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淑贞》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26 03:0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淑贞》观后感摘抄

  《淑贞》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苇青 / 史彭元 / 沙溢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淑贞》观后感(一):韶光淑气,返璞归“贞”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宝贝怎么去看,还真的需要一双慧眼。在短片《淑贞》里,看这位祖奶奶的,恰是一位少年。少年气与长者风,有着天然的亲密。隔辈亲,互相惯着、爱着,就是这样情感连接的可爱之处。

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起来简单平淡的老人,事实上已经历尽铅华,她的经历有着怎样的美好和厚重,有多少常常念起,又有多少身世感怀。作为后辈,看到的、听到的,只能是老人经历中的断章,而在这些断章里,藏匿着的,是她的一生。

影片在轻重上处理的巧妙,看得出凯歌导演的心思。老人在垂垂之年活的有生气、有活力,充满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吸收着世间的元气,像个孩子。而在她独自一人喝着茶、梳着头,面对自己,回到往昔的时候,反而是沉静的、深情的,眼里浮现出最好年华的样子,心里像是过了百年。这样一轻一重的对照,活泛了老年的淑贞,深沉了青春的祖奶奶。

片名即是题眼,此时淑贞与彼时淑贞的对照,彼时淑贞与另一个淑珍的唱和,让岁月的重重回响穿过时空,久久回荡。加上祖奶奶患上的阿兹海默症,哪个“贞”才是真呢?还是说,一切都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洗刷,而真留下的就只有“贞”。这样的命题,这样的亦真亦幻,是导演留给观众给出心里已有答案的机会。

凯歌导演再拍短片,仍以时间为题,足见其对岁月韶光流逝之美的痴迷。看着两个淑贞手执翠荷于颓垣旁巧笑倩兮的景象,仿佛又看到百花深处胡同中正在绽放的玉兰,如梦似幻。新年的雪预示着新的轮回,我们在这十五分钟里年华老去,而祖奶奶的青春正回到最初美好的模样。

  《淑贞》观后感(二):生命的牵绊是记忆

18年前的2002年,陈凯歌导演为《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过一支短片《百花深处》,以千禧年后世纪之交的时间为横轴,以高楼大厦和老胡同空间为纵轴,讲述时代变迁与家的记忆的奇幻故事。

18年后的2020年,陈凯歌导演为金典拍摄了一支短片《淑贞》,仍然是四合院,主题中更多爱的元素,通过温馨的四世同堂生活,以及祖奶奶时常念起的旧人记忆,穿起一串悠长温暖的浓情故事。

亘古之间,唯有时间与爱才是永恒。

短片主角的这位老奶奶就像个老顽童,充满活力和好奇心。她喜欢喝热茶冷奶,喜欢雨天玩水,喜欢亲手做家务劳动,愿意尝试新事物,独立性极强。这种活力,不亚于一个年轻人。这是一个既鲜活又真实的人物,从四合院的第一个镜头开始,观众们也跟着走进这位有趣奶奶的生活。

一个人的衰老都是从遗忘开始的,当一个人经常被尊称为奶奶,她的名字也容易被更多人遗忘。陈凯歌的导演对于时间的过渡非常精妙,祖奶奶梳头油的时候提起淑贞,才让人们想起她的名字,以及了解另一段关于淑贞的故事。头油的清香刺激了嗅觉,这种很妙的通感表现手法,也勾起了尘封已久的回忆。镜头里虽只表现了奶奶往事的记忆碎片,却能管中窥豹,跟着流动的镜头,就像经历她一整个人生。

大家眼中的淑贞,往往是耄耋之年受人敬爱的祖奶奶,而忘记了这个淑贞的内心仍如活泼少女。影片中开场出现的白猫与黑猫,仿佛就映射着两个淑贞。这个处理很精妙,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有的人只能看到冰箱旁的黑猫,却容易忽略饺子宴上的白猫。

