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是一本由[美]迈克·拉波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789》读后感(一):1789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8/24/1789/
1789:三城记 [美]迈克·拉波特 / 夏天 / 纸间悦动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0-6
《1789》读后感(二):三城简感
如果要各找出一座城市代表英法美三国,那自然是伦敦、巴黎和纽约,这三座城,既是三国的政治中心,又是经济、文化中心,从三城,看三国,从三国,看那段同样亘古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件有趣的事。 囫囵的读完,对于“城市是其自身历史的参与者”这话感悟颇深,珍惜城市中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就是在珍惜本城的历史,欣慰的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们,也终于领悟到了这一点,虽然有点迟。 提起伦敦,我首先想起的就是阿森纳切尔西热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伦敦却有着和其他二城不一样的光景,相比较纽约的激进、巴黎的颠覆,伦敦似乎和英伦绅士的性格一样,包裹在暗涌的外表上的,是新思潮与旧制度的内敛激斗。一如光荣革命,伦敦似乎从来不太喜欢推倒重来,或许正是这种特质,让不列颠的君主制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的巴黎是时尚之都,二战时法国人的表现似乎让这座城市娘化不少,但这实实在在是一座充满了革命和鲜血的城市。我将巴黎的革命进程视为对历史的颠覆,或许从一开始,无论是各怀“鬼胎”的革命者们,还是被寄予“力挽狂澜”期望的路易十六,都未曾想到,法兰西革命,会以这样一种鲜血四溅的方式进行。法国人,远比二战时表现的要刚。 现在地球上最著名的城市,或许非纽约莫属。当年一座河畔的殖民聚居点,与其说这将是一场革命的发源地,倒不如说是一批在故乡走投无路人的避世所。纽约的革命,是以一种我们看上去有些熟悉的方式铺开的——街头政治。很难说是这一场成功的革命让美利坚的政棍们喜欢上了这种伎俩,还是这些策划师们真的认为这是一种推翻现政的高效手段。 原本,我是打算体验三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夕的风土人情的,未曾想会被作者带着卷入大西洋两岸这一场场波诡云谲、血腥弥漫的历史大剧之中。 过瘾。
《1789》读后感(三):伦敦、巴黎和纽约,它们的“相遇”究竟是一种邂逅还是一种无法逃避呢?
在生于美国纽约的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美国人迈克·拉波特所写的《1789三城记》之前,只有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显得更为知名一些。巧合之处有两点,第一,《双城记》和《1789三城记》所涉及的城市里,有两座城市是相同的,那就是伦敦和巴黎;第二,这两本书都讲到了法国大革命。不同的是,《1789三城记》增加了一个城市,那就是美国纽约。
伦敦和巴黎,毕竟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离得足够近,在欧洲以及世界范围内也都很重要,期间的恩恩怨怨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力都不言而喻,所以这两座城市经常会相提并论倒也无可厚非;再加上一个纽约,那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20世纪以来的纽约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在18世纪下半叶的纽约,又何以能够拥有了和巴黎、伦敦凑到一起的资格呢?
原来,这是有原因的。在《1789三城记》这本书中,迈克·拉波特以发生在英法之间的“七年战争”作为缘起,把三者巧妙地联系到了一起。当然在这个时候,英法是主角,美国这个时候还不存在,它还只是英国的殖民地——不过,在北美,为了争夺殖民地,英法之间打得也是不亦乐乎。更何况,由“七年战争”后续的影响和政治、经济关系还直接影响到了英国在北美13块殖民地的切身利益,终于发展成为美国独立战争。所以不得不说,这三个城市还真是有联系到一起的必然性。通过发生在三个城市,也可以说三个国家的首都之间的故事,将18世纪下半叶特别是1760年代到1790年代之间这30余年的历史变迁千丝万缕般展示出来,还真是一个似乎意外其实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视角。乍一看觉得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又确实如此。
毫无疑问,18世纪下半叶是欧洲和北美政治发生剧变的时代,比较重要的有这么几起重大事件:1756—1763年,英法之间发生“七年战争”,同时在欧洲和北美两块大陆进行;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对美国施以援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还真是不简单。纵横捭阖之下,谁最终得利甚多呢?应该说,绝对是美国——它赢得了独立。英国和法国不太好说,英国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北美13块殖民地,国内特别是伦敦也受到了震撼,但似乎还不那么要紧,毕竟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国内倒是没怎么发生流血革命;法国就要热闹得多了,从“七年战争”到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国内形势一方面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一方面又与这些国际形势紧密相关,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最终于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近40年后的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后才算是告一段落,这期间经历得实在是曲折又热闹——“三城记”中,巴黎可谓是惊天动地。而当法国大革命爆发几个月之后,伦敦已经基本恢复平静,纽约也不再是美国首都,似乎只剩下巴黎一家在唱“独角戏”了!
