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藏书的乐趣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04 19: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藏书的乐趣的读后感大全

  《藏书乐趣》是一本由[德]乌尔夫·D·冯·卢修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藏书的乐趣》精选点评

  ●做严肃事情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作者花了相當篇幅來講為什麼要買書,藏書,書的價值和價格,後來不斷在講人對待收藏做法,甚至講了買賣雙方需要注意地方。這些是超越「藏書」話題而存在的,寫到後來居然有哲學意味了。

  ●关于藏书很专业的书,很喜欢三联的装帧

  ●书房总要有些无用的书,有一些大概用不到的知识,但是可以备查。比如这本。里面讲的恐怕很难实践,但不可不知。书人虽然未必以此为高峰,但有机会欣赏乃至把玩,却的确是让人欣喜的。藏书方方面面细节,何时读来都令人愉快,又没有所谓藏书沾沾自喜。不过所谓“新书话”,大概着眼于书的另一种方面,这里则未免中规中矩了。

  ●不咋地

  ●此书系三联“新书话”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除此本外,我还读了《卡萨诺瓦是个书痴》,此系列中还剩三本《失落的书》、《无人度过的书》、《神宝町书虫》。盘算了索性都找来读全了吧……关于书的书还是很有意思的。

  ●同类型的书里,算是写得很不错了,可以作为工具书

  ●说实话一般哎,不如《卡萨诺瓦是个书痴》有趣

  ●藏书不读也不算什么大不了,只是豆瓣爱买书的多数只是有屯书癖而不是藏书癖,只检些便宜大路货下手,买回又不到底起个什么作用,还是满足文化人自恋

  ●某种程度是非实用的一本指点的书

  《藏书的乐趣》读后感(一):空虚

  译自德国人风雅谈,缺乏新意反映出一种真实,即人世间值得留恋之物的有限,就好似近日休闲时候在阅的“咖啡地图”,一些看上去很美的肤浅表象,这些表象营造一种幸福生活的场景;这类书也就好象街头的风景,更多只是虚荣,而生活自有内涵

  《藏书的乐趣》读后感(二):短暂拥有的乐趣

  对于有收藏爱好读书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对于这些人,我是满推荐这本书的,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

  从形式主义观点来看,一切的形式都具备意义。对于一本书来说,插图,装帧等都同文字内容一样,能体现时代美学特色甚至社会特性富有收藏价值

  可惜就我而言,收藏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拥有,固然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人的本性,然而拥有一本书并不代表拥有了知识,更弗谈智慧。随着时间流逝,没有人可以永久地拥有一件东西我们只是暂时替后人保管罢了。尽管短暂拥有的快乐最终会变成永久不拥有的虚无,我还是要承认,短暂拥有的乐趣是有意义的。

  《藏书的乐趣》读后感(三):从前活在世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读了谢其章的《搜书记》一书,正好又顺手翻到乌尔夫•D•冯•卢修斯《藏书的乐趣》一书,发现此书正可与《搜书记》进行理论互补,《搜书记》是藏书过程中的实践,似流水帐,而《藏书的乐趣》则更多的是理论。

  书中最后一页引用的路德维希霍尔在《夜路》中说的一段话,非常之好:

  234:世界之速写之速写

  一个男人必须建功立业,他的功业要能像房子那样巍然屹立,他开始搭建脚手架。

  为了搭建脚手架,他得先做别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搭建外围的脚手架。

  有时准备工作和外围的脚手架又需要浩繁的先期准备工作,需要废寝忘食的努力。

  废寝忘食的努力耗时费日,时间在流逝。

  时间在流逝,他已经看见死亡在靠近他,而他的功业还很遥远。

  是的,现在他离开功业的脚 手架很远很远,比一开始离开功业本身还要远,然而他在马不停蹄的奋斗中度过了终生。

  死亡越来越近,时间越来越紧;

  于是这个男人说出一句话,在有意无意之间,也许只是对自己说的:

  在他走过的道路中,他的功业便自动诞生了。

  那是一所房子吗?

  后人管它叫房子。

  别的房子从来就不存在。

  我们都在忙忙碌碌构建我们自己的房子吗?