影片虽短,但是表达情感十分细腻。祖奶奶学打字保留祖爷爷当年的信,其实寓意真正想保存的是这段真挚的情感。祖奶奶想起另一个淑贞,也是隐喻她的青春与姐妹情。然而忽然间,祖奶奶得了阿兹海默症,这一切记忆,都要随着时间的微风和细雨而消散了,就如同此片只有十几分钟一样短暂。

曾爷爷写给曾奶奶淑贞的信,字里行间,如此柔软多情。也仿佛,今天也是这么一天,导演带着我们来到这里,走进这样的故事里——

“希望有一天带你来这里,看看雨后的南方,那天边的红霞,好似你红润饱满的脸庞。还有这南方的细雨绵绵,就好似你我的丝丝缕缕,情意绵绵。”

  《淑贞》观后感(三):《淑贞》

  清晨,北京胡同,四合院,年近九十的曾祖母,一路小跑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牛奶,有滋有味的“偷喝”起来。这一幕刚好被晨练回来的曾孙子齐马撞见了,曾祖母委屈巴巴的抱怨“他们不让我喝凉的”,并叮嘱齐马“你可是什么都没瞅见”。接着,镜头顺着祖母的眼睛切到了正在准备早饭的保姆身上,齐马的爸爸齐龙煞有介事的问起冰箱里的牛奶怎么少了一盒?保姆刘姐赶着手里的活儿不忘丢给齐龙一记白眼“知道了还问”。

  几组简单的镜头,把环境与人物关系交代的清清楚楚。老北京人一家子的一天,就从这冰牛奶开始了。

  北京有句俗话说“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喝早茶,是老北京人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无论贫穷富贵,早起活动完身体,都要先喝茶。这把茶喝透了,一天才有精神。齐马说曾祖母只喝“北京茶庄里买的茶叶末”。早年间,老百姓喝不起贵茶,又不想失了口味,就会去买点高端茶叶的碎末,这是胡同老人的偏爱,用搪瓷茶缸子闷上十分钟,茶色有很深的琥珀色,一揭盖,清香扑鼻,这叫“酽茶”。

  过了早儿,孙媳妇跟保姆因为洗衣服的事,拌了几句嘴,老太太抱起祖传大洗衣盆,“脸不红心不喘”有你们废话的功夫,我都洗完了“。年轻人依赖洗衣机,习惯机器操作解决一切生活问题,可老人家信奉“自己的衣服自己个儿洗”提倡有机嘛。

  接着画面切到了孙媳妇两口子吵架,老太太和着面包起饺子来。饺子对中国人的意义非凡,不仅象征着团圆与福气,和面的“和”也对应了“合”,所以每次齐马的爸妈吵架,老太太都要和面包饺子。擀饺子皮儿,这是老太太的拿手绝活,别人“擀不圆”。应了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调节家人矛盾的差事,还真得家里的老人来周旋。一顿简简单单的饺子,里里外外透露着中国家庭的传统与智慧。

  曾孙子要开车去买牛奶,曾祖母发话了“腿是干什么的?跑着去”。老太太人老,心可不老,看着传统又守旧的生活习惯,还真应对了现代人提倡的有机生活。

  爱说爱笑爱操持的曾祖母,也有安静的时刻,每次用桂花油梳头的时候,她喜欢讲同一个故事,她跟淑贞的故事。淑贞是谁啊?曾祖母指着自己道:“是我呀”。原来曾祖母的故事里,有两个淑贞。两个淑贞,都跟年轻的曾祖父小齐子,有过一段感情,听着意思还是段三角恋。

  看得出曾祖母年轻的时候跟曾祖父很相爱,曾祖母还留着当年俩人的三封情书。纸都破旧了,字也花掉了,曾祖母想了个好办法,让齐马教她打字。这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有机生活的态度,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时代在进步,老传统与新技术也在碰撞。

  而两个淑贞的故事呢?当年因为曾祖父小齐子,两个淑贞小姐妹因此闹掰了,性格激烈的曾祖母还推了淑贞一下。每次回想这一幕,祖奶奶都不说话了,一边梳着桂花油,一边想着淑贞,一边给齐马讲着淑贞的故事。