“三城记”时的巴黎、伦敦、纽约,既是政治权力中心,又是商业财富、文化艺术中心,共同构筑了大西两岸关于自由、解放、平等等思潮的起伏、激荡,三座城市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发生很多的故事理所当然;及至于今天,“三城记”的影响犹在,虽然纽约已经失去首都地位230年了!
在《1789三城记》这本书里,除了着重讲述18世纪下半叶巴黎、伦敦与纽约这三座城市的革命斗争故事,在“正文”的前面,还有很多历史老照片,那不仅是三座城市在那个时代的“历史留影”,而且,倘若联想到那些风起云涌时刻,却不禁让人万分感慨:城市的空间和建筑,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时候甚至也会成为革命与斗争的一部分呢,不仅有趣,同时又让人流连再三!历史,也就在这些时候不经意间产生了连绵不绝的交集!
《1789》读后感(四):大革命下的城市史
看看最近的时政新闻,除了新冠疫情继续在全球肆虐,就属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在世界上引起的轩然大波最热了,事情的起因是美国黑人弗洛伊德遭遇白人警察种族歧视并被暴力执法致死引起全美多座大城市的抗议示威活动。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抗议风暴进而席卷了欧洲,大洋洲,亚洲,美洲多个大城市。其中,就包括这本书讲到的巴黎,伦敦,纽约。在有着大革命传统的巴黎, 有超过2万人在巴黎司法宫参加反暴力执法的抗议活动,巴黎沦为战场。 在伦敦,抗议者对一些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雕像进行毁坏,比如伦敦议会广场上有人在丘吉尔雕像上肆意涂鸦,写上“种族主义者”的标语,将黑人奴隶商贩的雕像扔下河中。在纽约,群众聚集在时报广场举行多日的抗议活动,并与警察发生冲突,多人被捕。这一系列腥风血雨的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想革命,让人不禁想起18世纪晚期同样发生在巴黎,伦敦,纽约的革命运动,同样是巴黎的司法宫等建筑,是如何在象征意义及实际意义上成为冲突的场所,城市的景观如何成为革命经历的一部分,甚至改变整个革命的进程。说白了,就是城市景观,这个因素在革命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在第一章提纲挈领,明确提出“革命者利用城市景观宣传各种理念......这类运动包括一系列强有力的破坏偶像行为:推倒雕像,凿毁公共建筑里所有的政治象征物,给街道换新名字”。联想到最近发生的抗议活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然了,仅有打破一个旧世界的措施还不够,革命还要创造一个新世界,比如改造旧建筑适应新的政治要求,“在旧址上雕刻出新的格言,观念,或者在革命斗争时期把这些东西用颜料草草刷一遍”来宣传革命的价值观和理念,这些慷慨激昂的大字报和标语有着煽动人心,昭示着号召市民与革命者并肩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的作用。作者的总结很犀利,“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仿佛一张文化革命画布,描绘着新旧秩序拥护者之间你死我活的交锋”。其实,就现实而言,又何尝不是,分布在各大城市的历史遗迹和革命旧址,以及以革命者名字命名的街道,在游人如织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成为了革命教育的基地,大家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深深的为革命者的事迹所震撼,感到历史征程的艰辛。
作者在分析三座城市经受的革命考验程度的异同时的一段分析,颇为有趣。作者认为三座城市,只有伦敦没有经历过革命的洗礼,并非巧合。从城市布局上来说,18世纪晚期的巴黎中央城区,富人,中产阶级,穷人都住在一起,对应的阶级对应特定的楼层。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居住条件,比如朝向,采光,潮湿度,隔音,漏不漏风等等,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纽约的情况虽然是富人和穷人的社区划分开,但是由于城市布局紧凑,穷人和劳工大众的距离并不特别远。而伦敦的情况就要好很多,伦敦的贵族地主们早就开始在城市西边绿化良好,空气新鲜的广场周围做开发商圈地,建房,并卖给同样有钱的贵族,这样社区里面居住的就都是非富即贵的人。而穷人因为买不起房,就只能在嘈杂,混乱,肮脏的老城区窝着。伦敦的社区就按照贫富的区别而划分开了。当然由于伦敦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面积的扩张也避免了纽约那样富人穷人住得近的问题。在巴黎和纽约,意味着有钱人几乎天天与穷邻居打交道。拿作者的话说就是“这种熟悉带来的区别是生存与绝望的区别”。我理解就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目睹富人的生活简直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力,而且天天经受这种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刺激,怎么不会让人心里难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有人挑头举事,贫富悬殊就在眼前天天刺激着大众的神经,这件事也就成了革命的催化剂。
作者在讲到纽约革命的时候,讲到革命者在选择游行抗议路线和时间的时候,有意选择晚饭后曲折穿过人口稠密的纽约港和居住社区的线路。游行的过程中,敲锣打鼓,喊声整天,以及漫天的标语,我不禁想起那句话“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而沿途的景观建筑,也同时因为这个机缘和革命历史沾上了光。
在最后,作者深刻总结了城市在革命历史中的作用,现有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被安置为新的公民政权机构,场所被改造,通过刷上口号,色彩,象征物来发送政治信息,使得思想理念深入人心。革命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入街区,街道和每户人家。同时,作者提醒要保护好历史遗迹,这是城市历史底蕴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遗迹。
总之,作者对历史资料的辨别,筛选和驾驭的能力很强。而且知行合一,在走访了三座城市后,写下了这本真情实感的书。作者对历史和生活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的漫步中,领略到城市厚重的历史感。只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我们并没有太多这样的机会,不是吗?
