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是一本由[古希腊]埃斯库罗斯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比起索福克勒斯我更不喜欢埃斯库罗斯?“阿尔戈斯三部曲”的处理上索福克勒斯显然更加高明,比如《厄勒克特拉》中俄假死消息传来,厄知道俄的身份在后,而《奠酒人》中厄知道在前。喜欢译出完整的“四联剧”,这个对比或许有点意思:《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普罗米修斯,七将攻忒拜阅读最好。其他四部阅读不易,歌队台词太多了。本来是剧本,要看剧才能感受那种氛围。最好是把注释排在相应的页面,阅读起来方便,注释是非常细致全面的。
●普罗米修斯的后世形象主要来自于埃斯库罗斯的塑造。普罗米修斯震动人心。而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其实只是在给七将攻忒拜做注。
●几份引言质量颇高
●喜欢《普罗米修斯》和《报仇神》
●名为命运
●相比于悲壮中带着希望的普罗米修斯给人的感动和震撼(那种因为预知未来所以有资格跟宙斯battle的底气看得我十分羡慕),反而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尤其是《奠酒人》)更能戳中(其实是戳伤)我的心,从来没想到我会在一部两千五百年前的、用现在看来仍然深不可测奇形怪状(?)的陌生字母书写的悲剧里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甚至更加怀疑人类所有的家庭关系模式都能在希腊悲剧中找到对应(不知怎么就觉得家庭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杯具,报仇神莫名其妙被收编的退场也很想吐槽,雅典娜你这个浓眉大眼的竟然……算了算了都是历史的必然(围笑)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读后感(一):好的翻译让人充满阅读期待
希腊文学只看罗念生果然是不错的。所有的翻译中出现的细节全部作出注释加以解释,包括所有的因为意译造成的词语省略、替换,为什么这样译,为什么省略,为什么增补,全部作出解释说明。这种细致入微的翻译让人读起来很安心,既可以流畅阅读故事,也可以知晓大致原貌,最大程度解决了翻译带来的诸多担心。(和最近看的世纪三部曲的翻译对比不要太鲜明。)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大学时才听闻其事迹,到现在才一次买了罗念生译的三部。从年龄长幼看起吧,先看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待续。
埃斯库罗斯在墓志上没有夸耀其诗人的伟大,提及的仅仅是战士的荣光。当然,没有其战士的经历,又怎写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里面恢宏如史诗的战争场面呢?纵使埃斯库罗斯的语言,戏剧结构不如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那样精巧,但是其粗粝的语言自有气磅礴的气势。
同时我想,埃斯库罗斯在墓志上写下战士的荣光也源于他那个时代的光明和正义,以及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民主政治的拥护以及热爱,对与僭主的反感,才能让他在诗篇中写下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角色来,而最令人遗憾的便是《普罗米修斯》另外两卷的失散。
《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三部曲则是情节最跌宕起伏的,而且在最后的陪审团中也提现了希腊之民主,虽然报仇神最后被收编了有点?但是总得极好的。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读后感(三):《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在信仰中染上一点怀疑”
波斯人是漂亮的女郎,希腊人也是漂亮的女郎,你我是,你我的敌人也是,不要暴躁自大,不要听从怂恿,忙着撕毁这身衣袍的人眼里看不见漂亮了。
要说剧情深度,这六部里当然还是从执拗的狂妄与沮丧走向昂扬的《普罗米修斯》比较引人瞩目,但《普罗米修斯》是彻底个人英雄主义的,是反叛的,现代已经不缺这个了。《波斯人》是站在整个国家(城邦)视角的,是包容和反思的,是嘴上痛哭哀嚎、内心沉痛不语的,埃斯库罗斯在《波斯人》中抛出的问题,似乎到了今天我们也没完全解决,所以总得来说还是这一部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上过战场的埃斯库罗斯善于描写战争场景不奇怪,能想到站在敌人波斯人的角度来谱写悲剧就很巧妙了,既夸耀了希腊的天人和睦、兵力精悍,又传达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战思想。而且《波斯人》也囊括了埃斯库罗斯的写作风格:
