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的港珠澳大桥通车,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也备受世界关注。它是超级跨海工程,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总长约55公里,120年设计使用寿命。50万平方米钢桥面,世界最大规模的钢桥面铺装工程,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中国结”造型桥塔,标志性景观高达163米。两座人工岛各10万平方米,国内最大外海清水混凝土建筑,伶仃洋上的“最美地标”。6.7公里海底隧道,中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从开工到通车历经9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铸就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9年时间,是什么让工程师、建筑者们坚持下来?我想也许是他们都拥有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吧。匠,是一种修行。匠人,秉承一份执着。匠,是一种完美。匠人,择一事,则精益求精,即便是筋疲力尽,也在岗位上挥汗如土。
日本有位“寿司之神”,在他将近百年的人生中,做寿司的日子超过了60年,他从最好的鱼贩子那里买鱼,从最好的虾贩子那里买虾,从最好的米贩子那里买米,醋米要用非常重的压力煮出来,还要保持和人体温度一致,其他如腌鱼的时间长短、按摩章鱼的力度、顾客的性别、用餐习惯等都是极其精确,不差分毫。他的餐厅只有10个位子,吃一顿饭15分钟,最低消费三万日元起。日本还有一个叫“煮饭仙人”的老爷子,也是八九十岁高龄了,在中国非常火。仅仅是煮一碗米饭,他讲究很多,首先他不用高压锅,要用煤气炉子,还有就是讲究人、水、米的结合,不同的米要用不同的水浸泡,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都要用定时器严格计算,这样煮出来的米饭才是最上品的“银饭”。他们拥有的正是工匠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
创新,一个时代永不落幕的精神。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一方面离不开工程师和建筑者们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离不开他们的创新能力。港珠澳大桥之所以能荣获多项世界之最,从设计、工艺、技术、工程等多方面来说,都离不开参与者打破常规传统的创新。
我认为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引领,正如港珠澳大桥一样,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但是大桥的质量又是创新的一个保证和支撑。创新涉及到科技创新、设计创新等各个方面,就港珠澳大桥来讲,最终还是凝聚在质量上,两者密不可分。回归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既需要工匠精神,也需要创新精神。工作和产品的质量靠的是工匠精神,而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则靠创新精神。紧跟潮流的脚步,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中才不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