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个字》是一部由徐景达执导,儿童 / 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六个字》精选点评:
●哎,中国动画这几十年不进反退。
●太有才了。看得出一张一张的拍摄,那个时候技术限制,但是现在怎么都拍不出这样的动画。
●真不错嘿!
●给匈牙利小朋友备课用的
●挺象形的,我小时候应该认真的看看~多么寓教于乐啊~还有羊,花,虎过河的脑筋急转弯~
●以编故事的形式识字不觉新鲜,而加上"羊、虎、花"过河这样简单的逻辑设计,瞬间增色!爸爸说,把花插在草帽上运两次不就行了么,真是超有爱。
●这个动画太强了短短十分钟有历史,人文,环境,工农,社会。
●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啊,现在看来仍然清新脱俗
●导演: 阿达 动画设计:潘积耀、薛梅君、胡依红、傅海龙 上映年度: 1984
《三十六个字》影评(一):三十六个字
这部片子一共介绍了三十六个象形字,分别是:
日、山、水、鸟、象、森、林、草、夫、马、竹、田、刀、木、舟、鱼、网、燕、云、雨、伞、石、火、龟、虎、鹿、猪、叟、弓、舍、羊、花、犬、子、女、月
这部动画短片不仅仅在教孩子识字,还涉及到自然教育、人情道理、生命教育,甚至还有逻辑思维,绝对是一部绝佳的教育短片。
以30年前的制作水准来说,这也可称得上制作精良,毫无疑问是一部良心之作。
这部仅仅十分钟的短片,对那些粗制滥造的网课,可谓绝对的碾压。
希望这次疫情之后,能够有越来越多专业人士,把专业能力用到教育领域,为孩子们制作出真正优质的教育作品。
《三十六个字》影评(二):一场寓教于乐的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字起源课
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说,这不是为一场寓教于乐的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字起源课。没有板起面孔的一板一眼的父亲,也没有背着沉重书包的儿子,而是一对开心的父子。在学习中,即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父子间的感情,另外这段故事还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
近来,一直在炒作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可否认,简化字对于推广文字认识与教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但在某些层面上,简化字对于中国文字渊源变化还是有很多隔断。
编剧、导演、造型设计:阿达
动画设计:潘积耀 薛梅君 胡依红 傅海龙
背景设计:胡永凯
摄影:王世荣
作曲:金复载
录音:候仲康
剪辑:肖淮海
效果:张元浩
演奏:上影乐团
指挥:唐宝善
时长:11分钟
出品年代:1984年
出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三十六个字》影评(三):干掉问题
先是累够呛,用常规思维的方法把仨物什运完了,父亲才娓娓道出把花插到头上的“妙招”。貌似很小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奥赛题,但考试的时候若狡猾的答了此“妙招”十之八九是不会得分的。
任何情况一旦变成一道题,解法便往往繁复迂回。而若把问题搬进现实,恐怕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不假思索的采用更简单的那个方法,而绝不算得投机取巧,相反,费力的单独运朵花却会被嘲笑作弱智。在题目里,花已经不是花,只是一个等同于其他一切个体的参数,无所谓植物动物,全没了自身如体型颜色气味行动能力等等的特征。思考起来,某些个体要么被附加要么被阉割掉一些特性,而难免失掉客观。
好多年没上小学了,但估计变化不会很大,数学书上肯定还是那些准备亘古不变的应用题,为了成就一道问题而杂糅许多不合理甚至荒唐的题设。所以大多受过教育的人基本上都会有两套思维,一套用来解答,一套用来解决,但最终都是通向一个终点——问题被干掉。
人生也大抵如此,也许艰辛的跋涉了重山复水会在主观上延长了路程,但站在终点回望,也不过是走一个70岁的绝对长度。然而即便是这样,即便人们集体清楚的知道殊途同归,知道不管走哪条路最终都不得选择的到达罗马那个地方,却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路线,布满鲜花的或泥泞的。所有的思想和举动,不过证明了一种和另一种以及另一种不同的存在,并无更多意义。但至少,它们使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多样性的,而这多样性或许是寰宇之内最迷人的东西了。
《三十六个字》影评(四):这不仅仅只是简单一个“故事”
这简直是一个全面的故事,涉及历史,时间,人文,工农,自然,生态环境,道德风气,社会,以及生物链。
首先从父子之间的绘图故事教育方式开始。
中华五千年的文字进化到现在都简易文字,将形象和文字之间的的联系做了很好的演示,然后由仅有的几个字来讲故事,故事的发展也出现新的文字(也有文字的发展之意) ;
故事是在田园展开,经过森林,河流,草地,人文环境结合;
经过河流,工农发展的智慧创造舟和网,下雨则有伞,工具器具与自然的结合;
大浪在石头上躲避,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寒冷则打火,石器时代发展的智慧产物;
与龟则顺水,人与动物的关系,合理利用;
老虎准备吃老人,人(指主角)利用弓击败老虎,人与动物之间的利害关系;
老人(叟)进家赠予小羊表示感谢,这是社会的道德风气表现;
花,羊,虎之间则是生物链现象,而人(指主角)如何处理期中的关系则是人的对于生态处理的智慧体现;
落日回家,人们在和自然相处中得到的“日出起,日落归”的时间模式;
人(指主角)带猎物回家,指当时的社会形式的构状态为男子耕种捕猎女子织衣的传统农作家庭;
子,女,犬皆住家,则是传统家庭模式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形式“大家”的缩印之一;
最后脱离这个故事,父与子是处在“教与授”的关系,同时寓教于乐。“长辈传递子辈知识”是历史社会形态的基本教育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