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秘密生活》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02 1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秘密生活》读后感摘抄

  《秘密生活》是一本由(英) 安德鲁·奥黑根 (Andrew O’Haga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生活》读后感(一):网络江湖颠覆

  

英国作家安德鲁•奥黑根的非虚构作品《秘密生活》写了三个人物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传言中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创始者克雷格•莱格、作者根据一个30年前去世的年轻人创造出来的数码人罗纳德·平恩。初这三篇作品的题目足够吸引眼球,因为前两人都是网络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第三个则是糅合了作者奇思的网络虚拟人物。然而,这三篇作品却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因为,三个故事没有统一主题。即便是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这三个故事也是自成一格,毫不典型。按照作者的观点互联深刻改变世界,给了每一个人秘密的生活,但这是怎么开始的?是谁在控制着网络的虚拟世界?这些问题激发作者写下了这三个故事。

不过,作者并非一开始就想清楚将这两个网络传奇人物写成非典型的人物传记的。他曾接受欧美出版社的邀约,为阿桑奇与克雷格•莱格写传记,因而与他们先后有过深入接触。然而,随着接触的增多,他既看到阿桑奇与莱格在互联网的江湖中天马行空、恣意纵横一面,也发现生活中的他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大弱点,网络世界造就了他们的多重性格。比如,阿桑奇在“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国大使馆的25万多份机密文件震惊全球,受到了世界各地媒体的聚焦和追捧,堪称媒体的宠儿,然而,他又不断地抨击媒体对他的造谣和迫害,在利用媒体的同时又处处与媒体为敌,特别是由于涉嫌强奸遭到瑞典警方通缉因而躲进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避难后,他对媒体和警方的受迫害恐惧症时时地会发作;作者希望将阿桑奇的故事写成一本总结个人政府关系、对各种秘密进行开诚布公讨论的书,但阿桑奇显然不这样想,他抱怨背后有人向他捅刀子,不愿意为这本书的写作提供材料方便,或者虚与委蛇,敷衍了事,但另一方面又自视甚高,希望这本写他的书能像托马斯·潘恩的《人的权利》那样;甚至要作者和他一起去参加一文学节,谈论一本没有完成可能永远不会发表的书。如此的任意随性朝三暮四,显然让作者无法接受,因而放弃了写作阿桑奇传记的计划。克雷格•莱格也是如此。网上流传着名为中本聪的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然而,莱格在网络上证明自己就是中本聪的行动并不成功,瞬间人设崩塌。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莱特就是中本聪,作者便放弃了原定的写作计划。

因此,出现在作者笔下的阿桑奇与莱格,更多的是某种基于与他们交往的印象与侧写,却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之处。阿桑奇对他从事干的工作事有着直观而精准的定位,他反对将“维基解密”与“偷窃”秘密挂钩,他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更明白社会的信息流动可以如何改道。作者评价他“缺乏效率但有勇气;缺乏专业精神和谨慎,但具有影响力”,“靠傲慢自大做决策,而非清醒眼光和经验”。克雷格•莱格同样也是矛盾重重,他喜欢夸大其辞,却又厌恶抛头露面,“痛恨被指控为骗子,同时他也痛恨他必须去证明他不是骗子”。作者因而得出结论:中本聪其实不是一个人,是技术制造出来的实体,是神话。克雷格•莱格是互联网自我戏剧化同时自我隐藏的产物,是一种新的人格表现。

人与互联网是怎样的关系,网络空间的边界在哪里?这其实是《秘密生活》这本非典型的人物作品着重探讨的一个主题。罗纳德·平恩30年前就死了,作者通过他的死亡证明,申请到了真罗尼的出生证,然后在脸书上注册了罗尼的帐号,上传了照片,还有他的教育背景、支持的足球队、从事司机职业等细节,于是,罗尼的互联网冒险开始了。他还加入了推特并关注君主主义者、资本、快餐连锁店等,脸书粉丝也逐渐增多。罗尼还用比特币成功地买到了海洛因,购买了假币。只要他愿意,罗尼还可以在网上买到冲锋枪、手榴弹和大砍刀。“他既是谁,又谁都不是。他可能是个少年、战士、恐怖分子或精神病人。但只要有钱,就没事儿”。作者设计的罗尼的互联网冒险,既让人充分享受自由的滋味,又体现出网络野蛮生长的法外世界的特点。互联网固然离不开自由,但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是需要规则和边界的。