除了标志性的战场与史诗叙事以外,还有那明显动摇着的信仰与对专权的嘲讽,而且表现得极具古希腊时代的特征——对神的动摇,靠对人、即君主领导权的信任补足;对人的反叛,则又都归于神的旨意——一个向神灵假借而生的自我灵魂的挣扎。
也许,正是在编写这些悲剧的时候,埃斯库罗斯进一步看清了人祸,但没有走出人祸,最终还是没能遵从内心质疑的声音,将命运的起落再度放归天神,仅仅发出了诸如“ 万物都与时光渐老,推(不知道原文就是“推”还是“摧”的错别字)毁万物”的零星的声音。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读后感(四):死亡与冲突是人类共同的悲哀,而正义与否却有时不同。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年长者,对后世戏剧发展贡献很大。他具有极强的正义感,爱国理想,他行文风格雄壮阔大,并强烈推崇民主制度(当时为奴隶主之民主),反对僭主与专制。但对人性分析的深度似不及稍后的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曾参加希腊波斯大战之马拉松战役,其墓志铭只字未提自己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成绩,“马拉松的圣林当能道出我盖世的英豪,那鬓发丛生的波斯人也必能深明熟忆”,令人想见其伟壮气魄。 马克思爱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尤其是《普罗米修斯》。此剧剧情显得单薄,但剧中重点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不屈,抗争。对奴才如赫尔墨斯,威力神,暴力神的鄙视,对受害者凡人伊娥的同情等。尤其是普罗米修斯的献身拯救人类的壮举,能令人敬服。 《七将攻忒拜》中,浓墨于国王厄忒俄克勒斯调兵遣将对抗其亲兄弟波吕涅刻斯等七将的攻城。最终守城方胜利但国王兄弟二人同室操戈并同归于尽。结尾的几句话很能体现一种普世精神,“不管城邦惩罚不惩罚那些哀悼波吕涅刻斯的人,我们都要一同去送葬,把他掩埋。因为这是我们的种族的共同悲哀,而城邦却时而这样,时而那样赞成正义。” 战后贵族们决定,隆重埋葬国王(哥哥)。并将攻打城邦的弟弟尸体扔弃给狗吃,严禁民众为其哀悼下葬。但埃斯库罗斯在剧中却安排一半人发出了上面的咏唱。 死亡与冲突是人类共同的悲哀,而正义与否却有时不同。这句话的确深深体现了理想的悲剧的魅力,读古希腊,西方文学的意义也许在此。横向比较,要知道埃斯库罗斯是生活在我们的春秋时期啊。 《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在剧情上是连续的,主角克吕泰墨斯特拉,是阿伽门农之妻,埃奎斯托斯之情妇。隐身主角埃奎斯托斯是阿伽门农的堂弟,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阿伽门农的父亲是哥哥,曾羞辱过亲弟弟即埃斯奎托斯的父亲,比较血腥——类似周文王伯邑考的故事。) 阿伽门农因为弟弟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骗私奔的缘故,带兵出征攻打特洛伊,在出征前杀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苦战十年最终取胜班师。本剧故事从此开始,克吕泰墨斯特拉记恨女儿之被献祭,而埃奎斯托斯要报父辈的仇恨,两人有共同目标并互相勾结,于是克吕泰墨斯特拉放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俄瑞斯忒斯。 当英雄国王阿伽门农胜利凯旋进入家中之日,也成为其祭日,他被妻子刺死于浴室中。城邦从此进入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埃奎斯托斯的统治期。 多年后,太阳神阿波罗指示俄瑞斯忒斯回来复仇,在多方协助以及矛盾冲突中,俄瑞斯忒斯杀死了母亲以及埃奎斯托斯(《奠酒人》)。 于是进入《报仇神》,克吕泰墨斯特拉向报仇神控诉亲生儿子杀了自己,而俄瑞斯忒斯在报仇神的穷追之下,经阿波罗的指引来到了雅典城的雅典娜神庙。雅典娜作为最终的裁决者引进了陪审团制度,请求陪审团来判决俄瑞斯忒斯的弑母行为。在十位陪审团成员平局的情况下,雅典娜投出决定性一票宽宥了俄瑞斯忒斯。结果可能有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的含义。但我们读者更应该注意的,确是两千六百年前古希腊人已有陪审团的公正司法意识。 古希腊神话,文学,真的很棒,不仅在其故事性,尤其在其精神。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读后感(五):《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使这审判成为永久的制度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38.html