  《藏书的乐趣》读后感(四):关于一本书所提供信息的历史价值

  这本书纯粹了解,太专业~随便翻过。

  记录一点有价值的启发,可以成为历史思考、研究的角度:

  罗兰·巴特在他的著名的随笔集《明室——摄影札记》中所说的观察旧照片的感想:“1850年奥古斯特·萨尔茨曼再去伯利恒的路上沿途拍了许多照片,照片上无非是些乱石路面和橄榄树,但是三个时间层面令我流连忘返:我自己所处的时代、耶稣的时代和摄影者的时代。”

  如果把巴特对照片的思考移到书籍领域,书籍有四个层面:文字所表现的时代(比如中世纪的圣徒传说),文字形成的时代(比如在浪漫时期),印书时代(就算是20世纪20年代吧),以及我的,也就是读者的层面。

  46

  书在文字之外传递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文字影响和装帧美学中的社会因素。P47

  文字本身也能传达内容之外的信息,即在各个时代最受青睐或不同群体最为偏爱的文字类型。考察一下豪华版中什么样的文字最多,绝对是研究社会史的一个理想角度,因为这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品味。如果上等人都热衷于藏书的话,那么着尤其体现了上流社会的爱好。

  有些书现在被我们看成是某一时代的重要作品,但当时的人们并不一定也这么看。

  单个作品也能让我们了解当年的社会状况。举例《淑女的美德》送给上流社会千金小姐和诰命夫人的理想的命名日礼物。这种书正是通过豪华版的频繁出现以及装帧的具体形态,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现实,这是纯粹的文字所做不到的。

  柏拉图、雅歌、但丁、浮士德等作品出现了豪华版。我们从中获知的不是那个年代的阅读习惯,而是那个年代富裕市民形成的收藏阶层的虚荣和幻想。……喜欢把什么样的文字类型制成豪华版,正取决于这个群体的自我感觉、期望和需求。他们通过这样的消费行为,既确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标榜了自己的身份。所以说,书的形态能够传递思想史和社会史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当文字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时候。P49

  藏书的装帧、手工纸、铜板画饰、字体、金饰辉煌的封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理想、文学时尚和社会状况。P57

  《藏书的乐趣》读后感(五):做不成藏书家,就做个爱书人

  说起藏书,可不要以为就是买了书放进书柜这么简单。藏书,就是对书的收藏。就像小时候我们集邮、集胸章一样,是藏了就不会再拿出来用、只要摩挲摩挲心里就感到满足的事情。物品一旦被收藏,就脱离了原来的用途。我们不会把邮册中的邮票拿来寄信,书也一样。虽然书的真正功能——可读性始终不变,但收藏价值越高,这个功能就越靠后,跃居首位的是它作为实物、历史与美学的见证功能。想必,你收藏了用摩洛哥小羊皮做封皮、镶嵌鸽子蛋宝石的书,也不舍得像现在这样随手抄起一本,不论如厕还是在厨房等开锅翻开就读的吧?哪怕在书房里,带着白手套小心翼翼的把它拿出来或许都觉得是亵渎。

  所以,藏书首先不是为了阅读。对于藏书,正面的评价会说收藏使得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得到毕恭毕敬的呵护。毕竟除了藏书家和宗教狂热者,谁也不会想尽一切办法收藏古登堡《圣经》,也不会有人对狄更斯的初版耿耿于怀。不过,藏书既是“据为己有”,也会被认为是一种贪欲,雄心勃勃的藏书家要建立一座任谁也不能靠近的宝库,仅仅看着藏品就感到心满意足。

  现在听起来,藏书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非充足的财力、渊博的学识所不能也。不过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藏书可是一件上流社会装点门面的必备选择。彼时的上流社会,以及部分富裕的市民阶层,已经不满足于皮草大衣、珠宝首饰、城堡土地了,他们将艺术品收藏等同于奢侈品,对于艺术品不同凡响的鉴赏力和购买力彰显了主人的卓尔不群,这也是许多知名藏书室诞生的原因。现在回顾各个时代豪华精装图书,倒可以一瞥当时文化和社会风气,毕竟豪华版从来就是为了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群体量身定制的。

  不过,藏书最原始的动力,还是对于书的痴迷以及感官上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就像斯坦贝克说的,“我想,事实上我就是喜欢破旧玩意儿”。这也是为什么不那么有钱的读书人,也会愿意“割肉”购置一本心头好。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许并不是为了收藏,但看到心爱的书,特别还品相完美的摆在书架上,你几番犹豫、天人交战、最后痛下决心把她请回家。得手之后,摩挲着封皮都觉得心满意足,看着软踏踏的塑料书套都觉得柔软,翻开就是喷香的油墨,像对待初恋一样,怎么看怎么顺眼,尽管这书在别人看来毫无趣味可言。

  对待不那么“珍贵”的书,我们尚且有此经历,更不用说藏书家收到期待许久的珍本了,特别是那些颇有渊源的书,代代旧主的气息从书中散发出来,看着它们在不同的人手中辗转流浪,跨越时间空间最终落到自己的书柜里,这种缘分对藏书家来说真是妙不可言啊。

  当然了,有能力、有鉴赏力能购置初版、珍本、孤本毕竟是极少数。做不成藏书家,我们还可以做个爱书人,看着一本本好书收入自己的书柜当中,谁不觉得幸福呢?

  塞内加说,严肃的事情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愿藏书、读书这个严肃的爱好,能比打牌游戏更让你觉得快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藏书的乐趣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