正如作者所言:“在互联网的兴衰和泥潭中,人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电脑的高级计算能力并不能抹掉这一点”。

  《秘密生活》读后感(二):《隐藏在互联网背后的真相》

  在近些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带给了人们太多的可能性与可创造性。

  刚刚拿到《秘密生活》这本书时,我是带着许多疑问以及对互联网世界的茫然去读的。比如:什么是维基解密?朱利安.阿桑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阿桑奇在历史政治上带来了哪些影响?比特币一个父中本聪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为什么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响?比特币到底是商品还是货币?等等。太多不明白的问题都随着阅读这本书而豁然开朗。

  以下则是互联网时代的三个传奇人物——天才们的秘密:

  一、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朱利安.阿桑奇是一名记者,同时又是网络帝国排名第三的黑客,但是他最不情愿承认他做过的那些黑客事情。他创建了“维基解密”,在2010年泄露了美国的诸多机密文件,以黑客的行为窃取了美国情报局的最高机密文件,同时他又反对 “维基解密” “偷窃” 秘密的说法。

  他个人对他行为的解释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上,他们只不过是更明白社会的信息流动性可以如何改道。作为天才加超级黑客的思维方式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作者能深入的与之生活接触这么长一段时间也着实的不容易,能将阿桑奇的故事顺利地讲出来,又是更加的不易。阿桑奇不注重细节,没有自律,没有基本的公关概念,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经常搞僵与最亲近朋友的关系。

  在政治上他操纵美国大选,允许自己的组织与俄国黑客合作,接受后者泄密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资料,实际就是为了羞辱他仇恨的希拉里而不择手段。

  他请作者为他代笔写自传后又不配合,让作者为他保密,结果他早已将他认为是秘密的东西抛之脑后,这就是阿桑奇,一个反复无常,多疑,且自我矛盾的共同体。

  二、比特币之父——中本聪

  最初我以为中本聪是一个人,看名字像日本人,读完这个故事我才知道,中本聪到底是谁始终是个迷。有人说中本聪背后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也曾经有许多个人被猜测疑似为中本聪,不过后来都被一一否定了。

  克雷格.莱特就是最接近中本聪的人,他可以用只有聪才有的钥匙打开区块链为人们展示签名,作为网络天才好像都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揭露与验证他就是聪的路上极其艰难,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聪,但在现实的压迫下,又不得不承认。

  中本聪越发神秘,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就对他的真实身份越来越着迷好奇。而莱特在被迫承认自己是聪的同时,通过密钥签名验证后,又很快的让人识破签名是假的,不知是他有意为之还是本身就是假的,这些不得而知。

  目前作者了解到的中本聪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公共赞赏的反应,是技术制造出来的实体,是一个神论。

  三、虚拟数码人——罗纳德.平恩

  罗纳德.平恩是作者虚拟创造出来的数码人,这是一个在墓碑上寻找的名字,具体操作是利用死亡儿童的身份,从墓碑或登记册里选一个孩子的名字,然后围绕他编一个生平。对于这个被创造出来的假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很难找到他真实的生活轨迹,也无人知晓,无人好奇,无人在意,如同茫茫世界中的一粒小小的尘埃微不足道。

  真实的罗纳德.平恩在公共区域里存在的唯一证据是一个几乎无人记得的照的模模糊糊看不清的图像,就互联网而言,伦纳德.平恩根本就没存在过。然而被塑造出来的假罗尼有自我,有朋友,有身份,只是一切都是假的,只能隐藏在网络背后,永远不能现真身。

  作者说他发明的罗尼.平恩是“这个空间里的一个数字”,他拥有作者能够抽空帮他收集的所有资料,在2014年12月12日作者注销了罗尼这个账户,虽然罗尼离开了,但他曾经在网络中的言论,那些关于自由,枪支和毒品的都不会被抹去,宛如死亡之星永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罗尼!

  《秘密生活》读后感(三):暴露在数字时代的自我与本我

  在飞机上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互联网赋予每个人一种秘密的生活。——题记。

  三个并非泾渭分明的介于虚构和非虚构的故事集合在这本《秘密生活》里,为读者们展现在互联网数字时代下生活的每个人,是如何在表现自己,是隐藏自己本我的个性展现新的自我,还是忠于自身表里如一?