普罗米修斯 我使人类不再预料着死亡。 歌队长 你找到了什么药来治这个病呢? 普罗米修斯 我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心里。 ——《普罗米修斯》他是伊阿珀托斯和忒弥斯的儿子,他帮助宙斯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的统治成为新王,他盗取了天上的火种送给人类,当他被惩罚而成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名字的意思“预见”却让他对开始对神的权威发出预言和挑战:“一句话告诉你,我憎恨所有受了我的恩惠,恩将仇报,迫害我的神。”
这是神话时代的呐喊和抗击。他被宙斯所惩罚,他被威力神和火神赫淮斯托斯钉在高加索的山上,那只鹰每天啄食他的肝,他无法入睡,无法坐下,只能发出无数的悲叹和无益的呻吟,普罗米修斯作为一个神,遭受这样的苦难,是不是也是一种命运的定数?威力神说:“ 除了在天上为王而外,作什么事都有困难;除了宙斯而外,任何人都不自由。”在神话时代,宙斯是唯一的神,神统治着世界,不仅仅是人类,而且也包括各类神,“因为宙斯的心是冷酷无情的;每一位新得势的神都是很严厉的。”
但是普罗米修斯的特殊性在于,他曾经是宙斯夺取神权的功臣,也就是说,他帮助宙斯成为新一代的王,宙斯对他应该感恩,但是被他的命运却是惩罚。普罗米修斯知道这是一种无法逃避的惩罚,“我既知道定数的力量不可抵抗,就得尽可能忍受这注定的命运。”但是他却敢于向权威宣战,敢于说出关于神的命运的预言,“别看那众神的王现在侮辱我,给我戴上结实的镣铐,他终会需要我来告诉他,一个什么新的企图会使他失去王杖和权力。”因为宙斯的父亲克洛诺斯被推下宝座时曾经发出过诅咒,“他会被她推下宝座;因为她会生一个儿子,儿子比父亲强大。”
也就是说,宙斯的命运其实和被推翻的父王的命运一样,当一个统治所有神的王也会被诅咒所控制,就意味着神也有自己无法超越的定数,普罗米修斯就说:“他也逃不过注定的命运。”因为真正的定数的舵手是“三位命运女神和报复女神”。这像是一个悖论,不管是命运女神还是报复女神,和普罗米修斯一样,是被宙斯所统治,宙斯作为最高统治力的神,几乎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是这些命运却又掌握在命运女神和复仇女神手里,也就是说,宙斯被自己统治的被统治者所统治——像一个回环,其实预示着命运超越王权的存在。
最后,在普罗米修斯消失于雷电之前,这个诅咒其实开始应验,他高声呼喊着:“看呀,话已成真:大地在动摇,雷声在地底下作响,闪电的火红的鬈须在闪烁,旋风卷起了尘土,各处的狂风在奔腾,彼此冲突,互相斗殴;天和海已经混淆了!这风暴分明是从宙斯那里吹来吓唬我的。我的神圣的母亲啊,推动那普照的阳光的天空啊,你们看见我遭受什么样的迫害啊!”普罗米修斯总结他所受的苦难,请大自然为他作证。这是悲剧最后的结尾,也是对于命运最好的诠释,但是当对宙斯的诅咒应验,《普罗米修斯》绝不仅仅只是关于命运超越王权的主题阐释,其实普罗米修斯的存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作为盗火者的他,用自己的苦难赢得了人类的进步,用自己的罪恶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文明。
“因为他把你的值得夸耀的东西,助长一切技艺的火焰,偷了来送给人类;他有罪,应当受众神惩罚,接受教训,从此服从宙斯统治,不再爱护人类。”威力神的话里含有明显的谴责,一个上天的神为什么要偷取火送给人类,并且助长一切的技艺?在神看来,“那不是他们应得之物。”所以这里就有这样一个疑问: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给人类?在赫西俄德的诗中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歹徒,诗歌骗子,它是阿提刻的一个小神,但是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他却成为一位敢于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而反抗宙斯的伟大的神——一方面是反抗宙斯的神威,以古老的咒语应验命运的不可抵抗,而另一方面,他让人类学会了各种技艺:发明了“最高的科学”的数学,创造了字母来记事,让神兽搭上护肩和驮鞍从事最重的劳动,让马儿服从缰绳,为水手们制造有麻布翅膀的车来航海,教会人类配置解痛的药,安排了占卜的方法,“请听我一句话总结:人类的一切技艺都是普罗米修斯传授的。”
普罗米修斯说厚赐人类的这番好意是为了“使他们变聪明,使他们有理智”,让他们免受更多的苦难,所以普罗米修斯变成了伟大的神,他是“哲学史上最崇高的圣者兼殉道者”,而他对赫耳墨斯说的那句话“一句话告诉你,我憎恨所有的神”也成为“敌视神话的格言”——普罗米修斯几乎摧毁了神权系统,无论是要在宙斯身上应验那句咒语,还是让人类获得文明之火,但是当普罗米修斯将一切的技艺给了人类,他却也让人类不再“预料着死亡”的情况下,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心里”,而这是不是在神话时代走向英雄时代时,反而造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是不是也只是命运统治的翻版?
