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然之子》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08 23: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然之子》的观后感大全

  《自然之子》是一部由Friðrik Þór Friðriksson执导,吉斯利·哈尔多松 / 西里聚尔·哈加林 / 巴尔德温·弗里德里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之子》精选点评

  ●迟暮年华守着一片净土

  ●在描写年生关怀这一主题时,东西方取径不同终点也不尽相似。即便欧美内部也存有较大差异,欧洲也能分出法国风格、英伦风格与北欧风格等,如皱纹、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虔诚的鳏夫,以及冷血纪录片最后一站。前些天,一电影深渊鄙视图片席卷豆瓣冰岛影片处在较深位置。这种标尺,本身只为博一笑,价值是没有几何的。不过,欧洲电影确实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塑造时空间的古旧感,给人以厚重历史形象冲击。这种挤掉了绝大多数新陈代谢拍摄制作方式,带来了许多粉丝,也推离了与文明的距离。若要比喻,我相这类影片多是受了安哲的影响,《自然之子》就带着《塞瑟之旅》的影子。影片在塑古的同时,尽力做到了流畅叙事甚至塞入一点点魔幻意象很足且余韵勾得很到位(遗憾Stella的家门没有得到这般待遇)。7.5

  ●对死亡的理解生命激情之源。

  ●#资料馆留影#人果真应逝如秋叶,在任何环境下,都有权利选择如何生如何死,我欣赏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是思索过认清人生之后,选择了那样与众不同归宿结局,而《柏林苍穹下》里的那位天使最终出现,轻抚老人伤痕累累的足底,我也终于明白了,他们是被上天眷顾着的幸运儿,而非凡夫俗子眼中的可怜虫。

  ●来自柏林苍穹下大天使的慰问,电影对静态写意表现出色,对老年人放逐之旅的冰冷和绝望感的层次展现分明,资料馆银幕

  ●冰岛、回归人生

  ●喜欢题材喜欢的拍法呈现出来的东西奇了怪的就是无感,好一般。魔幻时刻挺有新意,海边小木屋战争回响片段,结尾十分钟有塔氏味道。ps画质感

  ●很喜欢,我的nature和romance,虽然片尾还是略悲凉总体气氛还是很浪漫很喜欢

  ●一只孤独巨兽,在深海里,呐喊。灰蓝色,冷,深入骨髓老太太见到熟悉的那山那海那土地时,终于开心地笑了。

  ●「我不認為自人類在上面走來走去後,月亮還跟以前一樣。」

  《自然之子》观后感(一):8.5分太高了。。客观的说6.5

  失望呀 无趣且灰暗

  老人的话题可以拍更动人

  但从演员上就很失望了。演员的个人魅力重要

  还有开始杀狗就让我更失望。

  这个老人的故事 不太好

  《自然之子》观后感(二):冰岛《自然之子》,埋骨于故土

  《自然之子》是一部关于回归的电影。两位老人向故乡的回归,城市文明向自然世界的回归,科技时代向神话时代的回归,现在生活向旧的记忆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生命向死亡的回归。

  先说神话。越靠近故乡,两位老人就见到了越多的“神迹”。例如,追车段落他们的吉普车突然消失;坐船抵达故乡海岸时,女妖在向他们招手;老人最后独自来到废墟里,《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依然由布鲁诺·甘茨扮演,片尾名单显示这个角色就叫“天使”)出现在了他背后,抚摸他脚上的伤口;以及片尾老人消失在尘沙之中,也同时解释了之前吉普车是怎么消失的。

  天使把老人接走了?隐藏了?老人还活着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在这里消失了这件事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老人与土地合为一体了,真正满足了他的愿,完全而彻底地回归了故乡,完全而彻底地找回了归属与安全感,在他的将来,他将永远活在自己的过去,与自己记忆中年轻时代的人物与景象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是个忧伤但令人宽慰的结局。

  在这个不断靠近故乡,并且消失于故乡的过程中,“神”的面目是逐渐放大的。吉普车消失那里是单纯的神迹,女妖则是一个远景镜头。片尾,天使则近距离地出现在了老人身边,有他的一个特写。这暗示了这次回归的旅行,有一种类似宗教朝圣的性质。这点从两人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

  随着两位老人的旅程,他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回归原始。从刚出发的时候偷的私人吉普车,到随后搭上的卡车(比起私车更古旧的事物),坐船,直到上岛后,两人改用步行。而影片还不满足于此,在老太太死去后,老头光着脚爬上山。光脚,是比穿着鞋走路更加原始的一步。

  他为什么要光脚呢?也许是因为鞋子湿了,进沙了,但是影片始终并没有解释。光脚可以解读成一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一种献祭,一种牺牲,一种在痛楚当中才能见到神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不光最终见到了神,而且如愿以偿完全而彻底地消失在(回归了)故乡的土地。牺牲和回归,有时是一回事。