  ⭐为阿桑奇代笔。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的创始人。与此同时,他还是个绯闻丑闻缠身的男人。除了当事人以外,没有人知道阿桑奇有没有对那两个瑞典女孩做出什么出格举动。

  作者是被阿桑奇的经纪人举荐来为阿桑奇的自传代笔的。“代笔”这一名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匿名写作,最终书封面上的署名还是雇佣代笔的那个人。代入现在这个事情,就是作者为阿桑奇代写自传,而阿桑奇提供自身的生平素材各种来为传记增添自己独有的说话风格。

  本来看着是个美差,作者开始接触阿桑奇之后却发现他原本的想法太简单了。阿桑奇有太多作者本人难以招架的特征,一度让采访和收集资料变得艰难:

  ○有些抽象的想法

  ○阿桑奇想要自己的传记读起来像海明威的书(海明威的风格很难与人有相似的,这点要求就很难达到吧)

  ○自闭症症状(最大特征就是只让别人听他不停说话,他没有细听别人说什么)

  ○似乎无法想象别人怎么可以跟他有不一致的想法

  ○把他的支持者当臣民(居高临下的感觉)

  →极度自恋

  →无趣(编辑们跟作者吐槽,阿桑奇并不知道自己有多无趣)

  →喜欢被追着跑的感觉(⭐这点很奇怪。阿桑奇很喜欢躲避媒体的关注,出门都左右瞟。其实根本就没有记者天天在他家门口蹲点,又或者记者们早就找好途径去要写新闻稿的素材了。)

  →不注重细节,喜欢大局并好斗。想要吸引力和大场面排面。

  →本性流露又偏执

  总得说来,作者接这份“美差”其实一点都不美好。阿桑奇极度不配合自己的传记进行润色和编辑,把很多公开露面的活动排在前面。他看似很保护自己的隐私却又神经大条。等到他要毁掉这个传记合约后别的出版社要发表,他又回来闹上法庭。

  他深知互联网可以探知数字时代人们的种种资讯却并没有从中总结经验(外加约束自己言行)。他的大男孩性格还是未能让他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包括朋友和合作伙伴)相处融洽。

  ⭐中本聪事件。

  中本聪到底是谁?是个人,团队还是神话,是传奇?

  比特币是个神奇的存在。它会让人想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去换这个虚拟的货币。而中本聪,就是比特币之父。

  故事中的“中本聪”被指认是克雷格·史蒂文·莱特。他被全面通知抓捕了。朋友为了救他离开住处,为他订好机票,辗转离开原地到了伦敦。

  究竟莱特是否正是中本聪本人,如今仍不得而知。但读这个故事的读者们可以知道一点是,比特币的诞生过程,并不是一个人的独立策划和编程能力就能完成的。莱特还提到了戴夫·克莱曼还有肖恩·范宁的协助。他们好些人构成这样的合作关系促成比特币的出现和兴起。他们通过共享文件开始对话的。

  ⭐“有人爱着我的秘密身份却恨我。”不知道为何,我似乎对这句话产生很微妙的感情。

  当人们对一件事物一个事件产生爱恨感情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深挖背后创始人的背景。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投入了太多金钱到比特币的投资当中去,一旦投资失利,背后的这位“中本聪”就成了众矢之的。

  莱特在要不要站出来说自己就是中本聪的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他并不想要成为中本聪,但他也想要那种比特币和中本聪事件带来的荣耀与金钱。他本来还是20%的中本聪,后来就成了80%-90%的中本聪了。

  站出来对于莱特来说很难。他为此惶惶不得终日,陷在作茧自缚的情绪里。然而读者们还是能从这个故事得知,中本聪是技术制造出来的实体,是神话,并不是个人或者单独的团体。

  ⭐发明罗纳德·平恩

  在网络上制造一个虚拟的身份有多难,或者说有多容易?作者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明一个虚拟的(本名倒是却有此人)的罗纳德·平恩出来,跟网络上社交平台上的人产生联系。

  利用死亡儿童身份的做法,是伦敦警察厅六十年代就开始使用的。作者从墓地里找到罗纳德·平恩的名字(这位罗尼早已去世,去世时候仅有二十岁),为他创造一段“新生命”。

  互联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位罗纳德·平恩去世的年份却早于这个时候。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生平和家庭成员资料不得而知。作者申请到了真罗尼的死亡和出生证明,为了新生,给他设置了非常多切合当下年轻人的性格设定。