《1789》读后感(五):城市见证历史,从巴黎、伦敦、纽约三城,追寻1789大革命时代
城市对于历史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其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如果城市会说话,那么它们所讲述的一定是一段最真实也最精彩的历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史其实正是由发生在城市中的大情小事构成的。
然而城市虽然无法言语,不能亲口说出它的故事,但所幸有人尝试着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它们是如何推动和改变革命进程的。
这个人就是出生于美国纽约、师从法国史学者威廉·多伊尔的迈克拉波特,拉波特十分擅长讲述关于革命的历史,因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现代革命,上一本读的他的作品《1848》,所讲述的就是十九世纪中期规模空前、席卷整个欧洲的大革命。
与众不同的是,拉波特讲革命总是有种独特的魅力,他可以将沉重的历史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娓娓道来,《1848》如此,这一本《1789》亦是如此。
《纽约时报》就曾这样评论他的作品:“书中叙事生动活泼。有时拉波特的政治研究可以被当做旅行见闻录。”
阅读政治研究书籍有如阅读一本旅行见闻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或许我们可以在《1789》中找到答案。
在这本书中,拉波特着眼于城市对于历史的作用,一探现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的背后故事,看它们在18世纪下半叶时是如何遥相呼应、互相影响,作为革命和进步运动的舞台来推动历史进程的。
从城市空间到建筑,从象征意义到实际意义,甚至是城市景观,都可以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那一颗“螺丝钉”。
正如他所言:“城市是其自身历史的参与者”,一个城市中的一点点改变,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然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
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视为浪漫之都的巴黎,在1789年时曾经历过法国历史上最为血腥和动荡的一场革命运动,那时候的巴黎,如同燃烧于一把熊熊烈火之中。
当时的法国一片乱象,国家财政瘫痪,本来就已经非常苛刻的税收三级议会的作用下更为变本加厉,干旱使得粮食减产严重,这种恐慌更是蔓延到各个阶层当中。
拉波特在描写这些矛盾和状况的时候,也是从城市和建筑着眼的,比如他用路易十五广场的建设过程,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巴黎民众的不满情绪。
他提到《论建筑》的作者马克–安托万洛吉耶曾抱怨说的一段句话:“我们居住的城镇中,一座座房子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既没有条理也没有规划,更别说有什么设计。这种混乱情况在巴黎最为严重。”
诸如此类的城市的空间与场所的问题,总是会引起不同人群间的纷争,而这些纷争往往也正是构成革命运动的关键因素。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所以各个历史中的大事件、大革命最离不开的就是人,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都是人类运动。
那么既然有人类运动存在,就必然要具备为这些人提供场所的空间,比如当时巴黎贫富差异明显的居住区域:富人聚居西部,贫民则居住于东部和北部;又比如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狱陷落前夜各阶层人们聚集的罗亚尔宫。
无论是生活、居住,还是政治运动的需要,空间与场所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会因为自己的生存条件是否被影响而心生不满,会将酒馆、俱乐部等不同场所作为适合各个阶层的政治场所,会在革命运动时将标志印刻在建筑物上以示所属,更会选择一个在当时看来最合适的作为目标的场所,就比如象征着国王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就像拿破仑曾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只有罗伯斯庇尔是真正站在平民一边,可最终他却被平民们送上了断头台。”
人们往往会更加看重现实中的个人利益,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变成了政治危机,而巴士底狱成为了必然的目标,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此转变。
当巴黎群众奔走相告“巴士底狱被攻占了,城门被打开了”的时候,一切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甚至是巨变。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法国,甚至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这把革命之火传播到很多国家,影响着无数正在遭受着苦难的人们。
保守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及政府的强硬,让伦敦并没有形成巴黎那般强烈到恐怖的革命浪潮,它的城市景观没有经历过激进的改造,但也受到了这场革命的波及。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辩论在伦敦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一方面赞赏着法国民众反暴政的行动,一方面又对此感到深深的恐惧。
