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一部由莎莉·波特执导,裘德·洛 / 史蒂夫·布西密 / 约翰·雷吉扎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啊…… jude的女装相不如johnny啊!
●愤怒
●我能说我好喜欢这部片子么。对时尚界,对美有困惑的人都可以看看。很有启发。
●烟熏妆的裘德洛!怎么会这么美型?!
●分全部给 JudeLaw
●我没看懂
●莎莉·波特实在是聪明以及会讨巧。用新的角度和话语来叙事,虽然这种叙事手法较为实验。但是说到底,这也是三幕剧结构。两次枪声都是情节点。而声音在此片中深刻贯彻了衍伸画外的作用,担当了叙事的一部分。
《愤怒》影评(一):《愤怒》
虽然拍摄手法说不上多创意,奥斯卡颁奖典礼都用过这一类手法,还好莎莉·波特 Sally Potter的剧本还是有点东西的。
丰富的人物以及相关性,不仅很好的推进情节,并展现了一部分那个特殊圈子的内在真实,其实这些相互的威逼利诱、身不由己、无所慰藉在哪个圈子都存在,只是这个圈子太过出头鸟而已。
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我反而觉得是一直在镜头后面,最后出现一双腿的“米开朗基罗”,这个人物暗示着那些仿佛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实则可能带着并不单纯的目的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变故,当然作者对这个人物并没有褒贬的意思,这样的人确实无法是非简单判断。
整体镜头剪辑处理单纯,却又有着一种契合时尚圈的质感,加上表演痕迹的加重,使得一切很抽离,没有一种沉下来的感觉,反而显得浮躁。
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言简意赅。直截了当的告诉你那个行业的当下。没有什么抒情的远景,长镜头。没有移位,借景,布景,场景的选择。能坎掉的都砍掉了。只有表情 简单的肢体动作 和语言。
冷酷的现实,冷漠的人情,所有的人都觉得没有温暖 能相信谁?能依靠谁?没有,完全没有。所有的人像生活在被无底洞不断向下吸的人。努力向上爬但又都是被无情向下拽。生存怎么变成了那么可悲的一件事?
看的感觉 你会觉得那是纪录片,不是吗?
从影片的展开方式来讲,它简单的用一些幕后声音和之后人的表现将你拉入一个事件中,真够试验的,习惯以前电影表现方式的人肯定不怎么喜欢。
影片的后半部份 我就很难解 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的发生,与之有关的人都会感到悲伤和恐惧 可是他们每个人都在担心他们自己所司的那部分的工作,各图各的,恐惧也是担心自己的那部分,为什么他们没有互相安慰?为什么?
另一个我还是很钦佩的是 所有演员的表演 没有对手戏 没有场景和氛围的营造 每个人就在一个告诉你的状态下走到镜头前 说 表情 就这样表现事态的发展。
有一点要提:那个Critic说 英国人在抗议的那部分中国乡下的农民工 他们不认为那是剥削 他们认为那是 一个就业机会。
因为不断的转换镜头中的人物 观者常常会被拉出戏外 入戏不是重点.方式 手段具有实验性 揭露事实 人际关系 并且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事实才具有意义。(未完待续)
《愤怒》影评(三):为何愤怒
《Rage》是一部实验电影,模仿纪录片的采访形式,通过事件相关人物在镜头前的独白,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时尚圈的故事。
在一次发布会表演中,模特多萝西不幸从摩托车上坠下,当场死亡。在一片震惊和哀悼声中,公司决定,利用死亡造成的神秘感和舆论效果,将新产品M的市场理念定为“M is for mystery”,重新召开发布会。几天后,新的发布会举行,同时在发布会外聚集了大量抗议者。在几乎相同的表演中,模特邦尼再次不幸意外身亡。死亡笼罩了整个公司。采访的视频流传到网上,激起了更多的抗议者,在巨大的嘈杂声中,愤怒的人们终于冲了进来……
