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O侯爵夫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9-03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O侯爵夫人》读后感1000字

  《O侯爵夫人》是一本由[德] 克莱斯特 (Kleist.H.)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O侯爵夫人》精选点评

  ●克莱斯特中篇集。《米歇尔-哈尔斯》讲述的是一个水浒式的绿林故事。《O侯爵夫人》中年轻寡妇O在兵中受污,不知而孕,父母疑其不贞,逐出家门;O登报寻腹中子之父,结果竟是被认为是救命恩人的F伯爵,他在O遭辱之时挺身相助。《智力地震》讲述天灾之中的人性以及灾定之后的兽性人祸猛于天灾。《圣多明各的婚约描写种族冲突黑人残暴,以及一个《阴谋爱情》式的悲剧。《决斗》讲述的是善恶终有报的故事,同《圣凯茜丽或音乐魔力》、《洛迦女丐》一样,颇具宗教神秘色彩。《养子》讲述了一个养子的恩将仇报、他的欲望以及毁灭

  ●早听前辈们说袁老师翻译能力很醉人,怀着一种恶意找来原文替他校对了一下,发现果真是名不虚传。。。不过来克莱斯特的分上就不给一星了。

  ●8个中篇8部戏剧成就他比肩歌德辉煌

  ●喜爱《O 侯爵夫人》,像茹志鹃的《百合花

  ●科尔哈斯骗子还是容克是骗子,还是国君是骗子,亦或是法律是骗子。

  ●本科时候读的,补标记

  ●克莱斯特。想起麦尔维尔。

  ●如果不是因为海涅家伙我能更早遇上(海涅:我还对不起了喂!= =

  ●翻译没有译林版好,但是我国本来译介就少,还是很有价值的。

  ●看完蒂克再看克莱斯特简直惊艳

  《O侯爵夫人》读后感(一):两个相似超现实主义情节

  《米歇尔科尔哈斯》中的女巫有科尔哈斯死去的妻子影子,长的与其妻特别相似,就是比她老。而《圣多明各的婚约》托尼也像极了古斯塔夫的逝去的妻子,古斯塔夫由中国宿命论看是一名克妻小伙儿,亲手克死了自己前妻未婚妻

  《O侯爵夫人》读后感(二):《O侯爵夫人》的叙述技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5c7e10100y8cg.html

  悬念1:声誉极佳的O侯爵夫人在M市的一家报纸突然登出一则广告:她在自己不知悉的情况下怀了身孕,即将出生的孩子父亲应前来报到。为顾及庭起见,她决计和此人结婚

  倒叙:O侯爵夫人是M市城防司令G先生女儿,三年前丈夫去世,和父母一起居住。因在对俄战争失败,险遭污辱,被俄国中校F伯爵所救。

  伏笔2:O侯爵夫人一家搬出司令官邸,本是健康的她感到不适,好像怀孕一样。大家甚至以此取笑。

  惊奇1:F伯爵被传在战争中阵亡,临死前大声喊到:“尤丽叶塔,这颗子弹为你复仇了!”O侯爵夫人为那位不幸的、与自己同名女子深感惋惜,她千方百计打探这位女子下落。

  惊奇2转化为悬念2:F伯爵来访并求婚,G先生一家要求考察一段时间,而F伯爵的做法,如O侯爵夫人的母亲所说:“仅仅是因为路过M市谈了五分钟而没有得到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子的允诺,就要把他带往那不勒斯的公文寄回Z城,这不大可能”。——这种行动罪该禁闭,而且还要开除军职。司令官一家在疑惑的同时(伏笔3)被逼初步答应。

  冲突(误会1):O侯爵夫人被种种途径确认怀孕,而且她坚称不知如何发生,因此与父母发生决裂,搬离了父母回到原来的V地住宅。

  悬念1解除: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之下,经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思索之后,O侯爵夫人发表了声明。

  误会2:正在这段期间,F伯爵来访,他听到了流言,但相信O夫人的清白,但O侯爵夫人并没有给他的贸然拜访以足够的说话机会。

  悬念3:报纸上出现答复:O侯爵夫人如愿在三号上午十一点钟在其父G先生的家里露面的话,那么她所寻找的人届时将会拜倒在她的脚下。

  误会3:司令官G先生认为可能是女儿的伎俩,很生气。但接踵而来的女儿的信件,脱离了父亲设想的逻辑,而母亲开始动摇相信女儿的清白。

  惊奇3:母亲瞒着父亲看望女儿,告诉女儿,找到了那个人,原来是父亲的马弁。侯爵夫人感到吃惊,但母亲旋即告诉女儿,这是假的,是试验,她现在相信女儿的清白无辜。她们一起回家,并与父亲和解。她们对明天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理准备,只要对方不是特别的坏人,都勉强接受。