“他也逃不了注定的命运。”这个他也是人类,波斯皇太后阿托萨曾感叹:“可恨的厄运啊,你怎样骗过了波斯人的心意!”歌队长在“七将攻忒拜”中唱道:“命运对他们一视同仁。”和情夫埃癸斯托斯一起杀害阿伽门农的克吕泰墨斯特拉说:“但是在白天,凡人的命运是看不见的。”人类的命运似乎被牢牢掌握着,他们被全能的天神支配,他们遵守神的旨意,他们被诅咒和梦境所困扰,当人类从神那里学会了技艺,似乎依然难以改变自己的幸运,而这注定的命运分明就应了普罗米修斯的那句话:“我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心里。”
盲目的希望便是波斯国王塞克赛斯的妄想,他带领骑兵和1207只冰船远征希腊,“他想用镣铐把赫勒海峡的圣洁的潮汐当一个奴隶锁起来,因此创出了一种新奇的水道:他用铁制的巨链拋过对岸,为他的大军筑成了一道长桥。”血气方刚却是糊里糊涂,正像最后化为鬼魂的达勒俄斯所说:“他原是一个凡人,却妄想征服海神,征服一切的天神。”而且正是在父亲达勒俄斯征服希腊的萨拉密斯大战之后,所以这盲目的希望便成为一种灾难,一种违抗神意的灾难,“如果我们信仰神示,看了过去的事实,就知道那一大队人马只有极少数能够生还。”所以最后波斯人全军覆没,塞克赛斯只能一个人逃回了波斯。
这是违背天神的旨意的下场,而在达勒俄斯征服的过程中,这种不敬神的做法也遭受了惩罚,“他们破坏了木偶,焚烧了天神的庙宇;更捣毁了祭台,把神像从座位上翻了下来,乱倒在地上。”所以在神意和欲望之间,就造成了一种对抗,人类因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放弃了神意,最后“可怕的厄运”便降临。在这场惨白面前,达勒俄斯提出了警戒:“叫凡人的举止不可过高,‘暴戾’一开花便结成‘失败’的穗子,那收获净是一包泪水。”而幸存的塞克赛斯似乎也开始醒悟:“哎呀,我遭受了这意外的残忍的命运,真是不幸啊!天神竟这样凶狠的践踏了波斯的种族!我这可怜的人怎样结果呢?我见了这些长老们,我的手脚都软了。天帝宙斯啊,但愿死神把我和那些死者一齐埋葬了。”
从波斯人的视角来观察萨拉密斯大战,反思征服之欲望的最后下场,埃斯库罗斯其实也隐射了希腊的僭主制度,从而对不义的战争进行谴责。同样是英雄时代,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儿子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刻斯陷在争夺王位的战争中,俄狄浦斯的故事就像一个寓言在乱伦和鲜血中被展开,他的命运延续到后代身上,波吕涅刻斯在争夺战中失败,他逃往阿耳戈斯,在那里借阿德刺斯托斯的兵力来攻打祖国。而守城的厄忒俄克勒斯将一切的成功寄希望于神:“战事顺利,应归功于神;万一失败了——但愿不至于如此——也只有厄忒俄克勒斯一人遭受骂名,由众多市民在城内各处,在哭声中痛加斥责。但愿保护神宙斯名符其实,保护卡德墨亚城。”
七将攻忒拜,是波吕涅刻斯率领的一方,七将守忒拜,则是厄忒俄克勒斯率领的一方,两兄弟兵戎相见,当他们各自想要天神庇佑的时候,其实反而让这场战争陷入了命运的悖论中,而这个命运其实就是“父亲的诅咒”,就像歌队在第二曲首节所唱:“在他们互相残杀而死,地上的尘土吸吮了那凝结的黑血时,谁能给他们赎罪,谁能给他们净洗?这个家的新的灾难和旧的祸害已经交织在一起。”这无非是自相残杀的悲剧,而不管是攻城还是守城,最后都流出了黑血,“命运对他们一视同仁。”所以没有获胜者,也没有失败者——或者他们同是被诅咒带向死亡的悲剧人物,“他们是同胞的弟兄,完全毁灭了,在不友好的决裂中,他们用狂暴的斗争结束了他们的争吵。”
“你在刺人的时候被人刺死。”“你在杀人的时候被人杀死。”难以逃脱的是命运,而在这场自相残杀的悲剧里,传令官宣布卡德墨亚城人民议事会提交的决议和法令:决定让为国尽忠的厄忒俄克勒斯埋葬在国土上,而弟弟波吕涅刻斯的尸首则将被扔去给狗吃。一个是英雄,一个是罪人,一个可以安葬,一个不得安葬,在这样相异的结局面前,妹妹安提戈涅则站了出来,“即使别人不愿意一同去掩埋,我也要把他安葬,冒危险把我的哥哥安葬,我并不为这违背城邦的叛逆行为而感到羞耻。同胞关系是奇异的,我们是从同一个肚里出生的,是可怜的母亲和不幸的父亲所生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最后背负了罪孽,他的命运延续到两个儿子身上,而兄弟的自相残杀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安提戈涅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一种正义,从小处讲是同胞兄弟,从大处讲,“因为这是我们的种族的共同悲哀”。