影片的摄影机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它充当了一个虚构的角色,即虚构的采访者米开朗基罗。这个角色是整部影片的“制作者”,他是一个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来到时尚业界的一家公司进行采访,录下了事件过程中公司内部各色人物面对镜头的各种表现,其中不乏一些公司内部信息。他将这些“采访画面”放到网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并最终激起了抗议。
影片中穿插的字幕是“制作者”米开朗基罗的“日记”;不时的画外音,镜头前的人们时不时与镜头外进行交流。所有这些一起虚构出了作者:“米开朗基罗”。他是在观者的头脑中被构建出的。
这样一来,“镜头外”也参与了故事,镜头内外不时互动、交流,看不见的“米开朗基罗”像个影子般在观者重构的故事里飘来飘去,颇有些虚实相生的味道。
比较偏向于后现代的影片一般都有这个特点:把东西撕碎了,让读者自己来拼装。电影给出一些片段,给出每个人的叙述,以及零星的画外音,至于故事,就要靠观者来讲了。
所以说,后现代的艺术作品讲究观者的积极参与,在作品的接受中,作品的创作才开始完成。
就这部影片来说,实验的地方大概有二。其一:镜头内外的积极互动。镜头成为虚构的角色,拓宽了影片的表现场所。其二:片段的拼接,通过镜头前人物的不同叙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过这两点也都算不上新颖。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组成故事,这在不少现代舞台剧中都有采用,通过不同人物的独白组成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并且不少带有记录片风格的电影也都爱用这种手法,因为它直接关注人物的语言,直接关注人本身。但是由于这部电影只是虚构了一次事件和采访,被采访者都由演员表演,使得一种借鉴自纪录片的原真性得不到彰显,显得有些像一群演员在镜头前的演技大比拼,比如做足了噱头的Jude Law,用华丽的女装扮相惊艳全场。
撇开手法,影片通过时尚界中发生的故事,比较广泛地就整个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时尚是什么?时尚杂志推崇的审美标准是否对青少年有极大的不良影响?我们的审美标准出了什么问题?批评家又该怎样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顺从利益的指向?这个时代艺术家的地位是什么?追逐利益是否使我们泯灭了人性?记者怎样才能秉持良心勇敢揭发社会的不道德?等等。
其中一些人物的话是相当发人深省的。比如公司的女经理说的一段话。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公司,虽然她一直以来的愿望是当一名政治家,但她不能让父亲失望。在公司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年过半百的女经理绝望地说到:“你知道我明天会做什么吗?我在想,我很有可能回到家,然后脱下制服,和游行的人一起,来公司抗议。抗议我自己的公司。”
我想,这在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什么荒谬的话了。制度早已超越了个人,不管是站得多高的人。恐怕不再是人在压迫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更为抽象,更为沮丧的,更令人无助的强大。
我们感到愤怒,但却不知道对什么感到愤怒,最终,只好对“一切”感到愤怒。
不过总的来说,《Rage》可能在问题意识方面,撒得比较广,而挖得不够深。选择时尚界这个花枝招展的地方作为故事背景,可能在众多演员的百花齐放中有利于形成视觉上鲜艳的“众生相”,但若没有洗净铅华、至精至密的深度,恐怕很有可能难以自持。
《愤怒》影评(四):《愤怒》的愤怒的影评
这是一部形式上大胆实验的影片,它要是敢再大胆些,直接用人物的剪影配合五颜六色的背景来表现,哦,好熟悉,一下子成了苹果ipod的广告了,呵呵。玩笑归玩笑,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种矫揉造作的气质,让人鄙夷它的形式大于内容,但渐渐的,我开始用笔记录,逐步发现它的内容精彩得远远超越了形式。影片的张力一如它的片名,恍惚间像是一部精美绝伦的舞台话剧就这样嘶嘶地在胶片机上鲜活运转。
影片的主旨提句为:“全部愤怒,愤怒!”
