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酱》是一本由[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由短篇集合,起于20世纪苏维埃政权至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的改革,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片段剪影。
●“紧凑的结构”、“清晰的表达”、“20世纪最令人尊敬的雄辩家”。不要厚古薄今,不要对赤诚的文字嗤之以鼻。
●挺好
●索尔仁尼琴应该算是力量型选手。在短篇小说这个领域,他完全施展不开自己的拳脚。他能横行文坛,还是一力降十会。 《杏子酱》和《阿德里戈-施温基登》不过,其他的只能说是凑合。 纵横文坛四十多年,最后的作品写成这样,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阶级异类”“恢复脑力”“忍受他们有时表现出来的笨拙的狂妄行为。”“他们非常乐观,有着让人羡慕的信仰力”“摆脱一切非科学力量束缚的自由感”“赋予青年人汹涌澎湃的激情”“将生物能量转到社会创造的轨道上”
●里面有几篇寓意还是蛮深的,尤其是结合描写苏联中期那几篇,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在细节上可以找到共鸣
●纠结于三星还是四星,但想想第一篇带给我的一种折射式的恐怖。
●过七旬的索氏依旧高度敏感,在写collectivization上,他显然比奥威尔还要细致感人。
●读的索的第一本。杏子酱那篇真的快哭了。其他的还行。
《杏子酱》读后感(一):在之前,在之后
《杏子酱》是我第一本阅读的有关俄国/苏联文学的书籍。因为之前听《逻辑思维》对索尔仁尼琴的赞誉很高,无意中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闲着没事就借来看了。在这之前我对俄国历史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那些,个人觉得索尔仁尼琴对历史事件及特定历史下的人物的刻画非常深入人心(当然也可能我自身看得不多233)总而言之给了四星,没给五星是因为部分的中长篇阅读起来比较费力,而且整本书的基调都是在讽刺,对于部分的人不是非常友好。
整部书的跨度非常大,从一战末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建立后的种种事件,但索尔仁尼琴却没有着笔写宏大的历史场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小人物上,以点代面刻画当时特定人群的悲惨经历。有些人认为索尔仁尼琴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zz符合西方的思想,以此来抨击当时的苏联,但不得不说大部分的历史确实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认为其是“俄罗斯的良心”,而俄罗斯人在他的雕像上涂上“犹大”的字样的原因。
看部分评论似乎《杏子酱》并没有索尔仁尼琴早期其他作品来得优秀,可能在于创作背景的不同吧(流放生活vs回到俄罗斯),不过介于我没看过其他作品我也只能就本书论本书。个人认为作为我了解俄国文学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详尽地为我讲述那个时代、那个背景的故事,是一个让我非常心动的开端。不得不说索尔仁尼琴的文章自带一种悲怆的宿命感。
有评论说比起文学可以将《杏子酱》当做历史文献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我就是这么来看本书的(笑)。
《杏子酱》读后感(二):小说中的历史
本书的各个短篇和中篇包含的时间跨度很大,由一战后的苏联一直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都有写及,横跨七十年。我对作者的身份和经历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只是第一次看他的小说,但是我看得非常的入迷,一半因为他讲故事的水平好,一半因为他故事的历史吸引我。
第一个将共产主义理论用到政治斗争中并建立政权的国家,曾经的苏联虽然已经成为历史接近30年了。但是因为他曾经的“老大哥”地位,有关它的话题总是不会少。曾经看过戈尔巴乔夫的《苏联的命运》。感觉很一般,几乎找不到有关苏联解体的任何个人化观点或者是非官方的说辞,我觉得更像是一本消费之作。相比之下,我觉得本书更像是苏联解体的正史,尽管这种正史是小说过滤出来的,带有文学要求的历史。相比戈尔巴乔夫在金字塔上感受解体的腥风血雨,索尔仁尼琴所写的民众对解体的促成和感受更加容易被普通人理解。正是有了足够的跨度,让这些故事看上去也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解释苏联的命运。本书的选取的人物非常广泛,有朱可夫元帅这样的伟人,也有一般军人、商人和市民,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剖了苏联社会七十年的方方面面。最多的篇幅还是留给了军人,不知道作者本人是否有参军的经历了。不过有关军人的,也并非战斗如何激烈,不是英雄主义,只是为了反映社会的现实弊病。
本书的写法有个很大的特点,所有的短篇小说都是由两部分组成,而在这两部分中间往往有一定的跨度,这种跨度有时是可短可长的时间,有时是人物或者空间的转换,当然在叙事上是找到统一的线索的,这个线索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是同一件事,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人名。在两个部分之间,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反差,而作者不会对这种反差做出任何解释,甚至没有明显的感情偏向。作者善于用不带感情的话语描述这两种反差,从而揭示社会的矛盾,揭示苏联的问题。这种完全不预警的转变,让人疑惑,中间的许多个问好可以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而这些答案就是作者看到的社会问题。
作者并未为苏联歌功颂德,也未为它的解体欢欣鼓掌。他对政治的关注远不及他对普通人的痛苦以及社会发展的可疑之处来的多。所以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本历史书,书中流淌的更多是作者对其国家和国人的爱。
《杏子酱》读后感(三):初识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索尔仁尼琴”,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古拉格群岛》。