  这一切都看着很顺利。作者为“假罗尼”设置了新账户、办理证件还有买海luo因,还在推特上为他加了不少好友(当然也有虚拟的不存在在这世上的好友)。

  作者用假罗尼的账号做了非常多的操作。在最后他决定去探望一下罗尼那位可能还在世的亲人,并注销账号,跟那些网上朋友说再见。

  虽然注销了账号,但社交平台还是会留存账号的痕迹。购买平台的痕迹更不会被消除。

  试想下,假罗尼/真罗尼通过作者的创造重新获得新生,谁又能保证跟你网上聊天的会是谁,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暴露在数字时代下生活的我们,有多少本我和自我被展现出来,又有多少设计出来的完美性格被推到大众面前?但毫无例外的是,人们的真实资料总会留存在网络世界里,并不会了无痕迹的。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给互联网时代表露了多少的真我?

  《秘密生活》读后感(四):秘密生活——数字时代的“一人多面”

  

对这本译文纪事系列新书的初印象,是封面上那只从戳破的洞中正面窥视的眼睛,有些惊悚却又生动形象的投射了构建在社交网络上的现代生活,这里如同生机勃勃的镜像世界,谁都可以是任何人,真实与虚构无关紧要,但你所发出的每条轨迹都被收集和窥视,难谈隐私。带着这样淡淡的代入感,跟随本书作者安德鲁·奥黑根的脚步,走近他曾密切接触的三段故事。

为阿桑奇代笔——当事情变成现实 朱利安·阿桑奇,本书所提到的三个人物中听起来最为熟悉的一个,过去几年没少在网上看到关于他的新闻,曾经的阿桑奇在我印象中只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披露过轰动全球的军事谎言,近年一直在使馆避难以免遭迫害。为这样一个传说中的大人物代笔回忆录,作者写下的故事十分令我兴奋,而随着阅读我不断在纸上写下一个个标签。他擅于施展道德魅力完成记者的工作,他是世界排名第三的超级黑客(斯诺登排名第九),他大胆好斗、傲慢自大、多疑偏执、虚荣任性,他自我为中且否定他人的价值。作为维基解密的领导者,自以为能控制一切却误读他人甚至把每个人都看走眼,用糟糕的方式把支持者从身边逼走,毁掉很多本有利于他的人际关系,以至于最终把自己带向岌岌可危的地步。作者所记录下的阿桑奇很多日常对话,都让我联想到另一位常年承包中美热搜的大人物,漂亮国领军者,咳咳,跑题了…因代笔而开始的故事,最终以阿桑奇不负责任地撕毁合同而荒唐落幕,这位互联网领军者所追求的是公众关注所带来的影响力,无法接受个人生活像“维基解密”一样公开。最出色时曾令人相信是新媒体时代正义之光的阿桑奇,如今作茧自缚。

“如果你是黑客,你最感兴趣的是面具下的面具。”“别人都认为你帮我写我的书,但实际上是我在帮你写你的小说。”“还从未有过一个人,让我如此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是成年人了。”

中本聪事件——矛盾的自我

克雷格·史蒂文·莱特,一个并不熟悉的名字,但如果换个叫法——“中本聪,比特币之父”,恍然大悟。因阿桑奇代笔的风波,作者获得为比特币之父中本聪写一本介绍生平之书的机会。在不了解区块链和比特币原理的基础上阅读并不吃力,作者和译者都尽可能的简明叙述这些高深的计算机和密码学内容。本以为这是一篇数字时代背景下证明“我就是我”的故事,却又向离奇的走向发展:听莱特介绍“中本聪”名字的由来,“比卡丘”这个梗让人觉得莱特还是个童心未泯的孩子;注重承认其他开发者贡献的莱特和阿桑奇像是正反两面;莱特的社交沟通能力差,智商很高,不善于解释,像个普通的电脑极客。他是区块链领域的先驱,比特币创始团队的一员,却困在“证明自己是中本聪”的困局中,在虚拟与现实的挤压中,莱特逐渐崩溃,尤其是被戳穿他向记者提交了假密钥签名后,莱特陷入自我毁灭的冲动。“中本聪”是公众赞赏的神话,而莱特只是一个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内心的自我复杂性把他抹掉了,他对自己的怀疑让这件事以不可思议又莫名其妙的戏剧性落幕。而他在这件事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也许永远无从得知。

