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账》是一本由丁晓禾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19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作者自述上看,他还写过杜月笙传之类的畅销书,这本的文字水准和叙事方式也沾染了那种俗气,还透着一种对自己人生经历坎坷的掩饰不住的得意,一种把痛苦拿来夸耀的自虐。
●怒赞文风
●唉,一纸荒唐泪!
●书商玩票写书,就好比卖刀的客串刀客,基本属于完全懂行,轻车熟路直击咱的小心脏,没说的,好书!
●貌似是被禁了,不过不错
●1
《算账》读后感(一):好好看的一本书
记得之前在新浪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新浪组织的一个票选,这个叫丁晓禾的老师被评为“中国十大出版人”之一,当时觉得挺佩服的,更没想到丁老师还有这样的力作在这里,更加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经典就是经典。看看人家那写作的角度,那文字的运用,让我这个中文科班出身的人自愧不如。看来我还得回学校好好修炼多年才成啊!呵呵
恭喜丁老师又一部大作出炉,当然更应恭喜我们这些求识若渴的读者们,我们又有一份大的精神盛宴可以享受了!!
《算账》读后感(二):历史的传奇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六七十年代的事好像很遥远,尤其是青海劳改犯的故事对于我们就像谜一般,想要去探究,却又无从探寻,它只属于我们父辈甚至爷爷辈的记忆。而《算账》这本书却使我们内心的谜有了明晰的答案。
作者从对父亲的算账入手,将自己、将家族都算了进去。通过独特的笔触,将那一独特时期的独特人、独特事都从遥远的沧桑里拽了回来,像一部题材久远,但是画面却新鲜独特的电影一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带着深刻的年轮记忆,却让我们备感亲切、沉淀。
作者的语言风格真的是很特别的,幽默、调侃,却又不失大气、稳重,会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语言,“算账体小说”,还真是一个新鲜独特的角度,有创新就有发展,看来我们中华语言的未来大有希望了。呵呵
的确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一晚读完。作者的笔是非常犀利的,在冷冷的嘲笑中轻快的描写了祖孙三代,重点是父亲和母亲的一生。祖孙三人都有一种爱折腾的禀赋,不断在人生中否定自我、从新开始;当然父亲的一生是悲剧,在荒谬的时代中沉入社会的底层;自己的一生,是赶上了好时代并充当时代弄潮儿的一生;儿子的一生,起点更高,自我流浪从中国到了世界。
首先,当然是悲凉。之江大学的高材生被时代的潮流冲击的东倒西歪,最后在青海沦落30年,虽然始终不放弃,始终在挣扎,但那种锥心的痛苦是那么让人同掬一把泪。
其次,当然是愤怒。过去成了历史,中华苦难的始作俑者也进了金碧辉煌的坟墓,但是,对权力的清算还没有真正开始,中国还在个人崇拜的封建老路上一路狂奔。什么时候请算了绝对的权力,什么时候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悲剧才会真正划上句号。
最后,还是一种哀婉,一种后怕。还是要看清未来的路呀,但有谁能真正看清;个人还是要奋斗,还是要永远不放弃,但谁又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永远趋利避害。
对作者说,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社会的描摹虽然深刻,对人性的描摹屡有振聋发聩的地方,让人感到了时光的味道,但酿的酒味道还不是那么醇厚。
感谢作者把父亲、母亲、自己和孙子的一生分享了给我们,我也好像又过了一生又一生。
《算账》读后感(四):戏谑下的悲凉
最近陷入密集的读书之旅,一方面为了完成新书快评的任务,一方面也是为了逃避现实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东西。《算账》以其戏谑的叙事口吻、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悠远的历史背景,带给我无穷的新鲜感。《算账》以“父亲”的一生作为主线,穿插了“我”、“母亲”、“复旦”和“何校长”等人的命运。叙事虽调侃,但无穷的悲凉与愤懑不断的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侵蚀着我,令我欲罢不能。