无疑安提戈涅是冒险的,但是埃斯库罗斯却在这对抗诅咒和命运的冒险行动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保证正义?其实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不管是普罗米修斯这样的神,还是那些拥有“盲目的希望”的人类,他们似乎都被命运所控制,命运是神的旨意,是诅咒,是无法逃离的定数。但是正义时代的到来,除了普罗米修斯对抗宙斯的神权,除了安提戈涅冒险行动,在《俄瑞斯忒亚》三部曲中,则变成了一种关于法律的制度。《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组成了完整的“三部曲”,而这个三部曲在一种连环套中上演,初看起来,这个套住一切的也还是命运,还是定数,还是诅咒。
特洛亚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拐走了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于是希腊人以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兴兵攻打特洛亚,希望把海伦夺回来,这场特洛亚战争持续了十年,因为争夺一个女人而耗费了十年,很多战士血染战场,第二曲次节中所唱:“送出去的是亲爱的人,回到每一个家里的是一罐骨灰不是活人。”所以,这本身就成为一场不义的战争,歌队谴责了这一场战争:“是给那引起战争的,双方争夺的新娘起名叫‘海伦’?因为她恰好成了一个‘害’船只的,‘害’人的,‘害’城邦的女人。”三个“害”字谐“海伦”的“海”字,“海伦”一名的字音和“毁灭’字音很近似。所以这就成为一场毁灭的战争。
不义而毁灭,在阿伽门农身上得到了体现,他承认宙斯主宰了一切,所以不向厄运低头,而这个厄运便是他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来祭神,“若要不服从,命运自然是苦;但是,若要杀了我的女儿,我家里可爱的孩子,在祭坛旁边使父亲的手沾染杀献闺女流出来的血,那也是苦啊!哪一种办法没有痛苦呢?我又怎能辜负联军,抛弃舰队呢?这不行;因为急切的要求杀献,流闺女的血来平息风暴,也是合情合理的啊!但愿一切如意。”正是这杀献的行为招致了灾祸,当特洛亚被攻陷,阿伽门农返回,却被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和情人杀死,而克吕泰墨斯特拉杀死阿伽门农最重要的原因是为女儿报仇:“你们把我当一个愚蠢的女人,向我挑战,可是我鼓起勇气告诉你们,虽然你们已经知道了——不管你们愿意称赞我还是责备我,反正是一样——这就是阿伽门农,我的丈夫,我这只右手,这公正的技师,使他成了一具尸首。”
但是当克吕泰墨斯特拉接受审判时,她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虽然不是正义,但是却反问审判者:“难道你不应当把他放逐出境,惩罚他这罪恶?你现在审判我的行为,倒是个严厉的陪审员!”也就是说,当阿伽门农杀死女儿献祭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是公正?当希腊联军为了一个女人攻打特洛亚的时候,是不是一种正义?“啊,疯狂的海伦,你一个人在特洛亚城下害死了许多条,许多条人命,你如今戴上最后一朵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花,这洗不掉的血。”而且克吕泰墨斯特拉杀死丈夫阿伽门农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后面的连锁反应,在《奠酒人》中,曾经被送到姑父家的俄瑞斯忒斯长大成人,当他获知父亲被被杀害之后,开始了复仇之路,而他复仇的对象却是自己的母亲。
