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旷代的忧伤》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11 16: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旷代的忧伤》经典读后感有感

  《旷代的忧伤》是一本由林贤治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旷代的忧伤精选点评

  ●某同学推荐说每一句都是作文素材果不其然 每一句都是素材故真 其语气正是阅卷老师 矫揉造作 然为了自己的破作文 还是得硬着头皮学学人家文风

  ●有人写一本书 其实是在说一句话

  ●自由书写

  ●受益匪浅,如饮甘霖

  ●高中时期做过的摘抄仍旧记得

  ●此书有毒!非常的毒!

  ●大失望

  ●基本上就是掉书袋罢了,对中学生写作很有借鉴(chao xi)的价值

  ●常读常新

  ●高中时代作文的模仿对象....

  《旷代的忧伤》读后感(一):《旷代的忧伤》

  一开始确实是被书名吸引的。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过林贤治的名字

  可能因为受到鲁迅影响,他的风格属于沉郁型的,读起来的比较厚重。通读完整本书,我们可以粗略的勾勒出作者知识谱系,主要是受俄罗斯和近现代的作家思想家的影响比较深刻

  不像上学那会儿了,现在觉得自己现在离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些远了。跟书名一样,有一种很沉重的忧伤,我到底了没往学术的路上去。不过学习事儿应该是终身的吧。

  《一个人的爱与死》中我看到了鲁迅和许广平疏离以及和萧红之间的惺惺相惜。 提个点在这里,有好事者可以深究里面的八卦

  顾准可能是我需要再去研究的一个人

  《旷代的忧伤》读后感(二):旷代的忧伤

  用了一个干净的号,来写自己的书评

  这是我和小袁同学共同的读书计划的第一本书。

  很开心有人能跟我一起进步。

  在这里我想用一种谦卑态度对待自己的阅读生活,尽量去从书中学习到让自己进步的东西

  选择这本书确实是被的书名所吸引。另外,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过林贤治的名字。因为是我们的第一本书,所以读的时候很认真,在公交车上也不停歇。

  可能因为受到鲁迅的影响,老人家的风格属于沉郁型的,读起来的比较厚重。通读完整本书,我们可以粗略的勾勒出作者的知识谱系,主要是受俄罗斯和近现代的作思想家的影响比较深刻。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思想力有被锻炼,因为他关注的都是大的问题,比如知识分子群体,比如自由,比如战斗

  看完以后又引起我的兴趣继续了解的是顾准。

  《一个人的爱与死》中我看到了鲁迅和许广平的疏离以及和萧红之间的惺惺相惜。

  可能有一些小篇章有再读的必要

  《旷代的忧伤》读后感(三):泛泛之论

  高考前练议论文老师推荐的,借了但直到考完也没看完…想想还是断断续续把它啃完了。怎么说呢…很微妙…作者好像什么都懂一点,涉及我不熟悉的人物的段落自然对我很有营养,但到我稍微熟悉一点的地方,例如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实为一个枯瘦残疾的老妇绝望地跋涉回她的牢笼,林却说是少女"青春而倨傲的"…简直怀疑前面是不是也这样唯心随意…还有后文稍提到《红楼梦》《金瓶梅》,只引一句"满纸荒唐言"这样人尽皆知的话敷衍了事,以示博学似的(然并没有),说《金》更离谱,仿佛言此书除性描写以外一无所有,我??想必林看不上这类世情的书吧,好像很降品格,他关心形而上学犬儒主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类似这样的,有点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以及,在写珂勒惠支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为了突出珂勒惠支的厉害,林一连踩了米开朗基罗,提香,雷诺阿,高更,梵高,达芬奇,米勒,毕加索…您何德何能呀!况且这么乱踩一通我也没看出到底要捧珂勒惠支什么地方…反而发现,林有一种很糟的倾向,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不惜把其他事物都随心所欲扭曲成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形状,这种倾向很容易造成非常狭隘的视野,简直是致命的缺陷。后文林说自己"不懂电脑,无缘上网,实在只好做半个盲人",竟然有点自矜的味道,仿佛给这倾向添个证实了。总体还是比较浮于表面,泛泛而谈的书吧,可以当科普看看,但还是要辅助自己查资料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真实的东西。

  《旷代的忧伤》读后感(四):真玫瑰与真自然

  读《向晚的玫瑰云》有感

  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情呢。

  —罗莎卢森堡

  我想一个人道主义者是热爱生命的,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热爱卑微的生命。

  她说过她懂得鸟兽鸣叫中各种细微的差别。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叫想起一个早逝的作家: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的书腰里这样写道:他像学者熟悉书册一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和吐蜜的秘密。他们都是“按时看日出”的人,是精神明亮的人。这样的一剂姿态,昭示着生命的健康与性情的积极。

  因为热爱生命,所以要抗击迫害生命的。对于自然,罗莎更多时一种斗争后的寻找温柔,寻找自己,而不是让人群拉低智商,成为无脑的头争者。通过玫瑰云,穿过千层的黑暗,千层的雾色,她始终想一株遵循四季规律的植物一样,明白自己的初心。所以,自然与土地对于她意义双重,一拥有恻隐之心,使人拥有仁,成为人,二将无形的温柔,同情化为锋利刀剑与洗去血腥的清水以取得人生平衡。

  所以,所谓自然,即自然而然。

  《旷代的忧伤》读后感(五):一个立志孤独的人

  最早接触林贤治是他所写的《午夜的幽光》,能感受到寂静午夜的那一份孤独但又热情的幽光。如今再读这本随笔集,孤独如影随形。

  “大约也唯有如此诚实地写作,孤傲地写作,坚定地写作,才真正称得上是‘个人写作’”《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

  “他刚刚出生就被扔进山谷里。整个中国都被扔进山谷里”《山之民》;

  “散步时,我不带同伴,只带影子。集体行动是反散步的”《散步》;

  90年代知识分子寂静的有些可怕,让他更加孤独,与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知识分子算什么东西呢?他们不过是些沙石泥料,既能用来筑造辉煌的圣殿,自然也能用来砌做污秽的粪池。”《思想和思想者》。于是更加拒绝与权力的合作,与世俗的合污,甚至走向了一种偏执。

  “如果去除了反抗,去除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去除了自由选择,而仅使个人性从属于权力关系,自我约束以适应于现存秩序的逻辑,那么自由将从知识分子身上自行剥离开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性质”《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

  “思想是柔弱的,正如思想者处于无权的地位。如果思想者一旦掌握了权力,或者思想者建立了它的霸权话语,固有的自由行程便告中断了”《思想和思想者》;

  “他们普遍传染上了一种专业性疾患,开口闭口动辄光,色,刀法,煞有介事地做着所谓艺术分析,其实是对艺术的最精致最残忍的肢解,乃至不惜抛弃整体,艺术中的人格与精神”《旷代的忧伤》;

  一个立志孤独的人,思考会更加透彻,也会更加偏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旷代的忧伤》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