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岁月》是一本由赵炜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369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花厅岁月》精选点评:
●克己奉公,大公无私 工作能力强,真正的战士 一声声小超,是我们羡慕万分的爱情和友情,二位不止是伴侣,更是战友,并肩走过许多磨难的战友 完美的让人难以相信 去世的那一段我基本是哭着看完的 在教室里哭的像个傻子
●印象最深是邓大姐说“什么周夫人,我有名字,邓颖超。”
●看得我哭的稀里哗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听过赵炜的讲座~
●流金岁月 朴实温情 我对那个时代的爷爷们有着超级的好感
●那岁月往事缓缓流过
●每次看到这种唱忠诚的书中大言不惭的说自己的儿女在美国就觉得很讽刺
●真实的回忆录,还不错,有阅读的价值。
●真的特别平淡的一本书,但是平淡里面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啊!
《西花厅岁月》读后感(一):汲取生存的力量与智慧
其实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他曾几次与我说过他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不只一次对我谈到智商与情商的关系。他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尤其是做大事者。
《西花厅岁月》读后感(二):简单的读后感
而在工作层面,想来在西花厅工作的人是志同道合的,忙碌却充满温情,和乐团结,像一家人。如何当一个好秘书也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到好boss吧……
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居住地,在国人心目中遥远神秘神圣的地方,不是我们常人能接触到的,更何况领导人们的工作情况、日常生活呢。
《西花厅岁月》读后感(四):流水落花春去
我读完了《西花厅岁月》,觉得这是一本伤心的书。海棠花一年一年地开,看花的轮流更换,人看似潇洒,有时却不如有根有基的海棠。
邓大姐背诵胡杏芬的诗时,我为这个清华才女的悲哀沉痛心惊肉跳:
人本孤独生,当做孤独想,尝尽孤独味,安然孤独死。
我在网络上搜索到了胡杏芬的黑白照片, 瓜子脸尖下颏,竟是个笑颜如花的美人呢。胡杏芬本人和胡杏芬的诗作仿佛是从《红楼梦》的世界幻化出来,一生仅仅唱了一曲”命薄如纸“。
邓大姐谈到孙维世的时候说“维世就是太耿直了。她是个急性子,要不,她也不会死得那么惨。”“死得太可惜啦!” 我想到垂垂老矣的邓大姐摇着头不断这样叨念,就黯然低下头不能言语。
我看过文学作品里的人疾呼“一定要把心意告诉他/她”或者“至少要把想法说出来”,也有的说“你从来不了解我”或者“我做的你不明白”。这些跟邓大姐这句“只好都带走嘛!”比起来,就成了北风吹散的浮云。我听说过打碎牙齿和血吞,但没见过谁在天人永隔的当头,还能将舌尖上的话咽下去——我一想起那个场景满肚子都翻江倒海。
也许这两位老人对彼此能说什么都心知肚明,只靠对视就能通达起来——我宁愿这样相信。好过一些更悲哀地揣测。
据说邓大姐原名邓玉爱、邓文淑,因为教她的老师爱她聪慧过人,所以起名叫“颖斌”,但是邓大姐不喜欢“斌”字,就自己改名“颖超”。我轻轻念着“颖超”这两个字,就隔着百年再次见到那个了不起的姑娘,她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命运会吩咐一个锦绣前程,未来会充满希望。
近几年来,“口述历史”在出版界悄然走红。《西花厅岁月》这本书无论从行文方式上,还是编撰形式上,都颇有“口述历史”的意味。本书的第一作者赵炜女士当然是具有自己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能力,但是本书却是由她口述,由泠风执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