因为在那之后,巴黎陷入了巨大的恐怖之中,伦敦人民常常会在报纸上读到法国的革命者们不断地把反革命者的脑袋挂在长枪上游行,或者又有谁被送上了那恐怖的断头台。
因为法国大革命而在伦敦引发的这场论战,给英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场思想政治和制度上的革命,也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对封建主义的抵抗和抨击、对古代政治制度和君主制传统的颠覆,在文化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当时英国的很多浪漫主义诗人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更加强调想象力,提倡理性主义,崇尚人的个性和真实感情,拒绝过去那种陈旧的文学和艺术品味。
在伦敦的老犹太街上,“不从国教新教徒”理查德·普莱斯就曾有过一场慷慨激昂的发言,他直接指出英国宗教自由远不是彻底的,号召人们为了自由而战:
“看那道你们千辛万苦奋战出的光芒,它让美国获得了自由,现在又照亮了法国,这光芒将化作烈焰将专制制度烧得灰飞烟灭,给整个欧洲带来温暖与光明!”
这场发言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也带来了激烈的反对,它所引发的激烈论战推动了很多思想读物和文学读物的诞生,《反思法国大革命》出版6天之内便卖出了7000册,拉波特在这里与城市空间和建筑结合起来,十分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伦敦出版业的勃勃生机,比如说圣保罗教堂的庭院之中都有6家书商,与此同时,伦敦当时的6家租赁图书馆为中产阶级提供了便利,咖啡馆里也摆有各种报纸,不再仅仅是喝咖啡消磨时光,而是成为人们交流、阅读和谈生意的沟通场所。
大革命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无论是在生产力上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国家制度和文学艺术的革新也推动着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
无独有偶,在1792年巴黎人推倒路易十五的雕像之前,纽约人就曾在1776年推倒了王室的雕像。
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北美十三州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和一直以来对于殖民地的剥削,奋起反抗,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纽约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的重要港口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从1763年开始因为伦敦的劳资纠纷所引发的冲突和战争就一直不断。
战争爆发之前,因为经济的严重衰退让纽约受到沉重打击,反而在战争时期因为最高指挥部在纽约的设立而让它的商业贸易变得异常活跃。
但这种“繁荣”必然不会是长久的,纽约在战争时期的经济来源大多是那些军人,而战争结束后,大批英国士兵和水手离开后,少了客源的纽约商贸生意自然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英国低价向殖民地倾销工业产品,还要求纽约返还之前的预付款,规定了更为严苛的贷款条件,加上1765年英国政府通过的《印花税法》,首次开始对殖民地直接征税,这让纽约的怒气值不断累积,反抗的怒潮此起彼伏,革命一触即发。
但凡经历过战争的城市,都难免会有苦痛的回忆,纽约,可以说是被它的公民们用抗议、抵制和骚乱推向革命进程之中的,同时因为“效忠派”和“爱国者”的纷争而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
城市的派系分裂让普通民众也难以逃脱,他们没办法再逃避,只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政治甚至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战争的火焰终于抵达,纽约也变得千疮百孔,被留下贫困、骚乱、物资短缺等各种战争带来的印记和创伤。
当时一位美国的爱国作家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愤怒:“我们占领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废墟。”
直到1783年纽约的战争终于结束后,它才开始渐渐恢复,其城市景观也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一边忙着重建城市,一边又忙于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
多年后依然有很多人会将美国革命与几年之后的法国大革命进行对比,它的确对法国大革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后者来的深入彻底,相较之下,法国大革命的程度更深,规模也更大,而纽约在革命之后仍然继承了殖民地时代的制度和机构,它的城市景观的转变也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而法国在大革命之后的状况要惨烈的多。
大历史当有大格局,通过同一时期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观察,可以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揭开一些事件在大历史中的真正面目。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变化着,但它们与历史的故事也一直在延续,他们经历过过程,被留下印记,也继续向后世后代传递着那些事件,让人们不断吸取其经验,反思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