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是一部由吴佩蓉 金沙执导,朱碧云 / 夏江南 / 张志明主演的一部爱情 / 悬疑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胭脂》精选点评:
●3.5吧,妹想到一个冤案的故事,竟然拍得有些不俗。选角的眼光那叫一个毒,后面的几度剧情反转和人物内心挣扎都拍到了,最后五分钟才看出来这是蒲松龄的文本。
●不错的聊斋(实际上更接近公案小说)故事,演员书生风流倜傥,女的柔情万种,老者仙风道骨,现在的古装戏很少有这水准了。
●这个电影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开创了两个第一。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浙影厂和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合作拍摄,在与香港电影人合作方面开了行业先河。
●朱碧云可是太美了,娇俏
●朱碧云甜美无比
●80年的电影居然看下来了。说明中国电影在倒退。
●真漂亮啊~~~柳树下相会那一幕,真的很想说,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案情很简单,但拍的一波三折,没想到主角原来是个官,还挺讽刺有趣的。那个年代的演员好像都有戏曲功底,充满了古典气质。
●1980年的电影,分辨率惨不忍睹,我居然看下来了 除了毛大的个别场景没法看以外,这个电影还真是不错。应该是戏剧冲突写得好,主角应该是府台大人,有矛盾冲突有性格有转变,还真是演的不错。室内盆景窗格字画桌椅都很有风格,缺点是服装都是戏服
●聊斋志异之胭脂,朱碧云真好看
《胭脂》影评(一):昙花一现的无罪推定
从古至今司法审理历来如此,不重实据加上带有臆想成分的有罪推定往往是冤狱丛生!县令仅凭一只绣鞋和单方口供就判了死罪;知府看着正义凛然,誓要做出一番政绩来,但实地考察也是浅尝辄止,扑风捉影,草草结案,上报刑部;刑部官员属于最高法院了,但也没有认真研究卷宗
《胭脂》影评(二):《胭脂》——中国破案故事的模板
这是个很老的侦破杀人案的故事,但却成了杀人案故事的模板,后来的破案故事,几乎都是《胭脂》的改编版。
如:太原奇案,1980年代的电影《405谋杀案》、《梅山奇案》、《蓝盾保险箱》等。
朱碧云中的形象,是超级完美的古典女子,无可挑剔!眼睛摄人魂魄,灿笑让人心醉!空前绝后,盖世无双!
可惜,她表演的电影很少,除了本片,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有《笔中情》,她演小娟,戏不多。
《胭脂》影评(三):似乎有所寄寓
本片最大的看点自然是甜美俏丽青春无敌的朱碧云,她没能适逢其时去演史湘云真是太可惜了。其次是片中西湖、鉴湖的风景。
片中男主似乎是鄂秋隼,但其实戏份更多、人物更突出的是吴南岱。似乎本片对人物和情节都有所改动。片中的宿介变得更高大、清白,不再是原著中那个轻佻淫猥的形象,变得更急公好义,重情重义,而且赋予他更多读书人狷介高傲的性格,特别是他所做的诗(包括打油诗),都显出聪慧和傲气。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不是没错,但因为太过骄傲,顶撞官府而遭致冤狱,不知道是否有所隐喻。
小说的情节就是一层一层地破解冤案,知县制造冤案,知府吴南岱加以改正,只是像他刚出场的神情和他老师施愚山所指出的,他的年轻急躁自负,终会坏事。果然他化解了第一重冤案,但又制造了第二重冤案。小说里应是施愚山化解了所有冤案,最后破案,但本片改成吴南岱克服了骄傲自大和自我的私欲,听从恩师之言,最终使案情大白。
