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舍古厦的倒塌》是一部由让·爱普斯坦执导,让·德比古 / Marguerite Gance / Charles Lamy主演的一部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吓人和困
●太cult了吧
●剧情略微有点改动,但还算是忠于原著,主要是音乐把氛围渲染的太到位了。PS:你们到底是有多喜欢爱伦坡啊.........
●懵逼
●allan poe again..
让·爱普斯坦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印象派始于1920年前,终于1924年后。而这部摄于1928年的《厄舍古厦的倒塌》,它的主观主义、表现主义,在当时先锋派盛行的抽象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面前,就有些过时了。
不过平心而论,爱普斯坦利用摄影、照明、布景等一切电影手段来营造和表现人物内心,现在看来,依旧时髦得无以复加。
#21siff 我好喜欢呀!看默片总是会震惊当代的电影语言有多程式化!杂耍蒙太奇,叠画,移动镜头(枯叶段),低角度,特别是慢动作(不知道是不是印象主义的表征需要研究一下)用得多么信手拈来!空镜的象征性和意识流意味,并列镜头带来的冲击。女主死去和下葬拍得太美了,男主盯着钟的段落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灰尘掉落的表现力哟!
抗拒死亡一如摧毁生命。她穿着嫁衣“死去” 飞舞的白纱,蜡烛叠着河流一如冥河,反复敲响的钟声无不展现着生命流逝的轻易和时间的荒无。
结尾的重生和毁灭,生命的流动完成了轮回的程序,墓穴前交配的蟾蜍,宗教意味。
缺点就是叙事太弱,节奏感也不好,前段太拖,人物形象并不丰满,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阴森氛围还不是很够布景和光影造型不够大胆嘿嘿(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太糊惹)
惊悚小说的套路哈哈哈,每个马车夫都不肯去的恐怖大庄园,古怪的主人和夫人。
原著应该很有趣改天补
《厄舍古厦的倒塌》影评(三):不是坡的鄂榭
爱泼斯坦将坡的《鄂榭府崩溃记》和《椭圆形画像》合到一个故事里。他大概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房子,也没有花心思去建造一个,但他确实很好的使用了镜头魔法和剪辑魔法,这些后来真正用以定义一种被称之为“电影”的新艺术的语言,在1928年。已足以让我们把他视为优秀的电影作者。
也许真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吧,尽管电影的名字是鄂榭府,但内容其实更多地偏向了《椭圆形画像》,双胞胎妹妹成了妻子,绘画、死亡、下葬和复活表现得如此具体且占据了多数篇幅,而死池、墙壁的裂缝、霉菌通通没有,爱泼斯坦甚至完全放弃了鄂榭古府与鄂榭家的人混而为一不分彼此这个这个基本意象。所以最后甚至都没有崩溃。
可惜啊,房子是活生生烧毁的,鄂榭人不仅复活了还双双从烈火中逃生,所有坡小说里该有的吊诡啊死亡啊毁灭啊都没有了,所谓“鄂榭的崩溃”自然也不成立了。
大概也只能怪坡的鬼才,他那所有的篇幅不长也不短的作品里的空间和深度都属于不可见的维度。因此,即使特效发达如今的的好莱坞,尽管从没停止过从这个老祖宗的坟冢中汲取乳汁,却始终没能拍出一部成功的坡的改编作品,为他在电影的艺术殿堂里立上一块应得的碑塔。
《厄舍古厦的倒塌》影评(四):FIFF8 | DAY2《厄舍古厦的倒塌》白色的嫁衣就像生命尽头披戴的丧服
第8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厄舍古厦的倒塌》,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秘密森林宁静孤独的评价了!sky:
情绪与氛围胜于内容,把原著那种神秘鬼魅的气氛演绎了出来,钢琴配乐虽说违和但我认为更具诡异的风格。最精彩的当然是神乎其技的剪辑,应该影响了不少后续作品。
果树:
笔触浪漫,情愫暧昧。对文学原作的合理改编,在镜头语言与全片氛围上很好地赋予了原故事该有的浪漫基调与暖昧情愫。惊悚的部分不够恐怖是一处缺失。
淋酒:
印象派运动尾声作品,视觉风格非常突出。
飞檐:
叠影与跳切在这样古早的恐怖片里形成了一种魅力,变换着节奏,也显得活泼轻松。几处特写镜头的使用很超前,有一种意识流中意象的拼接感。有味但缺乏一些力道。
曲有误:
笼罩全片的气氛似乎是哀伤而不是惊悚。
zzy花岗岩:
幽暗阴森、氛围诡异,导演的手法很有先锋性,各种画面迭印和蒙太奇渲染人物情绪,跟着时而舒缓时而惊悚的配乐,让观众近一步感受爱伦坡故事里的神秘与恐怖。
法罗岛帝国皇后:
无声黑白片其实是自带惊悚效果的(不知道这种还有一些红色和绿色的算不算黑白电影),厄舍却没有展现出我心里预期的惊悚感,而更像一种实验片。
我们敏熙:
两个音轨的问题都挺大。而文本量其实连一小时都撑不住。但是技术上好美。
子夜无人:
与其说叙事薄弱不如说它本身就只是在书写一种情绪,与其说不够恐怖不如说它所铺陈的氛围并不是惊悚,而是一种《鬼魅浮生》式的空灵内核。音乐在跳脱奇异和柔情缱绻间不断变化,就像死亡时而如同摧枯拉朽的巨兽,时而又是秋叶落幕的静美。只有在欣赏默片的时候,你才能看到那些很难再从今天的电影里复现的画面想象力、符号表现力和语言生命力,如古堡吸血鬼一样的男主角形象,白色的嫁衣就像生命尽头披戴的丧服,墓穴前依然有正在交欢的蛙叫,装满了所有回忆的轰然而逝,不知是死于山崩地裂的倒塌,还是像一炷香只是缄默地燃烧完毕。
我略知她一二:
惊悚恐怖的气氛并没有被简单的叙事消解,反而在偶尔癫狂的配乐之下荡然无存,那种幽默与惧怕带来的反差形成一种凛冽的漂泊感,让有佳段而无佳章的整部电影升华为一段由气氛带动节奏,由情感推动叙事的私人化观影体验。
与玛德琳在一起的每个细节都浓情四溢而感人肺腑,配乐的缱绻动人成全了她的玫瑰之殇。结尾炫丽的溃败赏心悦目,让人不禁惋惜冗长影像的缺憾同时又感慨华彩风格的闪耀,这种矛盾与对立并存不息又夺目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露天影像全部选用蓝色胶片,那种宁静而孤独的感觉仿佛在黎明中出现,让挚爱亲手毁灭又失而复得的宿命感都被这片蓝色溶解而稀释,最终在沉睡中隐去。
#FIFF8#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