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本由韩毓海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百年来谁著史》精选点评:
●没有逻辑也就算了,根本就是没有德行
●视野宏大;虽然带有观念先特点,但是很多概念并无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明非亡于金融附庸,而亡于组织能力低下,金融附庸不过是前者的一个表象或者说结果,这也是为何改开是“两个不否定”之一;对世界何去何从的论证紊乱,既然历史就是意志(极妙的表述),那存在什么不可抑制的“退化”常态呢?世界同此凉热只是至大级别的必然,而已~
●断断续续读了一周,昨儿一口气读到两点结束。胸怀、激情自不必说,以国家能力、财政金融为着眼的历史视域沿袭了黄仁宇,但内在逻辑和观点又不相同。以世界体系理论为背景,布罗代尔、彭慕兰、京都学派等都是老韩在书中的理论资源。对我个人的启发意义,则在于视野和考察的角度;至于在负面书评中提到的历史理论等方面的遗憾,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后续阅读。但至少文人气和地气淋漓,这也是右派们和学究们真正需要仰视的东西。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不禁锢在书斋里,也不犯政治的幼稚病。
●跳读,韩还是很坦率可爱,通俗,至少看起来博学,一个关键词现代国家组织能力,两个视角货币财政、基层组织,一种方法论—黄仁宇重写500年世界历史。目的立场明确,以此来看和平发展伟大复兴一带一路确有拳拳之意,新中国前后三十年接续上了。但也有许多存疑,需要审慎看待,比如简单化、材料来源…
●就观点本身来说,二星;就是否能引起思考来说,四星
●以经济史为主干分析历史是靠谱的
●这是我从2003年以来读的最蠢的一本书,作者的脑子显然生蛆了。半数的人给了四星到五星,我们这个社会的智识水平堪忧
●想起前上峰约伊写书,懒,说你派个人来,我对着他讲课吧。去了,在五院学着毛泽东的派头闲扯,吹遍古今牛。其间有学生过来,他与学生谈笑,倒真个让人如坐春风。我以前总是不平,他毕竟是读过书的人,拿风度、小聪明、生活上的关怀诓骗了年轻学生,遮蔽了真正的智慧。现在倒也不了,毕竟学生都快三十了。
●真没有想到收获这么大。。。。强烈推荐,强烈推荐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一):现在仅读过序言部分
感觉支持本书的是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但作为基础的史学资料很单薄,再继续读有什么感觉再说吧~
这本书是一位稍偏左的老师推荐读的,能想象其中主要思想是什么,于是翻开扉页突然就想到:世界上可能根本不存在一种叫“客观”的东西。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二):绝大数精英不过是“平日袖手谈心性,事后著书骂屁民”。
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对我影响也很大,世界本来就一直在互动之中。多元共生,复杂多因,而绝大数精英不过是“平日袖手谈心性,事后著书骂屁民”。就是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具有文化的统治权,则不论世事兴衰,不论他们在其中起了多大的破坏性作用,反正正确的永远是他们。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三):娘子买的
娘子买的,估计是她看这本书是某个排行榜上的缘故吧.某天无事,翻了几眼,一翻不打紧,原来整本书完全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编排历史,取舍史料,很有历史"创新"性.不过这种创新性在我看来,实在是太不靠谱,对于鉴往知今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总而言之,这位韩叫兽顶着一个北大的名头,写了一本标题很好,但内容和观点都不靠谱的书.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四):1500以来世界历史再认识
本书按照时间分为上下两篇,大概与明清两朝对应。从“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剖析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期间的变化,可读性强。
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在19世纪走向衰落和落伍。本书则提出三个原因:一是世界贸易新航线取代了中国的中心地位;二是中国依赖美洲白银而没有自己的自主货币,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货币体系,国家的金融经济命脉掌握在外国资本主义手中;三是宋代以降,国家组织能力的持续下降,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外藩满足于文化上的认同,而不是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力控制;国家对散布在基层城乡的亿万小农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和组织能力。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五):五毛的经典,五毛的极致
标题无贬义
年少的时候,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话,真话和假话
之后成熟了一点,了解到其实这两个之外,更多的是废话
再往后,才知道,真正的高人,是可以以说真话的目的来说假话,以说假话的目的来讲真话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高人手笔
作者的学识那是没得说,通篇文章庞征博引
不管16世纪的欧洲史学家,还是纽约客上的美分经济学家
从社科院的大拿们,到黄仁宇和钱穆
把无数各门各派的抗巴子的一小段一小段的发言
攒到一起,得出来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结论:
中国是无比强大的,欧美在近代全是依附中国的
中国这么多年政治基本是正确的,只有国民党有点蠢
书读多了,读透了,连瞎话都不用说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