“技术总是不断地改变那些不真正懂得技术的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再收回去,然后再藏回保险箱。”

发明罗纳德·平恩——社交媒体上的幽灵

不同于前两个故事,无论阿桑奇和莱特在互联网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人,而平恩是生于1964年的伦敦青年,如今埋葬在墓地,去世时年仅20岁。关于平恩,在尚未数字化的年代难以在公共区域找到清晰的证据:仅有一张模糊到看不清的图像。对于互联网而言平恩和他的家人像是从未存在过。作者走访了平恩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写信给可能认识他的人,试图从成绩单和老师评语里找到平恩的过往。

在尽可能多的了解平恩的生平后,安德鲁申请了平恩的死亡和出生证明,并由此逐渐完善平恩的假身份,完整的教育背景、假学位证书、合成假面孔、拥有假护照、比特币账户。社交平台上的平恩喜欢快餐,拥有喜欢的足球队,支持脱欧,身上贴有“右派”、“同性恋”等标签。平恩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幽灵,拥有假自我和假朋友,他活跃于暗网,曾购买毒品和武器。随着网络不断推进假身份的完善,平恩甚至还有了税号和国家保险号码。

作者创造假平恩的起因是希望验证网络激发自我发明的倾向,但到最后却发现他几乎在操纵一个真实的人,当作者试图清除假平恩时却发现异常困难,他的痕迹成了网络的一部分,永远不会被彻底抹去,宛如死亡之星永悬。

最后,安德鲁终于找到了平恩的母亲,这位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真实存在过的平恩的女人,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她“独一无二的罗尼”,曾在数字时代留下同样独一无二的痕迹。

“我们现代的许多罪行都是想象力的罪…我们犯的是“思想罪”,为非法或可鄙行为提供观众。”“曾几何时,真人可以失踪,没有人会察觉,什么都留不下来。生活擅长此道。”

全书读下来颇有趣味性,作者安德鲁游走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不稳定的边界,通过“真实”与“虚幻”的对照,呈现对互联网时代的焦虑和不信任,引人深思自省。读后很想再找些其他安德鲁的作品阅读,也感谢译者的呈现!

  《秘密生活》读后感(五):人有千面何以知——互联网时代的真实与非真实

  “每个例子中,故事最后都变成了网上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断地发生冲突。“

如今,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盯着手机和电脑屏幕,熟练运用各类社交媒体,可以选择通过“朋友圈营业“、”微博自留地“、”分组可见/屏蔽“在不同对象面前经营不同的个人形象。从千人千面到一人千面,不仅网络世界中他人形象的真实性开始受到质疑,甚至对于这一环境下,人是否还能自知的判断也有所动摇。

何以识人?何以自知?在网络的土地上,我们已经迷上非真实的滋味了吗?这是怎么开始的?是谁在控制它?带者这样的疑问,作者写了如下三个故事。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的回忆录风波

别人都认为你帮我写我的书,但实际上是我在帮你写你的小说。

朱利安·阿桑奇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世界排名第三的黑客。作者因为代笔回忆录而与他相处了数月时间,这位计算机天才不擅共情,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对大小事务都有极强的掌控欲,但实际处理起来却又漫不经心。朱利安的非典型性在于,他不是机器的奴隶,讨厌信仰体系,而只想成为机器中的幽灵,游走于权力走廊中。

作为超级黑客,负责公开秘密的人大概完全不能忍受自己的秘密被公开,他永远处于事情可能泄露的恐慌中,坚持回忆录只能在一台没有接通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上写。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想要获得利益和声誉,会因为缺乏影响力而产生焦虑,而又过度担忧自己流露的言行(比如继父的酗酒)会对他想要塑造的完美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带来法律问题或是成为对手得以加以利用的软肋。对网络超越常人的理解和运用反而使得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感,他像一个精神紧张的受害人,一直在躲避和逃离。

作者对于朱利安“书包里塞满爱因斯坦的小男孩”的比喻十分精准,天才、多疑、反复食言和违约,出版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还从未有过一个人,让我如此深切地体会到自己是成年人了。我这是作为一个十三岁儿子的父亲说这话的。“

