。
●广东老乡,你走得太超前了,100年后的今天,社会还未开发到可以接受你的思想。
●翻翻。张竞生给人感觉像是胡兰成,留洋的,浪漫的,自娱自乐的花花公子一个,要求大家都吃麦芽糖。或者说,他是个宝玉式的人物更像?
●毛利说,其实他是一个很天真烂漫的人,我也这么认为
●既是百态卷轴 又是美的启发
●如此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欲的人是很可爱的!
●来福士季风关掉有多可惜
●平铺直叙
《浮生漫谈》读后感(一):浮生漫谈
浮生漫谈没什么好看的,絮絮叨叨,记流水账而已,和卢梭的《忏悔录》差不多,读着读着瞌睡了。倒是《十年情场》比较好看,那种自然,纯粹,无拘无束的体验不错,不能说那是爱情吧,只是觉得他真性情。
《浮生漫谈》读后感(二):那时的先锋
在那个年代,张的主张是非常先锋的,不过现在看来就不过尔尔。
倒是觉得他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很有意思,现在做决策的人如果能像他一样先做做调查,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失误了。
《浮生漫谈》读后感(三):悠长岁月 方见真性情
从满清到民国到现在
人情冷暖 沧海桑田 人心在这个滚滚向前的社会里 可曾真的变化过?
超然时代的人物总是要被茫茫庸众用披着高尚外衣的愚昧生生活埋
虽然其观点不免为时代所限 但我们出于现今的社会 自以为懂得了更多科学 其实与他又有何不同呢 子孙后代看见了我们今天奉之为信条的种种理论 不免又发出成人对于儿童无知的取笑了
穿越了半个世纪而来的文字 一点也不觉陌生 她们带着一番血气 一番絮叨 一番得意 一番无奈 向我们讲述张老的人生
悠长岁月中 方能得见真性情
《浮生漫谈》读后感(四):真性情的男人
在家休息,便连着两天一口气读完。其它浮生漫谈并不精彩,倒是爱的漩涡几篇倒见真见。不过,重读鲁迅时代的那些个句式,对自己倒是极好的一种回忆。谈几点感想吧:
一是张其实是一个真性情的男人,是不适合作一些专业的深入的研究的,他终究是不能拒绝物质与情欲的诱惑的。但能在民国初年的二三十年代里能学贯中西,视野较开阔,提出的种种论点,在蒙昧的中国仍是极具积极意义的。但此书中有关宣传的南北什么,鲁迅什么,窍以为有扩大之嫌疑。张毕竟还未达到那样的境界。
二是很羡慕那个时代的相对自由。知识分子可以有如此的作为。张说的是生活的哲学。并且应该看到张作所的是在五十年代,也许并不能代表其学识之精华。
三是张之次子所作的序,以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革命的暴力,自然是想要批评些什么的,至少有所指吧。看来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大潮中作用毕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感想有许多,毕竟写时搁了几日,故而反而说不出什么。总体上讲,能温习二三十年代鲁迅式的语言,还是有些兴兴然的。便生出人有空时还得读几本书的念想。同时,也提供了那个时代得风气先者的一个具体的人形象,可资我们作些具象的研究。那个时代如张那样的人毕竟也是少数。一个国家唯有整体上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而张竞生属于那个时代走在前列者,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尚有借鉴意义的文章。
《浮生漫谈》读后感(五):我看《浮生漫谈》
在飞机上读了张竞生的《浮生漫谈》,三联版。张氏是民国二十年代北大哲学系教授,曾留学法国,不幸出了一本《性史》而致身败名裂。周作人曾作文称赞他的“天分”,后来也因为文字而翻脸;周建人则因为“第三种水”的问题,两人意见不同而交恶;而鲁迅“曾极幽默地举出顾客们向女店员问:‘第三种水出未?第三种水出未?’”,对张氏大表支持,张氏因此而深为感谢。
《浮生漫谈》里,最抢眼的是“十年情场”,主要自述其在法国的风流韵事。当时是民国一二十年代,法国女子多豪放,生猛得像海鲜,比《欲望都市》里四熟女也不遑多让。张氏二十多岁,喜欢“娇小玲珑”的萝莉。曾邂逅女诗人,在草地上,张氏自比为虫儿,女诗人为花儿,这一场“采花”,有点像黄书;又偶遇女哲人,在山林中,张氏扮男神,女哲人扮女神,这一场“神交”,有点像《圣经》。虽然有时觉得《圣经》的某些段落长得跟黄书也有点像。
张氏喜欢有意无意提到“打炮”(张氏语。我以为这个词很新,原来已经too old了)一场下来,历时一个多钟。前一段似乎看过一个网上调查,耐久性平均也就五分钟吧。而且我猜想这个调查跟收入调查相似,数据水平低的不太好意思往上填,好意思往上填的大概也会吹点小牛,比如说把税前当税后,所以实际平均值可能不到五分钟。这样想来,张氏就很“超男”了。想起一个笑话,说希拉里上天堂后,天使告诉她上帝给每个人配了个钟,外遇越多,钟走得越快。希拉里看自己的钟,很正常。就问天使克林顿的钟是哪一个,天使说,克林顿的钟啊,上帝拿它当电风扇呢。或许张竞生的钟也是这般。
《浮生漫谈》的编者张培忠在代序里说“性学只是张竞生十个手指头里面的一个小拇指”,我觉着是大大低估了,怎么着也该是大拇指,相当威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