  从老齐家的视角来看,从一天,到一年,由早到晚,夏去冬来。一家人老与新的观念在碰撞,老传统在无声的延续着,时代的进步也在影响着祖奶奶。老太太言传身教“凡事亲力亲为”。守着老传统,也积极学习新事物——学打字,用电脑,吃汉堡。都是祖奶奶乐意尝试的。

  老齐家一家人的家长里短里,不仅延续着传统,也倡导着新的生活方式。传承要靠后辈延续,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值得倡导。祖奶奶接近自然、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分享快乐的生活态度与有机生活不谋而合,原来最好的生活方式,不是创新,是老一辈的传承。

  《淑贞》观后感(五):人生即将凋谢时的美好回望

  

看完陈凯歌导演的微电影《淑贞》,我就想到了我的外祖母,我的外祖母今年八十九,明年六月份就九十了。身体还算硬朗,虽然眼睛不好,耳朵不灵,但总还记得住我们这些小辈,总还是和蔼可亲地对待着我们这些小辈。

和电影里的淑贞一样,外祖母也爱吃冰的,今年二舅过世时,天气热,外祖母看到旁边的孩子在吃冰淇淋,但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去找我母亲问孩子们吃的是什么,母亲说是冰棒,外祖母说她也想吃。母亲自然是不允许外祖母吃的,外祖母还生气了一会儿。过了一天后,外祖母睡了午觉起来,觉得口渴,就让她的曾孙女来告诉母亲,说她要吃西瓜,不知道是小孩子传达不清楚还是外祖母没说清楚,母亲弄了好久才明白是西瓜。于是我就去街上买了两个,切了给外祖母吃,外祖母就让我先拿去冰箱里冰一下,说是这样吃着才好吃。

不管是从电影里的淑贞还是我的外祖母,他们似乎年纪越大,就越来越像孩子。似乎久经世事后,剩下来的反而是孩子时就拥有的纯真。所以我故乡常有一种说法说,人越老就越活回去了。可是焉知这不是一种福分呢,到了人生末尾,留在记忆中的都是那些值得回忆的事,都是那些值得高兴的人,怎么都比记忆中仍旧保留着一生的悲楚要好吧。

所以外祖母也像是电影里的淑贞一样爱絮叨以前的事情,那都是她人生中最美最值得记忆的时光,所遇到的事都是她最缅怀于心的事,记得的人都是她一生中最不想遗忘的人。她总是反反复复地,总是对遇到的每一个人说起她年轻的时候,说起她的父母、姐妹兄弟,说起她小时候的种种,说起她嫁给我外祖父的情景。每次听到外祖母的叙说,我都惊讶于外祖母的记忆之好,她说起的那些事情,细枝末节都十分清楚,可以想见这些记忆在她的脑中该是如何的鲜活,几十年的时光不但没有让她遗忘,反而让这些记忆越来越清楚。

《淑贞》这个电影只有短短的十来分钟,但是却高超地讲述了淑贞的一生,通过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们就能想见淑贞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她经历的爱情,经历人生,我们都能在电影留出的空白里靠想象补充出来。就像是我听我外祖母絮叨一下午后,就能想象外祖母的一生一样。

看电影《淑贞》,就好像是在一个午后,在和煦的光影里独坐,心中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情愫在滋生。虽然我没有那么大的年纪,但似乎也能想象到几十年后的自己是怎么样的。是啊,人都会变老,人都会抵挡不住时间的侵袭而容颜衰老,步履蹒跚,但时间并不能偷走我们心中的那抹柔情与温暖。

单纯地把电影《淑贞》理解为一部旨在唤起人们对阿兹海默症关注的话,是浅显化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首写给岁月并赞美生命的诗。每一个人都会老去,但每一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一生成为一首深情满满的诗行。淑贞在记忆逐渐丢失之时,开始回溯生命的美好,最终为自己的诗画上了美妙的句点。我知道,我九十岁的外祖母,也一定会如淑贞一样,为自己的诗行画上最美的一个句点的。