《胭脂》影评(四):胭脂:好官与狂生
1. 一个有意思的主人公。
2. 陷入麻烦之中。
3. 解决麻烦。
4. 被更大的麻烦打入谷底,逆境中转变。
5. 然后胜利。
首先,主人公必须有闪光点同时又有缺陷。有闪光点才能让其被观众所认同所喜爱,有缺陷才有成长的空间。缺陷会让主人公陷入麻烦,戏剧冲突才得以产生、激化,情节由此得到推动。
这部电影虽然片名叫《胭脂》,实则真正的主人公,既不是美貌多情的胭脂姑娘,也不是与其两情相悦的呆书生鄂秋隼,而是主审两人冤案的新任东昌知府吴南岱。
吴南岱作为主角初次出场并不算早。电影差不多花了1/3的时间介绍了冤案的前情与初审官张县令的错判,吴南岱才将将露面。
在赴任的路上,他一身绯色官袍,意气风发,满腔抱负。拜访恩师,痛斥朝廷权奸当道,发誓上任后革除地方弊政,整顿吏治,救黎民于水火。途经地方,不与当地官绅交结,宴会礼金名帖一概推拒。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呈现在观众眼前。
但他也有明显的弱点,因年轻而略显急躁,贪功而冒进。恩师临别赠言四字“慎思守志”,正是看穿了这一点,这是一个浸淫官场已久仍不失初心的老手对初出茅庐的菜鸟的谆谆教诲。
上任之初,应鄂秋隼同窗的联名请求,吴南岱重审胭脂一案,很快发现案中疑点,释放无罪的鄂秋隼与胭脂二人。但麻烦并没有就此解决,吴南岱随后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种种疑点显示,他其实制造了一桩新的冤案。然而判决已下,并呈报中央,吴南岱因此得到升迁的机会。如果再次重判,意味着他不仅颜面无存,升迁也将无望。再加上已被定罪的书生宿介三番五次的嘲骂,如果吴南岱心胸狭窄一点,完全可以借此公报私仇,顺水推舟。此时吴南岱陷入了内心剧烈的挣扎,几次动摇,剧情推至高潮。最终还是内心的良知战胜对功名利禄的欲望,让沉冤得雪,还当事人一个清白。
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这是一个年轻官员的成长故事。
吴南岱代表着人们心目中一个理想的好官形象:心有正义,处事廉洁,胸怀宽广,即使偶尔犯错,但知错能改,把良知看得比脸面重要。
不过比起主人公,我认为电影里面最鲜明最有意思的人物形象还是书生宿介。
宿介是鄂秋隼的同窗,二人性情截然不同。
鄂秋隼为人庄重守礼,一心只读圣贤书,既不爱与同窗交游玩乐,更十分注意与异性保持距离。当宿介为他与胭脂姑娘牵线,即使对胭脂心有好感,他仍断然拒绝夜间私会一事。
宿介则交游广阔,风流放诞,外人对他的评价是“眠花宿柳,到处题诗”,活脱脱一个狷介狂妄的名士。但他也有急公好义的一面。当鄂秋隼身陷牢狱之灾,旁人避之唯恐不及,宿介挺身而出(虽然麻烦本来就是他惹出来的),邀同窗一起联名上书(人脉很强大)。为鄂秋隼洗清罪名后,自身却惹上一身腥,锒铛入狱,为了不让好友和表妹受苦,他默认了不属于自己的罪名。
宿介之狂,尤其体现在他与吴南岱对簿公堂之时。
面对吴南岱的厉声诘问,宿介满脸嘲笑,出口成章:
“宿介上公堂,白布落染缸。有口难分辩,冤枉!”
吴南岱骂他:“我笑你狂妄无赖,本是学中败类。”
宿介立马回了句:“我笑你自命青天,却是个糊涂昏官。”
临斩前,又写诗讽刺吴南岱:
“笑向府尊赠遗言,覆盘之下多沉冤。
红袍本是血来染,我赴黄泉你登天!”
吴南岱阅罢此诗,尽管气成河豚,仍是宣他上堂询问,他笑骂公堂,将吴南岱比作潇湘竹,讽刺他“挺秀又玲珑,腹中节节空,不通”。再次激怒决定自己生死的主审官。
这人已经不是用“狂”能形容了,用现代的词说,他就是“作”,可劲地作,不识时务地作。如果他进了官场,一定是最早死的那一个。
不过正是他的作,更突出了吴南岱的涵养。这或许也正是编剧、导演的用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