  误会4:十一点钟,出现的居然果真是马弁。

  误会4和悬念2、3解除:马弁通报F伯爵来访。

  悬念4:O侯爵夫人坚决表示不同意,但还是举行了婚礼。O侯爵夫人对与之交换戒指的那位男子瞧也不瞧一眼。F伯爵成了G夫人家的常客,大门向他敞开着,没有一天他不到这里来。

  结局:彻底谅解。伯爵有次问妻子:在那可怕的三号她本来对任何缺德鬼都有所准备,而为什么对他却避之唯恐不及,就像逃避魔鬼一般?伯爵夫人一面投向他的怀抱,一面回答道:假如他第一次给她的印象不是一个天使的话,那么那时她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魔鬼。

  回顾(伏笔1):一开始,F伯爵救下了侯爵夫人,又投入战斗。司令官还在作困兽之斗,当他带着残部向着楼房门口撤退时,那位俄国军官也正好满脸大汗地从里面出来。……

  《O侯爵夫人》读后感(三):德意志,大写的人——评《米赫尔·戈哈斯》

  假设一个明朝嘉靖年间的农民牵马路过一个田庄,由于另有要事将两匹马寄存在田庄上,委托庄上的地主妥为照管,但事后他回来时,发现庄上的地主非但没有妥善喂养这两匹马,还役使它们像牛一样在田间耕地,两匹原本肥壮的马已经瘦弱不堪,毛色黯淡,不值一钱银两了,这个中国的农民会怎么做呢?他多半只是默默将马牵回家去,忍气吞声,继续生活。

  然而历史上同时期的一个德国马贩却不会对此善罢甘休。德国浪漫派小说家克莱斯特从史料集中将这个故事挖掘出来,用一支冷静沉着的史笔将16世纪中期一个德国马贩惊世骇俗的一生演绎一遍,让我们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完整的日耳曼民族的肖像,理性、克制、秉持法理和正义,以新教伦理为纲,却又在钢铁意志之下,有着令人唏嘘的爱恨。卡夫卡对这部中篇小说予以盛赞,称读后使人热泪盈眶。

  马贩子戈哈斯的两匹黑马被地主冯·土伦卡虐待得瘦弱不堪,耿直的德意志人直接提出抗议要地主将马匹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素日欺压百姓惯了的大地主对此丝毫不屑一顾。这一条路走不通后,德意志人寄希望于法律的公正,但贵族们却互相勾结,使诉讼无门,他的妻子也因此而丧命。

  至此,戈哈斯再不寄希望于所谓正当手段,他知道在这封建乱世之中,唯有用自己的手才能伸张正义。于是他举起义旗,称自己是大天使米赫尔的代言人,可以凭上帝的旨意裁判人世的罪恶。他的诉求无他,被侵害的个人财产需要赔偿,如果法律也被歪曲,可以凭上帝的名义自己执法。封地周边的百姓早已被大地主欺压得不堪忍受,纷纷跟随他起义。一时义军迅速壮大,非但地主被打得逃走,义军还焚毁了莱比锡城。

  时值宗教改革的年代,戈哈斯俨然成为新教精神的化身,宣称自己为大天使米赫尔在人世的替身,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得以和上帝直接相通,如果人世间有任何渎神的罪恶,也可以由每一个普通人的手进行审判。

  小说的神来之笔是直接将马丁·路德本人写进小说,和戈哈斯面对面进行一番教义和公理的论辩。作者显然对新教领袖在德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看得一清二楚 - 此处的路德一副道学先生的嘴脸,表面上要主持正义,实际希望替萨克森选侯招安马贩,息事宁人;他搬出上帝和教义,劝导马贩说暴力无法取得公允。史料记载,库哈斯起事发生于1532年。仅仅数年以前,在1524-1525年,浩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刚刚被平息,在这场农民战争中,路德居间调停,扮演的也是类似的角色。马贩和彼时任何一个德国平民一样,对路德尊敬得无以复加,就答应解散部队,再将黑马的案子提交至选侯的法庭里复审。

  正义始终是克莱斯特小说中最核心论述的主题,作家笔下的德意志人对公义有着强烈的执着。甚至连被戈哈斯焚烧的莱比锡和奥格堡的市民,仍然认为戈哈斯持有道义,大家纷纷声援着要将大地主交出来给义军处置。在萨克森选侯的宫廷里,高级贵族们甚至也不急于扑灭起义之火,而是秉持着德意志的理性,先对法理和公义进行一番讨。最后顺着马丁·路德的劝解,只要戈哈斯解散武装,就同意对黑马的案件进行公正的复审。