生命开始凋许时,衡量我们生命价值几何的的砝码,从来不是我们经历过的苦难,而是那些让我们感叹人生值得的那些人以及那些事儿。这是我看完电影《淑贞》后最大的感受。

  《淑贞》观后感(六):快乐与爱,就是有机生活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家老太太的位置,她那样温柔、慈祥,一想起来就觉得满腔柔软,眼眶微酸。对十八岁的齐马来说,祖奶奶淑贞就是那个独特而重要的老太太。

淑贞还健在,活到快九十岁,身子硬朗,心态轻松,整天乐呵呵的,比很多人都通透。

她喜欢喝凉牛奶、茶叶末,也喜欢手洗衣物、亲力亲为,在小辈们习惯了用洗衣机代替手洗、开车取代跑腿的时代,她还不忘敲打几句,“心不慌手不抖”、“有腿自己走着去”,用齐马的话说,就是提倡有机,也是在认真吸允着活着的滋味。

那,什么是有机生活呢?

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说,应该是吃有机食物,比如喝有机的奶,水培一些健康的蔬菜、水果;穿棉麻等天然布料的衣物;以步代车,节约能源;用分类回收的方式进行垃圾减量……从衣食住行开始,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祖奶奶那样。

而《淑贞》的最后,导演给出了一句更具概括性和人情味的回答——快乐与爱,就是有机生活。

淑贞很爱笑,一笑起来那些岁月留下的小小沟壑,就愈加挤在一起,可人的偏偏是舒展的,从眉眼到气质都带着一种明快的感觉。

她不仅自己过得快乐,也希望重要的人快乐。齐马说,每当父母拌嘴的时候,祖奶奶总会动手包饺子,和面,擀皮,包好,一家人和和气气吃一段热腾腾的饺子,再不愉快的事也就过去了。

这是和睦团圆的福气,而老太太年轻时在感情里也是极有福气的。

她跟齐马讲起过去的那段场景,拍得十分美。了了几句就描摹出一幅少年少女们娇俏害羞画面,一下子把人带入泛黄的过去。

“我叫淑贞,她也叫淑贞。那个时候,我们家刚把我许配给你曾爷爷,我们大家都管你曾爷爷叫小齐子。小齐子喊了一声,淑贞,我哎了一声,她也哎了一声,我们仨人的脸呐,都红了。”

她记忆里的人物还那样鲜活,如同春天的小雨,润物无声,淅淅沥沥,能慢慢的沾湿衣裳,沁透心田,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遗失。

席慕容在《印记》中说过:“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因为爱是勇敢,也要坦诚。但很多时候,我们跟爱人、亲人的相处中,都是羞于表达情感的。明明很在意对方,可不知道如何说出口,有时候说出口的或许并不是内心真正想的。所以看着年轻的淑贞和小齐子之间、两个的淑贞之间,都直接率真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会特别动容。

祖奶奶想要学打字那段,初心是想保存好曾爷爷写的三封家书。但我仔细看了文字内容,说是家书,更像情书。

信里写着:“希望有一天带你来这里,看看雨后的南方,那天边的红霞,好似你红润饱满的脸庞。还有这南方的细雨绵绵,就好似你我的丝丝缕缕,情意绵绵……淑贞,等待我的归来吧,我想念的淑贞。”字里行间都是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难怪祖奶奶不舍得纸朽了,想留下来。

而另一个喜欢上小齐子的淑贞,也不曾隐瞒这份不太适合的心意,坦诚地告诉祖奶奶,并紧紧地拉住了友情的衣袖。多年之后,淑贞想起来的也是她俩手撑荷叶玩闹的欢快和轻盈。

我觉得,祖奶奶身上有种复古而旺盛的生命力,年纪再大也对未知的事物拥有好奇心,什么事都想试一回,跟曾孙一起吃汉堡,会忽然兴起地轻轻一跳,就像个老顽童。

如果一个人用力地活着,一定会像淑贞那样尝过五味杂陈的味道,充分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有酸涩的分离和等待,有甜蜜的爱恋和情感,有勤苦的劳动和付出,也有热辣而经久不衰的好奇。