  这部电影让我羡慕。我羡慕拥有前工业时代记忆的人,他们对“故乡”有一种更有泥土气味的记忆。而假如我想回到我的故乡,去走完我人生的最后一段,我难以保证临死前不会听到某种来自工业的噪音。

  《自然之子》观后感(三):那首你为我唱起的挽歌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2008年,离拍摄这部电影的1991年又过去了17年。时间的流逝就好似缓缓割过心头的一把刀,只觉浅浅的疼,回头看,血已满地,人已无神。

  这是一个关于老人、回忆和生命意义的电影。

  Thorgeir Kristmundsson,一个78岁的老年男人。Stella Benonysdottir,一个79岁的老年女人。一起追寻那些过去的时光,相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

  Thorgeir靠放羊独自生活。当他发现自己老到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的时候,他烧掉照片,开枪打死自己的狗,默默弹完最后一曲风琴,将后妻的照片放进箱子,抱着老挂钟,来到女儿家。

  注定是不能久留的,在“老人之家”里,他遇到童年好友Stella。她想要回到童年的家乡并长眠在那里,一个已经废弃的地方。然而她数次逃跑未果。她干瘪着嘴,皱巴巴的的脸和皮挂挂的脖子,因为谈及选择葬身之地的权利而激动颤抖。

  目睹同屋在一个夜晚没来得及喝上他端来的水就已离去的时候,Thorgeir决定和Stella一起逃跑,去往童年的家乡。

  他们偷了吉普车,开在了无人烟的路上。取完最后的一百多块存款,犹犹豫豫到路边小饭馆吃饭;喝路边的水,相靠着睡在车里;看望同样衰老的童年好友,继而躲避警察的追缉;听露天舞会上的歌手唱歌,篝火的橙色光亮照出脸庞上温柔的神情;车坏了,走过夜路,爬进农场的草料堆睡觉;搭胖司机的大卡车,坐在小船上看岸边的岩石海面的飞鸟;雾气里有裸体的女人在岸边招手,水手说,别害怕,那只是个鬼。

  终于到了,静静坐在壁炉边,柴火噼啪作响,Stella的表情宁静安详。透过火光,她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穿红色毛衣,微笑着。这不再是那个暴躁激动不可理喻的老女人,她,恬静如孩子。

  第二天清晨,Stella独自走出屋子,走过海边,爬过山坡,穿过树丛。深深嗅植物的芳香,轻轻抚长满苔藓的废弃木桩,过去的一幕幕那样清晰,仿佛只在昨天。

  Thorgeir发现Stella的时候,她已经死去,苍着脸,仍旧披着镂花披肩,躺在沙滩上。海水携着泥沙从她摊开的手掌,流过。

  Thorgeir一片一片刨出木片,一颗一颗敲好钉子,做好了棺材,葬下Stella。在掩埋之前,他脱下帽,站直了身为她唱起挽歌。她终于如愿以偿。

  广袤的土地上,Thorgeir光着脚,从海滩走到岩石的山顶,流血的脚,趟过弃屋地面上污浊的水。直升机在身后即将落地,他蹒跚着,隐没在山顶雾气里。

  这是个浪漫到心酸的故事,为了让它继续下去,导演让他们的吉普车消失在警察的视线里,让Thorgeir消失在飞行员的视线里。语言不多,节奏凝重,背景音乐,缓慢又忧伤。

  童年,是不是篆刻在人生墓碑上的粗体字,风雨的磨砺也不能磨灭它的印记?自由,是不是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只表明追求的路程,却永不会有终点?

  是追求活着的意义,还是活着追求意义?

  脚伤后,我的脚步也蹒跚起来。这样迫不得已的慢让我生活的脚步慢下来。走在路上,我一瘸一拐,接受别人的目光。被所有的人超过,却只能继续走。一旦决定要走,便无法回头,因为,回头的路,一样缓慢,一样艰难。

  我学着接受迟缓的自己。原来,赶着走,并不能让生活更加充满希望。

  自始至终,让我难忘的,是Thorgeir蹒跚的脚步,Stella瘦弱却执着的脸,和他们出走后始终相牵的手。

  我羡慕他们,蹒跚的步,却有可以去追寻的意义。

  有没有人,在波折的路上,一直一直牵着你的手,去往生命意义的终点?

  有没有人,独自站在你的坟前,为孤独的你唱起深沉的挽歌?