可以这样理解:“愤怒是较为强烈的一种情绪。愤怒是在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愤怒的人比被发怒的对象受损更大。如果在愤怒时说话,将会作出最出色的演讲,但是却会令人终生感到悔恨。”
下面,请容许我来一一注解这部影片的精彩。影片用了七天来描述一个故事,来揭示愤怒。七天,第一反应就是上帝创世纪,而巧合的是一开机,命运就已经在飞跑了,随后发生的种种境遇,竟像是对创世纪的经典膜拜。
第一天:上帝赐予我们光芒!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
屏幕前敲出这样的导引语:“我在时装秀前一天见了几位重要人士,他们解释了为何衣服不只是衣服。”导引语的内容本身是枯燥无趣的,而它通过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思考过程模拟,表达出欲盖弥彰的重要作用,那些删去的内容就像没看清的秘密一样,具有完全的吸引力。
黑暗空洞的镜头有了光,人物相继登场,面对镜头把故事转化成声音的、表情的、动作的传递。掌机的是没有讲过一句话,也没有露过一次脸的米开朗基罗,连名字也是从其他人的口中说出的,这就像是上帝吗?不见其形,却创造了一切?一切都在镜头前展露。
人们是这样自我介绍的:
维杰:一名送披萨的快递,误入了这个时尚的圈子。
明克斯:妖艳的模特。裘德洛的女妆扮相一出场,我屏息好久,一口气憋不出来,难得的惊艳中透着媚俗,很矛盾的形容却很真实反映在他身上,那自恋的神情配上她的喃喃自语:“我早上会对镜子说,你是唯一的,最棒的。”
布莱利怀特:活动传播策划人,老老实实地为你阐述他的工作内容。
安妮塔:缝纫工,就像她自己想当隐形人一样,她所缝纫的部分也是隐形的内里和褶皱。
杜威安杰:大学毕业生,主修哲学伦理学等,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朝气、抱负还有野心。
伊蒂丝罗斯:服装公司经理。每位商人也都可以像慈善家一样说出一些让人觉得很柔软动情的话来:“在过去,我们对每个珠饰工和袖扣工,每个剪裁工和浆熨工,每个仓库管理员和每个送货工,全都叫得出名字。现在当然完全不同了。”
莱特丝:模特。大眼睛,会说话的大眼睛,所以她完全不需要用嘴表达什么。
梅林C:服装设计师。表态就是空泛世界中的虚问实答。最不正常的人往往活的最真。
奥图:公关。没有什么可以记录他的个性。他最大的个性是和别人的共性。
桃乐丝:这是一个别人口中的模特,患有厌食症,瘦得像张纸片,却永远嫌自己胖。
第二天:上帝让空气充满世界!我们却呼吸到意外的血腥。
屏幕敲出导引语:“我见到更多人,在时装秀当天。” 而“那天桃乐丝”,成为被删去的部分,空气来了,却带着血腥味。
法兰克:一名现实主义的摄影师。他的门口随时放个包,任务来了就上路,他说人生根本不需要身外之物,而是需要机动性和机会。甚至说你得有所取舍,面对濒死的需求,你是帮他还是拍照,哪一个对你有好处?干这行就得知道,你在现场。你可以恨他的说法,可他说的很现实,现实,就是存在即合理。
梦娜卡维尔:作家、评论家。批评的腔调是她的职业病。她说:时尚不是艺术,跟情色更接近,千百万人无药可救的上瘾,看看女人们购物时的神情,饥渴如绝望的毒虫。买不起真货,就买路边摊的烂货。时尚比海洛因还要命。至于设计师,多半都是绝望、头脑不清的人,觉得自己很创新,但这一行从来没有新鲜事,自认流行的就已经落伍了。美有吸引力,美就是力量,这一点让人遗憾,因为美其实只是皮相,彻底的肤浅。
钻石佬:服装公司投资人,他的脑中名词都是,钱、利润、股份、融资,其实都还是钱。
杰德:钻石佬的保镖,每天都狂喝咖啡,了解所有星巴克的位置,随身带的酒壶也是为了装满咖啡。我想他不是为了兴奋,而是为了自保的清醒。
明克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名和利,安迪沃霍尔说人人都能出名15分钟,但有些人会更出名会更持久。她笃定了自己的名气。
血腥的味道越来越浓,开始出现异响,然后是骚动,出了事故,记住,是意外事故。
维杰打扮成阿凡达一样的造型和桃丽丝在秀上表演,他开摩托车,绞住了桃丽丝的围巾,桃丽丝葬身车轮下。
第三天:上帝将水引灌到大地上,冲刷出生死的意义。