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所以在父亲的坟前他显得有些犹豫:“厄勒克特拉 在我奠下这上坟的祭品的时候,我应当说什么,怎样说亲切的话,怎样向父亲祷告?是不是说从一个亲爱的妻子、从我母亲那里带着这些礼物来献给一个亲爱的丈夫?我可没有这个勇气;也不知说什么好,我向父亲的坟头奠下这混合的祭品的时候。”但是正义的天平似乎偏向于报仇这一边,因为母亲杀死阿伽门农还有情人埃癸斯托斯帮助,也就是说,这并非是为女儿复仇这一简单理由,“我们现在无家可依,被生育我们的人出卖了,她换得了埃癸斯托斯——杀害你的从犯作她的丈夫。”俄瑞斯忒斯的复仇成为“以武力对武力,以正义对正义”的行为,当他的剑插向母亲身体的时候,成为了一种正义:“正义之神的基础已经立好了;那打制剑的命运之神早就在锤炼了;那闻名的沉思的报复神把孩子引进家门来报复旧日的血污。”
但是,正义却带着复仇的血,它似乎将通向无尽的仇杀,歌队在最后唱道:“如今第三次的家族风暴又吹过这王家了。当初首先到来的,是吃孩子肉的不幸灾难;其次是一个国王的祸事,阿开俄斯人的统帅在浴室里被杀害。如今又从什么地方来了第三个人,他是来拯救的呢,是来找死的?或者应该说,这风暴何时告终,这灾难的威力何时缓和,趋于平静?”也对这个连环复仇的故事引向了悬疑:谁来终结?《报仇神》里的女祭司、阿波罗、克吕泰墨斯特拉的鬼魂,以及命运女神雅典娜都开始面对这个如何走向正义的问题。
俄瑞斯忒斯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面临的将是族人的报复,歌队唱道:“这就是无情的命运女神分配给我们永远掌握的职权:为有凡人胆敢谋杀亲人,我们就尾追他,直到他进入地下;但是他就是死了,也不能完全自由。”所以俄瑞斯忒斯对阿波罗说:“你知道主持正义;既然知道,就不要疏忽;你行好事有力量,是可以信赖的。”而阿波罗说:“我曾经颁发神示,派他去为他父亲报仇。那又怎么样呢?”看起来俄瑞斯忒斯的报仇行为是一种神示,而命运却将他推向了失去自由的境地,所以在这个矛盾面前,俄瑞斯忒斯希望雅典娜主持正义,在这个时候,雅典娜便开始走上真正的正义之路,她要从市民中选好陪审员,选派陪审员公正判决这起案件,而目的只有一个:“我要使这审判成为永久的制度。”
在雅典战神山法庭,正义的审判开始了,“不要不受管束,也不要受专制统治。一这就是我劝市民维护和尊重的法则;也不要把恐惧完全扔到城外去。哪一个凡人会遵守正义,要是他没有畏惧之心?”当陪审员最后投出的票刚好相等,雅典娜却自己为俄瑞斯忒斯追加了正义的一票:“因为没有一个母亲是我的生身之母;在一切事情上,除了婚姻而外,我全心全意称赞男人;我完全是我父亲的孩子。所以我不会更重视一个杀死丈夫、杀死家庭的守护者的妇人的死;即使判决的票数相等,俄瑞斯忒斯也是打赢了。”
陪审员的票数相等,说明两边势均力敌,而雅典娜投出自己的一票,似乎是一种暗示:在她看来,真正的正义是对于父道的遵守,也就是说,当她站在家庭、父亲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理由,也就是凸显了父权的优越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用父权体制代替了母权体制,所以这样的正义也有着歧视,而当最后宣判的时候,雅典娜说:“那颁发预言的神亲自证明,俄瑞斯忒斯这样做可以不受伤害。”也就是说,一切的结果还都是宙斯的证据,是神的预言——那和最初阿伽门农祭奠女儿一样,不是又回到了天神的旨意中?而一切的悲剧不正是人类无奈的“可怕的厄运”?正如歌队表达的那样:“你们这些年轻的神啊,你们践踏了古老的法律,从我手里夺去了——我受辱,我倒霉,我义愤填膺,我在这块土地上,呸!”
或者这也是埃斯库罗斯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但是当他在悲剧中捍卫民主制度,反对僭主制度,鼓吹爱国主义思想,反对不义的战争,这也许是他做出的最大贡献,或许他也是古希腊时代敢于发声的普罗米修斯,用笔的力量抗拒专制制度,抗拒不公的命运,“宙斯的王权不打倒,我的苦难就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