  然而大地主的家族却使了诡计,栽赃马贩再次造反。在这出悲剧的结尾,作家依然构造了两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隔壁领地的勃兰登堡选帝侯钦佩马贩的为人,试图解救。另外作为倒叙,女巫的出现使戈哈斯拥有了辖制萨克森选侯的致命砝码。资本主义的文艺批评家对结尾处的女巫这一情节历来多有诟病,然而公道说来,作为浪漫派小说家的克莱斯特运用少许神秘主义的色彩也无可厚非,否则E.T.A霍夫曼的小说又要怎么读呢?

  最终,马贩戈哈斯依然不免因为破坏帝国的治安被判处死刑,他用女巫赠予的法宝使萨克森选侯生不如死,是为复仇,然后慷慨赴死。他死而无憾,他用自己的手伸张了正义;他起事之时,也毁人财产、伤人性命,合该收到惩罚,如此他成就了一个完整的德意志人的人生。

  《O侯爵夫人》读后感(四):被故事选中的小说家

  我一向以为,杰出的小说家有如上帝,凭空创造一个世界,喧闹多彩,奇妙地悬浮于我们生活世界之上,与之相较,蹩脚的小说家便是画虎成猫的粗笨匠人。而遭遇克莱斯特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没法按上述说法将他归类,他更像是被故事选中的小说家,冥冥之中,那些故事发现了他,借他之口道出自身。

  听起来是不是很玄?克莱斯特,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德国作家,文学史上一般不怎么提到他,他写得也极少,一生只留下八个中短篇小说、八个剧本。他就是讲些奇闻异事:哪哪儿的马贩子受辱后如何复仇,哪家的小姐莫名奇妙地怀了孕,谁谁的养子恩将仇报……这些故事通常绵密复杂,冲突迭起。但他的叙述方式太古怪了。

  那首先是一种匀速的叙述,小说从第一句开始,像拧足了发条的时钟,指针哒哒哒哒,步伐整齐、平稳,不在任何重要的时刻多驻足一分一秒。克莱斯特绝对平等地对待角色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再大的事儿,再小的事儿,都是同样的声音说。

  比如,在《圣多明各的婚约》中,男主人公刚刚虎口脱险,但因误会而枪杀了自己的未婚妻,真相马上得到澄清,他开枪自杀。这个高潮迭起的部分,克莱斯特三言两语便打发掉了。

  “古斯塔夫突然拿起另外一把子弹已上膛的手枪,开枪射穿了自己的脑袋。这一突如其来的可怕事件把所有亲属吓得不知所措,现在大家转而去救他。可是他的头盖骨已被打得粉碎,迸发出的脑浆溅到四周的墙壁上,这个可怜的家伙把枪管伸到嘴里扣动了扳机。

  窗外天色已经大亮,首先镇静下来的是施特吕姆里先生,有人报告,黑人又在院子里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应该赶快撤退才对。他们不想将尸体留下,落到黑人的恣睢中。他们把两具尸体抬到木板上,把枪装上子弹后,这支悲壮的队伍便开始向海鸥塘进发。”

  接连死了两个人,悲剧猝不及防,而死者周围都是其至亲,但克莱斯特根本不仔细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通篇都是这个叙述速度,克莱斯特也不是着急赶路,他就是不分轻重缓急,匀速前进。再如同一则小说中,他描绘一见钟情:

  “他禁不住观察起她那迷人的身姿来。一头黑发,蓬蓬松松的,蹲下时垂挂在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胸脯上。她的嘴唇,她那低垂的双目之上的长长的眼睫毛,那样的楚楚动人;只是她的肤色有些令人反感,除此而外,他敢打赌,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

  如此粗疏的观察,这赌打得也太草率了。克莱斯特显然不是写不了美貌,只是这不是重要,女孩再美,都不是多驻足一分一秒的理由。与此相关,克莱斯特极少心理描写,全无风景涂绘,更没有借助天气、物件、环境而完成的氛围营造。他也不讲道理,不发感慨,不抒情,基本不搞比喻,不用象征……那些奇异的事儿,就这么讲出来,像大臣写奏折,官员作报告,法官读判词,你说好玩不好玩?