这样的她,也会散发出让家人眷恋和熟悉的气息,所以在齐马眼中,“祖奶奶还是原来的样子,活在快乐和希望里,她是会一点点老去,但我们对她的爱一直没变,不会变。”愿你我的人生,都有爱,有快乐,有珍视且想要守护的人。

  《淑贞》观后感(七):她白发苍苍,她心如赤子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淑贞》的微电影,时长只有15分钟,信息量却不小。

电影名如其实的,围绕着一个名叫“淑贞”的女人展开。淑贞是齐马的曾祖母,已是91岁的高龄。齐家四世同堂,生活在北京的一处四合院里,淑贞虽然年纪大,却是齐家不折不扣的“精神领袖”,齐马的爷爷齐虎、爸爸齐龙,名字都是曾祖母所取。但是,这位老人却没有丝毫的长辈架子,她像极了你我记忆中,或是想象中那个理想的女性长辈:满头白发却双目有神,爱说爱笑,身体硬朗,凡事亲力亲为。

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短短一部微电影,运镜和构图怎么看怎么舒服,另外还有沙溢参演,在短片里面妥妥的算是大制作了。等片尾字幕出来才发现,好么,是陈凯歌老师的作品。怪不得画质和镜头语言满分,叙事中的留白也恰到好处。

整部短片随着齐马的旁白展开,以曾孙齐马的视角,观察着曾祖母淑贞的日常生活。

淑贞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却是小孩子一般的心性。她爱喝冰鲜牛奶,家里人不让她喝凉的,就自己从冰箱里“偷”出来。她精气神十足,不服老,谁对她说一句“老太太都这么大岁数了”,她便马上站起身跟谁比赛扫地,打扫半个四合院不带休息,照样不在话下。

更可贵的事,她并没有甘愿成为时代变迁的炮灰,对于年轻人时兴的玩意,她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淑贞主动请曾孙教自己电脑打字,目的是把爱人的信存到电脑里,保存的更久一点。淑贞突发奇想的去吃汉堡,为的是尝一尝自己不曾吃过的味道。单手戳键盘一字一字打出的信件,因为电脑死机完全丢失,她只是淡然一笑:没关系,可以重打。汉堡的味道吃不惯,却还是节俭的打包带回去,开心的喂给院子里的猫吃。对于没尝试过的东西,总要尝试一番,在有限的生命里,抓住尽量多的感受与记忆,哪怕不全是愉快的,也就成了永恒,成了无限。

电影里由齐马之口,把曾祖母淑贞的生活方式冠上了名字:“有机生活”。什么是“有机生活”?说起有机,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的可能还是食品上的概念。“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而“有机生活”则是一种绿色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所有人都知道,正是有机物组成了生命,而以“有机”的态度活着,便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而生存,去感受人世间一切存在着的感受,不等待、不迟疑,把活着的每一刻当做自然的馈赠,看做世界的礼物。就像淑贞那样,虽然年迈,但是依旧对生活有热情、有坚守,面对纷纷扰扰的烦心事,依旧淡然自若。

我想,淑贞的淡然,大约是因为过往的经历吧,人总是经历的越多,越懂得如何成为自己,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便是“有机”的态度。只是,以电影15分钟的篇幅,并不能展现淑贞过往的经历,也没有时间由淑贞本人来娓娓道来,只是点到为止的展示了三个来自过往的细节:

其一,淑贞带着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坚持着手洗衣服的习惯。

在孙媳妇和刘姐争执如何用洗衣机洗丝质衣物的时候,淑贞已经利索的洗完了盆里的衣服。大约正是因为过往生活的不易,老人才会对劳作、忙碌有着近乎虔诚的执着。

其二,淑贞爱美、爱照镜子,用着老式的桂花头油梳头,在梳头的时候,开朗的老太太变得沉默寡言起来。而且,她从从不让“淑贞”之外的人帮自己梳头。

这里要提一句,曾祖母在年轻的时候,曾有一个跟自己同名的小姐妹。在曾祖母被许配给曾祖父“小齐子”的时候,两个淑贞也是生活在同一个大院里的好友,影片里一闪而过两个淑贞年轻时的影像,她们像是水池中的并蒂双生莲花一般,鲜活、相似又美丽。两个淑贞都同样爱过小齐子,而在曾祖母的回忆当中,另一个淑贞的分量甚至比小齐子更重。