  《自然之子》观后感(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完最后一程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部冰岛的电影,却让我看到了文德斯的一些影子,生命与存在,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些在本片里都有所探讨。尤其是结尾处,老人如受难耶稣一般,赤足踩在碎石上缓缓前行,一直来到了二战时冰岛的战场遗迹,跪在肮脏的地上沉思,此时,《柏林苍穹下》里的那个天使忽然出现,他用手轻轻抚摸老人血肉模糊的足底,然后把手搭在老人肩上对他示以微笑。老人心领神会,然后在别人发现他之前,径直走向悬崖一跃而下……这个场景可谓是再明确不过的暗示,无论是受难的凡人或是受难的耶稣,都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

  当灵魂已经深感疲惫,当沉重的肉身已经成为负累,一个人是应该有权利选择离开的。而什么时候离开在哪里结束,也完全是可以选择的个人自由。这种权利并非来自人间法律,也不是凭空臆想出的自私自利,而是与生俱来的天赐权利,超凡脱俗神圣无比,别人可以不理解却无权阻止。

  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也是痛苦的,然而人却是绝对自由的。即所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他的“存在主义三原则”出发,不难得出“人有选择的自由”这样的结论,尽管一个人难以选择出身家庭出身或者性别疾病等先天因素,却可以选择怎么活怎么死。

  但是对此社会大众并不容易理解,相反往往还会百般阻拦。比如《自然之子》中的两位老人,他们也算旧相识,却在养老院里处处被束缚,过着寡然无味的日子,医护人员就像警察一样监视着一举一动,他们周围接二连三有人去世,这里虽然说不上是监狱,但也绝非欢乐舒心之地。

  老太太是最早醒悟的那个人,她有非常的决心逃离,可是她的逃跑计划一次次被医护人员破坏。老头刚开始犹豫过,对于把自己送到养老院的女儿,他还一直是理解的态度,但在亲身感受过养老院的压抑气氛和室友的意外离世之后,他也坚定了逃跑的决心。于是老头与老太太一拍即合,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俩人一起逃离了养老院,开启了他们惊世骇俗的亡命之旅。他们当然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好甚至很危险,然而比起在养老院里坐吃等死,他们还是更愿意四处走走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

  仅仅由于逃离了养老院,俩老人就成了社会上的通缉对象,警察四处围追堵截,新闻广播里天天播放,路上到处都是盘查的路障,好像是动物园里的猴子大象跑了一样。他们只能像是“罪犯”一样四处奔逃,如同《末路狂花》里的场景。这不是导演的刻意夸张,现实生活里的老人逃离了养老院估计也是这种下场。在世人眼中,从走入养老院的那一刻起,老人似乎就成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理应被监视和限制,如同疯子进了精神病院一样。

  这也是一场怀旧与救赎之旅,老太太心心念要一直往西行,一直回到年少时的家里。那是一个破败不堪的荒凉之地,一座老旧的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海边,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反复的浪淘滚滚。可是在老人的眼里,那里仿佛永远是年轻时的样子,亲人朋友们都还在身边,大家说说笑笑,小村庄的人们每天打鱼晒网,大家晚上聚在一起尽情唱歌跳舞……

  故地重游睹物思人,老太太幸福地露出了笑容,她一次次走着家乡的小路,闻着路边的花花草草,仿佛重获新生一样。然而也就是在自己家乡的海边,她的灵魂永远留在了这里。一个清晨,她突然被发现死在了海边(导演没有交代是自杀还是因为疾病)。这对老太太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结局。毕竟按她生前的意愿,她是想要落叶归根的。在悉心料理好老太太的后事之后,老头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影里,两位老人最终都魂归大海(很可能都是选择了自杀),把肉体留在了生养的故乡。在常人来看或许难以理解,可是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对于生死之事,本应由当事人自己做主,选择落叶归根,既然是老人自己的愿望,那么就理应尊重。

  有句话说,自杀是唯一的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我是谁,都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而萨特的“选择自由”理论并非是鼓励人们自杀,而是说,生命是本真自然的,无论选择了继续活在痛苦之中还是选择结束离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必须是慎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但人是绝对自由的,选择“不死”或者“去死”都并非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理应被理解和尊重的神圣权利。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世人除了视“自杀”为畏途,也往往对选择自杀的人另眼相看。而我们的社会里,又有几个老人敢于逃离养老院,敢于逃离别人的安排,轰轰烈烈地来一次逃亡之旅,然后把生命从容放下呢?就我观察,几乎没有。他们要么在医院里死于非命,要么在养老院里枯坐熬日,要么就和子女牵连在一起直到互相厌恶,在抱怨声中凄凉离世。情况好点的,就是在自己家里平静离世,不与他人相干。

  关于“死亡”和“自杀”,也许因为话题本身相对比较沉重,加之“乐生悲死”的民族性,所以我们总是习惯采取回避的态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有生便有死,生死乃自然循环,理应坦然面对,遮遮掩掩反而会捂出毛病来。你越直面死亡,就越能理解死亡,从而热爱生命,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这句话来自一代文豪写给爱人的遗书,而她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我喜欢本片所呈现的那种“死亡观”,“从来处来到去处去”,“逝如秋叶之静美”,开启一段返璞归真的旅程,只身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离开。在神明的深情凝视之中,在爱人的款款陪同之下,平静地走完最后一程,自然从容不慌不忙,让生命在最后一刻绽放出诗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然之子》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