“父亲”在作者笔下好像不听劝的顽童,孜孜不倦的写材料、上告为自己平反。而其实“父亲”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批人,他们对现实困惑,对命运不满,寻求社会的公平。“我”好似在对“父亲”的种种错误算账,而实际上“父亲”的执著深刻的影响着他,遗传到他骨髓里。“我”当书商出书被禁那段描写就折射出“我”的挣扎与苦闷。最后,“父亲”算是失败了,他以“九十不告状”为自己下了禁制与总结,而“我”算是成功了。当今社会,网络小说红遍天下,棉棉故事中的颓废与桃色,对于中国老百姓可谓司空见惯,对于政府也算是批判的接纳了,只要不涉及政治敏感,文学作品可以多方开花了,这可也算是60年辉煌成就了。
《算账》中很多细节都令我动容,“复旦”的死亡哲学:“死亡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就在你身体中的一个潘多拉盒子里装着,只要你自己挺不住,它就从某一缺口钻出来,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死亡表象,变成不同的死法。”这是阅历过多少死亡之后得出的哲学,这是多么消极悲凉的总结!“自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满世界人都在追求,追到最后,四大皆空,反而变成了神经病......在所谓人间天堂与精神病院之间,走一个来回的表弟,我的非凡表弟,就在无声的汽车中念起诗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更不知如何表达那种情绪。
父亲几十年的劳改与几十年的上访,母亲几十年的忍辱与迅速的死亡,一个个情节震撼着我,令我唏嘘不已。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敏感的年代,无权对历史妄加评断,仅以短短的书评,表达对《算账》和作者的感念吧。
《算账》读后感(五):算得清的账,讨不了的债
这书的文风意外的对我的路子,丁晓禾注定与文学作家不沾边,但是《算账》注定是一本独特而会被某部分小众喜欢的作品,比如我。
我很喜欢作者的笔法和用词,把中文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我说过我写东西喜欢用成语,用成语的人越来越少,成语,谚语,诗词信手拈来和改头换面,算账算是酣畅淋漓了,近年来读翻译作品太多,中文的作品不是语言太苍白,就是过于咬文嚼字,只适合两种境界的人看,我这种中间地带的人,很少碰到如此读起来像石头从山间滚落下来,既一泻千里,又掷地有声的阅读感受。当然,这文字用过了,就会让人觉得太过油滑,算账是有油水的,但是还不至于让人滑倒,读起来也算有了畅快淋漓的快感,某种轻飘却还不到轻佻的文字感觉。
这书有多少杜撰,多少真实的成份,没考证过,但是显然框架在那儿摆着了,无非就是在语言和细节上添油加醋一番,所以整体上自传的性质还是很强烈的。这自传写的也太生动活泼了,冷嘲热讽,冷言冷语,冷箭难防,显得作者太没心没肺,狼心狗肺了,处处透着对父亲含沙射影,绵里藏针,针针见血的指责,一点情面都不留,一点孝道都不讲,真是冒中国传统道德之大不韪。但是实际上,那些显山露水的招摇不过是为了那些半遮半掩的含而不露的指责,算账的目的按说是为了讨债,可是有些债注定是讨不了的,所以只能用反讽的方法进行解构,情感上难免就变得寡味了,笔头上则充满了戏谑和调侃。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乡插队的经历,反革命后代的家谱,那段异常沉重的历史,那段人性极端疯癫的时期,现在问父母,他们依然想不透,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更弄不明白,能够明白的就是有那么一代人,不是走向毁灭就是烙上了终身的印记。这印记至少绵延两代,所以这笔账到底是要跟谁算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时代的变迁是人心永远无法想到的,我也时常思考作者对他儿子说的话,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在我的脑子留下记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我上溯三代,横推三方,沾亲带故的没一个跟文字打交道的,我却独独喜欢上文学的东西,每每反思,却发现仍然逃脱不了骨子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北京大爷做派的父亲的禀性。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安逸又三代,大起大落的人反而敢做敢为,不上不下的将就活着看风云变幻,拜金横行,也有自己的挣扎。谁都可以把自己一辈子的账算算清楚,算天算地算父母,算不出社会的桎梏,虽然没有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活在最差的时代,所以没有那么多怨气,可是有的人哪怕从炼狱回到了天堂,也抹不去生命的痕迹。说的清的闹不明的,就是一代,两代人的生活,是一个社会的稀里糊涂的断简残章,是一笔算得清的账,讨不了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