其三,淑贞最爱做的事,就是给孙辈们展示自己年轻时跟小齐子的通信、展示淑贞年轻时的照片。人老了以后,难免怀旧,虽然正片中没有交代,但是泛黄发脆的信纸已然交代动荡年岁中的分离,年轻爱侣间的思念。而淑贞珍藏着的照片,也总要拿出来显摆一番,问上一句:“漂亮吧?”那是她与小姐妹的昔日荣光,是虽然早就逝去,却依旧值得怀念的青春岁月。

虽然不乏老人念旧、固执的特点,淑贞却一点暮气沉沉的老人味都没有,反倒像是个披着老人外貌的小姑娘,爱新鲜爱热闹。即使生命已是夕阳的余晖,也努力的去燃烧每分每秒,不论生命的长度是多少,只专注于每一天里生活体验的密度,这大约便是“老去”这个词最理想的形态,也是“有机生活”最完美的诠释。

但愿等我变老的时候也能这样热烈的活着,虽然满头白发,却依旧心如赤子。

  《淑贞》观后感(八):爱自己的淑贞运气不会太差

  

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的微电影《淑贞》,讲述的明明都是生活里最细枝末节的部分,有亲情,有爱,有带着爱与希望的有机生活。

整片看完才明白,这是一个关于淑贞的故事,她活在现在,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活在生活里最美好的每一个片刻里。

【没有什么比任性更令人高兴的事了】

如果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那么齐马的曾祖母淑贞,几乎可以是爱自己的有机生活担当。

眼神清澈,偷偷从冰箱里拿冰牛奶喝;爱喝热茶,硬是要自己续热水;懒得和小保姆纠缠洗衣机用手洗档还是快洗档,自己拎着洗衣盆分分钟就全部洗好;出门不喜欢用汽车代步,要自己一步一步走……

她把生活过成一个小少女的样子,鲜活、自在、有烟火气。在追求效率、快节奏、高速、浮躁的都市生活里,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自我的节奏。尽管对于淑贞的过去提及极少,但能从她整齐又精致的发髻里看得出,她曾端坐在梳妆台前认真开始一天的模样。

这种缓慢与不慌张,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自信。在如今被手机、996和KPI包围的生活里,着实珍贵。

【往事纷飞,如桂花香萦绕心头】

曾祖母喜欢坐在花前用桂花油梳头,带着一丝丝旧时代的情调,一种不需要昂贵奢侈但是能自我愉悦的人生态度。像是如今我们喜欢的香薰蜡烛和精油,让自己精神活在逍遥自在的氛围里,不讨好他人,不丢失自我。

曾祖母也有过自己的烦心事,她曾和另一位淑贞在年轻时,都喜欢曾祖父。

两个美好的少女,绑着长长的辫子,举着荷叶奔跑躲雨,回眸里看着自己的心上人,眼里脸上都是满溢的爱。没有什么勾心斗角,也没有功利的算计,真的喜欢,像是一杯牛奶一样,醇厚,真实,自然。

从曾祖母的嘴里,没有讲过和曾祖父跌宕起伏的爱情,但是曾祖父仅仅留下的三封书信,纸张都泛了黄她还珍藏着。她要齐马教她学习用电脑,学打字,把书信记录在电脑里,永远的保存下去。她笨拙又缓慢,认真又严肃,不要帮忙,哪怕遇到死机这样的大麻烦,也是云淡风轻,再打一次就是了。

淑贞的有机生活,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她像是一株荷花一般,疯狂吸收着营养和阳光,每一天都骄傲的活在水中。