克雷格·莱特——中本聪的身份之谜

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再收回去,然后再藏回保险柜。

中本聪是比特币协议及其相关软件Bitcoin-Qt的创造者,他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描述了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2009年,他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了比特币金融系统。2010年,他逐渐淡出并将项目移交给比特币社区的其他成员。据说持有约一百万个比特币的他的真实身份是互联网最大的谜案之一。

作者受邀为中本聪书写一本传记,由此认识了克雷格·莱特——一位被认为可能是中本聪本尊的计算机及密码学家。目睹了他如何接受质疑、自证、辩驳,以及在最后关头的崩溃和退缩。

克雷格·莱特是否是中本聪,作者在与他的不断接触中一直在下自己的判断,2016年莱特向BBC承认自己就是中本聪却被发现证明的密钥签名是造假的,作者说:我相信他在说谎,但我也有一种感觉,他离这个发明太近了,不太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骗子。一周后他又在博客上发文称,将收回证明自己身份的承诺,因为他“不够坚强”,没有“勇气”在严密关注之下面对不断浮出水面的关于他的资历和性格的指控。作者给出了他的猜想:或许他原来是中本聪开发团队中的出色一员,可能占“聪”的30%,而后不断升级,直至比任何人都更算“聪,但这一比例始终无法达到100%。但真相究竟为何,大概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如果说朱利安的反复是源于对自我形象展示程度与内容的主动选择,克雷格的退缩大概是因为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像一个找不到自我的人,不断地与内心里那个失落的小男孩讨论,无法忍受会迫使他明确地说出自己是谁的那些情形。

中本聪是技术制造出来的实体,是神话。而克雷格·莱特是互联网自我创造同时自我隐藏的产物。

罗纳德·平恩——塑造网络身份的试验

脸书八亿六千四百万个日常用户,其中至少有六千七百万个被公司认定是假的。社交媒体上的鬼/变成他人的人或像幽灵般过着想象生活的人,比英国公民还多。

这是一个墓碑上的名字,我们知道他的出生日期和父母姓名,剩下在公共区域里存在的唯一证据就只有一个几乎无人记得的、照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的图像。生于1964年,他在互联网上没有留下过印记,只能从尚未数字化的文书资料中寻找信息,比如给他可能的同学写信,去看他长大的房子走他可能走过的路,试着从成绩单上的等地变化和教师评语中想象他的经历。

另一方面,作者顺利地申请到了罗纳德的死亡和出生证明,并以此获取其他文件作为“假身份”的基础。作者为他设定了假的出生地址、申请了假的学位证书、合成了虚假的脸,他有完整的教育背景、支持的足球队,右派、同性恋,并希望英国脱欧。随着在脸书和推特上经营起社交帐号,他开始从关注及好友中自行发展出越来越完整的形象,留下一连串足迹,他拥有了驾照和护照,可以在非法市场和秘密专家讨论毒品枪支,可以以自己的名字购买比特币,他有假自我和假朋友,唯一的局限就是不能现真身。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断地从一个方面换到另一方面去理解一个人,从真实到虚构。

试验即将结束,真人可以失踪,但清除假罗尼很困难:他成了以太网的一部分,他有“元数据”,他的言论不会被抹去,用假证件建立的某些账户也关不了。最后作者找到了真罗尼的母亲,她说她愿意聊聊独一无二的罗尼。

她可能不会知道,在网络世界里,曾有一个除了姓名,也一样独一无二的罗尼。

很多时候,纪实文学的作者会隐藏起来,担当起幕后英雄,就像《非虚构的艺术》中说的“作为透明的眼睛”带读者去看世界。但是本书的作者存在感却很强,在前两个故事里,他记录了自己与朱利安和克雷格交往的整个过程,并将期间对他们的评判和猜想也都写了出来,第三个故事直接就是他自己的试验。他对于纪实报道有自己的理解:纪实并非事实决定一切,而与想象力无关,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这本书的主人公都是真实的,但都要依靠高度的人工打造,才能够在这世界上存在或发挥力量。这倒是与本书互联网的背景不谋而合:互联网赋予每个人一种秘密的生活,网络世界真实与虚假的判断标准游移难定,而每个人都是某种合成的产物。

或许在这个谁都可以是任何人的世界里,真实与不真实不再如此重要。但是作者依然想引导我们努力回到“人”的问题上来,“计算机还没有和我们自己变成一体,在一个挂满镜子的大厅里,我们只是好像变成了别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秘密生活》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