  这实在是小说史上的异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基本没有风景描写,但心理分析长篇累牍;海明威只写冰川浮在海上的部分,但他是营造氛围的高手,颇多细节像是拿什么药酒精心泡过。至于抒情,现代人已经很狡猾了,远的不说,像我前一阵在读的王安忆,看上去平静节制,但一笔一画,处处俭省,而无处不在用力,像一只斟满水的杯子,稍一晃动,就会溢出来。

  克莱斯特是真正的“零度写作”。故事本身是没有高潮的,它就是一件事儿而已,高潮是对人而言。故事本身也没有比喻,没有技法,没有氛围,它就是河流一样流过去,从不会想到如何取悦人,让人激奋。克莱斯特回到了故事本身。

  从阅读效果上说,克莱斯特的叙述极富张力。包括人物那些受窘的时刻,骂娘的时刻,犯混的时刻,有点摸不着头脑时刻,他这么一本正经、面无表情地讲出来,冷笑话一样,有莫名的喜剧效果。

  而这样做减法,故事丢开了一切负重,读起来,你会觉得叙述速度太快了。作为讲故事的人,克莱斯特是没法打假的轻功高手,走路仿佛脚不沾地,嗖嗖嗖,眨眼间几个重要的事儿已掠过身后。

  或许你会疑惑,如果一件事情三言两语就讲完了,那还有什么看头?与现代小说相比,克莱斯特笔下故事的版图极为广阔,穿过幽深的矿道,还有茂密的丛林,翻过丛林,还有广袤的草原……永远在奇异中连绵不绝。

  关键在于,这奇境迭出的故事,读起来,并无刻意之感,那纷纷扬扬的变故,一下子撞过来,绝大多数情况,你根本无法预料。在叙述的通道上连续转弯,又让人猜不到,这是小说家们最稀缺的本领。现代读者,在文学、电影、新闻中看了数不清的故事,更不好唬弄。欧· 亨利的小说素结尾诡谲著称,但像《麦琪的礼物》这样的作品,难道你真猜不出结局?

  我想,读克莱斯特的小说,我们感觉叙述速度快,是因为我们熟悉的主要是十九、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他们讲故事的节奏普遍都太慢了。怎能快得起来呢,小说家面前一片浑茫,再简单的事物都藏着窸窸窣窣的秘密。那些闪着微光的细小缝隙,召唤着小说家,绊住这些现代生活的侦探,使他们目光迟疑、步履缓慢。

  从另一个方面说,现代世界是瓷瓶炸裂后的一地凌乱,再也不能拼合了。小说家只能抱住碎片,风雨飘摇的小世界。写小说,读小说,孤独的心灵面对孤独的心灵。小说家道出零碎的私房话,焦虑或烦忧,附在一些不透明的、半透明的、黏糊糊的絮状物上。

  克莱斯特有大侠神采,他的世界完完全全是透明的,任何人的心灵,任何事件都不会藏着被云雾遮盖的角落。作为小说家,他可以轻逸地纵横万里,他的立足之地不是生活碎片,而是天地苍茫的大世界,他的时间是历史时间、宇宙时间。而这正是他笔下奇异之事的发生之所。那平静生活,终将一死的人,忽然卷入一个漩涡,种种劫数,种种馈赠,神秘未知的前路,初看不透明,最终又是透明的。那是神秘莫测的天命。

  而我愿意说,这些故事由克莱斯特讲出来,也是天命。他只是记录者,被故事选中的人。一个人要有多高的天赋才能被故事选中?克莱斯特天分太高,也离世太早,34岁那年他举枪自杀,这是否也是天命?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我和酒徒王二的日常”)

  《O侯爵夫人》读后感(五):浪漫天使抑或现实魔鬼

  古往今来,一个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怀孕了,而胎儿的父亲却根本无从知晓,除了圣母玛利亚之外,这是很多可怜女人将经历过一场噩梦的序幕。可是,在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有那么一个女人,她用在报纸上发布广告的方式给自己的胎儿找到了父亲,并且成婚,最后还能相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便是德国颇有争议的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小说《O侯爵夫人》。

  手边现在这本2010年出版的《O侯爵夫人——克莱斯特小说全集》收录了克莱斯特全部八篇小说,也可以说是自国人推介克莱斯特一来的比较完整的一本全集,“据卫茂平考证,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仲云、郑振铎、李和庭将克莱斯特介绍进来,郁达夫称他是“薄命天才”。把克莱斯特小说译成中文的先后有李和庭、毛秋白、商章孙,当代则有杨武能等。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德意志短篇小说集》,其中第一篇便是毛秋白所译的《智利地震》,毛氏还深中肯綮地评述了它的艺术性。商章孙对克莱斯特的研究和翻译可说非同一般,对克氏的生平和创作曾撰写了两万余字的论文。” 摘自袁志英《译后记》)