【未来未至,享受当下璀璨有机生活】

曾祖母不责怪她与另一个淑贞都喜欢曾爷爷。说起这些往事的口气,轻描淡写,但也许在属于她的历史里,已经在回忆里打磨过所有的情绪,都变成了能够让自己舒适的样子,再舒适的讲给别人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影片的末尾,淑贞跟着齐马第一次坐在快餐店里吃汉堡,一大口咬下去,番茄酱沾在嘴唇上,笑容天真。她的丰盛与自我,可以说是有机生活最好的状态。

希望也有那样的一天,我们见过了生活的无常与珍贵,还可以把最好的部分拿来品尝。

  《淑贞》观后感(九):有一种病叫阿兹海默症,有一种不服老的生活方式叫”淑贞“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永远是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的向观众诉说他想讲述的故事,在《淑贞》微电影中,没有大起大落,我就这样端着一杯热茶,静静的看着这个叫淑贞的老奶奶,或热气腾腾、或若有所思的晚年。

在看电影之前,我在想,淑贞是谁?带着这个疑问,我进入了这个故事。

在我们眼中,人老的最大表现就是放下许多坚持,不再有自己的热爱,许多事总需要依赖年轻人来做,而影片中的太奶奶则不同,她喜欢喝冷牛奶,坚持自己手洗衣服,看到后辈吵架也会通过包饺子来缓和大家的关系,而她也总能找到逗笑大家的秘诀,比如在饺子里放一颗花生米,最后却是自己吃到了,太奶奶的可爱模样,逗笑了一家人,也温暖了一家人,大概也是因为她的存在,这个家才更完整,才更像家吧。

人总会老,但人老了,依然会记得一些在意的事。比如另一个淑贞。

若是有一个女人,喜欢我喜欢的男人,那么她一定是情敌的角色,而在太奶奶眼里,淑贞是她想念的人,甚至比太爷爷还让她想念。

为什么?

她和另一个淑贞都喜欢太爷爷,最终是她陪伴太爷爷一辈子,而另外一个淑贞,则是在承诺不再见太爷爷后真的再也没出现过。

太奶奶心里明白对方的好,也惦记对方的好,于是一辈子,也没能释怀这件事。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度认为,人老了,连同思想都僵化了,许多事不再记得,也不再重要了,但看完电影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只是我们的固有观念而已,或许,他们并不认同。

去年我近80的姥姥问我,你们年轻人每天拿个手机抱着玩能玩一天,到底玩什么呢?

我拿着手机打开微信,告诉姥姥,你看,这是我们的家族群,里面有二姨、舅舅,我妈,还有这些小辈们,大家会在里面商量重要的大事,也会发一些好玩的文章。

这是抖音,里面有各种草根网红发的段子、短视频,也有一些新闻;

这是淘宝,可以网上购物。

当我一一介绍这些新奇的事物时,我没有看到姥姥摇着手说这些我都不懂,而是眼睛里闪着光。于是我立马买了一个大屏幕智能手机送给她,小辈儿们开始热衷于教授姥姥怎么用智能手机。

我教会姥姥用微信聊天,她也加入了家族群,偶尔会语音问大家:都吃了吗?

弟弟教会姥姥会快手,她开始每天刷新闻,还讲给街坊邻居;

我妈教会姥姥收发红包,逢年过节,她也参与抢红包的热闹;

她终于又参与进了我们的生活,原来,她也并不服老,原来,只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现实需求。

如同淑贞太奶奶一样,现实中许多老人,或许都不服老。身体上、大脑上的衰退,不等于思想的衰退,他们渴望参与年轻人的生活,渴望继续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渴望不被遗忘,渴望还能发光发亮。

影片最后淑贞太奶奶堆得雪人点亮了整个四合院,也让我心里由衷的想要祝福如同她一样年迈、不服老的老人们,无论多大年纪,依然可以内心鲜活,哪怕有一天腿脚不灵便了,依然能够热爱这个世界,年轻人也不要自以为是的放任她们,而是要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并且更多的,或许是精神层面的照顾和关心。