屏幕导引语:“我见到一位警探,记者会来了很多人。”“人们”是隐去的内容,人们怎样?人们无关生死痛痒。
荷马警探出场,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唯一有意义的问题。
第四天:上帝手指日月星辰,布排出更多的阴谋。
屏幕引语:“他们把秀又办了一次。”强调的是“又”。
邦妮:又是一个未出场的模特,在人们的口中她任意妄为、耍大牌、骄纵成性,可她就是上得了封面,封面。
一声枪响,邦妮死于枪下。
显然,米开朗基罗是把昨天事故的录像散布到了网上,所以今日的枪下冤魂只是被布排、受阴谋影响的日月星辰。
梅林C抑制不住他认为当众死不好的言论:“好比我喜欢活生生的纽约,我承认它空虚、无意义,但它不是死的。”
安妮塔对着镜头大骂这种网络影响力的,她歇斯底里的叫嚷:“我不想出名,我想当隐形人、隐形人。”
第五天:生命在上帝手中诞生,我们却开始学会抑制损害。
这是屏幕引语上说的。
荷马警探走访查问,而结果是,人死了,大家马上说他们之前是多么的相亲相爱。莎士比亚曾说过,赞美已失去的,好让回忆更珍贵。而结论是美貌确实比黄金更容易招歹念。
梦娜卡维尔一边听着远处的抗议声一边不屑的批评:“别管美,别管创作,看看人类,你看到什么?好好的看。人类哪有创造力?人类的破坏力才是空前绝后。时尚靠惧怕与仇恨茁壮,惧怕失败,仇恨平淡无奇。外面的那些抗议者呢,拿着破海报写一些烂俗的标语,你听着,对多明尼加或中国乡下工人来说,成衣厂不是剥削工厂,而是提供就业机会。”
布莱利怀特有策略的说:“情势会变,机会自己找。”他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失业。
杜威安杰刚刚升职,他认为一开始听不懂,后开很兴奋,这叫做抑制损害,隐藏无限商机。
钻石佬对于解雇和招聘,对于生意和生命,均认为无关个人,公事公办。
第六天:上帝创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导语:“我有很多事要思考”。
明克斯开始痛诉自己的童年,痛诉被灌输的价值观:“他们把我带到纽约,然后我把钱寄回我家,我妈就不哭了,于是我学会钱是万灵丹。”
莱特丝鬼鬼祟祟的问:“你相信超自然力吗?”
然后从梅林C口中我们窥探到了枪击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场秀表达的设计内涵就是时尚的暴力美学设计,模特当然要拿着枪互相指,那是道具,这是表态,表态。
第七天:安息日,全部愤怒,之后,全部安息!
“他们居然又把秀办了一遍。而我”,这次强调的是“居然”,隐去的是“而我”,原来上帝也有痛苦。
昨天鬼鬼祟祟的莱特丝失踪了。
伊蒂丝罗斯无奈的说:“我会加入示威人群,抗议我的公司的政策。”然后苦笑。
钻石佬真是具有商人的敏锐嗅觉,和米开朗基罗的这部摄像机、这盘故事带,研讨:“什么叫做非卖品,每个人每件物品都有价格,到头来,万事万物都待价而沽,你想清楚了,打电话给我。”
梦娜卡维尔终于不想再批评什么了:“有什么意思,如果意见会被断章取义来迎合。”
突然,秀场上传来,预谋好的、并不意外的、却仍让人深感震惊的、连续的、枪击声。
梦娜卡维尔接着批评起来:“他的确到了创作的巅峰时期,他设计的衣服就是寿衣。人应该面对事情的本质,但真相是伤人的。”
荷马警探又引用麦克白的话指控:“我的人生成了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嚣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你最好快点逃,你手上沾上血了。”
谁是凶手?都是凶手。全部愤怒,全部安息。
每个人都痛苦的沉默,安妮塔还在给予镜头,亦或是米开朗基罗,亦或是我们每一位观者,最后的安慰和祷告:“人只有一条命,那是上帝的恩赐,就算电视上没人提起你的名字,主也知道你的存在。所以对他来说,你不会是个隐形人。这不是你的错,因为就算你把他们找来,也是他们自己选择要来的,凡事都是人自己的选择,没事,没事。”
影片最后由失踪的莱特丝来拍,唯一的一段不是在绿布前的,奔跑。
《愤怒》是一部让人充满愤怒的电影,你会饱尝到愤怒前的火气攀升,你会享受到愤怒中的痛快宣泄,你也会幽怨的吞咽愤怒后的空虚和丝丝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