一直没弄清此类书名能触到自己什么神经。总之,自己会被这样的书名吸引,且遐想到苦难和浪漫,俄罗斯的广褒和荒凉、以及在风雨交加的阴霾笼罩下久久不能苏醒的冻土。这一切在脑海中构成的影象,像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画面,充满诗意和感伤。在迫不及待搜索了解了《古拉格群岛》的内容后,我立即判断索尔仁尼琴所写的俄罗斯不同于托尔斯泰、不同于契科夫、也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笔下的俄国。索尔仁尼琴的俄国是在变幻莫测中发生着巨大蜕变的俄国,也或者称为苏联或是俄罗斯?当然,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变换的只是建立在不同政权基础上的国家名字而已。人类的生存的方式适应着这些变动,人性亦然,完全符合达尔文的观点。
同以往所有的历史阶段相似。但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历史阶段试图被掩盖,或者至少在现时的体制下,还做不到跳脱出去像评论几百年前的历史和某个皇帝一样能相对公正客观,因为这一切还没有过去,生活的当下是索尔仁尼琴笔下那个阶段在我们这里的延续。索尔仁尼琴”人道主义”的创作散发出来非虚构味道或许能让我们侧面的多了解一点真实的历史。
可能恰恰上述原因,《古拉格群岛》除了2006年群众出版社发行过一套。再也没有其它出版社出版发行。实体书店根本买不到,网络因为稀缺价格被炒的高到望而却步。后在豆瓣书店偶遇六折新书《杏子酱》,迅即入手。
《杏子酱》八个短篇,一个中篇,一篇译后记。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随便从哪一篇读。故事的背景有苏维埃政权时的农民暴动,左倾路线,大清洗及俩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及政权性质改变后俄罗斯在叶利钦领导下的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最后的一篇译后记里,译者大略的介绍了每个短篇的历史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初读时可先读做为理解小说故事的基础。但译者对作者塑造人物的强加“高大”的升华,有些我并不赞同。比如《那斯坚卡》一,她明明只是个受害者,即使在标榜着“解放或革命”的口号下,她的状况也并没改善,甚至更过。译者说“她们都在恶劣的条件下,表现着对美和善的追求”,这个描述只让人感到痛心。政权变迭是要改变旧时不合时代进步的一切,但似乎女性在任何背景下命运都如出一辙。
封皮上的作者简介里“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三个头衔就足以能说明索尔仁尼琴为什么能把那段历史写的如此真实和饱含同情,每个短篇里塑造的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切片。索尔仁尼琴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对自己祖国的饱含深情锻造了他笔下不一样的俄罗斯,那段最真实的苏联和俄罗斯历史。而且这段历史离我们的时代并不遥远。
《杏子酱》读后感(四):斗士索尔仁尼琴的慈悲心
几年前,自由派公知和一些以启蒙者自居的草根时评人还能在微博畅快发言时,除了写一些碎片化评论,还经常转一些“金句“,这些金句共同的特点是:简练的话语中具备和极权体制作长期斗争的耐心和决心,巨大的道德勇气和深刻的人生信念。哈维尔、米沃什、奥威尔……这一连窜写作极权主题的名单里面一定也少不了索尔仁尼琴,诸如“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这样的颇具启示录意味的警句在当时备受欢迎,如果配图中再加上那张索尔仁尼琴蓄着胡子、斜仰着头、眼神充满坚毅的照片,那传播效果就再好不过了。
话语中传达的斗士姿态让索尔仁尼琴在自由国家和极权国家都收获了不少的敬意与名声,可同时人们也在不自觉间将索尔仁尼琴的小说贴上了“斗争“的标签,仿佛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在以强硬姿态,展开对苏联极权帝国的控诉和声讨。事已至此,他的小说在写些什么还重要吗?世人皆知他的巨作《古拉格群岛》,可是你要细细问下去,这部书你可曾读过,读过的话哪些细节印象深刻?这可能就要面临尴尬了。
所以始终有两个索尔仁尼琴,一个是大众传播中的那个极权斗士的形象,另一个则是作为小说家的索尔仁尼琴。这后一个索尔仁尼琴人们讨论的兴趣并不大。
俄罗斯小说家虽向来有大部头,但索尔仁尼琴两部代表作《古拉格》与《红轮》是通常大部头篇幅的数倍,这种篇幅完全是欧美类型小说家系列作品的体量了。仅仅就此而言,也足以让他的作品只落得个名声在外。
索翁创作于90年代这部小说集《杏子酱》如今终于有了中文版——指望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讨论过于宏大的历史命题、体制之恶等是不现实的。索翁在这几篇小说中进行了一次写作实验,简而言之,一篇小说拆分成两章,两章节之间没有十分鲜明的情节联系,但却聚焦于同一个主题,像小说《娜斯坚卡》,前后两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只是重名而已,她们各自面临着不一样的选择困境,但造成这困境的根源上确是一样的。开篇之作《青年人》用视角化的叙事,讲述教授和青年在时代变化中因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际遇,教授和学生的关系,转化为被审讯者和审讯者之间的关系,索尔仁尼琴写作中的这种戏剧性转折借助于历史的推力,根本不需要人为刻意设置。
这种“对章”式的写法也让索尔仁尼琴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大量留白,很多人到底是如何成长为那个样子的?历史既然已为此做了脚注,那小说便不再赘述。
这本书中的前几个短篇写得都好,但后面涉及到战争题材的短篇和中篇,我却认为是个败笔,索尔仁尼琴妄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勾勒出战争的全景图,致使小说人物退居次席,故事对战争场面的白描盖过了人的困境描写,人非但没在战争中凸显出来,反而被淹没了。
早年读《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因为有了大众传播给先入为主的偏见,惊讶于索尔仁尼琴文字上的柔情与细腻,以及他文字中所折射出的慈悲心地。他是真正能感知痛苦并精确描写出来的人,风格不夸张造作更不伤痕,比起那些动不动用魔幻写历史灾难的中国小说家厉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