近年来阿兹海默症越来越普遍,许多老人到了晚年没有生活质量,了解这个病症的时候,我们只是了解到负面的一面,就像淑贞太奶奶一样,刚吃完就忘记自己吃的什么,甚至忘记吃过饭这回事,许多生活中的细节让年轻人烦恼,但其实她们仍然渴望生活中的光亮。

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晚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或许只是饭后陪他们聊聊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都能帮我们做什么,或许只需要给他们买一部智能手机,或许只需要教她们聊一下微信,或许只是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都能让他们的晚年更幸福。

  《淑贞》观后感(十):《淑贞》重新定义了“老去”

  

看完了陈凯歌导演的微电影《淑贞》后,除了为曾奶奶淑贞在耄耋之年仍过着有声有色的生活感动,我更想整理出《淑贞》里各种关于主题的核心要素,还有科普一种我们早该知道的生活方式。

《淑贞》里关于主题的核心要素有:

黑猫:不迷信。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有听过黑猫不吉利这种话吧,尤其是老一辈最爱讲这种话,认为黑猫是厄运来临的预兆。而曾奶奶淑贞去拿牛奶时,不仅没有避开它,还抱着它玩耍。侧面可以验证淑贞并非那种传统封建迷信的老人。

冰牛奶:不健康。俗话说年老宜温不宜寒,因此老年人不宜多吃冷食,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论证。而曾奶奶淑贞则一直偷偷喝自己喜欢的冰牛奶,没有盲从他人的意见,直面追求自己所钟情的事物。

有机生活:并非传统字面意义上消费健康的有机产品,而是热爱生活,拥抱快乐与爱的人生。

电脑:不仅代表了淑贞愿意接受新型事物,更清楚利用科技可以保存自己最珍贵的记忆,侧面表达了科技给老人带来的便利与帮助。

另一位淑贞:与同名同姓的淑贞喜欢上同一个人,又因为自己年少时的意气用事最终错失了最好的朋友。实际代表了她人生路上的遗憾与怀念。

瑞雪兆丰年:代表了淑贞对自己人生的盼望。对淑贞而言,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新的未来。

陈凯歌导演以90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为线索,分别配上各种带有寓意的生活要素,以一种全新且富有创意的微电影形式告诉了观众们:有机生活的真正意义是拥抱快乐与爱,不惧老去。

一种我们早该知道的生活方式——“乐活”

在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名词:乐活。

该名词来源于1980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首次提出了乐活概念,以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英文单词首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汇,直译过来就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乐活”的概念也逐渐从西方传递过来,“乐活族”从不害怕老去与死亡,以热爱生活、追崇快乐为主。而微电影里的淑贞则是“乐活族”最具鲜活性的例子。

对比当今社会,惧怕衰老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焦虑,每个人谈老色变,国人的审美只认同少年少女感,中年女星只要脸上每多一道皱纹,自媒体就会铺天盖地地讨论该女星美人迟暮、风光不再……大多数国人都讲究安享晚年、讲究什么年龄段就该做什么事情,这种误导性的思想概念,不仅杞人忧天,还白白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

老去并不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身体上的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老,可怕的是人向年龄妥协而失去了对世界好奇心,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只有懂得热爱生活、愿意拥抱快乐与爱才是真正的年轻。而淑贞的出现,以90岁的飒爽英姿重新给人们定义了“老去”,这样的活着才更像是活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能让自己幸福的东西,不管它是一瓶冰牛奶,还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汉堡餐之旅。

《淑贞》让人看得哭哭笑笑,让我们懂得不再害怕变老,不再畏惧死亡,怀着热爱优雅地生活、老去实际都是美好生命的一部分。淑贞代表了当今社会老年人最理想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也是每一个年轻人憧憬并为之努力实现的目标。如果有一天,你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希望你明白,无论年纪多大,只要你懂得热爱生活、懂得放手,也照样可以活得快乐、精彩且自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淑贞》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