  虽然今天文学史学家早已将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1777—1811)与歌德、席勒并列为德国古典文学中的三大“巨匠”,德国早在100多年前已经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克莱斯特文学奖金”,到了1976年,根据这部小说《O侯爵夫人》创作的同名电影,获得第2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他在德国文学史上却依然是个“颇有争议”不容易定位的作家。

  克莱斯特仅仅在人间活了三十四个年头,他本是一个卓荦不羁的普鲁士贵族军人,世家子弟,本该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却从不肯服从贵族命运,而在不断地寻找真理和人生的归宿,他从军人到税务工商部的公职人员,再到放弃公职开始游学巴黎,并热情投入康德哲学,直至最后选择文学创作。他从一个拥有国王年金的贵族,到不屑使用贵族身份,结果换来穷困潦倒,孑然一身,直至吞枪自尽。克莱斯特生前屡屡不顺,家人当他无用之人,作品得不到肯定,最后“都因他无拘无束的个性而无法容忍程式化的生活。”

  仅从本书中克莱斯特的所有小说作品来看,在克莱斯特的世界里,不难发现,“理想”和“现实”,“浪漫”和“现实”,“天使”与“魔鬼”,都在不断的冲突着,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克莱斯特实际上一直在矛盾着,以致于他的作品也一直矛盾着。译者袁志英指出:“克莱斯特一生共写了八篇中短篇小说(Novelle),所谓‘Novelle’,在德语中有其特定的涵义,即有‘写实小说’之意……”

  如《米歇尔·科尔哈斯》的劫富济贫的正义与被招安反而死于极刑之间,充满了克莱斯特对法律约束的思考;《O侯爵夫人》则对男主角为情欲驱使在“天使”与“魔鬼”之间不断转换角色,而产生了“爱情”是占有欲还是情感的矛盾;至于《智利地震》,男女主角因为地震而逃出了生天,却因为宗教和暴民的残忍而丧命,克莱斯特则在鞭挞宗教和愚民的同时,思考人性和神性;《圣多明各的婚礼》则是对于种族歧视的思考,克莱斯特偏向于民族之间的平等;《决斗》则是对正义与邪恶、善良和罪恶的思考;等等。

  克莱斯特在进行这些思考,和尝试多方面探索现实的同时,也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主角们的独立个性,突出了浪漫派的个体性和自主性特色,译者说,歌德和席勒所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学追求的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而海因里希·克莱斯特正是和谐统一丧失殆尽的现代人。

  克莱斯特的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那些吸引人的悬念,而最为令人深思的则是那些结局里的悲喜交集。克莱斯特虽每每给他的小说以相对良好的结局,但每一个看上去完满的结局里头透着浓浓的哀伤,比如:满足了个人愿望却死于极刑的马贩子米歇尔·科尔哈斯;不得不嫁给迷奸自己的“魔鬼”的侯爵夫人;留下了孩子却丧命的荷罗尼莫与约瑟菲,以及失去了亲生孩子而抚养别人孩子的费尔南多夫妇;愚昧无知的鞋匠;枉死的托妮;等等。克莱斯特的笔下,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也没有美满的幸福,“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看来这便是克莱斯特被称为德国“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的原因。

  在克莱斯特精巧的构思和逻辑的严密中,他精心地构筑了很多像迷宫似的悬念,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等随着他一层层地剥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克莱斯特没写过巨部头,生前也没得到广大的推荐人,然而,他死后,众人从O侯爵夫人打广告找迷奸自己的人所显示的女性独立自主的个性,发现了他思想的精髓——人性是浪漫天使还是现实魔鬼,人们将他的《智利地震》定位为“灾难文学”的先驱,不难从小说中看出克莱斯特的才华横溢和对人性世情的了解,同时,克莱斯特小说的突出地展现了它所兼具的浪漫派和现实派的特色,还值得一提的是《圣凯茜丽或音乐的魔力》,里面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动人,因为克莱斯特还曾以黑管糊口。

  掩卷扪心,静静思考,王维诗云:“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虽然今日这种“古老”的小说比起现在那些惊心动魄多姿多彩的巨部头少了许多更为精细的描写,但其所思考的人性,以及所开辟的紧凑悬念结构,于今天的种种发展极其影响深远,所谓“站在在巨人肩上”,克莱斯特也是一个巨人,因当初他对人性的探索,如“托马斯·曼、黑塞等后世的德国大作家都受他影响不浅。”更不用说他已经与歌德、席勒比肩。而今读读这些陈旧的小说,也会有些收获,一如公刘说的“书与世界同寿”。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711803291&BlogID=150117&PostID=3128496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O侯爵夫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